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试论我国大学城的文化缺失现象
    【论文关键词】大学城 文化缺失 文化整合 文化传播与涵化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的大学城普遍存在各种丈化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文化底蕴、文化共享与整合、文化创新与转换以及丈化传播与涵化等方面;在大学城建设的初期,应着重处理好文化功能和其他功能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独立和共享的矛盾。
    大学城(university city),又称大学市镇(campus town)、大学园区或高教园区(university district ),多数研究者将大学科技园区或高科技园区(university research park)也包括在大学城的范畴之内。由于称谓各异,分析角度不同,各研究者对大学城的界定也不尽一致,笔者倾向于《教育大辞典》对“大学城”的解释:“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顾明远,1991)即,大学城的组成要素既包括一所或多所高校,也包括周边社区、企业以及各项配套设施,且各组成要素之间互动发展、相互融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社区整体。
    大学城率先出现在英美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起源期,以11世纪前后的巴黎大学为代表;二是初步形成期,以13-18世纪的牛津大学城和剑桥大学城为代表;三是发展定型期,从18世纪开始,以美国的哈佛、耶鲁大学城为代表;四是持续发展期,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以日本的筑波大学城为代表,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一些大学城。wWw.11665.COM(俞建伟,2002)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大学城分成不同类型,而认同度较高的是根据发展过程中形成原因的不同,将大学城划分为传统型(或自然发展型)和现代型(或规划建设型)两类,前者以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城以及美国的哈佛、耶鲁大学城为代表,主要指一所或若干所集中于一地的大学,因其规模日益壮大,从而使大学校园本身或者大学周围地区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后者以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美国密苏里大学城为代表,主要是指二战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由政府、企业等规划建设的一些大学城或科技园区。(冯增俊,2003)
    较之于西方大学城的自然发展模式,我国大学城绝大多数属于现代的规划建设型,其显著特征就是“主动构建”。针对我国大学城的特性,有研究者又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府规划模式,如上海松江大学城、南京仙林大学城、广州大学城、杭州滨江大学城等;二是企业运作模式,如北京东方大学城;三是政府、企业、社会与高校合股模式,如合肥大学城。我国的大学城是一种舶来品,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高校继合并、扩招之后寻求发展的一种创新办学模式,更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高等教育不断扩大规模,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上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合并工作的不断推进,以一所高校为单位的市区办学条件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于是,高校开始以联合办学的模式将校区拓展到城郊。可见,大学城的兴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紧张问题;同时,兴建大学城对当地政府而言又是一项目综合投资项目,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带来了机遇,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大学城的文化内涵
    “文化(culture )”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后来引申为对人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养。现代意义上文化概念的始作俑者是人类学家,他们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后天习得的,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生理、心理的关系,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都可归人广义文化之列;狭义文化则主要指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观念和行为,即主要侧重于一个社会的精神层面,剔除了广义文化中“物”的成分。为了使本文不因研究对象过于宽泛而缺乏针对性,也由于大学城与狭义文化的关系更为直接和紧密,我们倾向于在狭义文化的背景下讨论我国大学城的文化缺失现象。
    教育与狭义文化的关系极为紧密。多数文化人类学家都认为,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传授系统化了的文化。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除了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形式,传承民族文化、传播外来文化之外,还具有创造新文化并向外传播的功能。而大学城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由于高校数量多、规模大且资源共享,与周边社区互动发展并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大学城文化,其文化内涵具备以下特性:
    (一)大学城文化的历史积淀性
    从高校文化层面来看,大学城文化具有历史积淀性,侧重于文化濡化⑤,即通过教学、科研、社团活动等途径传承现有文化,使年轻人逐步完成社会化过程。高校是文化濡化的重要机构之一,更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相对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的濡化机构,对青年人的社会化过程起着关键作用。而大学城以高校为核心,同时配有社区和商业区等相关设施,相对于以往的传统大学更具有社会性,其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功能就显得更为鲜明。
    (二)大学城文化的整合性
    从各高校之间的文化关系来看,大学城文化具有相对整合性,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逐步达到文化的共享与整合。相对于传统的高校,大学城文化更具开放性的特征,高校之间虽然相对独立,但又同属一个大学城,首先在建筑规划和区域文化等方面就具有相通性;随着办学的不断深入,高校之间无论在教学设备、课程和师资等教学资源方面,还是在非正式的学生社团方面,都会逐步达成共享,最后整合成一种高校各具特色又相对和谐的大学城文化。

    (三)大学城文化的创新性
