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实效论

原文作者:李宗学

  学生语文素养得到积淀,语文能力得到提高,思维水平得到发展,人生境界得到提升,情感品质得到升华,这样的课堂,收到了实效,“收到的是培养语文人的实效”(拙作《语文教育务本求实论》,见《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含金量”就高;反之,则没有实效,甚至是无效课堂,就谈不上“含金量”了。
   小品《不差钱》在春节晚会上演出后反响强烈。于是在大学校园里,便流行开了源自这个小品创意的段子:人生如上课,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上午过去了。你知道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是什么吗?下课了,人还没有醒。你知道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是什么吗?人醒了一看,课还没下。这“段子”所说的“课”并不一定就是指语文课。但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带给学生的是这样的感受,那毫无疑问是失败得一塌糊涂。学生的悲哀,正说明了我们做老师的悲哀。
   一.语文课堂实效性的必备条件
  语文课堂具有实效性,最基本的条件是师生都喜欢语文课。一个真正喜欢语文、热爱语文的教师,一定会让学生喜欢他的语文课。学生不喜欢语文课,一定程度上与语文教师有直接关系。教育部的一个科研项目组曾在一个地区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是:8%的教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21%的教师“不满意”或“不太满意”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试想,一个对自己的工作都不满意的教师,又怎么能让学生喜欢他所从事的工作?一个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都没有丝毫的兴趣和热情,哪里还能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学生又怎能喜欢语文课?
   语文课堂具有实效性,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师得有自己的“绝活”,有点能够让学生信服敬佩的东西,有点能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的“招数”。WwW.11665.CoM一句话,要能够让学生从我们自己的身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胡嘉,是钱穆大师的学生,他六十年后回忆自己当年在苏高中的读书生活时说:“……苏高中的教师著书立说,努力写作蔚然成风,学生在老师的潜心学问精神的感召下,自然也个个一心向学,把读书求学做学问,当成人生乐事,乐此不疲。”(见周勇《大师的教书生活》)
   有一句古语叫“亲其师而信其道”。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涵养自身的人格魅力,更要有提高自身的读书和写作的能力。有的“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有的“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有的能读善写,兼而有之。“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有了底气,在指导学生读书、写作方面,才会指导读写出英气、豪气和锐气,才不会纸上谈兵、隔靴搔痒。学生也就对语文课感兴趣了。
   二.语文课堂实效性的本质特点
  特点一:书声琅琅——用最美的读书声净化语文课堂。
  教师应尽力净化语文课堂,尽可能把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剔除掉,把喧嚣的热闹让位给琅琅的书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动。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只有用心去咀嚼这些文字,才会领略美好的意境,领会伟大的人格,感受丰沛的情感,读出丰富的内心。读是阅读教学的一扇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琅琅的书声是语文课堂中最美的声音。
   如教学《巴尔扎克葬词》,则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齐读、小组诵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篇演讲辞的独特魅力。通过“动”的朗读,学生对生命的真谛有了更深的思考,对雨果深沉的情感和飞扬的文采有了更深的体会。
   充分朗读能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使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演绎着令人思考的哲理,让师生一同沐浴在语文芬芳的阳光之中。
  特点二:动静相生——探寻潜伏在语言深处的语文美。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既要“读”又要“阅”,既要“动”,又要“静”。
   阅读教学做到动静相生,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质疑问难、品词析句、揣摩表达等教学活动,应该在安静的氛围中进行;读通读顺课文、读出语感读出情感等教学活动,就要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阅读教学中的动与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语文课要关注对字词句的品味,仔细解析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让学生比较、推敲、感悟课文的语言,对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增强教学境界的意境美,还原课堂教学的“语文味”,都极为有利。[论文网]
   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则可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与同义词“望”,让学生比较品味。“见”是不经意而见,无意之中,表现诗人田园生活的恬静和悠闲;而“望”字则有意而为,刻意不自然。着一“见”字,意境全出;置一“望”字,神气肃然。
   语文课的美,是潜伏在语言深处的。上出“语文味”的语文课,上得朴素自然的语文课,才能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才能让学生在语言能力养成的同时获得精神陶冶。
  特点三:读写结合——让孪生兄弟的手足情得以表现。
  读和写是孪生兄弟,手足情深。读是吸纳,写是释放;读是充实,写是升华。读好书,能使人精神得到愉悦,思想得到更新;写感悟,能使人思维得到发散,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每读一篇作品,都可在教材的书眉页角作出自己的点评:或点评思想内容,或点评写作手法,或品析遣词造句;或赞许,或批评,或与别的作品比较,或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或圈点,或总批,或眉批,或夹批。三言两语,信手拈来;提纲挈领,要言不烦;自由发挥,留下思想的精华。
   表达是人的一种需要,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书写表达。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则可以设计这样的写作训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你,正值青春年华,有着怎样的梦想?能用你灵动的妙笔,为我们描摹出你美好的梦想吗?”教学《拿来主义》,则可以设计这样的写作训练:“如果现在要你“再谈‘拿来主义’”,你想谈些什么呢?”
   这样的写作训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的能力,还能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恐惧。适时进行写作训练,能帮助学生及时捕捉自己阅读的感悟,学生的才情也能在一试身手中得到及时的展示。

