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浅析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边疆教育研究
论文关键词:民国时期;西南地区;边疆教育;学校教育
  论文摘要:国民政府为实现民族同化,而重视边疆教育。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许多法令,制定计划大纲,专门成立了教育部蒙藏教育委员会、蒙藏教育司,负责边疆教育事项,并在边疆各省建立了各级边疆学校。边疆地方政府也兴办了大量的边疆学校,培养边疆人才。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
    民国时期,少数民族教育称为“边疆教育”、“边地教育”、“边民教育”、“边胞教育”、“苗夷教育”等。边疆教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边疆教育是以边疆所居住的人民为教育对象,狭义的边疆教育是以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为教育对象,这是通常所称的边疆教育,也即是本文研究的边疆教育。为保持原貌,按当时的语境,仍然称少数民族教育为边疆教育。本文所指的西南地区主要是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康四省。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边疆教育的法令,专门成立教育部蒙藏教育委员会、蒙藏教育司,负责边疆教育事项,并在边疆各省建立了各级边疆学校。
        一、国民政府发展边疆教育的政策
    1929年6月,(国民党)中央决定“于首都建立蒙藏学校,作为储备蒙藏训政人员及建设人才之机关。由蒙藏各地选送优秀青年应试人学,并附设蒙藏研究班,指导促进关于蒙藏事情之专门研究。WwW.11665.coM”“通令各盟旗及西藏、西康等地主管官厅,迅速创办各级学校,编译各种书籍……,在教育部内特设专管蒙藏教育之司科。”同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待遇蒙藏学生章程》,要求蒙古各盟旗、西藏地方政府、蒙藏各级学校及蒙藏相连的沿边各省县政府,在每学期开始之前,向蒙藏委员会或其驻一平办事处保送蒙藏学生。凡经蒙藏委员会或其驻平办事处介绍的蒙藏学生,在公立学校应免全部学费,在私立学校应酌量减免。
    193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蒙藏教育计划》,“本计划一面顾到全国教育统一的宗旨,一面也注意蒙藏地方实际的事实”,有不能完全适用内地教育办法的,有相当的变通办法。要求蒙古各盟旗、西藏各宗(西藏相当于蒙旗的行政区域)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筹划和掌管这些地方的教育事宜。决定在首都、康定二处,各设一国立蒙藏学校,应在两年内完成;原有的北平蒙藏学校也应整理而使之充实。计划蒙古各旗、西藏各宗及等于宗的地方,酌设小学若干所,在1931年以前,至少各须成立一处,以后逐渐推广;在蒙古、西藏重要地方,按照社会需要,各设一职业学校,限六年内完全成立;蒙古、西藏重要各地,及新疆各设一中学、各设一乡村师范学校,限六年内一律成立,并提出了中学和乡村师范学校设置学校的地点和招生区域。
    同年,教育部订定了《边疆教育实施原则》,包括边疆教育的目标、计划、组织、经费、设备、课程、训育等七方面内容。关于边疆教育的目标主要有四点:一是力谋边疆教育之普及与发展;二是以谋边境人民知识之增高,生活之改善,并注意其民族意识之养成;三是由教育力量力图边疆人民语言意志之统一;四是力谋边疆各民族抵御帝国主义侵略意识之增高。各级学校之课程,根据内地各级学校课程之标准,并斟酌边疆各民族情形编订,规定各级边疆学校的教材应特别注意“中国民族之融合的历史、边疆和内地之地理关系、边疆各民族人民和国民革命的关系、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边疆各民族之历史及事实、边疆各民族人民地方自治和民权主义的关系、边疆各民族人民经济事业和民生主义的关系等”内容。
    1934年,教育部颁布《捐资兴学褒奖补充办法及待遇章程》和《补助蒙藏回学生升学内地专科以上学校办法大纲》等。并于1936年10月,通令各省市对西南边疆学生来内地求学者,应比照蒙藏学生章程,予以优待,以示提倡。
    1935年,教育部拟具了《推行西南边疆教育方案》,准备在西南地区设立苗民小学14所,其中云南小学8所,贵州小学6所,并于各省原有师范学校内,指定一、二所添设边胞师资班。1936年,教育部又拟定《推行蒙藏回苗教育计划》,预定在各边疆省份,酌情设立普通小学。
     1936年,又议定《有关边疆教育基本实施纲要》五条。1938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几经讨论,草拟边疆教育方针及办理边疆教育原则。嗣后,经教育部边疆教育委员会研讨,到193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了《推进边疆教育方案》,并获通过。这一方案首先使边疆教育有了明确的方针,即“旨在融合大中华民族各部分之文化,并促进其发展”。其次,分列各级边疆教育的中心目标。此外,《推进边疆教育方案》对于培养边疆教育师资、编译边疆教育用书、推进边疆学校教育及研究边疆劝学制度等项,均有具体规定。
