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调查与反思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主要内容,河南省在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适龄人口受教育比例、推动城乡师资流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城乡学校硬件设施不均、师资不均、趋城、择校、大班额等问题,这是由于成才观念单一、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反差巨大、户籍和住房制度改革、学校数与生源数发展不均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改变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的失衡状况,必须科学布局,对城乡学校均衡投入,促进学校硬件设施统一化、标准化;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保障范围;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确保师资流动均衡;以高中阶段的均衡发展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教育失衡;城乡教师交流制度
  [中图分类号]g522.3[文献标志码]a
  
  教育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期·夸美纽斯曾说,人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断言,人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1]所以教育公平问题在本质上就是教育均衡问题。教育均衡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素质、教育质量等方面大致平衡和相当。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教育均衡:第一个层次是教育机会的均等,即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第二个层次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即大家都能接受相同或相似的教育;第三个层次是教育结果的平等,即教育质量的平等。义务教育是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wwW.11665.com政府应尽可能地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为每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由潜在劳动力向现实劳动力的转变提供均等机会,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及模式的分析,并且这些研究以某个省为基础进行分析的不多,本文拟以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现状为切入点,调查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失衡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化解对策,以期对教育公平的实现、国民素质的提升、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提供参考。
  一、 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据《河南省教育统计提要2010》,截至2010年底,全省小学阶段基本情况是:小学2.86万所,教学点5 025个,年均招生186.76万人,在校生1 070.53万人,校均规模374人,教职工51.8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9.04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64%,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7591%,生师比为21.83∶ 1。全省初中阶段基本情况是:学校4 616所,年均招生158.81万人,在校生4694万人,校均规模1 017人,教职工30.5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7.67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64%,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50.74%,生师比为16.97∶ 1。河南省中小学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适龄人口受教育的比例不断扩大,到2010年,河南省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94%,辍学率降至0.44%,升学率96.05%;普通初中的净入学率达到99.62%,辍学率降至163%,升学率达到62.85%。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2009年,全省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总额达到309.2亿元,较2005年增长1.2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生每天3元、初中生每天4元。”[2]政府采取多项政策,积极推动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3]各项措施的实行使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凸显出深层次的问题——城乡义务教育失衡。这种失衡是在几十年间形成的,很难在短期内消除。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投入不足
  经费不足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河南省生均教育经费长期居全国后列。河南省要维持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转,小学平均需要350元/生,初中平均需要560元/生,而目前河南省生均经费水平为小学176元/生,初中239元/生,只能维持低水平运转。2009年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小学、初中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3 357元和4 331元,河南省为 1 949 元和2 965元,分居全国第31、30位。[2]近几年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多用在了免除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上,对学校发展投入不够,中小学办学条件没有得到什么改善。据《河

