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定位与思考
    一、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1.产生背景
    以机为代表的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创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纷纷以其强有力的举措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以占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高地,以实施校校通工程,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标志的“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开创了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迅猛增长,人们不可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而获得一辈子的知识和技能。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远程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这就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形成。
    2.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有效地改进课程教学,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是指集知识、素养、工具三要素于一体的具有文化特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是被国外学者称为“第四次教育革命”的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教育教学模式。
     这个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及信息技术理论的指导下,在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Www.11665.cOm其操作方式体现出多元化、综合性、个性化等特征。课程整合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全新教育教学模式。它需要科学的描述、解读、成型与发展。
    3.理论基础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认知心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改善传授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加强指导性教学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只是活动中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学者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是受社会性相互作用影响的。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因为,由于每个人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情境不同,对知识的理解便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多元的。相互交流能促使每个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建构知识。
    认知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学生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们积极地作出选择、注意等反应;他们积极地组织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来实现信息学习,学习者先前的知识极大程度地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记忆和遗忘;他们积极地寻求信息来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人本主义理论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外语教学。人本教学法的核心是对学习过程中的完整的人给予充分的尊重与重视:重视学习者内在自我的发展;倡导着重与过程的教学;强调学习自主性的培养。人本教学法着重于过程的教学。关注过程的出发点是“对个体主观经验的尊重”,诸如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合作与竞争,安全与危险,成功与失败等。人本教学法认为,关注过程就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课程或大纲内容是如何被传授和学习的,考虑怎样把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大力倡导教育的中心要从教转变为学。教师的任务不是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而是去发现并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能自由学习和成长的氛围。人本教学法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情感因素。
    二、课程整合的定位
    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
    1.特点:
    1)长久性——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迅猛,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在学校的学习就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必须不断地接受再教育。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远程教育指的是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自我提升学习,这种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以便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就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主要是通过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因特网学习外语,为将来学生在网络学校学习外语,构建终身的学习方式做好准备。
    2)实践性——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搜集事实——作出解释论证。一般是围绕一个实际问题展开。 
教师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一系列研究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开发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通过探究自己得出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种模式对我国当前以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3)研究性——探究式的自主(亲身体验)学习。
    在教学的实施上,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一个主题,自己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处理,将相关的内容和拓展信息制成“演示文稿”,上课时演播、交流、阐述学习心得或学术观点。这样,学生在主动求学的过程中,不仅对所学知识有更全面、
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培养了自己学习的意识,学会了怎样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4)主动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探索、发现学习。
    身处在信息技术和共享资源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的变化中,逐步形成“获得自信”的经验,逐步学会适应自己和环境的变化,在独立探索和合作的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价值功能:
    1)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基于学习方式的开展创设的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环境,学生学会了交流和分享大家共同获取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研究性学习中的分工与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共同生活(learn to live together),学会求知(learn toknow),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发展(learnto be)。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语言学习的本身。
    2)传播信息容量大。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可省去很多时间,如教师写黑板,学生抄题等,可以大大
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网上大量的
最新信息瞬间可获得,传播速度快而新,可以使我们跟上时代的脚步。

   3)突破时空限制并创设情景。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它提倡的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自主掌握学习进度的方式。课件的形式以文本、图表为主,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一种舒适的感觉,可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
    4)突出认知主体,实现“因材施教”。
    在教学的实施上,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技术制作课件,并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个别化是按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因材施教。cai 的一对一的特点,能使学生总是处在不断的理解中。计算机总是在根据个别学生的需要作出反应,按每个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路线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步调和教学方法来学习有关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所规定的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样一来,既突出了认知主体,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照顾了差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其自信心。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1.唯网至上。
    有目共睹的网络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不能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等活动,也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它只是一个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好工具。
    2.操作技能。
    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师生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加强网络技术操作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师是实现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通过培训,转变观念,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办的方法,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过于直观。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最大特点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若使用不当,会降低思考难度,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地位。
    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还有为人师表。这是通过教师的一定行为和对学生的引导、约束来完成的,计算机是不能完成的。正如ibm总裁郭士纳所说:“网络确实是有用的工具,但它不能取代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好老师,也不能取代给子女支持的家长,更不能取代学校高水平的行政人员。”
    5.不利于良好道德观念和高尚情操的形成。
    网络的形形色色的信息,跨文化的传播,使媒体文化的价值观念倾斜,容易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使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冲突并导致失衡。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蔡改兰 [标签: 英语 信息技术 融合 定位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初中生物教学导入模式探究
    高中英语——统筹兼顾
    刍议文化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之倒装句浅析
    刍议谈话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幽默教育法在高中英语中的运用
    初中英语写作有效性初探
    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艺术的探讨
    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初中英语之阅读理解的教学技巧
    谈初中物理教学的反思方法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