    1941年秋,教育部与有关机构筹划呈准,公布了《边地青年教育及人事行政实施纲要》,作为边疆教育的保障。随后,教育部制定《各边省推进边疆教育三年计划》,对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及社会教育等方面提出标准,要求各省在可能范围内,拟定实施计划。在西南各省中,四川、云南、西康均按要求订定各省边疆教育三年计划。
      边疆教育的实施分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和西南地方政府两部分,下面分别叙述。
      二、教育部边疆教育的实施
1930年,中央政治学校决定成立附设蒙藏班、西康班。1932年,先在中央政治学校内附设蒙藏班,增加招收蒙、藏、维吾尔等族学生数量。随后,将蒙藏班升格为蒙藏学校,增加投人,完善建制,扩大招生,大量培养边疆人才。1934年,为推广边疆教育,中央政治学校计划设置边疆分校,地点初步选在张家口、包头、宁夏、康定、丽江、兰州、伊犁等8处筹设分校各一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政府对于边疆教育更为重视,于重庆附近设立国立边疆学校,招收边疆青年,作为升人普通大学的准备教育。校内附设边疆教育、行政、卫生、畜牧、兽医等专修科,以造就边疆建设人才。
    教育部在西南地区设置了各级边疆学校,可分为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小学教育及社会教育四类。i.师范教育:教育部在西南设立的直属边疆师范学校6所,其中云南有3所,它们是云南昭通国立西南师范学校、国立大理和丽江师范学校;贵州1所,即国立榕江师范学校;西康有2所,即国立康定师范学校和巴安师范学校。2.职业教育:在西南地区设立的职业学校4所,四川、西康各2所,四川有国立松潘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和清溪职业学校;西康有国立金江初级职业学校和西康初级职业学校。3.小学教育:西南地区国立小学有木里小学(盐源)、凉山小学、越离小学等。1940年夏,国立西南师范学校有少数民族毕业生10余名,教育部令在彝良苗族聚居区成立奎香实验小学。教育部在边疆地区设立的小学,原属倡导示范性质,小学教育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兴办。4.社会教育:教育部对于边疆社会教育,主要由各校兼办,每年教育部酌情发给一些收音机、幻灯机等器材,令各校组织巡回施教队、剧团等,巡回边疆各地施教。其他如办理民众识字学校、开放诊疗所等活动,也由一些学校在做。
      同时,鼓励边疆青年到内地学习。边疆青年有的进人上述专门的蒙藏学校或附设的蒙藏班学习,有的进人内地的师范学校学习。1931年,国民政府令地方选派边疆优秀青年,就学于内地师范学校,以培养师资。
      三、西南各省的边疆教育
      在中央的倡导下,西南各省政府也十分重视边疆教育,积极推行边疆教育。西南各省都依据上述的方案,或计划,或纲要,设立边民学校,招收边疆青年,对于来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优待。

      云南民族复杂,边疆各地语文、宗教及生活方式均有不同。云南省为唤起边疆同胞的民族意识,使其增强国家观念, 1931年3月,颁布了《云南省政府实施边地教育办法纲要》29条。1935年9月,云南省教育厅拟具、公布《推广边疆教育计划及实施苗民教育计划》、《边地简易师范及小学设学概要》、《云南省设置省立小学纲要》、《夷民学生待遇细则》等。
      教育首先需要培养师资,云南省决定在省立昭通中学内附设边地师资班,以训练少数民族师资为目的此外,先后设立省立双江简易师范、宣威乡村师范、大关简易师范(1940年改为大关乡村师范)、佛海简易师范、蒙自师范学校、个旧简易师范学校、广南简易师范学校、思茅师范学校、保山师范学校、鹤庆师范学校、永胜简易师范学校、镇南师范学校、大理女子师范学校、景谷简易师范学校等。
    从1935年起,云南省先后创设中甸、维西、兰坪、镇康、澜沧、南娇、六顺、车里、江城、金平、德钦、碧江、福贡、贡山、宁菠、耿马、沧源、临江、沪水、梁河、盈江、莲山、陇川、潞西、师宗、永胜、丘北、龙武、河口、华坪及环州(武定县)、圭山(路南县)、炎山(昭通县)、黄草坪(巧家县)等34所省立边疆小学。1941年后,由于收支系统变更,经费紧缩及战争等因素,云南省立的34所边疆学校发生变化。除师宗、圭山(路南县)两校为鼓励当地少数民族子弟人学,继续办理外,环州、永胜、丘北、炎山、黄草坪、龙武、华坪等7所学校,因为当地学校已具规模,为配合国民教育的实施,均划归各地方办理。宁菠由于环境特殊,暂行停办。1942年,日寇侵略滇西,多数边区陷于战时状态,办学困难,遂将澜沧、沧源、车里、南娇、沪水、梁河、盈江、莲山、陇川、潞西、镇康、河口等12个学校暂时停办。1944年,滇西沦陷区收复后,依照计划及斟酌各地情形,于1945年春季,恢复了沪水、梁河、盈江、莲山、陇川、潞西等7个设治局的省立小学。