    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文化转换来看,大学城文化具有创新性,并能进一步将创造的新文化转换成其他形式,甚至产生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由于文化的创新需要文化的长久积淀,更需要高级人才和硬件配套的支撑,高校历来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大学城的大环境下,由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自然和紧密,文化的转换渠道更畅通,高校内的文化创新因素可以更便捷、更直接地进行转换,从而产生社会和经济效应。
    (四)大学城文化的传播性
    从高校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关系来看,大学城文化具有传播性。通过和周边社区的长时间接触,高校文化向周边社区传播,同时吸纳社区的文化特色,甚至有可能通过文化涵化形成相互融合的文化整体。
  我国大学城的文化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的大学城普遍存在文化缺失现象,其文化内涵并未呈现出上述四大特性。下文对我国大学城文化缺失现象的阐述及原因分析,主要以高校文化这一大学城文化的核心组成要素为中心而展开。
      (一)高校的文化底蕴—积淀与传承尚需时日
    大学文化是具有个性的,这种个性与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紧密相关,并主要通过文化濡化等方式,被一代代学生传承和发扬,最终受到社会的公认而成为其特有的品格与特色。英国牛津、剑桥的博雅之风,德国柏林、海德堡的研究之气,美国哈佛、耶鲁的开放之习,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高师精神,不但能熏陶本校师生,还能感染整个社区乃至社会。文化底蕴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更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西方诸多大学城(尤其是自然发展型大学城)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化,才逐渐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高校文化特色。而我国目前的大学城基本属于规划建设型,不少大学城的高校属于某一市区大学的分校,从建成至今最多不过十年时间,不说积淀特有的文化底蕴,即便是传承老校区的文化传统也非易事。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与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的“大学的荣誉应该取决于教师和学者总的品质,而不应取决于人数,更不取决于供他们使用的建筑物”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两地办学或郊区办学引起的种种困难,目前大学城多数教师都住在远离校舍的市区,再加上文化的不可复制性,一栋栋“大楼”是建起来了,“大师”及其精神的发扬却远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
    (二)高校与高校之间—文化共享与整合任重道远
    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的,文化整合即各种文化要素或类型相互适应、协调,最终成为一个有机文化整体的过程。大学城各高校之间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做到优势互补,并逐渐达到文化的共享与整合,本是大学城文化的应有之义。各所高校由于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和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本应具有较强的文化整合性,但事实上相互之间的文化共享与整合度却不高,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共享涉及方方面面的配合与协调,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各种文化冲突。高校之间文化冲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资源的闲置,这种教育资源的闲置既包括活动场所、活动设施等硬件资源的闲置,也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校园文化传统等软件资源的闲置。高校之间文化共享与整合方面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图书馆、机房、食堂等部分硬件资源的共享较易达成,师资、课程等软件资源的共享相对滞后,与之相关的教育理念、价值规范及风俗习惯等文化的共享和整合则更需时日。当然,大学城高校之间的文化共享和整合永远建立在各高校的相对独立性和独特性之上,不可能也没必要达到百分之百的整合,而在大学城建设的初期出现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文化冲突现象,可能也是我国大学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三)高校与企业之间—文化创新与转换渠道堵塞
    大学城的文化创新与转换功能集中体现在部分特殊的规划建设型大学城,即科技园区上。目前,全球约有1000个左右的科技园区分布在世界近50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各地政治制度、管理体制、技术创新水平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各科技园区的文化创造与技术转换模式互不相同,但这些模式各异的成熟科技园区之间又拥有诸多相通之处:一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如硅谷拥有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学和专业科研机构,拥有30多万名高科技人才,筑波地区聚集了48个研究机构、教育院所和1, 5万多名研究人员;二是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以及中介机构四个文化创新和科技转换主体高效运作。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目前的科技园区已不下50个,但在文化创新和科技转换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大学和科研机构作为文化创新主体,由于文化底蕴的匾乏,相互之间少有文化共享,未形成一个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体系,在科技创新方面尚缺乏后劲;二是企业作为科技转换的最后一环,由于发展环境不完善、内部运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还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政府和中介机构作为科技转换的中间环节,在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工作方面不是很到位。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各科技园区内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文化不能顺利实现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正是我国大学城文化缺失的重要表现。

    《四)高校与社区之间—文化传播与涵化举步维艰
    一般而言,文化传播的结果有以下几种:一是两个文化体系相互吸纳了对方的部分文化因素,但仍旧保持各自独立性;二是一方被另一方同化,从而融人对方文化体系之中;三是相互吸纳对方部分文化因素,形成一个新的文化体系;四是相互(或一方对另一方)拒斥而保持各自独立性。西方多数自然发展型的大学城,其高校与社区之间文化传播的结果,基本上属于上述第三种,即经过长时期的磨合和适应,高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相互吸纳对方部分文化因素,并最终整合成一个既不同于高校文化、又区别于原先社区文化的大学城文化体系。
