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浅析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
    论文关键词:社会转型 学校德育 价值取向 市场 传统 西方
    论文摘要:社会转型期的多元化价值冲突和文化碰撞亚需学校德育做出自身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面对滋生于经济转轨中的市场文化.德育应做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文化传统的延续与惯性力具有双重性质。德育在对传统的继承中应持革新精神.使继承与革新二者统一。西方文明及其价值体系有代表现代化进程方向的因素,亦有与我国现代化发展相逆的因素。学校德育必须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化文明。无论面对怎样的一种社会文明.学校德育必须做出科学的价值取向并统一于现代化发展与社会进步之中:
    当前我国正处在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为主体的社会整体性深刻变革时期。社会转型必然要求培养和塑造时代所要求的具有新的素质、新的精神面貌的一代新人。正为此,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德育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社会转型引发的价值观多元化及其冲突给传统学校德育所带来的困境与危机.置德育子这一挑战中矛盾的尖锐处。德育面对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整个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革,既着眼于眼前又着眼于长远做出全面、合理、科学的价值选择,以走出困境,推动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就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转型中,改革进一步深化.开放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伴随着经济运行向wto机制的融人,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趋向成熟。wWw.11665.cOM在这一场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国际秩序大背景出发,自觉启动的社会整体现代化改革运动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运行机制发生着由狭隘封闭向多元开放、由权威垄断(国家集中)向市场规范,由地域封锁到国际化开放、由单一管制到多样化发展的根本性转变。社会格局日趋丰富、复杂、多变,使得个体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置于多种参照系的网络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历经着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衔接与冲突、东西方意识形态的交融与排拒、新旧观念的转换与对峙所带来的心理阵痛。一方面社会转型促使着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这是目前社会道德风气中最深刻最有力的变化。这必然使得学校德育面临着如何抓住机遇.在多样化价值取向之间建立合理高效的协调结构和机制,并增加自身时代内涵,来规范、引导和推动新时期社会道德的重构和大发展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在新旧体制过渡的不稳定时期,由于制度及其运行的不健全、不完善,给腐朽思想和丑恶社会行为的滋生以可乘之机,使青少年身处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中,在亲身感受到现代物质文明所带来的实惠享受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沉渣泛起的封建腐朽的精神垃圾及携裹而至的西方堕落价值观念。这势必要求学校德育在转型期肯定“务实”的同时,又必须防止片面性、短期化、庸俗化的急功近利倾向蔓延,特别要抵制西方堕落文化和封建腐朽思想的腐蚀与渗透。学校德育建设面临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机遇与挑战,已远远超出了旧有的观念模式所能应付的范围。针对当前道德发展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的现实,学校德育的取向,尤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冷静的思考与定位。
  一、面对市场:适应与超越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代替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转型中的主导。在每一种社会重大变革面前,学校德育都要通过它自身的改革去与这种变革相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当属经济基础,而学校德育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已成共识。市场经济体制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呼唤并产生着与之相符合的各种意识、品质与行为.形成与市场相配套的大文化氛围,其中所包含的诸如效益观念、竞争意识、主体意识、法制观念、公平意识等众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都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样也符合人类进步,社会与个体发展的历史趋势。学校德育应当充分吸收这种文化精神成果,用它来更新道德的观念与目标,充实德育内容,使学校德育更加贴近现实的生活,更好地在社会现代化中发挥它的作用,体现德育的时代精神。
