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原文作者:李晓华

 戏剧(戏曲)是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艺术,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表演艺术,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演出的舞台。语文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借鉴和汲取戏剧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使戏剧(戏曲)艺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相融,可以迸发出璀璨的火花。这里,我们就情境创设、角色意识以及悬念设置、虚实相生等几个方面略作阐述。
   一.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历来是戏剧的重要艺术手段,中国传统戏曲在情境创设方面尤其如此。浓重的抒情性是中国传统戏曲审美特征之一,传统戏曲继承我国古代诗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艺术传统,并结合戏剧的特点,演出时十分讲究通过运用演员的语言、舞蹈、表情以及舞台布景、色彩和音响等手段,创设特定的情境氛围,对观众造成极大的感觉和情感冲击力,使观众不知不觉进入戏剧情节,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同呼吸、共命运。语文课堂教学也要讲究情境创设,教师也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的音响、画面等,创设或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深切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迅速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深层解读和欣赏。
   借鉴中国传统戏曲情境创设的艺术技巧,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注意依据“文本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要注意以“文本情”为基调,以“教师情”引发“学生情”,进而产生和谐的教学共鸣。做到“文本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在教学情感的“黄金三角洲”内,弹奏出精彩、优美的教学乐章。WwW.11665.cOM
   二.角色意识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很懂得也很善于唤醒学生的角色意识,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作者或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使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戏剧(戏曲)艺术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戏剧中的角色与充当角色的演员,在戏剧表演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演员的表演活动要以剧本为本,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积极能动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包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体现理性主体的能动性,对充当的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观察角色,客观地、理智地、深邃地把握人物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要体现表现主体的能动性,对所充当的角色进行细致入微的情感体验,与角色融为一体。如何处理剧中的角色与充当它的演员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崇尚的是体验与表现朴素结合的“古典派”。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是其杰出的的代表。他一向主张表演艺术家既是演员又是角色,他的演出正是实践着他的主张,如演《贵妃醉酒》,他就既是“梅兰芳”又是“杨贵妃”。他在表演中,一方面调动理性主体的理性功能,常常保持着十分清醒理智的态度,意识到自己在演戏;同时又充分发挥表现主体的表情作用,设身处地体验角色,进入剧中规定的情景,与角色发生共鸣,近乎与其合为一体。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角色意识,也给语文教学以许多启示。首先,教师要有“角色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尤其是欣赏文学作品中,一方面要进入“读者”的角色,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课本,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在“教书”。但另一方面要理性地把握自己,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在“教书”。其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像导演启发演员一样,启发引导学生演好角色,既要全身心地进入课本,做到“入乎其内”,与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又要“出乎其外”,对作品进行理性思考,玩味、体会作品的艺术技巧、思想内涵。[论文网]
   三.悬念设置
  从某种程度上说,戏剧(戏曲)艺术,是悬念的艺术,中国传统戏曲,在悬念设置上是很花功夫的。巧设悬念,可以使戏剧冲突既紧张激烈又高度集中,使观众因高度关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而产生急切期待的心情。例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当观众看到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相伴读书,就会产生“祝英台的女儿身份会暴露吗”的悬念;“十八相送”中,面对祝英台的一次次暗示,观众又很想知道梁山伯有没有醒悟;“十八相送”后,观众更急切地很想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终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吗?当看到祝英台被迫嫁给马文才,而梁山伯又满怀希望地走在迎亲路上,观众又不由得为人物的最终命运担忧起来。环环紧扣的悬念设置,使本不十分紧张、复杂的剧情显得扣人心弦。
   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平铺直叙、缺乏波澜、没有高潮的语文课,对学生是毫无吸引力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设置一个个悬念,让学生带着揭示谜底的急切心情进入课本阅读的紧张的思维状态。著名接受美学理论家伊塞尔认为,文学作品的文本包含着许多“不确定点”和“空白”,由于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而产生一种“活力性”。这种“活力性”吸引读者介入到文本所叙述的事件中去,并为他们提供想象的自由和空间。而悬念,正是充分利用文本的“不确定点”和“空白”,从而形成解读文本“活力性”的十分重要的手段。一般老师在进行小说的阅读教学时,会很重视悬念的设置。其实散文等其他文体作品的教学,也完全可以通过悬念设置形成课堂教学的波澜和高潮。有位老师教学龚自珍《病梅馆记》,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和结构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人行文在章法上很讲究前后对应,但这篇文章中有一些地方却不对应。如前文“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与后文“斫直、删密、锄正”、“梅之欹之疏之曲”以及“斫其正,夭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在语序上不对应。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行文时的疏忽?这个问题,就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很好的悬念,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认真推敲文句,通过合作交流,不但深刻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涵,也真切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组织的匠心。纵观这堂课的教学,揭开这个悬念的“谜底”的过程,恰恰形成了这堂课的高潮。

