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做到六个结合

  [摘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意识形态战略工程。深入探讨并切实采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可行途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否进一步提高实际效果的关键所在。目前,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做到六个结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六个结合

  价值体系是一个包含着思想理论、理想信念、精神风尚和道德准则等诸多因素在内的价值认同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措施,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之源。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切实拓展教育途径,做到六个结合。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随着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而且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现实的时代背景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拓展其途径,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显性教育主要指的是教育、宣传等有关部门直接讲授、宣传、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信息、要求的明示形式,它包括课程教育、理论灌输、大众传媒导向等。隐性教育主要是指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隐蔽因素所构成的教育形式,它借助于文学艺术、诗词歌赋、习俗礼仪、文化娱乐等手段传递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容、信息和要求,具有广泛渗透性和潜移默化作用等特点。WWW.11665.COM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要是通过理论宣传和灌输的方式来进行,因而,存在着重显性轻隐性的倾向,往往对影响公民关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信念、态度,诸如日常工作习惯的培养、行为方式的养成等重视不够,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往往使显性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事倍功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采取直接的、公开的方式,也要采取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重视学校和社会机构中的组织教育、媒体和报纸杂志的主流宣传、树立榜样道德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还要注重把这种教育活动的范围拓展到教育对象日常接触到的环境、文化、网络、娱乐、舆论等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教育载体之中,广开渠道,充分体现隐性教育在道德内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注重以活动为教育的手段,通过活动过程的点评、体验、感悟来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注重以环境为教育的载体,通过对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讲解、观赏、品味来体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特征。
  
  二、突出重点主体与实施分层教育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坚持自上而下的推进,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又要坚持自下而上的群众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才能,调动不同岗位、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积极性,吸纳来自全国各个阶层、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文明形式和价值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用,形成上层与下层、官方与民间的良性互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强大合力。首先,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应突出重点主体,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教师、新闻工作者等特殊社会群体的教育表率作用。这些特殊主体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是社会道德行为的风向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抓住这些重点主体,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只有对他们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他们的心灵世界构筑防线,从而抵制歪风邪气,振奋精神、激发活力,提高感召力,形成强有力的示范表率作用,才能切实引领普通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认同、吸收和内化。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要求都必须体现层次性,要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层次、社会身份等特点来安排和实施教育,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教育,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领导素质,使之成为先进思想道德的行为模范;对知识阶层、社会精英和公众人物,要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对普通群众,重点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使之成为诚实友爱、文明守法的现代公民;对青年学生,重在价值观的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其道德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循序渐进,并贯穿其学习成长的全过程 [1](p21),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两大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结晶,它的各个层面都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一方面,它的形成是科学分析客观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它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客观规律,按照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办事。另一方面,它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及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的价值导向。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符合其本质特性的要求,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首先,人文精神是基于为了人、服务人的价值信念之上的,是幸福感的精神源泉,也是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谋发展的价值观念,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幸福感。同时,在实践中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为指导的工作机制,尊重个性,鼓励创新,激励个人的进取精神。其次,科学精神支撑着人文价值目标的实现,没有科学精神的存在,好比过河没桥,无论如何人文价值目标都是无法实现的。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的和谐、统一才能保证人性的全面与完整,避免人性的残缺与异化。开展科学精神教育,就是教育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必须以科学的精神来分析事物和把握规律,以科学的手段来处理问题,使之从决策到实施方案具有更大的科学性。再次,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同时,要大力倡导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趋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

  四、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适应社会要求、调适社会心理、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而进行的社会性实践活动。社会和人本身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相互统一,决定了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取得良好实际效果,必须坚持稳定性和动态性相互结合。所谓稳定性是指与社会主义本质和人的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基本原则、基本结构、基本要求具有稳定性的一面,不能随意放弃和改变。所谓动态性是指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教育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离开动态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成为教条主义的空洞说教;而离开稳定性的教育则是令人无所适从的诡辩。稳定性与动态性二者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社会稳定发展相一致的必然性,一方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价值地位的确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发展。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是由社会存在的过程性所决定的。在社会存在的过程中,本质、规律、必然性是相对稳定的,而现象、形式在各种条件影响下是相对容易变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此开展价值体系教育理所当然必须保持稳定性,不能动摇,更不能放弃。但是,也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跟上社会变化的步伐,不断地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变通教育的形式。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是由主体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追求。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的社会分层在不断发生变化,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思想状况也在变化。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受到参与其中的主体实情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这两种实际情况的要求,坚持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赢得各社会阶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而深刻的认同。
  
  五、生活化与大众化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命力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回归到现时的社会生活中,从现时的社会生活中不断说明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其实际效果必定是微乎其微的。正如列宁所指那样:“离开工作,离开斗争,那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一文不值[2](p297)。”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只有也只能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的土壤,关心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被人民群众所认同、接受,变为亿万人民群众自觉的道德律令和行为准则,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坚持生活化与大众化相结合,才能增强教育的感召力,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首先,价值体系教育既关注当下的现时生活又指向完满的可能生活。价值体系教育只有扎根于当前的现时生活,才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实际力量。同时,价值体系教育又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实践过程,它既源于现时生活,又高于现时生活,对美好的可能生活起着引领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立足于现时生活,关注人民群众当前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又要提升个体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深刻认同和积极参与。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实现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因素、主要是后天的影响以及各自努力等因素的差异,因此,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针对差异,区别对待,将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才能够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众化是对社会要求的适应,就教育内容而言,要根据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不断提高人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水平,使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就教育形式而言,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采用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借助各种载体,寓教于乐,使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坚持思想性与原则性的基础上具有艺术性和创新性,从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就工作机制而言,要形成齐抓共管、覆盖全社会的工作机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专职的教育宣传部门与其他社会力量有机结合的教育格局,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六、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在全球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经济的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才的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使世界各国面临着多元文化、多种思想的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把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结合起来。对民族文化,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内容,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建立既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又合乎自身国情的价值观念[3](p21);对外来文化,要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尊重和正确看待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价值观,积极倡导和开展以对话、交流与合作等多种途径来消弭和调适价值冲突,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质是一种文化教育,必须体现民族性。所谓民族性,就是要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并用中华民族的语言和风格准确地加以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努力做好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核心价值体系这棵参天大树才能在中国深厚的社会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必须防范国粹主义的错误倾向,立足时代发展要求,放眼世界发展大势,体现世界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承接了传统的精华,又富有时代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学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3).
  [2]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赵晓红,李抒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法论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8).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廖萍 [标签: 社会主义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影响社会课课程编写的因素及原则的思考
    例谈历史与社会“依标施教”应注意的三个方…
    中国真人秀节目“拿来主义”综述
    浅析人本主义语境下的广告创意
    “社会危险性”实证研究
    新闻学是具有强烈人文底蕴的社会科学
    浅谈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的开放管理
    中国足球=中国社会?
    艺术院校民乐表演教育如何面对社会运用价值…
    论三言两拍的文学意义与社会价值
    高等教育助推阶层固化的社会资本分析
    高等教育发展的选择:从发展主义到新发展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