    然而,我们强调学校德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用市场文化中具有道德意义和价值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德育.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文化决非学校德育赖以建设的全部基础,学校德育文化的全部也并非囊括在整个市场文化中。我国的学校德育在历史上曾一度被政治狂热推至峰巅,造成了德育结构和功能的不健全,而当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新时期,学校德育就须谨防异化为经济的附庸,从而走人另一个极端。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德育自20世纪以来,一味顺从和附合以科技至上、经济至上、消费至上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物质主义,一度将人们异化为道德荒废、精神空虚的经济动物,以致于至今仍徘徊于物欲化的精神阴影之中:当我们作为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后发型国家,在西方市场经济已运行上百年的历史之后,来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之时,借前车之鉴,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德育就决不可走人适应的被动误区。尤其是我们的市场机制尚处在探索过渡的不成熟期,市场大氛围中的许多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充斥着非道德的消极因素。转型期的道德滑坡现象即已向世人昭示了德育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学校德育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并着眼于培养全面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社会系统工程,就包含着超越现实的理想人格的引导和培养,就必须克服社会市场化所极易诱发的人们价值取向庸俗化的急功近利趋向和不顾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使德育功能得以全方位的发挥。
    学校德育面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形势,必须与之适应,同时更强调一种超越的适应,是即体现了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发挥了德育对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化发展的规范化功能。然而如何在适应与超越这二者的对立统一之间寻找理性的适切点,就成为教育者对学校德育取向进行选择与定位时,巫待回答与解决的问题。可以认为,在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时,应既察其与其他社会性质的市场经济共同具备的共性,又必须坚持它所具有的特殊性—社会主义的性质,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样,就为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思路。学校德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社会转型期应大胆吸收与社会主义性质并不予盾的市场经济所呼唤的诸如主体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效益观念、法律观念等市场文化精华,同时更应注意到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有重点地进行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面对社会市场化发展中人们繁纷交错的价值取向,学校应代表社会以至人类共同的、根本的利益,坚持社会主义的一元  化价值取向,这既非脱离现实的“理想化”,也非没有理想导向的庸俗“务实”。

    学校德育面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市场化,在努力扩展自身的内涵的同时,又必须坚持具有高度凝聚力的价值导向的一元化,既肯定个人合理利益的追求,又必须强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整体意识,处理好求利与取义、奉献与享受等既有对立又有统一的价值冲突:不可否认既要在适应中发展又要在超越中提升,给当前学校德育提出了高难度的要求,然而,只有如此,方可保证其自身发展不致走偏了方向
  二、面对传统:批判与创新
    借助社会转型的时机,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现代文明日趋丰富与复杂.社会传统文明从蕴含的内容到表现形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急剧冲击。在新旧交替及其一定程度的对抗中,人们从思维方式到社会行为,或坚持传统以致保守僵化,或崇尚现代以致偏颇激进,抑或在传统与现代的两个极端之间左右徘徊,摇摆不定。担负着文化选择职能的学校德育,面对传统做出合乎情理的价值取向,正确引导人们走出转型期价值选择的盲点,促进社会现代化的进展,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存在着相矛盾相冲撞的一面。现代化急速消解文化传统的固有体系,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剥离开来,反过来,文化传统的某些东西是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羁绊而存在的,而且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在文化新质逐步代替文化旧质的转变化中得以实现的。然而我们万不可急于现代化进程而对传统文化的深层心理积淀无暇进行认真而广泛的思想清理,进而割断历史,“背水一战”地搬来现代化的外域文化来构建本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道德重建误区,其实质是民族虚无主义。原因在于:
    第一,从学校德育文化建设来看,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为前提、基础与出发点。“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任何一种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都不可能脱离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没有一个国家能把自己的精神文明建设置传统文明于不顾。诸如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数百年以来,人们的许多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都在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然而,宗教的伦理原则和其社会道德体系的基本准则—个人的“权力”,以及“民主”,“自由”,“法制”等却始终是不变的基本宗旨,从而使得道德教育沿着一个相对稳定的方向推进,并逐渐发展为一套适合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政治民主制度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正是在坚持基本传统的条件下,一直使得道德教育获得延续的生命力。社会道德建设只能立于一个现实的基础之上,而这个现实即有文化传统的存在。无视发展的延续性与继承性,道德构建忽略与传统文化的衔接,势必增加人们普遍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在文化替代的不适应中必导致茫然、离经叛道、自我隔离、社会孤立等多种行为表现的心理异化,引起社会的动荡与混乱;学校德育抛弃了文化传统,也就失去了自身发展的现实,而且也决不可能构建现代化道德文明。
