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手机对于青少年私域建构的作用
  家长为了塑造他们理想中的成年人,对孩子进行无处不在的监控,强制地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并侵入他们的私人空间。例如,监控孩子的交友、不征求孩子的意愿而为孩子报名参加补习班或请家庭教师、检查他们的日记本等等。每个家长都希望他们的孩子在他们面前是透明而没有秘密的。我国的青少年就是在这样一种“禁闭”中成长的。
    那么,青少年将到哪里去再造他们的私域呢?具有隐匿、流动和非面对面等特征的网络空间提供青少年逾越社会规范与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因为网络空间可以保证不会有人监视,也不用太顾忌社会规范的压力,而且又可以随时撤退。能够承载网络空间的物质载体有两种:其一是电脑,其二是手机。通常来说,电脑由于其体积庞大、价钱较高、隐匿不方便,因此通过电脑进入网路世界,将受家长现有的监控方法的限制。而手机由于它体积小,携带方便,隐匿性较高,通过手机进入自己的网路世界,可以不被父母和学校老师轻易的发现,因此,手机变成了青少年建构自己私域的最佳工具。通过手机,青少年改变了他们的沟通方式,从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人、机之间的交流,使空间日益集中于个人化,无形中使自己的私域在手机中得以建构起来。
        一、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通过“手机”作为切入点,来阐释当代青少年虚拟的私域的建构。本项研究主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因此采用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法。WWw.11665.com本研究共设计了分别针对有手机与没手机的中学生两套问卷,即a、b卷。
    (一)调查总体与样本量。本项研究根据bj中学生手机使用人群生活的家庭、社区背景与学习环境差异性随机选取了hd区的a中学、cw区的b中学和cp区的c中学。进一步,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操作的可行性,我们设定目标总体为:b中学初二、高二年级,a中学初二、高二年级,c中学初二、高一和高二年级,共七个年级人群的总和。综合考虑精确度、费用和调查实施的可行性等因素后,我们将期望的样本量确定为360名学生。
    (二)抽样方法。本项研究采取的抽样方法是分层、整群、二阶段抽样。抽样框由各学校提供,是所有初二、高二年级按班级的全部学生人数,基本抽样单位是“个人”。每所学校选取120人,然而综合考虑各校的实际情况,在c中学和b中学,初二样本分配量为40人,b中学高二样本量为80人,c中学高二和高一样本量为80人。a中学的初、高中不加区别,共选样本120人。每一所学校中,在抽中的学生中随机选取10名初二——高二年级使用手机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
    (三)资料三所学校共发放问卷360份,三所学校实际回收到的有效问卷350份,回收率高达97%。我们应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350份问卷进行了数据处理,其中我们依据被调查者的入选概率,对每一份问卷加权处理。从样本中抽取的30位使用手机的学生,我们对他们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入调查访谈对象生活经历中围绕手机发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并如实地做了记录。
        二、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使用情况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多数人拥有手机。一般来讲,在初中时段与高中时段,年纪越高,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就越高;女生使用手机的比率高于男生;独生子女的手机拥有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户口的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更为普遍,然而其拥有率并不十分明显地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那么,手机拥有率与是否住校之间的关系,会否因学校不同而有所差异呢?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b中学非住校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更为普遍,非住校生与住校生的手机拥有率差别较大。而a中学的情况与b中学非常不同,两者相差不大。可见学生是否使用手机与学生是否住校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因学校而异。  家长为了塑造他们理想中的成年人,对孩子进行无处不在的监控,强制地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并侵入他们的私人空间。例如,监控孩子的交友、不征求孩子的意愿而为孩子报名参加补习班或请家庭教师、检查他们的日记本等等。每个家长都希望他们的孩子在他们面前是透明而没有秘密的。我国的青少年就是在这样一种“禁闭”中成长的。
    那么,青少年将到哪里去再造他们的私域呢?具有隐匿、流动和非面对面等特征的网络空间提供青少年逾越社会规范与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因为网络空间可以保证不会有人监视,也不用太顾忌社会规范的压力,而且又可以随时撤退。能够承载网络空间的物质载体有两种:其一是电脑,其二是手机。通常来说,电脑由于其体积庞大、价钱较高、隐匿不方便,因此通过电脑进入网路世界,将受家长现有的监控方法的限制。而手机由于它体积小,携带方便,隐匿性较高,通过手机进入自己的网路世界,可以不被父母和学校老师轻易的发现,因此,手机变成了青少年建构自己私域的最佳工具。通过手机,青少年改变了他们的沟通方式,从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人、机之间的交流,使空间日益集中于个人化,无形中使自己的私域在手机中得以建构起来。
        一、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通过“手机”作为切入点,来阐释当代青少年虚拟的私域的建构。本项研究主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因此采用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本研究共设计了分别针对有手机与没手机的中学生两套问卷,即a、b卷。
