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浅谈教学组织形式的现实性选择—基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高考评价和学生发展
论文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高考评价;学生发展 
  论文摘要: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课程实施的起步阶段,基于现实的考虑,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必然会受到课程设置、高考评价、学校教学资源、学生发展等因素的制约。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教学活动进行的方式’(p81)。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由教师和学生双方所共同展开的课程实施活动。要进行教学活动,就必然涉及到课程、教师、学生、时间、空间的组织和安排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起步阶段,基于现实的考虑,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必然会受到课程设置、高考评价、学校教学资源、学生发展等因素的制约。 
一 
课程结构类型和学校课程设置是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和关键。新课程结构类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为国家基础型课程,确保所有学生达到基本素质和基础学力的共同要求。这一类型的课程由工具性科目类(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科技等科目)、社会科目类(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文科(综合)等科目)、自然科目类(包括科学(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技术科目类(包括劳动技术等科目)、体艺科目类(包括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组成。选修课程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国家设置的课程,其设置的目的是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中进一步发展的需要。www.11665.coM另一种为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比如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等。拓展性课程的内容主要体现知识扩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拓展性课程可分领域设置,既包括不同学段的学生按不同要求在若干领域中的必选科目,也包括跨学段的自选科目。研究型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现有的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专题或项目,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的一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着重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和相应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功能旨在打破“学科中心”课程对学生的栓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pp.43-46)基于不同类型课程的不同要求和功能,必修课程和国家设置的选修课程以行政班的形式实施教学,拓展性校本课程以教学班形式实施教学,研究性校本课程以班内分组形式或跨班、跨年级形式实施教学。 
    除了课程结构类型,学校课程设置在时间因素上也对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发生制约。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文艺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  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 
      依照这一规定,学校课程设置和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可以按照以下的思路实施。 
      (一)必修课程设置和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选择 
      学校要开足开齐8个领域的必修课程。高中一年级以必修课程为主,逐步开设选修课程。保证学生每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语文、数学、外语等九大高考科目的课程严格按照国家文件规定的学时、学分开设。必修课程的开设主要集中在高一年级,保证在高二年级上学期将所有的必修课程开设完毕,并采用行政班教学。 
    2.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采用分学段开设的方式,信息技术安排在第1、第2、第5、第6学段开设;通用技术安排在第3、第4、第7、第8学段开设。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尝试采用教学班教学,由学校选课指导中心负责技术课程的选课等事宜。 
    3.艺术课程按照有关文件规定的学时、学分开设。首先开设音乐鉴赏和美术鉴赏,采用行政班教学。然后开设选修模块,按选课教学班教学。学校要充分创造条件,开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选修模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设分两部分,必修的田径模块和健康教育模块安排在第1、第3学段开设,采用行政班上课的模式。其余学段开设体育选修模块,尝试采用教学班,编排4个班级的学生同时上体育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体育模块修习,并获得学分。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研究性学习活动原则上每学期要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高一、高二各完成2个课题研究,高三上学期完成1个课题研究。采用班内分组的形式组织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按普通高中新课程要求,学生每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由学校统一安排,主要以行政班和班内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社区服务课程按新课程要求,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学校可规定在校学生必须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完成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也可以跨年级、跨班级组织,也可以利用假期或休息时间自行安排社区服务活动。 
      (二)选修工课程的设置和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选择 
      选修工课程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1.选修i内容一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开设的,修习文、理方向学生按照各科目要求必须选择的模块。学校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保证开设全部的选修工内容一课程,供学生选择。选修工内容一课程要在高二年级结束时全部开设完毕,个别学科有特殊情况可推迟到第9学段。采用文理分科的行政班教学。 
    2.选修i内容二的课程是各科目课程标准规定的除内容一以外其它选修模块。学校要高度重视选修i内容二课程的开设,创造条件多开设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选修i内容二课程可集中在第9、第10学段开设,采用教学班教学。 
    (三)选修11课程设置和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选择 

    选修fl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分为专题教育类课程和学校自主研发类课程两部分。专题教育类课程1学分,学校自主研发类课程至少5学分,学生必须修习。 
    1.专题教育类课程的开设。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可开设学科学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等专题教育类课程,一般在高一阶段开设,每周1节,采用行政班上课的形式。 
