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探索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意义和途径

 摘要: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实施和落实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对于看出或发现语文美,按照美的规律传达语文美和创造教学美,乃至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觉系统地学习美学、审美教育理论知识,经常主动地参加审美实践,积极追求、持之以恒,是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三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意义和途径

    语文审美教育必须有施教者。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师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主导。无论是语文审美化教学,还是课外的语文审美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实施,特别是离不开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作用和影响。卢梭在《爱弥尔》中曾勉励教师说:“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1](p99)这话对于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也同样适用。因此,研究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意义、探求提高其审美素养的有效途径,就成为落实语文审美教育极为重要的理论环节。

    一、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意义素养即素质、修养,通常是指人们在思想、道德、心理、行为、个性、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培养和陶冶的功夫,以及由此获得的能力和品质。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则指他们为获得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塑造学生的品质和能力所进行的自觉主动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陶冶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及成果。wWw.11665.CoM其实质是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符合个性发展、符合语文教师职业需要的自我完善、自我塑造。它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是自我锻炼、自我陶冶的活动、过程;二是锻炼、陶冶的效应、成果。这两个方面交织在一起,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前者重在动态描述,后者重在静态表达,共同构成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整体。从审美素养的纵向逐级升华角度看,它大体包括从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到悦志悦神三个层级的由低级到高级、由肤浅到深刻、由简单到丰富的审美境界。从横向静态构成来看,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应包括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广博精深的文化知识和身正是范的榜样力量、高雅的风度仪表和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及较高的审美能力等内容。

    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审美教育主体的审美素养是决定审美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在语文审美教育中,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同样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师个人和整个语文教师队伍素质的自我完善,而且关系到学校语文审美教育的成败,关系到亿万学生的全面成长。换句话说,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实施和落实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全面深厚的审美素养,语文审美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具体来说,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没有审美素养就无法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国家教育工作的总任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及基本途径。

    它是国家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是国家对教育要求的集中体现,是对不同时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核心纲领,是教育领域所有方面、所有环节、所有课程都必须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努力贯彻和落实的。

    教育方针也是一个动态概念,历史范畴。建国后我国的教育方针有多种不同的称谓,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与时俱进的重要变化。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200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来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新教育方针的表述,继承了建国以来教育方针变革的积极成果,也是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理论与实践的又一次总结。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变化,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首次完整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即审美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表明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领域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者、执行者和落实者。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审美素养,就无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如果没有全面深厚的审美素养,就无法很好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换句话说,语文教师应具备全面深厚的审美素养,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二)没有审美素养就看不出或发现不了语文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但美在于发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2](p58)“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2](p4)发现美的前提就是审美主体必须具有相当的审美素养。

    一般来说,审美素养的有无,与能否发现美,审美素养的高低,与能够发现什么美、发现多少美是成正比的。没有审美素养,就会对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身在美中不知美。马克思指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及的程度为限。”[3](p125-126)“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3](p155)对于语文美的发现也是如此。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语文审美素养,即使语文世界中的美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他也会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发现不了语文美,根本就谈不上实施语文审美教育。当然,现在的语文教师大多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但是要想独具慧眼,“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发现更多的美,出色地完成语文审美教育工作,尚需进一步锻炼“眼力”,提高审美素养。

    (三)没有深厚的审美素养就不能按照美的规律传达语文美,创造教学美对一般社会成员来说,具备感受、鉴赏语文美的一般能力和修养就达到了文化审美素质的基本要求,对语文教师来说则不然。他不仅要能敏锐地发现语文美,出色地鉴赏评价语文美,而且必须能把所感受、体验、鉴赏、判断的语文美合乎语文审美教育规律传达出来,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作者、课文、自身三者结合的基础上把它创造出来,形成语文教学美。这种审美的传达和创造,既包括体现着语文教师主体审美素养从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再到悦志悦神发展的各个层次的内容,也涵盖着语文美、教学美的方方面面。传达创造的结果和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水平成正比关系。教师的审美素养越全面、越深厚,传达创造的水平就越高,审美教育的效果就越好。作家何为曾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写下了中学语文教师对他的巨大感染和影响:  孙先生是我在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国文女教师。在我记忆的画廊里,她永远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由于她的指引,我开始涉猎一些世界文学名著,从童话的幻想天地进入一个引人入胜展示人类灵魂的精神世界。她的文学修养根底很深,而且有自己的精辟见解。

