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美术史的基础与土壤
摘要:本文先从大视野展示二十四史与美术史的关系,为美术史研究提供背景。首先,最主要的是为美术史提供主体精神即民族精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深沉博大,坚毅执著,理想信念,忠于职守,爱国爱民,勇往直前,等等。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中国美术史的灵魂。翻开二十四史,从帝王到大臣再到平民百姓,体现这种精神的人和事随处可见。其次,重大考古发现、重要画家及其作品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来源也在二十四史中。再次,为美术现象、题材寻求社会原因,也在二十四史中。体现民族精神的志士仁人的事例,在二十四史中俯拾即是。二十四史为美术史提供直接依据,重大考古发现,都可以从正史中找到背景材料。
  关键词:美术史;二十四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家;艺术作品;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先从大视野展示二十四史与美术史的关系,为美术史研究提供背景。
  一、二十四史名称及其作者
  史记:司马迁著,南朝宋裴胭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汉书:东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其妹班昭补天文志和八表。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著,唐李贤等注。
  三国志: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
  晋书:唐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监修,李义府、李淳风、李延寿等十八人撰文。
  南史:唐李延寿撰。
  北史:唐李延寿撰。
  宋书:梁沈约撰。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
  梁书:唐姚思廉撰。
  陈书:唐姚思廉撰。WWW.11665.COM
  魏书:北齐魏收撰。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
  北周书:唐令狐德棻撰。
  隋书:唐魏征、长孙无忌等撰。
  旧唐书:五代后晋刘昫(音序)等撰。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撰。
  新五代史:欧阳修撰。
  宋史:元脱脱等撰。
  辽史:元脱脱等撰。
  金史:元脱脱等撰。
  元史:明宋濂等撰。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
  上列为二十四史,如加《清史稿》则为二十五史。因清史稿只是“稿”,未形成规范的“史”,所以学术界习惯提二十四史。这二十四史中前四史最最重要,从事文史工作的都需要认真读。我们搞美术史的不能例外。读时要特别认真,包括书中的注释。比如读音,有些汉字上古读音与今天有很大差别,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及人名,我们应该遵从古音,念成今音就会出笑话,比如《论语·雍也》中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现在几乎都把“乐”读成“勒”音。我记得余秋雨先生还为自己读成“勒”在电视上辩解,认为大家都这样读也没有什么错。严格讲应该读“药”音。“乐”在先秦有三种读音:一读为月,指音乐,名词;二读为勒,指心情欢乐;三读为耀,指喜好情愿。按词义显然第三种读音最合理,仁者喜好情愿与山结伴,智者喜好情愿与水结伴。因为“仁者静,智者动”,与山水正相呼应。这是唐张守节的解释,就我看到的材料,此解释是最为详尽的。另一位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雍也》:智者乐,五孝反,下同。也注明乐读为耀。又如《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开头即云:“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很多人把“郦食其”直读为“立时齐”,稍微认真的人只要读该卷注释,就会发现注一云:正义,历异幾三音。(按機与幾同)所以应读为“力艺机”。再如《汉书》卷六八《霍光金日碑传》,几乎所有的人都把“金日碑”念做“金日谈”,其实正确的念法应为“金密底”,颜师古注“碑”字日“音丁奚反”。“日”字未注,我从别的书查到此处的“日”字应读为“密”。陈宝国饰演汉武大帝,他念对了,我很吃惊。因为很多人不会念这个名字。又如《史记》、《汉书》多次出现“月氏”国名,今人多已知道念“肉之”,《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宛可以读为“晚”,也可读为“原”):“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正义日:氏音支。而月字未注。原因是月字不必注,月就是肉字的简写,月字中间两小笔封口即念肉,不封口为月,如撇和右边的竖勾都变为直就是冒字了。今人不会分得那样细。但我们应该了解三字的细微差别。
  二、为美术史提供大背景
  首先,最主要的是为美术史提供主体精神即民族精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深沉博大,坚毅执著,理想信念,忠于职守,爱

国爱民,勇往直前等等。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中国美术史的灵魂。翻开二十四史,从帝王到大臣再到平民百姓,体现这种精神的人和事随处可见。
  其次,重大考古发现、重要画家及其作品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来源也在二十四史中。
  再次,为美术现象、题材寻求社会原因,也在二十四史中。
  当然,美术史上的具体问题,个案问题的答案,还是需要从专门著作中去寻找。二十四史主要提供宏观环境和主要材料。但研究问题首先要有宏观的把握,才不致迷失方向,才会有深度。固然,人的精力有限,二十四史不可能一字不落的通看,但重要的和你重点研究的那个朝代的正史是必须看的。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我国经济实力大有提高,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国人越来越认识到提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国学热方兴未艾。读传统文化典籍,读二十四史就是在复兴美术领域的国学。
  三、民族精神事例