    2.学校自主研发类课程采用走班选课的形式,学校规定每周四、周五的五、六节是校本选修课的修习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选课情况到相应的教室上课。 
新课程结构的构建遵循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因而类型多样化,设置灵活、不单一,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保证各类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 
教学资源是指服务于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各种物力和人力,不仅包括非生命的实物和信息,还包括具有能动性的有生命的人力资源。教学资源作为学习与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关注,资源建设也成为各个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 
    教师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着选课组班教学的实施及其效果。目前,高中学校的教师编制非常紧张,人事部门仍按多年前教育部颁发的编制标准严格“控编”。而且历史原因造成的现有教师在编不在岗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个别学科教师(如生物、地理、通用技术、艺术、音乐、美术等)严重不足。另外,在在编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开设选修课组建教学班实施教学,只能给现有教师加码,本来超负荷的教师,工作量一再增加,将不堪重负。因此,随着新课程的开始实施,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配备需要的教师,在师资的结构和数量上保证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否则,作为新课程亮点的选课教学就无法落到实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同样很高。要求除了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外,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除了要教好自己的学科内容,还要跨学科研究相关学科的知识;除了常规教学任务,还要担任导师指导学生的选课、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等。这对教师执教能力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p17)也就是说教师的能力不再只是教学能力,还要有课程的研究、开发、实施和管理能力。采用教学班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课堂管理的能力要求也更高。然而现状是广大的教师还仍然持有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学习惯固化,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适应。 
    办学规模、学生数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班组织和管理的难度及效果。学校办学规模小,学生数量少,教学班组织和管理的难度就小,效果就好。可事实是,近年来,各地高中连年扩招,尤其是一些重点中学更是学生暴满,60~70人的超额大班普遍存在。按教育部规定的班额标准(50人),按行政班进行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已是困难重重,要按教学班组织教学和管理困难就更大,大面积采用教学班教学的理想化做法显然是不切合现状的。 
    学校的实物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校内的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校外的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信息资源等。软件资源如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等。 (pp.43-46)在这些资源要素中,首要的是教学场所即教室的数量,直接制约着教学班教学的实施。基于此,可首先在教学使用场地空间要求较小的体育等课程的实施中采用教学班教学。各个学校根据教室场地情况,在教学班组织和管理的策略上应展开创造性的有各自特点的积极探索。 

“一般来讲,对于一个学校的课程方案来说,最本质的要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给学生提供什么课程和多少课程;一是学校如何提供这些课程。本次课程改革中,这两个因素表现为,学校开出多少国家课程标准所涉及的选修模块,在多长时间内开出以及学校在开设模块时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有多大。这两个要素的组合可以成为一个学校课程方案优劣的评价标准。 (pp.25-27)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学校能在学生在校期间尽量多地开出各类高质量的课程模块给学生,让学生对课程有最大的选择空间,并对课程实施组织最有效地教学。但是,从实践层面上,理想的课程可以提供出来,但课程的实施,特别是采用教学班实施课程,则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果过于追求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就会牺牲赖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正常的教学秩序为代价,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和麻烦。各个学校,可立足于各自的教学资源现状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落实各类课程的实施。 
三 
    新课程实施要直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与高考的关系问题。高考作为国家主导行为,是对基础教育质量最有效最有权威的评价,是迄今为止国家选拔人才最为公平合理的手段。因此,如果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的效果和质量能够在高考中得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来,表明课改是成功的,反之是有问题的。我们应该吸取课改实验区的教训。2004年,南京市因为实施新课程导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大幅减少。实施新课程后高考上线人数减少的原因,可从三个角度分析理解:一是课程变了,而高考还没有变,学生所学与高考所考在内容和命题立意上不一致,结果造成学习新课程的学生不适应未加改革的高考而成绩受影响;二是课程变了,高考也随之变了,但学校的教学主导思想以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法还没有变,还停留在过去应试教育的阶段,结果造成学生高考成绩的下降;三是课程、高考、教学主导思想、教学理念、教法都变了,教学组织形式也随之变了,却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中出了问题,结果教学质量下降,教学效果不理想,高考自然受影响了。研究教学组织形式和高考的关系,就是为了避免第三种情况的发生。理想的状态应该是高考的成绩能有效地反映学校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而不是与之相反。课改之初,高考科目课程通常按行政班组织教学。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新课程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由选课组成教学班实施教学,作为新课程实施中学校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为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和高考质量都不受或少受影响,宜首先在非高考科目课程实施中采用,即先在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音乐、美术、艺术和校本选修课六个领域采用教学班教学,经验成熟后再在其它领域推广。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在各类课程中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和选课走班教学,充分体现实施新课程的学校特色。 