    贵州早已设省,与普通边疆省份不同,如果就地理、政治而言,贵州并非边疆。但贵州少数民族约占人口的1/6,散布于黔省各地。因此,贵州作为边疆更多是从“文化”角度出发。
    1935年春,蒋介石到贵州,提出在贵州教育经费内每年至少拨出10万元作为少数民族教育经费,贵州边疆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同年,贵州省教育厅成立特殊教育委员会,专门管理民族教育。
    1936年,二十军军长杨森到贵州,从昭通到石门坎,选苗族青年数人送人(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读书[}z}。杨森提出同化苗夷的工作,主张凡部队驻军地,接近苗夷的地方,均须实施短期教育。1936年,杨森驻军安顺,以兴办学校,启发民智为己任,与当地绅士杨庆安等组织安顺苗民文化促进委员会,设一、二、三中华小学(针对石门坎教会的光华小学),并设中正夜校及中华民众学校,经费由二十军拨给。后因抗日战争开始,二十军开拔前线,学校移交给县政府,又因经费无着落而停办。

   20世纪40年代后,贵州省教育厅拟定了《贵州省边地教育推行方案草案》,并于教育厅下专门设立了边地教育委员会,作为推行贵州边疆教育事业的最高组织机关,规定在边民聚居的县政府设立边民教育促进委员会。1946年,贵州省政府制定嗒加强边胞教育办法》,关于教材之编纂,边胞学生的优待,师资的培训,习俗的改良等都详细列人,内容十分丰富。
    贵州的边疆教育主要是设立师范学校及省立边疆小学。1936年3月,为培养少数民族教育的师资,贵州省政府成立省立青岩乡村师范学校,到1939年,校址迁到榕江,改为国立榕江师范学校。fa7同时,于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贵阳、黄平、荔波、台拱、关岭、威宁、安南、丹江、水城、定番、八寨、罗甸等12县分设省立小学12所,专招少数民族学生。另外,还办有部分短期小学。
    1938年,贵州省政府在青岩成立了贵州省地方方言讲习所,第一期收容约50名学生,半年后毕业,主要以研究苗夷语言,辅助推行政令为任务。但由于诸多原因,第二期不能招生,后来交给省训练团办理,改为方言讲习组,但无成效。
    1941年,贵州省在台江举办国民教育师资训练所,从镇远、铜仁、都匀三个区中少数民族较多的县份招收学员,以培养少数民族教育师资为目的。该所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公费待遇。1944年夏,此训练所迁往炉山县属的凯里镇;改为炉山师范学校,校长由少数民族人士吴修勤担任。

    川康的边疆民族教育开始于赵尔丰担任川滇边务大臣时,鉴于力l滇边疆民族,急需开化,奏请在四川省宁属设立“化夷学校”100余所,每所招收少数民族学生50 -- 60人,边疆教育收效良好。1929年,四川的宁属8县设立宁属垦务局,附设有初等小学性质的“化夷学校”,约有夷族学生30一40人。后因为垦务局撤消,“化夷学校”随之停办。1931年,宁属驻扎屯垦军,创办宁化学校,由夷族青年曲木尧负责主持。后由于种种原因停办。
    四川各县的少数民族教育计划中,提出:“凡边境接近夷区的县属各学校,尽量招收夷族子弟,予以较优的待遇,并由附近夷民之团丁,切实劝导其向学,以期同化;并计划设立短期义教于附近夷区之地”。依据教育部《推行蒙藏回苗教育计划》中在各边疆省份酌情设立普通小学川的要求,四川省决定在宁属、雷波、马边、屏山、松潘、愚功、波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酌设普通小学若干所。西南夷族文化促进会执行委员岭光电、王奋飞等呈请行政院,“请求规定待遇夷族学生章程,补助夷族私立学校办法,并令中央政治学校在各夷族集中地区,筹备政治分校。”
    民族学家李安宅在抗战时曾担任教育部视导员,曾于1941年对四川、西康、甘肃三省边区教育情况进行视导。他对边疆教育行政、边疆学校教育、边疆社会教育、寺院教育等方面进行考察后,写出了专门的报告书,对川、甘、康、青四省交界地区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意见,提交给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
    1935年,西康成立建省委员会,到1939年以前,西康建省委员会在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方面多有表现。(一)师范教育方面:1.训练藏族师资,在国立康定师范学校内附设藏族师资训练班一级,招收初中毕业及同等学力学生,修业一年半,毕业后分配到各学校服务。2.训练义务教育师资,为推广短期义务小学教育,对考取或曾任小学教师及简易师范的毕业生,训练4个月后,分到各县短期义务小学任教。(二)初等教育方面:1.创设省立小学,在康定、沪定、丹巴、九龙、甘孜、瞻化、巴安等7县各设省立小学1所,另设藏族小学s所。2.设立短期小学,在康区18个县中先后设立短期小学70所,毕业年限由1年制改为2年制,为将来学生升人县立小学及省立小学作准备。