  民族精神是活生生的,不是抽象概念。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始终没有间断,就是因为这种民族精神没有失传,五千年绵延不断。世界五大文明,除中国外,都中断了。唯独中国一直延续到今天,近百年虽险些中断,但凭借我们中华民族的韧性,终于熬过来了,复兴的曙光已明晰可见。
  体现民族精神的志士仁人的事例,在二十四史中俯拾即是。我随便举几个。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四千年前的感人故事。(禹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代奴隶制国家的国王,自他开始,不再行原始时代的“禅让”制,而代之以父传子的“家天下”,阶级社会开始了。)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刻有大禹治水的画面,可见文图结合讲史早有先例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先国后家的精神,是顾全大局的精神,是奉献的精神。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性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难道不就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吗?商鞅为了强秦豁出身家性命变法,而为了维护变法,他被车裂而死。但以个人的死换来了秦国的富强,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为了国家利益敢于牺牲自己的精神,是为了理想勇往直前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夏明翰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在反动派的威逼利诱面前,慷慨陈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毅然赴死,不就是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吗?苏武奉大汉天子之命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在茫茫草原牧羊,但忠于汉朝的忠心始终不改;李陵率兵深入匈奴腹地,在弹尽粮绝之后,为了保存仅有的部分战士的生命,暂且缴械投降,但始终怀念汉朝;张骞为了通西域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被匈奴扣押十三年之久,但始终未忘记自己的使命,终于逃脱回到长安(出使时带有一百余人,回来时仅二人),再带兵出击,为汉通西域立下汉马功劳。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精神,解放前留美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轩、王淦昌等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克服重重阻挠毅然回国,为中国的科技腾飞献计献策,奋力拼搏,直至生命结束,不就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吗?   更有甚者,东汉班彪(3-54)及其子女班固(32-92)、班超(32-102)、班昭(约49-121),为大汉王朝的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立下汉马功劳。其中班超为汉戍边达三十一年之久,远离父母妻子(一度曾偕妻子戍边,后因副手李邑参奏他“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和帝见李奏折后并没有责怪班超,反而批评李)。班超毅然把妻子送回家,自己跟能打仗的儿子班勇相依为命。当七十一岁时,自知时日不多,怕耽误边境战事,特意借儿子班勇为朝廷送安息国所赠礼物的机会,带去一道上书,读后令人十分感动,今人不可不读:“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书日:‘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读音受)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千里之间,况(读音晃)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蛮夷之俗,畏壮侮老。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昔苏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读音捧)节带金银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我死在西域,再无人来此戍边)。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仅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趁我还活着,令子代我见一见中国的土地)。’”一片爱国之情令人心碎,身在敦煌戍边,三十一年

踏人大汉国土,临死派儿子替自己看看“中土”。此时他的妹妹也给皇帝写了一道上书,言辞恳切,情感动人心魄,皇帝恩准班超回到洛阳,他本来就有心脏病,八月回家,九月就病死了(和帝永元十四年,即公元102年),享年七十一岁。班超死后,其子班勇继续做西域长史,“自建武(东汉光武帝年号,公元25-57年)至于延光(安帝延光元年即公元123年),西域三绝三通。顺帝永建二年(127),勇复击降焉耆。于是龟兹、疏勒、于阗、莎车等十七国皆来服从。”班超、班勇父子做西域长史的时候,也是东汉经营西域最辉煌的时候,西域边防的巩固,保障了内地老百姓安居乐业,国运昌盛。《前汉书》中的《西域传》出自班固之手,很多材料得益于班超。后汉书之西域传,“皆安帝末班勇所记云。”这不由得令人想起今天无数的守卫在祖国边疆的广大官兵,班超还留下了传记,古今无数的官兵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线,就是因为有无数的像班超一样的甘愿奉献的人。中国自古有意志薄弱者和变节者,但那始终是支流,没有成为主流。原因何在?我认为就是民族精神在支撑着。两汉四百多年,形成中国第一个盛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汉代艺术气魄深沉雄大,每一件作品都是那样的生动,富有朝气。不就是张骞、霍去病、班超、汉武帝等中华精英们的精神气质的体现吗?我们如果把握住了汉代人的精神内涵,回过头去再看汉代艺术品,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为美术史提供直接依据