    第二,从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发展关系来看,我国博大精探的悠久文化传统,蕴含着其促进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合理内核。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既有反映时代的内容,也有反映当今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民主性、人性的精华,后者则代表着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新时期市场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的归宿保持一致。这些虽存在于旧的传统之中,但却不当属旧质文化。中国人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爱国、忧民、守信、守义、检朴、善良等传统美德,为世人共鉴,这无不是传统与现代化具有一致性的明证。
    第三,从社会整体进步来看,我国社会发展是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现代化就是体现我国新的时代的精神,民族化就是要与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相结合。我们强调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模式,就决不能丧失发展的民族性。而中国博大悠长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缘,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以科学的态度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则是坚持现代化建设的民族化的更好体现。民族文化传统演绎成一种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活力,是不断增强国民凝聚力的动力与源泉。学校德育为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同样必须保持其自身的民族化的色彩。
    新时期学校德育文化的构建,要坚持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意欲借助于文化传统在历史延续中对现代化进程与社会进步的惯性力作用然而整体的文化传统所特有的惯性力作用和延续性特征在不间断地对新时期社会文明发挥的作用中,并非都是有益的适应和积极的促进。民族性的传统本身即意味着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这一根深蒂固的特性,总是以正向或负向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价值导向和意识形态的塑造。因此,学校德育对传统的继承必须以一种科学的姿态去进行。

   工业化革命最早出现的欧美国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而引发的社会动荡中产生并迅速传播的新传统教育流派(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即是在教育上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古化论倾向。他们在抵制一味注意实科教育而疏于人文教育的进步主义潮流的弊端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他们那种极力宣扬传统文明,无视时代变革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及其将宗教经典、古籍文化、拉丁语言定为核心课程的主张,只能使自身陷人保守僵化的泥淖,也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占据实用主义一统天下的地位,最后在人们的警责声中,落下昙花一现的命运。人文主义的恢复传统的口号最终为不断滚滚向前的时代浪潮所淹没。蔑视急剧变革的时代性,无疑是导致新传统教育思潮渐趋消亡的致命伤。
      民族文化传统本身具有两重性特征,即既有促进社会现代化进步,有利于新时代精神素质培养的积极一面,也有其使人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滞后,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一面。处在新旧交替不断加剧的社会转型期,教育、尤其是德育必须既反对否定一切传统并试图重新构建新道德的重建论,又反对主张回到传统中排斥时代革新的古化论,从而着眼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在充分肯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继承传统并必须与批判、创新精神结合起来,吸取其中带有民主性、人性的精华,同时抛弃其表现出专制性、等级性、封闭性、落后性、保守性弊端的糟粕,建立起科学民主、和谐发展的德育体系,达到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协调统一。

  三、面对西方:借鉴与批判
    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人们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行为表现愈发显示出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尤其是伴随我国跨人wto的门槛以及市场拓展的国际化趋势,社会格局开放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人们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多元选择与冲突,也反映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明)融合过程中的相互对抗与排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运行中,不断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汹涌而至的西方现代文明及携裹其中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正强有力地以各种方式影响、冲击着国民长期养成的心理特征、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学校德育迎着扑面而至的西方现代文明,既从大局形势出发,又从小处着眼,以科学的精神来对之做出合理价值选择,在新时期更显得紧迫与重要。