  特点四:情韵悠悠——在语言智慧中得到无声的滋养。
  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人的体温,有对语言独特的敏感,它既是对文本世界的阐释和发现,也是对自我、对存在的反复追问和深刻印证。语文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自然美,有“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的人文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之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格之美……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和品味语言中,接受人文观照,在获得语言智慧和应用语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无声滋养。师生同在文字里沉浮,同在经典中舞蹈。这样的语文课兴趣盎然,这样的语

文课才是最美最具实效的语文课。
   三.语文课堂实效性的保障措施
  要确保语文课堂具有实效性,就得着力思考解决五个实际问题并以此作为保障措施。
  第一,制定教学目标要具体适宜。
  制定的教学目标具体且适宜,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关注语文的学科特性。语文教育就是语言的教育,或者说是语言的教育实践。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能够积累语言,品味语言,欣赏语言,运用语言,创造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
   二是准确体现文本特点。要在引导学生“读得懂”这一篇作品的同时,在“懂得读”这一类作品上下功夫。也就是说,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三是把握住学情,寻找合理的“学习起点”。所谓“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在进行语文课堂学习的基础、需要与准备。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并以此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第二,确定教学内容要文道兼顾。
  精心选取“语文教学内容”,使其充分体现学习需求和教学价值,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
  如阅读教学,在确定教学内容,即学生的“学点”时,一方面要“以文悟道”——把握作者通过“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内涵;另一方面更要侧重于“以道悟文”——结合课文的思想情感来品味语言,体味作者的表达之妙,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中领悟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底与艺术,学习借鉴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而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具体说来,在确定阅读教学内容时,要在“细读”文本后深入思考三个问题:
   (1)这篇课文的“原生价值”“教学价值”是什么?文本在这堂课内的“独特价值”何在?(“独特价值”,是教师根据某一具体课堂需要,对文本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作了取舍之后而获得的“独特”的阅读意义。)(2)这一篇为什么要“学”?如果是精品,“精”在何处?(3)这一篇哪些需要“教”?哪些不需要“教”?(不需要“教”的,是指那些学生自己一读就能读懂的,学生怎么学也学不懂的,不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的。)这样,教学内容就提炼得精粹,任务也规定得集中了。
   在实施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这样的语言文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揣摩、思考文章是怎么写的: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而不用其他的语言文字?这样的表达有什么效果?
   如教学《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我与母亲”主题环节时,可引导学生紧扣文章中多次出现的虚词“才”进行文本解读,启发学生思考和体会这个虚词在文章中的传情达意作用。“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的话实际是自我安慰。”“只是在她猝然死去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这些句子多是作者的自我反思,作者在沉思中感悟,在内敛中感叹,其中有的是自诉、自省、自责、自悔,流露出对母亲永远无法弥补的忏悔与遗憾。那一个个“才”所传递出的情感,饱含着作者深深的愧疚与源自灵魂深处的忏悔。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怆,使这个虚词顿增了沉甸甸的分量,一个个“才”可谓“虚中有实”。
   第三,引导学生活动要用“主问题”。
  教学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活动化的过程。教学活动化的方法很多,而其中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之一是用“主问题”引导学生活动。所谓“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主问题是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内在牵引力,能对课文的理解品读起到“一线串珠”的整体带动作用。主问题是有一定难度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它可以使学生长时间处于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设计主问题,可从标题、中心句、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性格特点等方面入手。
   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则可设计这样的主问题:作品是怎样描写“林黛玉进贾府”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或者,林黛玉亲眼目睹的“外祖母家”,从人、事、物等方面看,是怎样显现出“与别家不同”的?或者,“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她“留心”“在意”到了些什么?她为什么会这样?
   如教学《荷塘月色》,则可设计这样的主问题:“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是怎样把这“荷塘月色”描摹得既朦胧又清晰的?或者,朱自清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他的心情是否在优美的“荷塘月色”中变得“宁静”了呢?
   第四,训练要科学并且切合实际。
  注重了阅读教学“活动化”,还得注重研究教学活动“语文化”。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通过活动,在语言积累、能力训练、方法养成、情感熏陶、思维培养五个方面得到科学而切实的训练;如何确保学生的主要活动紧紧围绕语文学习而展开,实现活动的“语文化”。教师设计活动时,可努力体现阅读教学读、积、品、用、思五个基本元素。
   关于“读”,前面已谈及,这里不再赘述。“积”,是指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与方法,积淀思想。“品”,是指对作品的品读、品味、品析。“用”,是指应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思”,是指积极思维,辩证性地思维,创造性地思维,自己去发现值得揣摩的文字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些语文化的活动,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用课文来启发引导学生,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讲解、赏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思考。