  重大考古发现,都可以从正史中找到背景材料。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被外国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那七大奇迹除埃及金字塔外,都只是文字记载而已,实物已荡然无存。数以万计的兵马俑,既反映出秦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也折射出历史的进步和始皇帝的好大喜功。谈起实力,我们不能不想到《史记》所提供的各方面的材料。《秦本纪》记载,秦发迹起于西周幽王时代,幽王无道,被犬戎所杀,秦襄公出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洛邑(今洛阳),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并许诺,如果秦能把被犬戎侵吞土地夺回来,就把夺回的土地赐予秦。从此襄公才正式建秦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秦始建国时,中原诸国都不把它放在眼里,会盟时谁也不请秦。但公元前659年穆公登基,秦在春秋五霸中首现锋芒,前4世纪,商鞅变法后,秦迅速强大,到公元前247年始皇登基时,秦的国力已达战国七雄之首。有个例子可以说明,《史记》卷七十三《王翦传》记载,王翦于始皇十一年和十八年先后灭赵灭燕灭魏。当要灭楚时,始皇征求将军们的意见,问需要用多少兵力,年轻武将李信说二十万足已。问王翦,王说非六十万不可。始皇帝说王将军老矣,打仗打得胆子小了。结果派李信将二十万兵攻楚(史记作荆),楚诱敌深入,先让李打了胜仗,在李撤兵时悄悄尾随其后,三日三夜不休息,大破李信军,秦军损失惨重。此时王翦已回老家频阳隐居。始皇亲自去请王翦出山,王说大王如果不得已而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说一切都依将军。于是王将兵六十万人,始皇亲自送到灞上。分别之时,王翦向秦始皇要另外的条件,要很多房产土地和园池。始皇说王将军领兵打仗,还怕得不到赏赐吗,始皇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精明人,你王翦还没打胜仗我怎么能先赏赐?其实王是在跟始皇帝斗心眼,他先“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为的是让始皇放心,我不会拥兵自重,我要为子孙着想,有后顾之忧。始皇拍拍王的肩膀大笑,不做正面回答。王翦带兵达到前线后,派使臣五次向始皇请求赏赐。手下人说王将军之乞贷,是不是太过分了?王翦说:不然。秦王粗暴而且不信任任何人,今以秦国所有的兵力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遗产,表示我有后顾之忧,秦王岂不会对我产生怀疑吗?绝顶聪明的王翦!六十万大军陈兵楚界,“坚壁而守之”,迟迟不与楚军战,每天自由自在,士兵们好吃好喝,时间长了就派人到军中了解士兵在干什么,得知士兵在玩投石和跳远的游戏。王翦说仗可以打了。楚数次挑战而秦不肯出兵,就引兵东去,翦乘势举兵追之,一举灭楚。我们可以想一想,六十万大军陈兵楚界,每天要吃多少粮草,三个月不出战,楚军因后勤供给不济只好撤兵,最后被打败。楚是七雄中国力仅次于秦的强国,如果最初屈原改革得以实现的话,说不定统一中国的是楚而不是秦。当然,历史不存在假设。秦凭

借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技术,最后扫灭六国而统一中国。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千古一帝。
  说兵马俑是历史的进步,是针对人殉而言的。在奴隶时代,杀殉是普遍现象,《墨子节葬》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按《秦本纪》,秦武公二十年(前678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至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即废人殉)。以俑代替活人,总归是历史的进步,表示人性有所增长。   始皇陵墓下是何情形?《史记·秦始皇本纪》作了具体描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锢(一作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以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音延,指神道),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从已经发掘的1、2、3号陪葬坑的规模看,司马迁的描述是可信的。经探测证明,始皇陵的规模要比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还要大3.6倍。墓中出土器物之先进,令人叹为观止,铜车马正中有一根撑巨伞的铜杆,可以随太阳的方向自由调节,车内人可以透过百叶窗看到外面的事物,而从外面无法看到里面的情形。靠近车头部位有床铺,主人可以随便休息。而秦武器之精良更令人咋舌,一把铜剑被压弯埋于土中,出土后立即变直,擦去土垢锋利如初,数十层纸剑下纸断。无数箭簇除去土垢,也如同新铸的一般,原来是埋入地下时武器表层涂了一层防氧化的液体,二千多年来因与氧隔绝而保持原样。此项技术要早欧洲千余年。
  秦有铸造大型铜人的技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秦初兼天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酣。收天下兵(器),聚之成阳,销以为钟艨,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宫中。”唐司马贞《索引》按:“二十六年,有长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谢承后汉书‘铜人,翁仲,翁仲其名也。’三辅旧事‘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汉代在长乐宫门前’。董卓坏其十为钱,余二犹在。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长安而销之也。”《汉书·五行志》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日,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记载:“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虞、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时人以为秦始皇见长人于临洮,乃铸铜人。卓,临洮人也,而今毁之。虽成毁不同,凶暴相类也。”同学们如果掌握了这些史料,再解读始皇陵兵马俑,不就可以更加有血有肉了吗?