省教育统计提要2010》,河南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城市学校在体音美等器械配备上明显好于农村;在网络建设上,农村中小学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城乡义务教育在硬件设施方面的不均是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首要表现。
  2.师资不均
  师生比、教师学历情况是衡量义务教育教育均衡的两个重要指标。据《河南省教育统计提要2010》,郑州市与固始县的生师比及教师学历对比见表2。
  从以上数据可见,固始县中小学的生师比明显高于省会郑州市,而郑州市的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普遍高于固始县,这种大城市与县乡师资发展的不均衡深切折射出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现状。
  3.趋城现象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家庭有条件为孩子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也使更多家庭对学龄儿童享受优质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再加上高考形势的导向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成才观念的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渴望子女能够升入重点高中,考上理想的大学。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差别使得有条件的学生“迁移递进”,形成趋城现象:村里的学生想去镇上上学,镇上的学生想进县城上学,县城的学生想去市区上学,市区的学生想去省城上学。这样一波一波地递增,导致农村生源减少,城市压力增大,使得城市义务教育有限的资源不堪重负,而农村义务教育的资源大量闲置或被挪作他用。例如,目前周口市西华县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正刮“外逃风”。西华县黄桥乡东湖村不过数百户,转到外地上学者就有30多人。黄桥乡的一所初中,近几年转到外地的就有500人,占学校人数的1/3,有的转到了县城,有的转到了漯河市。其他乡镇初中生也大量流失,据西华县多名教育工作者评估,目前流失在外的西华县学生约5 000人。[4]
  4.择校现象
  城市的中小学在面临大批涌入的农村学生分享资源的同时,又面临着疯狂的择校压力。根据政府“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要求,有些学校的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甚至已经不堪重负了。择校的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社会关系,力争进入重点学校。这种择校局面的直接后果是,少数重点学校以巨额的择校费为依托迅速扩张,招聘优秀教师和配置硬件设施,扩大规模和效益,从而招来更多学生,收取更多择校费;而其他普通学校却招不满学生,规模缩小,甚至停办。这样的义务教育于学生是残酷的竞争而不是素质的全面提高,于家长是社会关系的竞争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于社会更是腐败的源头和人民的不满。
  5.大班额现象
  趋城现象和择校现象又衍生了大班额现象。据《河南省教育统计提要2010》,2010年河南省全省小学平均班额为42.65人,其中城市为57.48人,农村为38.51人。总体看,全省的平均班额数还是适当的,但趋城和择校导致了一些学校的严重失衡。以周口市为例,2010年城市小学平均班额为68.21人,而农村只有45.24人。南阳市是河南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城市小学班均56.82人,农村班均2777人。南阳的邓州市(县级市)2010年小学在校生186 256人,班均44.99人,对比南阳市区,县级市的小学平均班额情况基本上还可以不超过教育部的规定(45人),而地级市的大班额现象却很明显,与之形成截然反差的是农村的小学班均人数大量下降。据笔者实地调研南阳市方城县柳河乡,该乡是一个山区乡,2010年该乡5 926名小学生,分布在210个教学班内,班均28人,最少的班只有10人。这样的社会现象迫使教育畸形适应。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的严重反差,带来了教育的不均衡和教育的不公平,使城乡儿童均不能接受优质的教育。
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原因1.价值观念的影响
  我们一直呼吁的素质教育,直到今天仍然难以实施,虽然重点校、重点班、实验班等这样一些名称被强行撤销了,但是升入重点中学的压力和竞争,依然使得名目繁多的辅导班、教辅和作业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成绩绑架了学生和家长。其实,成才的概念是宽泛的,考试成绩只是一方面,其他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必需。如果学生所有的时间全都放在书本学习上,而把生产劳动、体育活动都压缩掉,所培养的人才只是用智育来衡量的片面的人才,学生缺乏其他应具备的素质,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家长和社会都极力反对的、是孩子们内心所厌恶的,这样的教育

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毫无益处。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势在必行,而且急需政府在体制上给予保障。
  2.城乡教育资源的反差
  趋城和择校的主要原因是优秀师资的趋城和城市配置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及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投入不足。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村除了公共设施远不及城市外,农村学校的投资也远低于城市学校,在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方面,农村中小学在体育运动场、体育器械、音乐器材、美术器材、数学自然实验仪器、校园网络建设等方面达标数远低于城市学校。城市良好的生活、工作、科研以及职称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条件,吸引优秀教师离乡进城,从而导致城乡学校师资队伍形成巨大反差。农村学校的管理混乱,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一些教师疲于应付;待遇低、各种补贴不能及时发放等原因也是农村优秀师资趋城的重要原因之一。物质资源和教师资源的优劣导致了城乡教育悬殊,使失衡成为必然。义务教育均衡的关键是师资,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5]如何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3.户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使农村学生有了更多进城的机会
  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拆除了横亘在城乡之间的藩篱,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流入城市。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同时也带去了他们的子女,这必然带来子女的入学问题。住房制度改革使原来居住在农村的人们有了在城市拥有住房的可能。有了住房就可以上城市户口,接踵而至的就是子女的入学问题。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批的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城市、城市人、城市学校面对这些涌入的农村学生,需要树立教育公平的价值观念,推行具体保障措施。
  4.发展带来的不均衡
  据《河南省教育统计提要2010》,从河南省12年间普通小学招生数来看,1998年出现了最高值。1998年全省小学招生2 178 200人,之后一路下降,到2004年达到低峰,2004年全省小学招生1 624 900人,2004年后连续增加,直到2010年高达1 877 600人。
  
