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论析新课改视野下农村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基于苏北一所农村初中的调查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农村教师;教学观念;转变
  【论文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农村初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调查,我们看到农村教师至少在教学观、知识观、能力观等方面已经有了转变。这引发我们对农村教师观念转变过程的思考:自我实现需要的增长与培训平台设置的不足、自我价值的理性建构与管理机制的保障难度、自我发展的主观选择与客观环境的空间限制,使农村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内在转变不断面临理论与实践的考验。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是目前新课改面临的一大挑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其功能、结构、内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开放性等特点。新课改的不断深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一、农村教师的教学观念调查
    新课改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又一次改革。这一改革,旨在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启动之初,许多教师并没有立即响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深入,新课改也就慢慢被人们所接受。为了了解农村中学教师对新课改的态度,了解他们的教学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产生了变化,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苏省苏北地区一所农村初中的教师进行了调查。www.11665.coM该学校虽然离市区很近,但还是在乡镇开发区内。学校的教学楼房比较简陋,教学硬件和软件还不完善,学生课外学习与娱乐场所还在建设之中,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从收回的调查问卷看,年龄在21 ~40岁的教师对新课改持“赞成”态度,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其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持“基本赞成”的态度,没有担任任何职务的则抱有“除改教材其他无变化”的态度。年龄在21~ 40岁的是教师队伍中年轻的一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把握了时代的脉络,不断关注新的教育动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及专业基本技能。除提高教学能力之外,他们还阅读教育类各种书籍,把握参加每一次培训的机会,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适应着新课改。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些新鲜血液注入到教师队伍中,才使得新课改更加快速、有效地实施。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们,年龄偏大,接受新的事物没有年轻教师快,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是还不能适应这种新的理念。他们用传统教学模式教了几十年,让他们短期内改变原有的模式,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他们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们,出去参加学习的机会比其他同龄的教师多,所以相对来说接受新事物比较快。
    该校还有30%的教师不能全面接受新课改,其中绝大部分是老教师。通过了解,学校的领导十分重视新课改,正准备开展“新课改下,我的教学变化”系列主题活动。这样教师们可以互动,年轻的教师可以带动年老的教师,让他们感受到课改后课堂教学变化的好处以及学生们所获得的良好成绩。教师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把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2009年以来,“五严”规定的严格执行,学校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模式;盐城市“有效教学”年的开展,对教学、教研“有效”性不断追问,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在被动与主动中改变着。
    二、新课改对农村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根据前面所说的“农村教师新课改现实状况”的调查,笔者已经对该校教师有了初步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新课改对农村教师教学观念产生的影响,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跟一些教师交谈,感受到新课改对教师的影响至少表现在教学观、知识观、能力观等方面。
    (一)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当前农村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可避免地以追求升学为目的,往往是为升学而教,为升学而学。面对新课程的推进和新教材的使用,农村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也在悄悄的改变着。一是慢慢调整自我定位。教师自我角色的调整,从笔者观察到的农村课堂教学来看,形式上明显地表现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互动,“教学互动,是指教与学两个要素围绕课程目标针对同一个事实积极交流沟通和相互作用的规则运动形式。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逐渐成为课堂的互动基础,教师自称为由“主演”向“配角”、又由“演员”向“导演”转变。二是重新审视学科价值。伴随着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实施,各学科负载着传承学科知识、技能的功能,也对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访谈中,可以体会到这所学校的教师对学科素养的理解已较深人。例如有教师谈到,“学科素养有别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蕴含着丰富的再学习潜能,它必须通过学生内心世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才能得以提高。”这样的观念得到大多数在座教师的认同。三是渐渐改变学生观。“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可能获得成功的。对于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学生,要看到其不成熟的一面,指导其健康成长。其次,他有着丰富的个性,有着自身的特质。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并对其独特性进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展,成为富有个性的人,应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再次,学生是独立的人,有着自己的责任与权利。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其主体性,并使自己的教育与教学适应不同个体的情况与要求。对于《走进新课程》中这段话的理解,这所学校的教师认为,可以理性地接受。而如何理性地落实在行动上,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二)教师知识观的转变。a教师是该校一位教龄比较长的语文老师,从与他的交谈得知,他的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那时学生来学校读书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还要帮助家里干活。那时候的学生知识面窄,没有好的教育条件,而且大部分学生对教育看得不是很重。所以教师不需要备什么课,直接进教室上课,课堂上只要读读课文,教学生认认字也就行了。那时教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教书匠”,比较轻松。第二个阶段,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学生们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课外也能读到越来越多的书报、杂志,想通过课堂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时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则要有一桶水。第不阶段便是新课改的实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在课堂上已不满足于获得知识,更希望能提高学习能力,甚至能用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在给予学生一杯水的同时,则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流。而只给学生“知识”已不够了,学生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方法。a教师感叹,为了吃教学“这碗饭”,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了。