  汉承秦制,连厚葬这种风俗也继承下来了。汉帝陵目前仅发掘了汉景帝阳陵的陪葬坑,其规模也令世人惊叹不已。据《晋书》卷六十《索綝传》记载:“三秦人尹桓、解武等三千家,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帝问綝曰:‘汉陵中物何乃多邪?’綝对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西汉经文景二帝休养生息几十年,经济发展很快。二帝都崇尚节俭,尤其是文帝,临终遗属要薄葬:“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何必)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罹寒暑之数,哀人父子,伤长老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言乇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余年矣。”“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经带无过三寸。无布车及兵器。无发民哭临宫殿中。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音,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无得擅哭。以下(棺入圹),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无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夫人以下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书》的作者班固赞日:“孝

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尝欲作灵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日:‘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文与《史记。文帝纪》基本相同,个别处有改动,不如司马迁更有感情,《史记》文有:“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几个字的差别,表明司马迁行文比班固更为严谨。“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是表明文帝的主导作用,班固去掉“令”字和“不得”两字,模糊了主从关系。《史记》作“不治坟”,而《汉书》作“不起坟”,不治坟是说不过分修饰坟墓,不起坟是说没有坟冢,后者显然不确切,因为霸陵是起坟了(巨大的坟冢赫然在目)。
  尽管文帝遗嘱薄葬,其子景帝还是“发近县卒万六千人,发内史卒万五千人”安葬乃父。我们今天从已发掘的阳陵陪葬坑出土文物看,确实以瓦器为主,但金银铜锡器仍在,薄葬厚葬只是相比较而言。因为厚葬的风俗由来已久,个人是无力根本改变的,哪怕他是皇帝。
  另一反映西汉初厚葬的事例是长沙马王堆软侯家族墓。1972年在长沙郊外发掘了西汉初年的长沙国丞相軚侯利仓、妻刘氏、子利稀墓。保存完整的是一号刘氏墓,尸体完好,面色如生,衣物不朽,且出土漆器、陶器、木俑、竹简等。要全面考察该墓,仍需要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去找答案。
  先说墓主人軚侯利仓,《史记-惠景间功臣侯表》婵:“索隐,诸侯王表:芮国五世而绝。”作为长沙芮国丞相的侯功长沙相软侯利仓,受封七百户,传五世至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利秩为东海太守,武帝巡幸长沙,他没有请示便擅自发卒兵为卫,按律当斩,念其出于忠心,会赦,但相职被削,国除。表明确标出,第一代软侯利仓封侯的时间是孝惠二年(公元前193年)四月庚申。死于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此年利豕希继侯位。利豕希卒于孝文三年(公元前177年)。以此推断,三座墓的安葬时间在公元前185年至前177年间。