    我们班上除了每周两小时作文课外,还有定期的课外读书随笔,先写内容提要,然后再写读后感。往往我做了一篇作文或一篇读书随笔之类的作业,她总是在后面写了一大篇批语,有时长达两三页之多。那不是老师例行的课卷批语,而是一种热情的倾谈。她的文字优美,很有文学性,而且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她又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是她的毛笔字,刚健俊拔,不像出自一个女教师之手。回想起来,每次发下课卷,我是多么热切地寻找她的批语,又从中得到多大的鼓舞和启示啊![4](p77-78)这位女语文教师,知识广博,感情浓郁,文学修养深厚,形象富有魅力,文笔酣畅优美,书法刚健俊拔,以自身审美素养所形成的整体综合审美效果,给学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和终生难忘的影响。这种语文美的传达和教学美的创造,可以说是语文教师审美素养重要作用的典型表现。

    二、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途径语文教师审美素养对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极为雄辩地显示了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向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提高审美素养的时代要求。要实现审美素养的不断提高,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就必须了解提高审美素养的基本途径。

    我们认为,行之有效的基本途径有如下三条。

    (一)自觉系统地学习美学、审美教育理论知识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和理性思考的智慧升华。自觉系统地学习相关的理论,不仅可以知语文审美教育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从而大大提高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语文审美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显著的实践效果。

    1.学习美学理论

美学是语文审美教育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之一。

    一个教师对美学理论了解得多少,掌握得深浅,直接关系到其审美素养的水平。虽然目前国内美学理论体系诸家异彩纷呈,对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等难解之谜的回答也不完全一致,但在根本上,它们都涉及到诸如美的本质、美的基本特征、美的表现形态和范畴、美感的本质和特征、美感心理、美的欣赏和判断、美的创造等基本问题,都论及审美、艺术对人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而且它们都以比较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的形态出现,整合、包容了古今中外丰富的美学理论和知识。这样,通过学习美学,就能较为迅速有效地了解关于美和审美的一般理论,为审美素养的提高提供有利的条件。目前国内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把美学作为专业必修课设置,主要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当然,鉴于美学是一门有较强交叉性的学科,它与哲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乃至自然科学都有多种多样的联系,学习美学时,最好与这些学科有关知识的掌握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2.学习审美教育理论

审美教育学是教育学和美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它既是教育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美学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自从席勒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审美教育理论以来,教育学与美学就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审美教育是美的规律在教育领域里的实际应用和具体体现,也是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美学虽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但却不能代替审美教育理论。与美学理论比较起来,审美教育理论与语文审美教育有着更为直接、更为紧密的联系。语文教师只有掌握审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懂得审美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懂得审美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懂得审美教育实施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懂得审美教育的途径,才能在语文审美教育的各个环节发挥其主导作用。因此在系统掌握美学理论的同时,重点学习审美教育理论知识,对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有着更为迫切、更为重要的意义。

    总之,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就可以在语文审美教育中高屋建瓴,在宏观总体上显出开阔视野,在细微之处见出全局精神,就会更自觉地进行审美活动,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审美陶冶和锻炼。虽然并非不学习美学理论知识就不能进行审美修养,美学理论的学习也不就是审美修养的全部,但古今中外审美修养的实践证明,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是提高审美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经常主动地参加审美实践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真正下水试一试;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对于提高审美素养来说,亲身参加审美实践活动比一般学习审美理论和知识具有更为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由审美活动的本质特性所决定,审美活动的很多精彩微妙之处,往往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甚或不可言传。宋代词人张孝祥就曾深深地体验过这种审美心态,生动抒发过难与言说的感慨。其《念奴娇·过洞庭》词的上阕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临近中秋的洞庭月夜,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光明一片,表里澄澈。何等辉煌!何等壮丽!这令人心醉神驰的美景作者早已“怡然心会”,然而却苦于无法传达,“妙处难与君说”。很显然,这种很难言说的神妙体验,只能通过审美主体(个体)在自觉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感受、揣摩、领会、参悟。没有这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夫,就永远不能步入审美奥妙的殿堂,把握美之为美的精髓。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学习美学美育理论知识是进行审美修养的重要渠道,那么身体力行的审美实践活动则是提高审美素养的根本途径。

    根据高低层次关系,审美实践活动包括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两种主要类型。

    1.在审美观照活动中提高审美素养审美观照是一种通过对现实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感受、鉴赏、品味、评价,使审美主体的感受力、想像力、理解力和情感优化组合,完善主体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其审美素养的特殊精神活动,是审美实践的最基本的方式。