  图1 河南省1998—2010年普通小学招生数
  图2 河南省2004—2010年普通小学学校数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从2004年起,全省小学招生数连年上扬,而同期全省小学学校数却在逐年减少,由2004年的34 164所到2010年的28 603所,减少了5 561所。学生数的增加、学校数的减少,势必带来校均规模的扩大,从而导致班均人数的膨胀,出现大班额现象。
  三、缓解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现状的对策探析1.科学布局,均衡投入
  缓解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现状重在科学布局,均衡投入。首先要建好现有的中小学。对农村小学和城市薄弱学校加大投入,对条件较好的学校逐渐减少投入。在城市,按照居民区人口比例进行学校布局,对重点初中和小学采取维持的方式,对新建的和薄弱的学校加大投入力度、经费和物资都要倾斜,以缩小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在物质资源上的差距,取消重点校重点班。在农村,以乡镇为单位,根据人口比例和往返距离,在交通便利、人文条件较好的乡镇,集中建好5到10所小学。每镇集中办好一所初中。县级财政要有计划地专门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优于县城同类学校。把原来投给重点学校的资金转过来投入薄弱学校,改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使得城乡学校在物质资源上实现均衡发展。
  在城市扩张中,政府在审批房地产建设时要考虑预留一定面积的土地建设配套的中小学校,也可考虑置换一些高校的老校区作为新增的中小学校。借鉴日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政府制定相关规章、政策,以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例如,制定相应规章,对学校的选址、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师资水平、实验器材、图书配备等提出明确标准,使得学校建筑趋于统一化、标准化;严格规定教职员编制和班级编制,将小学和初中的班人数都控制在合理人数以内,杜绝大班额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危害。
  2.建立教师城乡交流的机制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解决城乡师资不均的办法就是实现教师的有序流动。首先,教师的工资由政府统一发放,没有校际差,只有级别差。这样教师流动不会考虑工资因素。政府可对流动到偏僻地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

贴补助,利用经济杠杆来激励师资流动。建立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和轮换制度,并且把在不同学校轮换工作作为校长职务提升和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这种制度在很多国家都已实施,效果很好,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作用明显。可以规定教师(包括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在同一单位工作满几年的必须流动,甚至可以要求城市学校的教师每几年必须有一年在农村学校工作。利用政策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支教。例如,给到偏僻地区任教的教师提供住房补助、津贴(偏僻地区津贴、寒冷地区津贴、单身赴任津贴等),这些补助、津贴必须按时足额发放,不得以各种理由不发、延发、少发。通过这些具体的经济保障措施促使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师资到农村等偏僻地区任教,从而促进城乡教师交流,解决城乡师资不均的问题。目前,河南省的一些学校正在试行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换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10年9月郑州市二七区实行“一人双岗”,由一所城区小学的副校长同时担任农村学校的副校长,架起学校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2010年9月,《郑州市城区初中学区制工作实施方案》实施,市区80多个学校划为13个学区,由名校校长担任学区长,负责带好学区内其他学校,通过统一课程计划、教学进度、教研活动来缩小校际间差距,这使得城市学区内的各学校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3.加强对城市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学生在变化,墨守成规、按照老一套办法来教育学生是不行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举办培训进修活动,提高中小学教师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保证效果,可以设立专项经费供教师进修、培训。此外,还可建立城市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定期进修、培训的制度。
  4.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
  河南省应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支持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增加教育投入总量。此外,还应把握教育经费投入导向,政府的教育经费必须全额及时用到教育上,不得挤占和挪用。河南省可以尝试推行生均拨款制度,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等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距。
  5.用高中阶段的均衡发展带动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广河南省的新郑模式,即给初中分配名额,为高中均分生源的招生办法。新郑市改变过去统一划录取线的办法,依据乡镇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数及市政府督导室、教体文化局各科室对各乡镇、各学校的全面评估和综合考评成绩等因素,把高中招生名额全部分配到初中,按照分配指标,依据择优录取原则,一个乡镇一个分数线,对各乡镇考生分别录取,从而实现各普通高中生源质量均衡,避免在初中阶段因为升学而导致的趋城择校,以及学生只重书本学习而不顾德育、体育、美育,致使素质教育落入应试教育泥潭的现象。同时,这种做法也缩小了校际差距,促进了师资流动。
  四、结语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主要内容,河南省在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适龄人口受教育比例、推动城乡师资流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也凸显出城乡学校硬件设施不均、师资不均、趋城、择校、大班额等问题,这是由于成才观念单一、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反差巨大、户籍和住房制度改革、学校数与生源数发展不均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必须科学布局,对城乡学校均衡投入,促进学校硬件设施统一化、标准化;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保障范围;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确保师资流动均衡;以高中阶段的均衡发展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之,要使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 考 文 献]
  [1]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
  [2] 吴战朝.几年来我省教育发展虽成绩不小,但差距仍明显[n].大河报,2011-01-05(a10).
  [3] 屈莹莹.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4.
  [4] 刘广超.西华县遭遇学生“大逃亡” [n].大河报,2011-08-31(a10).
  [5] 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9-01(1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河南省 义务教育 河南省 河南省 河南省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贵州省城市(州)经济发展效率的DEA评价
    东盟国家与云南省国际通道建设研究
    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河南省废弃矿井的环境效应及评价方法探讨
    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升级路径研究
    河南省就业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山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空间比较…
    浅谈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
    打造传承华夏文明的电视品牌——论河南卫视…
    云南省沧源县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思…
    江西省城乡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比较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河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