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挖掘文字的文化内涵 提高语言教学的趣味性
摘要: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了语文教学避不开的课题。语言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培植师生共同的语言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已凝固化的语言,从中体悟语言的妙处,学会运用语言。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挖掘文字的文化内涵,提高语言教学的趣味性。
  关键词:文化内涵;语言教学;趣味性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然而,它却也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语文教学内容。原因在于它所包含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几乎全都是静态的知识点,很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了语文教学避不开的课题。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语言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培植师生共同的语言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已凝固化的语言,从中体悟语言的妙处,学会运用语言。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挖掘文字的文化内涵,提高语言教学的趣味性。
  一、启发学生思维,探寻汉字的文化内涵
  中国汉字始源于象形字,然后发展到指事、会意和形声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形表意。有些汉字,你可能不知其读音,却可借助它的结构关系推测出大致意思来。如“休”,左“人”右“木”,“人倚着树——休息”的意思便可推断出来。又如“炙”,上为“肉”下为“火”,“烤肉”之意也可自然得知。汉字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与人的思想、情感、生活和行为往往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充溢着丰盈的文化意蕴。一个汉字,往往就是有关人的一个故事、一种姿态、行为和情致;一个汉字,常常就是有关人的一种智慧,一种情感智慧、生存智慧和伦理智慧。wWW.11665.CoM如“字”的本义为“生孩子”,其结构本身就蕴含着一个有关人的生命延续的故事,即在一家房子里,一个女子生养了一个孩子。因此,语言教学要抓住汉字的这一性质和特点,在教学中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所记录的词义的理解,又可以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而且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可谓一石三鸟。
  (一)形义联想,串联知识。
  如“兵”,是会意字,上“斤”即斧子,甲骨文像斧子形状;下“廾”,像双手握物,会意双手握着斧子类的兵器。本义指兵器;引申为士兵(拿兵器的人),进而又引申为军队(士兵的集体)、战争、战斗(军队的行为或职能)。这样,既知“兵”的本义,又了解了古代武器状况。“日”表示太阳,太阳是圆形的,又是实体,所以就在“日”圆圈之中加了一点,以区别于圆圈、圆环等其他圆形。古体的“山”字,是三个三角形连在一起的,山的形状多为上小下大,山又大多是连绵的,又是实体,所以三个三角形连在一起表示山。汉字构字本身,就呈现了处于农耕文明中的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状态。再如会意字“休”,劳动之后人倚在树边是农业社会中最典型的休息方式;还有“男”字,由“田”和“力”组成,中国人传统的劳作方式就是男耕女织,所以在田地里劳动的劳力是“男”,也就很好理解了。
  (二)对比分析,深化认识。
  对于一些形似字,若能对比分析其“成字原理”,不仅能区别立辨,更能深化认识,牢固记忆。如 “氽”和“汆”、“籴”和“粜”,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汆”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也就不难辨清了。
  “氽”字念tǔn,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来是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种情况,所以“氽”的本义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尸体氽上来了”。又引申为“用油炸”(因为油炸食品时大多食物都浮在油面上),如“氽油条’、“氽虾片”、“油氽馒头”、“油氽花生米”。“汆”字念cūan,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来表示“(把东西)放入(沸)水中”。“汆”字的常用义是一种“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如“汆汤”、“汆丸子” “汆黄瓜片”。
  “籴”念dí,上面是“入”,下面是“米”,合起来就是买进米。“米”可借代粮食,所以“籴”泛指“买进(粮食)”,如“籴米”、“籴麦子”。跟“籴”相对的“粜tiào”,上“出”下“米”,则是“卖出(粮食)”。
  二、突显汉字之美,激发学生兴趣
  汉字的象形、会意、指示和形声构词方式,使得汉字天生具有形象性。朱光潜先生就认为汉字本身就是艺术品,中国人可用汉字来思维,汉字可以“望文生义”。“涓涓”是细流,“淼淼”必然水势浩大;“太”是在“大”字下加一点,指示比“大”还大之意。汉字作为艺术品主要有三点审美特质:
  第一,高度的形象性。每一个汉字本身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内涵丰富化的“符号意象”,是“点线笔画”巧妙地构成的空灵画面。汉字结构最能展现形象美,如“三”“人”合为“众”,“三”“口”构成“品”,“二”“木”合为“林”。又如“探”字,从扌(手)罙(深)声,本义为“探取”,即把手深深地伸进去摸取东西的意思。再如“取”字从“又”从“耳”,像一只手抓住耳朵的形状(古代战争以割取敌人的左耳作为报功的依据),本为“捕获、俘获”。汉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画面的表达,生动而形象。
  第二,形态的丰富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汉字是音、形、义三要素的结合体,本身就具有了色彩美、声音美、结构美、哲理美,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完美的建构体系。另一方面指,汉字有印刷体与手写体之别,有篆、隶、行、草、楷等不同的字体体系,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书法艺术,这在世界语言中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强大的组合功能。汉字与汉字之间的集合功能丰富,押韵、修辞、句式等是汉字之间相互吸引和调整的结果。对偶作为修辞格之一,是把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成双成对排列,形成非凡的表达效果。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押韵、对仗等诗词句法更是充分发挥了汉字音节的整体效应,产生了强烈的美感。
  教师若能在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汉字上述三个审美特性,突显语言文字的美,将会收到时意外的教学效果。
  三、开掘数字的文化内涵,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