  一号墓丧葬规模:二椁三棺,黄肠题凑。《三国志注》有一则关于第一代长沙国王吴芮墓被孙权挖掘的消息:“世说曰:‘黄初末(公元226年),吴人发长沙王芮墓,以其砖于临湘为孙坚立庙。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后豫发见者见吴纲曰:君何类长沙王吴芮?但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君何由见之?见者言所由,纲曰:更葬否?答曰: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发冢,四百余年,纲,芮之十六世孙矣。”以前看到这项材料,根本不相信。因为按常理四百多年尸体不可能不朽。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打消了人们的一切疑问。  有关汉代丧葬制度的记载,最详尽的莫若《后汉书·仪礼志下》。大丧(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该文主要讲述皇帝的大丧,顺便介绍了诸侯王等。我用白话讲述皇帝从病危到发送的全过程。“不豫(皇帝病危的讳称,不豫者,无精神准备也)。太医由太医令丞带进宫廷为皇帝开药方下药,再由尝药监监督皇帝贴身太监(中常侍、小黄门)先尝,确定无风险后再给皇帝喝。与此同时,最高军政长官太尉在南郊祷告上帝,司徒、司空祈请宗庙,以及四渎五岳,以求保佑。服药、祷告均无效,皇帝“登遐”(即驾崩),皇后诏三公典丧事。百官皆衣白孝服,闭城门、宫门。宫廷禁卫兵严守各要害且昼夜巡逻。文武大臣及皇后、皇太子、皇子都要沐浴装扮,前去哭灵。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事,赶紧为皇帝穿寿衣,即金缕玉衣(用数千片事先磨好的玉片,用金丝缀合成衣形如铠甲,以之包裹尸体,称之为玉柙。在玉衣外用黄色、赤黄色丝衣十二件套合(即“缠以缇缯十二重。”死者口含玉,四周放玉,此为“玉敛”,时人以为玉可防腐,又可通于天地。玉珪在左,玉琥在右,玉璜在足,玉璋在首,玉璧在背,玉琮在腹。表示与天地四方神沟通。装扮好后,将尸体放在八尺宽、一丈二尺长、三尺深的大漆盘中,漆盘内以红漆漆之并放满冰块,以防尸体腐烂。当日夜,下竹符告知各诸侯国、地方官员,竹使到皆“伏哭尽哀”。
  大内专门为皇帝办丧事的东园匠、考工令则奏报他们准备棺椁和搭建灵棚的情况,棺椁内外均大红色,上画日月、鸟

、龟、龙、虎、连璧、偃月。布置好灵堂,由大鸿胪典礼官指挥皇帝家属及文武百官哭灵,同时三公奏尚书顾命即皇帝遗诏,太子即日即皇帝位于柩前。太尉读策毕,以传国玉玺绶东面跪授皇太子,即皇帝位。原皇帝贴身太监中黄门以玉具、隋侯珠、斩蛇宝剑授太尉,告令群臣,群臣皆伏称万岁。即位礼罢,各自准备发丧。
  发丧,首先要修坟。秦汉制度,皇帝登基第二年即开始修坟,直至死。据《汉旧仪》略载:“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一顷一百亩),方中(放棺椁的地方)用地一顷。深十三丈(一丈约合三米),堂坛(放棺椁的土台)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发丧的场面之大,令人咋舌。太仆驾四轮辀为宾车,灵柩外有大而豪华的棺罩,形似宫殿,挽灵人身着白孝服,手引与灵柩相连的白丝带长三十丈,宽七寸,分六行,每行五十人,也就是说挽灵人共三百。此外,公卿以下子弟三百人,皆穿白孝服;校尉三百人,皆头扎红布,穿绛色单衣,持幢幡紧随其后。最前面是六十人的乐队排成六列。
  到了墓地,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先要由120名十至十二岁的男孩,装扮成方相氏,“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黑上衣,红裤子),执戈扬盾”。沿墓穴四角驱逐邪恶。傩仪后,便可营便房(停放棺椁的建筑),即“内梓棺柏黄肠题凑”。所谓黄肠即柏木心,柏木去皮后呈黄色。题即头,凑,以头内向,垒成房子状。棺椁就放在里面。已经发掘的马王堆汉墓、河北满城刘胜墓、北京大葆台西汉墓等都是黄肠题凑式。巨大的棺椁如何进入数十米深的墓穴?《后汉书》记载,墓穴与外面修一条很长的“羡道”(连墓道),足以容六匹马驾车自由出入,墓穴方中百步,其中开四门与外面连通,便于操作和埋藏明器。埋多少随葬品,有“遣策”(即账目单)。由专门运送随葬品的“容根车”将明器拉进去,随葬品全部进入墓室后,棺椁再安放到便房。太史令自车南,北面读哀册(或称哀策,歌颂皇帝生前功德的韵文)。太常跪日“哭”,所有送葬者“哭”,坟墓上空立即哭声一片。最后是皇帝“进赠”,赠完后,太常跪曰“皇帝敬再拜,请哭”,大鸿胪同时对外喊“请哭”,哭声再起(当时有专门的哭丧队伍)。太常跪曰“赠事毕”,皇帝就可以回宫了。礼毕,先关闭剑户(墓门),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伏火不知何谓,或指人鱼膏灯之类,道家炼丹,调低炉火温度谓之“伏火”。估计人鱼油灯火的温度不会太高。),以防盗掘。最后关闭墓门的人都会被埋入墓道。司徒将校示意性的埋土,然后由专门填坟的数万人(武士)“复土”。这就是汉代皇帝丧葬的简单情况。马王堆汉墓规模虽没有如此排场,但其基本规格是相同的或类似的。