    1939年,西康正式建省,西康的边疆教育有了较大发展。西康边疆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类。(一)学校教育方面:1.高等教育,在西康筹备和建立省立西睡五明学院,校址在康定,这是研究佛法的唯一机构,以“沟通汉藏文化,配合康地政教,弘扬佛法为宗旨”。2.中等教育,设立康定中学,招收高初中学生。同时继续在国立康定师范学校内训练特殊师资。3.小学教育,1939年3月,在理化、定乡、稻城、得荣4县,增设省立小学各1所。开始筹办白玉、石渠等县的省立小学。(二)社会教育方面:1.广设民众学校,康属新设民众学校40所。2.巡回电化教育,1939年3月,教育厅电化教育队从康定出发,经过康北、康南巧个县,巡回放映电影及广播。
      四、结论
    综观民国时期西南几省的边疆教育,虽然都称为“边疆教育”,但是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康各有不同,各代表不同类型。梁欧第先生将其分为:西康的边疆教育可称为学差教育(老百姓认为让小孩读书是当差),四川大小凉山的称为课罗教育,贵州的边疆教育称为异化同化教育(由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教育是异化教育,由中央和贵州省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民族教育称为同化教育),而云南的边疆教育与国民教育趋同。
    总之,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对于开发边疆,培养边疆人才,提高边疆人民的文化,改善边疆人民生活,加强各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综观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西南几省中,“川、滇、康三省,因为经费人才较充裕,边疆教育成绩较好”。民国时期“厉行尚同运动,务使全国任何宗族逐渐趋于一种信仰,一种文字,一种语言,一种习俗”,当时的政府认为边疆教育是一种有时效性的教育,它的“最高的目的在于求本国境内各族人民文化现象之统一”,一旦“达到国内文化现象之统一,各族情绪之合一,中华民族之永固”(国民政府内政部:《边疆教育政策草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十二全宗(2) 1431卷)时,即是边疆教育时效消失的时候。可见,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民族同化。
    当然,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起步较晚,1929年以后才开始,最初主要针对蒙藏地区,西南地区的边疆教育受到重视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后。二是边疆教育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内地所通行课本,使用的是汉字,内容与边疆同胞的生活相去甚远,以至于当地政府要求学生人学,被认为是政府的逼迫。如民国时期,西康人民误以为送子弟人学是“当学差”,亦名为“娃娃儿差”,极感痛苦,“迭次向政府陈请豁免或减免充学差的名额,甚而有些人家不愿其子弟当学差,而出资请人顶替。”(柯象峰,符气雄:《西康省边民教育之研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五全宗12454卷。)三是由于边疆教育尚在草创时期,西南几省边疆学校的设置以师资培训和初等教育为主。四是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教育后来出现两种倾向,第一,边疆教育本来是独立的,经费及学校都应独立,而西南各省边疆教育后来逐步走上与国民教育合流的道路。边疆学校被裁撤,并人国民教育学校,经费依附在国民教育经费下开支,使边疆教育不能大力发展。第二,边疆教育有从特殊走向普通化的倾向,边疆教育有其特殊性,为了边疆教育而设有研究、设计及师资训练种种机构,然而,20世纪40年代后,这些机构逐渐趋于普通化、一般化。如国民学校的设置,特殊训练机构的撤消,就是实例。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马玉华 李艳 [标签: 民国 地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配音在动画片中的重要性
    探析民用建筑防渗漏施工监理
    浅析盾构掘进质量控制要点
    浅析中苏政治体制改革
    浅析人本主义语境下的广告创意
    浅析体育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浅析如何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浅析PE基金尽职调查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浅析《跳弦》的声乐创作理念与曲式特征
    浅析初一学生英语学习掉队问题
    浅析聊斋文化对《河父海母》艺术风格的影响
    浅析中国奶粉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之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