    另一方面,文化传播和涵化的范围、程度与两种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似度、接触时间基本成正比,在长期的磨合过程中,遭遇拒斥甚至文化冲突是自然现象。比如剑桥大学,由于宗教习俗各异,加上年轻的大学生们调皮闹腾,据说在其刚刚兴起的12世纪,就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还曾发生多起学生和居民之间的群殴事件。我国目前的大学城大都设在某一城市的边缘或郊区,高校周边社区或是原先的乡镇,或是新建的生活区和商业区,社区居民与高校师生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再加上相互接触时间不长,直接影响了两者之间文化传播和涵化的范围和程度。更有甚者,考虑到大学城周边社区建设不完善、人员杂乱等情况,部分大学城的高校管理者限制大学生随意出人教学区或宿舍区,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和社区之间的文化传播途径。可见,目前我国大学城高校和社区之间的文化传播和涵化现状较为尴尬,基本上还处于只吸纳对方的部分文化因素、但仍保持各自独立性的阶段,甚至存在相互拒斥的文化冲突现象,离最终形成高校文化和社区文化相互融合的开放式大学城文化体系,还有一段较远的距离。
  思考与建议
    目前我国大学城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其客观原因在于我国大学城属于规划建设型,且目前尚处发展初期,高校和相关政府的建设和管理经验不足。同时,由于大学城的兴建不只是一种纯粹的教育行为,还包含大学城辐射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而较之教育功能,经济和社会效应在短期之内可能相对容易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部分地方政府过于强调大学城的经济、社会功能,忽略其应有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容易导致顾此失彼的局面。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城的文化建设,应在正视客观原因的前提下,努力处理好大学城的文化功能和其他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解决好高校形成文化特色和大学城内各组成要素之间文化共享的矛盾:
    一要处理好大学城的文化功能和其他功能之间的关系。作为高校扩招的直接产物,大学城能拉动周边社区及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在大学城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两种功能表现得尤为显著,从而导致部分政府和高校管理人员产生以下三种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大学城就是大学城市化,将大学视为达成城市化的载体与工具;二是认为大学城就是大学经济化,过于看重大学城对周边社区的经济拉动作用;三是认为大学城就是大学物质化,过于强调校舍面积等硬件设施的建设,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邵波等,2004)以上三种误区,都因忽略了大学城的文化功能而偏离了大学城建设的本质。相对于大学城的经济和社会功能而言,大学城文化功能的发挥要隐性得多,更多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发挥的;但这种隐性的潜移默化并非意味着就能自然产生,相反,文化功能的发挥更需要外界条件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时间的积累。因此,在将较多的人力、物力投人基础设施的扩建工作,关注大学城经济、社会功能的同时,更应创造各种条件,促使大学城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功能。其中,高校作为大学城的核心机构,理应起关键作用,诸如加强图书馆等物质文化建设,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为大学城文化功能的发挥提供保障,以及传承国内外的优秀精神文化,形成独特的大学城文化氛围等等。
    二要解决好独立和共享的矛盾。高校内部文化的共享性和对外的开放性,是大学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也是大学城的永恒魅力所在。而大学城共享和开放的文化特性,正是建立在各高校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的文化建设基础之上。目前我国大学城的文化建设,由于各高校缺乏文化积淀,高校之间少有文化共享和整合,高校与周边社区之间的文化传播尚处于初级阶段,因些,尤其需要解决好独立与共享这对矛盾。
    笔者认为,大学城文化的共享和整合可以按照“开放一共享一整合”依次分层推进:首先,各高校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并对外开放,是文化共享和整合的前提。大学城内的高校在积淀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和专业特色,构建本校的文化特色,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对外开放,是达成高校之间的文化共享,并向周边社区进行文化传播以及校企之间实现文化转换的基础,因而属于迫在眉睫的工作。其次,在各高校逐步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开展教学资源的共享。诸如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资源,属于文化的物质和技术层面,可以先实现共享,如目前上海松江大学城已实现校园一卡通,城内的全体师生用一张卡就可以实现在大学城任一区域借书、就餐等日常事务,基本达到了“一卡在手,校园通用,全城通行”;课程、师资等软件资源的共享可以紧随其后,如建设大学城师资库、课程库等,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再次,随着教学资源共享领域的不断拓展,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大学城核心的作用,通过和周围社区之间长时间的文化接触,最终整合成一个开放多元的大学城文化体系。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沈丽萍 [标签: 大学城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论项目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
    试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措施
    探析我国民主行政的有效运行
    试论编辑加工和校对中的思维差异及转换
    试论编辑惯习的历史建构及其生产
    国际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研究
    试论网络文学的研究路径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策略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若干思考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特大城市的协调发展与模式
    新教育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现状浅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