    (三)教师能力观的转变。b教师是该校一位教龄比较长的数学老师,且兼教务处主任工作。他说,过去考察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实际就是备课、上课、课外辅导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被简化为“备”教案、“教”教案,充当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如果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就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当新课改提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要建构民主、平等、对话的课堂,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才发现自己教学、科研能力的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的惯性曾经让我们试图抵制这种变化,但是接踵而来的课程模式、教材内容、考试方式的变化,已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应有怎样的教学能力?怎样才能具备这样的教学能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对农村教师观念转变过程的思考
      (一)自我实现需要的增长与培训平台设置的不足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教师的发展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是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应。当教师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促使教师去从事满足需要的行为活动,从而产生相应的动机。农村教师的发展需要与所有教师内在发展愿望相一致,它与教师对教师职业本质的理解密切相关,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是对某种特定目标的追寻,有改变自身与周围环境的愿望。
    农村教师一旦将自己置身于教师这个专业群体中,首先会感受到的是环境对自己发展的限制,因而寻求改变环境进而改变自身的愿望就应运而生。这样,农村教师就会主动寻求学习机会,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政府也会通过制度安排为教师的发展提供选择的机会与渠道。但是,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却在两方面遇到困难:一方面政府的政策与制度并非出自引导教师继续专业化的历程,而是把教师纳人到刻板的制度框架内,教师失去了对课程、对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新教师与20年以上的老教师一同学习,接受同样内容与方式的培训,这就使部分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缺乏内驱力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思考的,是让教师适应这种“被培训”,还是合理地设置培训平台,答案应是不言自明的。
    (二)自我价值的理性建构与管理机制的保障难度
    从理性上分析,农村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必须懂得乡村学生的生活与个性,否则得不到学生的响应和尊重;另一方面,国家提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采纳新的教学方法,反对死记硬背、“注人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考核和教学督导员也要求老师加强教育教学素养,但是家长对不断更新的教学  内容与方式产生怀疑。农村教师群体在适应国家教育要求和满足社区需要之间产生困惑,教师在  国家控制与乡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冲突。新课程标准与乡村民众期望之间产生差距,乡村社会对教育现代性的疑惑,一方面表明来自西化、城市化的教学方式在乡村中遭遇的阻力和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国家乡村教育现代化诉求未能从底层民众的视角来尊重乡村生活的合理性。对于大多数的农民来说,教育是作为孩子升迁性工具而存在。政府提倡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仍然只是停留在文件上,未能有效地深人到课堂教学中。
    农村教师在观念转换过程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职业中的“人”,另一个是人所从事的“专业”。前一个强调职业属性特征对从业者的影响,后一个则关注人在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个人对专业的方方面面的理性感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并与教师奖罚相挂钩,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农村依然很普遍。况且现行的国民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乡村文化多样性,排挤地方性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从而造成了学校教育与乡村社区的疏远和隔离。事实上,国家教育政策、地方政府、学校与乡村生活之间存在诸多摩擦与整合,教育与乡村社会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自我发展的主观选择与客观环境的空间限制
    教师是一个群体,又是一个“具体个人”,其“个体生命是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并在与环境一日不可中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构成中生存与发展。因此,不能脱离教师所处的具体学校环境研究其发展。教师发展是“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不能离开教师所处的环境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原因。因为人的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砾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从被动承担到主动选择,明显感觉到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制约,在个人主观意愿与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冲突时,主观的选择必须服从客观的环境。随着城市化程度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农村教育与地方社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新式教育在课程、教法、师资等方面与乡村社会产生种种不适应和冲突,农村教师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群体。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乡村本色在逐渐淡化,虽然地方性文化小传统仍然顽强地持续延伸。九年义务教育、大众传媒和通讯网络以及行政体系的广泛延伸,乡村文化小传统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农村教师的专业选择由被动承担转化为主动选择,发展的程度只能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渐变相适应。于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师的反思成了形式主义的工作总结,或撰写上报材料,“校本课程”开发成了“集体备课”。
    在现实中,我们在期待农村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转变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理论与实践困难远不止这些。尽管农村学校的课改从“自为”到“自足”再到“自在”的过程举步维艰,我们所能做的是不停的寻求—关注—寻求。因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意味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学生的发展意味着社会的发展,而农村社会的发展意味着为农村教师的转变与发展不断提供可能。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乔晖 吴会东 [标签: 视野 转变 初中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新课程背景下转化数学后进生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新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改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讨
    浅谈初中思品教学中教师怎样贯彻新课标精神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理论之碰撞与融合
    基础教育新课程中如何构建中学数学和谐课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析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心理咨询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深化中学地理学科教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