    (一)调查总体与样本量。本项研究根据bj中学生手机使用人群生活的家庭、社区背景与学习环境差异性随机选取了hd区的a中学、cw区的b中学和cp区的c中学。进一步,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操作的可行性,我们设定目标总体为:b中学初二、高二年级,a中学初二、高二年级,c中学初二、高一和高二年级,共七个年级人群的总和。综合考虑精确度、费用和调查实施的可行性等因素后,我们将期望的样本量确定为360名学生。
    (二)抽样方法。本项研究采取的抽样方法是分层、整群、二阶段抽样。抽样框由各学校提供,是所有初二、高二年级按班级的全部学生人数,基本抽样单位是“个人”。每所学校选取120人,然而综合考虑各校的实际情况,在c中学和b中学,初二样本分配量为40人,b中学高二样本量为80人,c中学高二和高一样本量为80人。a中学的初、高中不加区别,共选样本120人。每一所学校中,在抽中的学生中随机选取10名初二——高二年级使用手机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
    (三)资料三所学校共发放问卷360份,三所学校实际回收到的有效问卷350份,回收率高达97%。我们应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350份问卷进行了数据处理,其中我们依据被调查者的入选概率,对每一份问卷加权处理。从样本中抽取的30位使用手机的学生,我们对他们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入调查访谈对象生活经历中围绕手机发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并如实地做了记录。

     二、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使用情况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多数人拥有手机。一般来讲,在初中时段与高中时段,年纪越高,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就越高;女生使用手机的比率高于男生;独生子女的手机拥有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户口的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更为普遍,然而其拥有率并不十分明显地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那么,手机拥有率与是否住校之间的关系,会否因学校不同而有所差异呢?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b中学非住校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更为普遍,非住校生与住校生的手机拥有率差别较大。而a中学的情况与b中学非常不同,两者相差不大。可见学生是否使用手机与学生是否住校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因学校而异。这可能是由于神州行和动感地带可能更适合青少年的消费特点,并具有某些优惠。可是,71.2%的学生并没有申请套餐服务。
    从手机的日常花费来看,一个月学生的平均手机费用为97元,男生的费用比女生高,相差27元。一般情况下手机每月费用状况为:50元以下的占36.9%,50—100元的占31.8%,费用在101—150元的占14.6%,150元以上的占16.7%。
    从短信费用来看,多数学生手机短信费用占手机费用的50%以上。手机使用者中,每月短信费用占手机费用50%以上的学生占72%,每月短信费用占手机费用70%以上的学生占40%。短信费用之高,是中学生手机使用的一个特征,这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
    从手机费用的来源来看,大多数学生是靠父母支付手机费,全部靠父母解决的占63%,部分靠父母的占25%,手机费的支付完全靠自己解决的只占10%。
    从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来看,学生每日在手机上花费时间1小时以内的占69%,1小时以上的占31%。
    (二)不同层次的意义
    1. 交往的意义
    从问卷回馈的情况来看,在问及“你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有35.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可以及时与朋友同学联系”,还有32.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有事可以随时告诉父母”,两者之和为67.7%。在问及“如果此时没有手机,你会有什么感觉?”时,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表示“联络会不方便”。可见,中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沟通和交流的需要。同时,交流的方式、内容和频率又因为交流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与父母的交流
    在有了手机之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发生了某些改变。有34%的调查对象表示经常使用手机与父母沟通,有40%的调查对象表示偶尔用手机与父母沟通。这种沟通方式与“面谈”相比,有25%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与父母说一些以前不敢直说的话”,有22%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说一些直接表达亲情的话”,16%的调查对象认为“感觉比以前更亲密”。总体上来说,利用手机这种沟通方式,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内容增加,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会有所改善,向自己父母的表达应该更真实,也更及时了。
    从与父母交流的内容来看,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与父母交流的内容是学习及与学校相关的事情。而选择通过手机与父母聊“心事”的仅占16.1%,可见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是十分有限的。
    从访谈记录反映的情况来看,孩子可以及时、方便地告诉父母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避免父母担心,这是父母给孩子买手机的主要原因,也是孩子用手机同父母交流的主要内容。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手机只是向父母报告自己行踪的一种工具,能够让父母随时随地找到自己。
    (用手机跟父母沟通过吗?)用手机!比如告诉他们不回家吃饭、买东西什么的。(访谈记录:b中学-yx/2004/11/12)