让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在高考中反映出来,是新课程改革中学校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出发点之一。当然前提是高考改革要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有专家指出:高考改革“必须求得教学与考试、考试与招生以及教育与社会等环节上的协调,必须从相关体制出发,使中学教学更容易操作和实践,同时使高考更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的发展需要与服务于社会的需要,不要让人切身感觉到新高考不如老高考,改了还不如不改”。在新课程高考方案还没有确定的情况下,课改应该稳妥渐进。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要从现实出发通盘考虑。对采用教学班实施教学,在只有理论上的思考和探究,还没有具体成熟的经验和思路,还没有可操作的策略方法的前提下,不能盲目地大面积地进行。北京、上海、天津等发达地区一些学校大规模实行教学班组织教学的做法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因为这些地区高考升学比例大,高考压力小,实施课改的环境宽松。而其它地区高考升学比例相对小,高考压力大,如果因为实施课改而导致高考上线人数下降,就会招致社会对课改的质疑。高考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最具权威性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手段,对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作用不可取消。高考作为国民接受高等教育、提升生命质量、提高社会生存本领最主要的途径不可无视,高考的社会功利性不可超越。关键的问题是高考改革与课改应当同步。 
四 
    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品质,一定要以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旨,体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改革理念。 
    高中三年,是学生在身体、思想、性格、心理等方面迅速发展走向成熟的时期,而且这三年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高一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雏型期,自主、自立、自强、自信心理品质迅速发展及其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对未来充满憧憬和理想正处于变幻不定时期,社会意识迅速增强和思考内容日益趋向社会性内容,既可能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上迅速进步,又可能是对自己放松要求,退步下滑的特点。高一学生由初中进人高中这一新的环境,在集体生活、教师教学方法、学习任务、学习方法、自我认识等方面会有严重的不适应,特别是新学校新班级中新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还没有形成,在纪律、学习等方面还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自觉性和积极性欠缺。高二的学生开始进人思维和个性发展的初步成熟期。智力基本上趋向定型,记忆力的发展达到高峰,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养成;性格日趋稳定,基本适应高中生活。高三学生认识能力得到发展并趋向成熟;生活经验不断丰富,逐渐能按一定原则、观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去解决一些问题;意志的果断性与坚定性有了很大发展,进人了以自律形式遵守道德准则和调节行为的成熟期;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性格趋于成熟,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轻信别人说教,对人生、社会、现实等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对个人前途问题考虑较多。 
    经过高中三年的学校生活,学生由单一、单纯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成熟、丰富的社会青年。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兼具教学班和行政班的双重功能,成为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社会意识的理想场所。因为“它既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作为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教育过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互为前提”(p61)。而新课程由于实施分层教学、选课走班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将大大削弱原始班级的教学教育功能和班级管理教育功能,从而影响班集体的建设和学生个体的成长。基于此,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进程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高中第1, 2学期,是主要开设必修课程的阶段,该阶段的行政班即教学班,行政意义与教学意义的班级管理密切整合。行政班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集体组织,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发展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的重要场所。学校积累多年且比较成熟的班级管理方式与经验,均可迁移到这一阶段的班级管理中。第二阶段即高中第3,4学期,是主要开设选修课程的阶段,该阶段以教学意义的教学班为主,辅以管理意义的行政班。教学班是学生学习与教学实施意义的班级构成,是建立在选课基础上重新组合的、动态性的、多样化的教学集体,是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业提高与个性化发展的基本场所。这一阶段要积极探索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形势下的班级管理策略和方法,教育学生在教学班这一相对开放的环境下学会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监管。第三阶段即高中第5, 6学期,是主要安排总复习的阶段,该阶段以行政班为主、兼顾教学班构成学习集体,即以行政班为基本教学单位开展总复习,其中的少量时间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与高考相关的选修模块的复习。将课程设置、高考评价、学校教学资源、学生发展等制约因素综合起来看,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确立在时间分布上存在内在的统一性和规律性,即高一和高三以行政班教学为主、教学班教学为辅,高二则以教学班为主、行政班教学为辅。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确立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来的这种内在统一性、规律性,可以使各个学校立足于学校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保证各类课程的有效实施,保证高考的质量不受影响且有所提高,保证新课程的实施进一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也便于学校在教学管理中进行具体有序地操作。课程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着有利于课程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各学校应该在课改实践中立足于现状,对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进行积极有益地探索,积累成功的经验,不断完善,不断成熟。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赵廷瑞 张斌 [标签: 组织形式 实性 选择 设置 资源 评价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初中生物教学导入模式探究
    刍议谈话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艺术的探讨
    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初中英语之阅读理解的教学技巧
    谈初中物理教学的反思方法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浅谈提高高中政治学习效率的方法
    如何提高高职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浅析
    浅谈甲方施工项目管理的几个重点内容
    浅谈做好大型建筑工程全面项目管理
    散文阅读教学可以这样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