    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发展,是各民族寻找差跄,求得自强,不甘落后于他国的理智选择,这也是全人类进步的必然趋势:我国的改革开放、构建市场经济体制,将国内市场向国际轨道延伸,是我们从封闭保守、单一化发展转向开放、创新、多元发展在政策上的体现。未来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竞争发展的世界。学校德育必须以多方位开放的模式来发展自身,适应时代和全球发展的要求,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文明及其道德体系中于我国社会发展有益无害的思想及观念。学校德育在人类文明开放发展和相互吸收、融合的大潮中.也不可能将自身隔绝于世界人类的文明圈之外。
    如果对外来文化一概否定,加以拒绝和排斥,就只能会逆时代进步与发展的方向,这种德育注定是要失败的。有人认为,对外来文化采取不予理睬或排拒的态度,立足于本民族传统的根基,只在本民族的传统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即足可构建起新时代的道德和价值体系。其实,这是长期以来受一种闭关自守的传统意识影响之下,造成的保守自大的民族心理表现,而且在这种心理驱使下陷人国粹主义的单一化、极端化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谬识,它没有看到外因条件对主体发展的促进因素,是没有立足之处的。
    现代西方文明及其价值体系主要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产物,其中许多内容是代表着我们走向现代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缺少的、需要的东西。因此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德育改革,应该在自己已有的现实基础上多借鉴和吸收西方的经验、思想观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成份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我们应积极地吸收到学校德育体系中去。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是早于我们实现了现代化,他们的一些道德观念、思想意识是与现代化的要求相合拍的。我们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同时也应该对包含在西方文明中的科学精神、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尊重个性、崇尚自由等诸多有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加以分析的借鉴,这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说的我们要“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当然,我们这里强调德育要对西方文明吸收与借鉴,决非是不加鉴别与分析的照搬照抄。原因是:第一,西方现代文明及其道德文化并非一方纯洁的净土。不可否认西方文明中有适合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要求和促进现代化进程的因素,然而那些一直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延续中滋生蔓延的经营中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物欲化倾向;社会关系中亲情冷漠、富有攻击性、暴力化的紧张;价值取向中崇尚极端个人主义的自我实现;个体生活中对财色名利的本能化欲望的贪婪,这些无不暴露了西方社会文明中阴暗的一面。第二,西方现代文明中的思想意识、价值导向、意识形态里有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格格不入的对立一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特殊性。基于此,我国学校德育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新时期爱国主义思想为其基本核心的,这是与西方国家中鼓噪风潮的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是属不同性质  的。我们强调提防西方“和平演变”的政治阴谋,意义即在于此。第三,西方现代文明及其道德体系有不适应我国具体国情的一面。我国特有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及民族传统塑造成国民特有的心理特征、人文传统、民族精神。其中许多具有根本意义的基本成分,构成学校德育文化的现实基础,学校德育不能超越这个基本国情而去照搬与之不尽适应甚至相抗拒的西方现代化文化。
    因此,面对西方现代文明,德育必须坚持既反对否定一切的国粹主义,又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这两种单一化、极端化的价值倾向,其实质无非都是希望并试图找到一个现成的道德文明模式来引导当前德育文化的建设,这反映了部分人对学校德育面临重大艰难的创造性挑战而产生畏惧的消极心态。在实践中一旦实施则势必导致现代化建设渐趋保守和滞缓或引起社会混乱与不安。
    学校德育应本着发展的精神,对待携裹而至的西方现代文明进行分析鉴别,批判并抵制其消极的因素,吸收借鉴其积极的东西,以严谨科学的积极态度,力求借鉴与批判的统一,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进行艰难的探索与创造,以求得生存与发展。
    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一个新发展、新飞跃的历史性机遇,更提供了一个挑战性极强的时代性严峻考验。新形势下,滥筋于市场发育过程中的多元价值文化,良芳不齐,四处蔓延;不容割断的文化传统根基,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已经和正在潮水般冲人国门的现代西方文明,汹涌而至,无孔不人。置身其中,学校德育必须对此做出理智的价值定位,做科学严谨的选择,在现代化进程的社会进步中寻求统一,统一于发展与未来。学校德育的价值向度必须是继承性、开放性、发展性的统一。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丁海东 宋承祥 [标签: 上海 大学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配音在动画片中的重要性
    影响社会课课程编写的因素及原则的思考
    浅析盾构掘进质量控制要点
    例谈历史与社会“依标施教”应注意的三个方…
    浅析中苏政治体制改革
    浅析人本主义语境下的广告创意
    “社会危险性”实证研究
    新闻学是具有强烈人文底蕴的社会科学
    浅析体育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浅析如何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浅析PE基金尽职调查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浅析《跳弦》的声乐创作理念与曲式特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