    但是在被问及“你认为父母是否通过手机在对你的行为进行监控”时,又有大部分的访谈对象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他们要怎么监视我?(比如说,打电话问问你在什么地方呢?在干什么呢?)我会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在干什么,但这说不上监视不监视,我也从来不干那些出格的事。所以我不怕他们打电话。我有手机他们会想着我,我没有手机,他们心里会更想着我。(访谈记录:b中学-xjz-2004/11/10)
    在同父母的交流过程中,手机有时还是孩子为了实现摆脱父母控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策略工具。
    (你出去玩爸爸妈妈有管制吗?)不影响学习就行,我妈最长时间给我是一天,但这种机会太少了。如果是放假就可以多玩会儿了,但不允许我住在同学家,但是还是有一次住过。我没给她打电话,我给她发短信。一般这种事发信息不打电话,这种不答应的事打电话没法说,发信息好说。结果,她就回信息说可以。不过她要真不同意的话,她就会打电话回来,一般她要不太反对就发信息回来。(访谈记录:a中学-hc-2004/11/04)
    总的来看,手机的使用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增加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而且父母可以更方便地掌握孩子的行踪。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并不能达到控制孩子行动的目的。相反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摆脱父母的监控(比如中学生选择关机,并赋予“没电了”、“信号不好”等等理由)。然而,手机的使用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父母和孩子交流的内容,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功能更多地停留在学习和生活层面,鲜少触及到孩子的心理层面。
    (2)与学校老师的交流
    从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有72%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学校使用手机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限制。对学校的规定约有78%的调查对象表示是了解一些的。认为学校规定合理的学生仅占37%,多数认为不合理或说不清。因此超过半数的学生不能完全遵守这些规定。从与老师的交流情况来看:69%的人认为有手机之后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无变化,31%的人认为有变化。在认为有变化的学生中,86%的人认为与老师的交流增加了。同时,与家长相比,老师比较懂得尊重学生的“隐私”,有91.3%伪学生声称老师没有查看过学生手机中的内容。
    从访谈资料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调查对象表示,有了手机之后并没有促进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这与问卷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大多数调查对象倾向于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不会选择用手机通话和短信的形式。
    (你有没有给老师发过短信呢?)我不给老师发短信,用手机发还不如当面说,因为你发完短信之后他知道你是谁,一样的结果。反而让老师觉得太矫情。(你有没有想过,有了手机之后,你和老师有些问题可以沟通得更好一些?)像我这样,我敢说,我感觉不到,除非你和老师的关系特别好。我和我初中的物理老师就比较谈得来,因为我初中物理比较好,物理老师对我特别好,我跟她沟通比较好。有些老师我喜欢,有些老师我就是不喜欢,不信任,对一些老师就要提防着一点,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的隐私,有些事我跟我死党说就行,没必要让他们知道。像我刚才跟你说的,“我不上大学行不行?”像这种东西就不敢让老师知道,在老师印象中这种东西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不正常,这种东西就没必要让他们知道。(访谈记录:c中学-wd-2004/10/05)
    有的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控制得比较严格,也引起了学生的不满。
    我们的数学老师是三班的班主任,如果上课他的学生跟我们发短信被发现,那就挺惨的,两个人的手机都给没收了,被批评,年级好多人都这样被老师发现过。老师有权没收我们的手机吗?我觉得这样特别不好,一个是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且这样更容易引起他们对学校对老师的不满,他们这样管只会让学生越来越讨厌老师,老师越来越管不住学生。(访谈记录:a中学-zwk-2004/11/03)
    可见手机的出现只是在师生之间多了一种新的沟通手段,然而,围绕着手机师生也产生了众多矛盾。一方面,老师不希望学生把手机带进课堂,影响教学秩序。作为强势的一方,老师可以没收学生的手机。而另一方面,学生认为手机是属于自己隐私性的物品,里面承载了他的秘密和寄托,如果随意被老师没收,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于是围绕手机师生共同构建了一个相互拉锯的“场域”,而结果就是“学生越来越讨厌老师,老师越来越管不住学生”。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未知 [标签: 建构 作用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对于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探讨
    探究技工学校手机成瘾现象及防沉迷措施
    王筠《教童子法》对于现代语文教育的价值
    浅论认知语境对手机短信人际交琉的响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浅析英国基础教育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借鉴意…
    对于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之策略探究
    浅析心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动机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方法的思考
    对于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的思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