  在实施教学时,教师要认真思考:(1)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2)用什么办法才能激发学生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3)怎样做才能确保学生活动是语文活动而不是非语文活动?(4)怎样适时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活动?(5)怎样做才能确保学生活动不是对语文的浅表化理解和重复性理解?(6)怎样做才能确保活动充分而又有学生积累思考的时间?
   “活动”是个载体,是为了更好地“学语文”而设计的。因此,注重设计“活动”这个载体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学语文”这个本体。
  第五,监测与评估重在把握学情。
  监测与评估主要关注的是两个基本问题:
  (1)学生的学习情况怎样?(2)教师的教学效果怎样?
  教学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只有每一个环节(课前、课中和课后)都注重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教师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及时地做出监测与评估。
   监测与评估的手段,可以是课堂小测,可以是学生作业的批改,可以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反馈表,更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尤其要注重课堂教学现场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包括:
   (1)学生的朗读是否流畅,能否读出感情;(2)学生

回答问题的表达是否简明、连贯、得体;(3)学生的回答内容本身是否正确;(4)学生的回答是否有新的内容;(5)学生的表情和眼神是否充满疑惑;6)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不好,能否随时记录、圈点、批注;(7)学生能否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8)学生之间讨论与交流怎样,讨论与交流的内容如何。
   只有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做出及时的评估,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建立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有趣是短期动力,有效是长期动力,有趣有效的双动力架构的课堂,就如一辆性能优异的跑车,一定可以产生最大的功率,带领学生跑得更快,跑得更远,跑得更轻松,跑得更精彩。”(吴梅花《架构有趣有效的双动力课堂》,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7期)语文教师不要奢望一劳永逸,要想与时俱进,就不能贪图安逸;要不想落伍,就不能停止前进的步伐,就不能停止突破的脚步。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更加有效,更为高效,更具实效。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初中 语文 小学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艺术的探讨
    点亮“对话”,引导语文教学走向自由
    反思高中语文教研工作的误区
    构建大语文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新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改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讨
    语文自主课堂的建构与效能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浅析如何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情感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