  数作为文字中的特殊形式,其概念古已有之。它源于大自然,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源于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描述和总结。数字无疑是人类创造出来表述数目概念的符号,其基本功能是计算,却也是语言学科中的特殊领域。数字在民间语言与文学作品中往往表达一个概数,是一个泛化了的虚数,属于数的语义模糊现象。而这样的现象在汉语与英语中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偏爱与习惯,表达了数字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内涵。语言教学若能抓住这样的特殊现象,必然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汉语、英语数字的不同文化内涵。
  在汉语里,人们对“九”字历来十分看重。《素文》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易经的乾卦代表天,在其卦爻中有“用九”一说。即凡与天或干有关的皆用数字“九”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九乃天尊之数,皇帝天子以九五之尊称呼由此可见一斑。又因“九”在一般个位数字的表达中是最大的,故“九”寓意无限、长久,“九九”相连与“久久”谐音,寓意天长地久。传统节日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用这一天来作为尊老敬老的日子是自然不过了。至于人们对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对“九”的偏爱,反映了一种共同的愿望——对幸福长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西方人对十三和星期五这两数字也非常在意。十三,对于处在基督文化的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一个说法是,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酥的弟子犹大,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了,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成为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而星期五,是因为耶稣受难的日子为星期五,还因为亚当被诱惑食禁果也是在星期五。因此,星期五也成了忌讳。
  (二)数字语义模糊功能在汉语英语中的运用。
  汉语中,“八”常作虚指,表示“多”,且有一定的夸张、渲染、强调的意思。如“八辈子”、“八杆子”、“八面威风”“八方支援”“八段锦” “八面光”“八面玲珑”“唐宋八大家”“才高八斗”“七嘴八舌”“八荣八耻”等等。在一定的语境中,模糊数字的语义处延扩大延伸,增强了语言表现力,能够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唐.白居易)
  英语中,数字语义模糊功能也较常见,大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如以下成语:
  one in a thousand    少见的
  seventh times seven   无数次
  ten to one     十之八九
  ten times as easy    容易十倍
  通过以上例子,不难看出,英语中“ten,thousand”等较为常见;汉语“百、千、万”使用频率较高。常见词语还有“百里挑一”、“成百上千”、“ 百读不厌”、“ 百川归海”、“千变万化” 、“千差万别” 、 “千恩万谢” 、“千回万转” 、“千军万马” 、“千秋万代” 、“千变万化” 、“千真万确”、“千言万语”、 “千丝万缕” 、“千山万水” 、“千头万绪”、“千奇百怪” 等,数不胜数。
  四、结合实际,不断整合学习内容。
  语文基础知识,不外乎语音、词汇、语法等,接触到的就是音素、音节、语素、成分、层次等名词术语。如果纯就理论而讲理论,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趣全无;如果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过分强调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区别,将会致使教学的失败。其实文学与语言是无法分离的,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应该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彼此融合,走出一条语文教学新路子。因此,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韩少功《马桥词典》)来进行语言课的教学,甚至可以选用优秀影视作品的经典对白,如《阿甘正传》、《罗马假日》以及《东北一家人》、《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等以对白见长的影视作品中经典对白,来组织语言教学。让学生从中体悟语言的妙处,品味语言的魅力,学会运用语言。
  同时,讲词语部分时,尽可能地收集全国各地以及网络新词,如“与时俱进”、“酷”、“秀”、“超”、“霸”、“忽悠”、“pk”、“博客”、“——门”(后缀“门”如“虎照门”、“艳照门”)等时尚词语。力图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亲切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指导学生对一些新词的理解。这样,千方百计使语言的教学从“枯燥”、“陈旧”中解放出来,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到主动参与上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和美感,不断给教学注入新鲜感、时尚感,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和强大生命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陈明华:《汉字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可行性的操作策略》湖南,当代教育论坛,2005.第4期
  【3】张华:《语文教材中范文编选策略初探》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李珂:《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湖南:当代教育论坛.2005第3期.
  【5】严寅贤  张付水:《关注现代汉语表达的劣化倾向》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7
  【6】刘坤夫:《浅谈新时期汉语词汇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no.8.
  【7】张建华  李英:《中西文化中数字的文化内涵探析》湖南,当代教育论坛.2006.第1期.
  【8】吴锦才:《让民族语言魂宝更纯净:李行健教授谈成语规范》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2.
  【9】岳增学  刘建启:《现实的语文教学离新课程究竟有多远》 北京:中学语文教学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梁大刚 [标签: 文字 语言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比特币:挖掘数字黄金
    指点时事,激扬文字(一)
    文化碰撞背景下对英文字母词的重新审视
    初中文言文文体意义的挖掘的问题和策略分析
    近年新发表西周金文字的发展理念分析
    探析如何进行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的挖掘和…
    谈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浅谈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小议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
    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刍议
    挖掘说话素材让小学生 乐说 
    挖掘教材内容 加强听说训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