    大千世界,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绚丽多姿、异彩纷呈。仅就自然美而言,其形态就气象万千,风神各异。它们或表现于时间的流动,如旭日东升,昙花一现,星转月移,风云变幻;或呈现于空间的展开,如泰山如磐,松柏参天,草原辽阔,海洋浩瀚;或表现为个别因素的美,如“日出山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色彩的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形状的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二者兼而有之;“澄江静如练,余霞散成绮”是静态的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动态的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是动静结合的美;或体现出整体综合美,如群山起伏,碧水东流,月明星稀,云蒸霞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西湖。就是山也各有其美。所谓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黄山天下奇即是生动的概括。

    不仅如此,自然景物的自然形式特征,与社会生活、人的品格情操多有相似契合之处,人们常常以物比德,赋予自然美以种种象征意义。例如:松的雪干霜根,柏的苍髯黛色,竹的贞节虚心,菊的冷艳傲霜,梅的雪骨琼枝,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水仙的冰肌玉蕊,兰花的秀雅清芬,它们的外形和内涵,都能象征健康美好的人格,寄托正义、正直、坚强、乐观、不畏强暴的精神。所以人们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将竹菊梅兰叫作“四君子”。人们倾慕高山的巍峨雄伟、大海的浩瀚壮阔,礼赞傲岸挺拔的白杨、展翅搏击长空的雄鹰,也都是以物拟人、以物比德,赞美远大的志向、高尚的人格、坚贞的节操、宽广的胸怀。

    自然景物的外在形式还往往使人睹物兴怀,由情入理,生发无限情思,感悟人生哲理。王之涣由“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的雄浑壮丽景象,感悟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真谛;苏轼由“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法则,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生活规律;范仲淹由岳阳楼上观赏到的洞庭湖的千姿百态,生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豪情;毛泽东由“天地转,光阴迫”的强烈感受,焕发出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

    可见,审美观照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美的海洋有多么浩瀚,审美观照活动的疆域也就有多么广阔。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各种美的事物的性质特点的差异,它们在审美观照活动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对于提高审美素养来说,最主要的,占据审美观照活动中心地位的应是艺术美。从审美教育史、从艺术本身的性质特点、从艺术美和其他形态的美的比较等方面来看,都是如此。

    从审美教育史来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重视艺术,甚至把审美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的观点长期存在。这种观点固然失之狭隘,但突出地强调艺术美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则是持之有据的。

    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来看,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它无比生动,无比丰富,无比广阔,在这个意义上,是任何艺术美都难以比拟和企及的。尤其是近年来所谓艺术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艺术化或审美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双向对流现象,更是突破了艺术与生活、艺术美与现实美的传统界限、表现出生活与艺术、现实美与艺术美趋于融合的趋向。应该说这标志着人类总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为此,有学者提出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已不复存在,当下生活的标志已是生活与艺术的同一的看法。我们认为并不能完全这样理解。因为生活与艺术、现实美与艺术美的融合可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甚或是人类自我激励的一种永恒追求。至少在目前乃至较长时间内,艺术美与现实美相比,仍然在一定意义上显示出优于现实美的种种特点。例如,现实美有易逝性,艺术美则具有永久性;现实美是分散的、芜杂的,艺术美则是集中的、典型的。在现实美中,自然美侧重形式、侧重真;社会美侧重内容、侧重善;而艺术则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真善美的高度统一。现实事物的主要特点不在美,而美是艺术不可或缺的特质等等。这种种优点决定了艺术美在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上的重要价值。

    从美感效用来看,艺术美对人的影响最强烈、最深刻,对人的审美、创美能力即审美素养的提高也最全面系统、最直接有效。各类艺术似乎有不同的分工,从不同方面或整体上对应着人们的审美感官。

    例如从审美感受的途径来看,音乐或听觉艺术着重培养人的“音乐的耳朵”;绘画、雕塑等空间造型艺术主要培养人的“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文学这种以语言塑造形象的想像的艺术则侧重培养人的想像力和理解力;而把视听、时空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则全面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不仅如此,艺术美所包容的真善美统一的特质,使其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对人的思想、情感、道德意志即知情意心理结构产生最全面的影响。

    从方法论来看,对艺术美的观照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最重要的方式。因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的形式到较完备的形式,而高级的事物总是既包括又超越低级的事物原有的一些特性和发展规律。马克思曾说,人的解剖使我们有可能去理解猴子的解剖。这启示了一种很精湛的方法论。