  从皇帝到大小官僚,死后以黄肠题凑墓式安葬,要用去多少木材,已难以统计,恐怕要毁掉无数亩森林。仅以受封七百户的马王堆汉墓来说,墓底先要铺一层木板,其上安三棺两椁,棺椁外黄肠题凑,形如小宫殿,估计一座黄肠题凑要千根成材的柏木,皇帝墓所用会更多。厚葬对生态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参观过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人都已看到,数万平方米的兵马俑坑,坑被数道隔墙隔开,隔墙顶部用元木搭成棚子,使兵马俑形成不同的方阵。元木上再铺苇席,最后盖土。等于是把整个森林埋入地下。东汉以后改为砖室墓,我估计与国家林木面临枯竭有关。但是,烧砖仍需要木材,因为当时人们还不懂得用煤。只是消耗略小而已。黄肠题凑外面是半米厚的木炭包裹,仍需木材烧制。木炭外再用白膏泥封住,泥外埋土。木炭吸水性能好,隔潮断氧,对尸体不朽有着直接的作用。马王堆随葬品之丰富也是惊人的。据统计,四个边箱中所放置的纺织品、漆器、木俑、乐器、竹笥木器,以及陶器、竹简等,共计一千余件。其中漆器一百八十四件。木俑126件,乐器三件、竹笥48件、陶器51件、竹简312枚、金属器数件。
  对于我们搞美术史的来说,最重要的是一号墓和三号墓出土的帛画,尤其是一号墓帛画,其水平之高是前所未见的。按古代丧葬制度应称之为“铭旌”,出殡时由执事以竿挑起走在灵柩前作为“导引”,在坟茔作完丧礼后盖在棺盖板上,一起埋入地下。《后汉书·仪礼制下》也有类似的记载:“旃之制,长三仞,十有二游。曳地,画日、月、升龙、画旒曰‘天子之柩”。作用可能有所不同。马王堆一号墓帛画,呈t形,表现天上、人间、地下三种空间

上的事物,可以看出西汉初年人们的宇宙观。当然,要完全破解帛画的内容,还需要参看《楚辞》、《仪礼》、《礼记》等文献。马王堆汉墓发掘报告公布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尤其是一号墓女主人埋入地下2100多年不朽,实为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国内外各种刊物纷纷报道,《文物》1972年第9期发专号进行详细介绍,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豪华本考古报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图文并茂。彩图极其精致,为出土不久所拍摄,甚宝贵。接触空气后,画面迅速变灰暗,鲜亮的朱砂、石青石绿好像被蒙上一层灰色。
  有关帛画的内容,诸家众说纷纭。有的说是龙、有的说是伏羲女娲、有的说是嫦娥奔月,有的说是墓主人灵魂升天等等。尽管对内容的解释有分歧,但对其艺术价值都交口称赞。画家使用多种矿物质颜料,明快沉稳。线条流畅,绘画功力好生了得。两千多年前绘画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值得后世子孙为之骄傲。
  (责任编辑:徐智本)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基础 土壤 中国 土壤 中国 工艺 西方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基础美术如何开展个性化教育
    美术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学生审美心理与人格完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应…
    重视美术教学 促进素质教育
    少儿美术素质教育初探
    浅谈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谈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建构主义理论下美术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初…
    新形势高等教育背景之下美术专业课程考试模…
    培养美术教学改革中创造性思维能力
    新课改下高校美术基础教育创新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