  四.虚实相生
  虚拟化是中国传统戏曲区别于西方戏剧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三五步路行遍天下,七八个人百万雄兵”,中国传统戏曲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些程式化动作,就可以实现舞台时空的转换。舞台上演员许多动作是虚拟的,骑马、行舟、上楼下楼、上岭下坡,伴随着人物的虚拟动作,出现了高山、平地、江河、湖海、厅堂、卧室;瞬息之间,厅堂、卧室可转化为长街、小巷,一马平川可以转化为浩荡江河,通过演员的程式化的虚拟动作,观众可以由此想象出舞台上没有的东西。虚拟,并不是“虚空”,也不是“虚无”。 由实生虚、虚中见实、虚实相生,才是中国传统戏曲虚拟化审美艺术的妙处。无论是时间、空间上的虚拟,还是自然现象、地理环境上的虚拟,无论是人物的虚拟,还是物体的虚拟,演员在演出中,都必然通过语言、形体和动作对观众有所交代,让观众通过想象

和联想,“虚”中见“实”。而这种“实”,由于经过观众个性化的想象和联想,显得更加丰富。绘画艺术所讲究的“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以虚运实,通幅皆有灵气”这类境界,在中国传统戏剧戏曲中都得到极致的体现。因此,观众看戏犹如读诗,需要驰骋丰富想象,与表演艺术家一同去创造,而且形式美的欣赏多于对内容的沉思,审美观照中的愉悦多于亢奋的激情,这就是中国传统戏曲魅力之所在。
   虚实相生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审美特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方被叹为观止。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无论是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还是对意象、意境的经营,都擅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以达到虚与实、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对文学作品采用精确化、标准化、公式化等方式来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就拿人物形象来说,中国文学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历来十分讲究营造虚实相生的境界,以虚代实,以虚写实,从而产生文约事丰的动人魅力。汉乐府诗《陌上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作者写罗敷之美,并没有正面去如实描绘她的身材容貌、举止动作,而是采用了一种模糊、虚化的手法,从侧面勾勒各种人见到她以后所引起的行为,反应罗敷之美就尽在这些失度举动带给读者的种种想象之中。对此,我们在教学中根本没有必要用明晰确切的语言或某一具体现实的人物去概括或类比学生头脑中已形成的罗敷形象,这样无疑破坏了学生的审美思维,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也就谈不上真正理解。
   其实,语文学习本身就包含着“虚”与“实”两个方面。曾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读到署名俞发亮的一篇文章,文章阐述了语文学习的“虚”与 “实”,以及“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指出:教师“教”的法子必须依从学生“学”的规律,当虚则虚,当实则实(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4期“卷首”)。读来很有同感。当前语文教学的症结就在于太死、太实,僵化的、公式化的、概念化的语文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悟性和灵气。中国传统戏曲是如何处理虚与实的关系,做到虚与实辩证统一的——这一点上,传统戏曲艺术是能给我们许多启发的。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曲艺 术语 秦腔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启…
    中国动画创作观念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真人秀节目“拿来主义”综述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介融合困境的突破
    冯小刚电影对当代中国人情感变迁的诠释
    中国动漫电影产业发展研究
    “中国最后的陆路孤岛”:陈塘
    穿越第九大道中国水手的北极梦
    你去过越南的丽江吗?离中国边境线只有30多…
    中国足球=中国社会?
    中国动画本体美学:装饰的意指
    中国当代艺术审美意识思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