    因为在科学研究中,把较高级形式的比较完备的东西先认识清楚,然后再回看较低级的比较不完备的东西,这样就容易得到更周全、更精确的认识。艺术美是美的最高形态,是人的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而人与艺术的审美关系则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通过艺术美的审美观照认识艺术的规律和美学特征,不仅可以掌握人与艺术的审美关系,提高对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能力,而且可以为掌握人对自然、对社会的全部审美关系提供一把钥匙。

    艺术美既然在美的形态中居于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就应把步入艺术的殿堂放在首要的地位,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欣赏活动,广泛接触五彩缤纷的艺术形式,敞开心扉去接受艺术的熏陶,竭尽全力去汲取艺术的营养。已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不通一艺莫谈艺”。[4](p1)作为语文教师,得天独厚,至少对文学有所了解,但这对于出色地完成语文审美教育的任务来说又是很不够的。不仅对语言文学的认识仍须拓展深入,而且由于中国语言文学的特殊性,由于各类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极为显著,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画同源,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动态的建筑,雕塑是静态的舞蹈、舞蹈是动态的雕塑,就是对这种内在联系的生动写照,因此尽可能多地接触几门艺术就显得格外必要。此外,在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是最接近古代传统文化的。在古代传统文化教育中,古代文人在精通诗词歌赋和文章写作的同时,尚且把通晓琴棋书画作为必要的修养,就是看到了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走进21世纪的语文教师,虽不必拘泥于传统文化的规范,但如能在知晓语文的基础上,兼通一种甚或几种相关艺术,无疑能更有效地提高审美能力和素养。

    2.在审美创造活动中提高审美素养审美创造活动是通过审美形式的创造以达到思想感情的传达和审美自由精神的表现的活动,与审美观照活动相比,它是一种更高级而又基本的审美实践活动。如果说审美观照活动侧重于静观体验,那么,审美创造活动则侧重于动态操作,它与审美创造力直接相联,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活动中的审美修养。语文教师通过参加各种审美创造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而且可以在手脑并用、各心理因素协调运作的审美实践创造活动中,既表现自身已有的审美创造力,又能加深对创造活动过程的深切感受,使自己的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审美创造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文艺创作、游览娱乐、生产劳动等,都是审美创造的领域。

    当然最典型的还是艺术创造活动。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特别要参加书法、文学作品创作、演讲辩论会和文艺表演等活动,在这些实际的艺术创造中,了解创作的甘苦,得到具体的审美锻炼,提高艺术表现的技能,使自己具有一定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由于创造活动比审美观照活动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因此,开始不宜把摊子铺得太大,最好先相对通晓一种艺术的创作和技巧,然后再逐步拓展。

    (三)积极追求,持之以恒

审美修养实质上是一种内在的主动的自觉的自我审美教育,是自己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对自己的教育。这种性质本身就决定了无论采用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提高审美素养,都必须以自我有这种内在的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性和持久性为前提。没有这种主动追求的动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审美素养的提高就只是空中楼阁。

    事物发展都有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丰富的过程,审美素养的提高同样如此。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虽以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为基础,但在根本上来自日积月累的艰苦磨炼和水滴石穿的恒久追求,很难一蹴而就。所谓“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5]即言此意。因此,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就成为提高审美素养的基本方法或途径。这种高度的自觉性和持久性,来自对美的渴望、对美的追求。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与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审美素养的提高更是如此。没有自觉恒久的审美追求,就是处在美的世界中,也无法改变“审美贫困户”的出身,甚至难以摘掉“美盲”的帽子。形成审美修养的自觉性和持久性,关键在于提高对审美素养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不仅要把它看作语文审美教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把它视为社会和个人理想生活的必然要求,视为个人全面发展、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审美素养才能横向不断扩展,纵向不断升华,逐步臻于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 [法]卢梭.爱弥尔: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 [法]罗丹.罗丹艺术论[m].沈琪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何为.老师对我说[j].少年文艺, 1979, (4).

[5]朱光潜.怎样学习美学.美学讲演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6]刘勰.文心雕龙·知音[a].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z].北京:中华书局, 1980.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周均平 [标签: 语文 月球 月球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提高高中政治学习效率的方法
    如何提高高职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浅析
    从学生困惑入手 构建探索大空间
    提高蓝色经济区对联动区辐射带动能力的若干…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提高食品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水平的教学新思…
    提高师范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几…
    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柔韧素质对中学生的体育中考成绩影响的…
    提高HPF120后凹模寿命的实践研究
    探析如何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能力
    提高基础英语教学效率之我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