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课堂教学 贵在善导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改革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我在改革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工作。通过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离不开教师的“五导”:导趣、导思、导学、导疑、导练。
    一、导趣
    导趣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以趣启思,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和学好数学知识的强烈欲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为新课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中进入对新知识的求索。
    例如: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前,先安排这样的情景: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马上能说出它能被谁整除。开始,学生说出的只是两三位数,例如:28、268、97、45、351等,有的学生看教师脱口而出,就急于考住教师,数字越说越大,教师照样能很快的说出它能被哪个数整除。这时,学生感到十分新奇有趣,产生了向新知识冲击的强烈欲望。于是,教师就因势利导说:“你们想知道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此时,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的积极状态,为这节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再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课前同桌二人准备一个圆形厚纸板,一把米尺,一条细铁丝。WWW.11665.Com上课后,我让学生用细铁丝在圆上绕一周,并量出圆的直径和一周细铁丝的长度。然后指定一名学生说出圆直径的长度,老师就能迅速说出一周细铁丝的长度。这样以来同学们对此感到非常新奇,正当学生求知心切时,我便告诉学生:“学了今天的内容你比老师还神”。此时学生全神贯注,处于思维积极状态,于是学生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导思
    导思就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思维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贯穿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把握住学生的思维从哪里起步,向哪个方向发展,将会在哪里受阻,再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闸门就会畅开。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有这样一道判断题:“任意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大多数同学都能判断正确,问及根据时,大都是举例:如3乘以5等于15、2乘以7等于14。这是学生没有掌握判断问题的思维方法,后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把学生举的两个质数看做a、b,积为c,c除了有约数1和c外,还有约数a和b,所以c为合数。显而易见,前者的思维属于“列举法”,而后者则为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前者远不如后者。
    又例如:做习题:“一个修路队修一条长1500米的路,6天修了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修完余下的路还要几天?”大多数学生都是这样做的:1500×(1-2/5)÷(1500×2/5÷6)=9(天)。毫无疑问,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然而此题解法很多,而且有比这更简便的方法。这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思维不够灵活,更重要的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惰性。他们不愿意积极地、深入地思考,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于是,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些简便的解法:①6÷2/5-6,②1÷(2/5÷6)-6,③6÷2/5×(1-2/5),④1÷(2/5÷6)×(1-2/5),⑤(1-2/5)÷2/5×6……由此可见,教师要注意把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教学的始终。
    三、导学
    导学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经历学习过程,充分展示自我,发挥潜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并掌握规律,形成技能。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候,先板书一个比例式:80:2=200:5,让学生计算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各是多少?乘积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会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一规律。接着,教师继续引导:“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一规律?”这时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个比例式,计算出它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各是多少?乘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在学生自己计算、自己发现规律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实践中必将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运用更灵活。


    再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放手让大家自主学习,让学生拿出自己用纸做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三角形,分小组进行操作,通过小组的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议一议、算一算等,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求得问题的解决,把知识建构起来。既尝到了探索成功的乐趣,又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导疑
    导疑即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释疑。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是自主探究的源动力。学生心中有疑问,才会促使他们提出问题,解除疑团,获得新知。有些学生是“无疑”,只凭书本上写的死记硬背。有些学生只会“乱疑”,深入不下去。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失时机的导疑。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例如:教学“分数除法”。把6/7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学生会很快做出:6/7÷2=6÷ 2/7=3/7(米),这时教师设问:“这样做起来很对也很简便,为什么法则中要乘以除数的倒数呢?”学生经教师引导,就由“无疑”到“有疑”了,有的学生问:“所有的分数除法都能直接用除法计算吗?”这时教师不直接回答,而是出了下面两道题:6/7÷4=6÷4/7=……5/7÷2=5÷2/7=……这样就无法计算了,这时全班同学恍然大悟,整个过程学生经教师的引导就由“无疑”到“有疑”进而“释疑”。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体现,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和引导。例如:在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学生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的回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s=1/2c×1/2d=1/4cd=1/4∏d2”。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五、导练
    数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形成,都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新知,运用新知,形成技能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
    导练就是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好练习,包括再现知识的基本练习、内化知识的巩固练习、强化知识的技能训练、深化知识的智能训练。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安排了如下练习:
    1、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两种方法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基本训练)
    1:5和3:2     10:20和30:60      2/5和8/20
    2、判断下面的每个式子是不是比例(内化知识的巩固练习)  
    10:11      8:10=0.8     7:14﹤28:14        3/7=18/42
    3、填空:(深化知识的技能训练)  3:5=(   ):10    8:(   )=20:5
    4、根据5×6=3×10写出不同的比例(深化知识的智能训练)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刘青 [标签: 善导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初中生物教学导入模式探究
    刍议谈话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艺术的探讨
    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初中英语之阅读理解的教学技巧
    谈初中物理教学的反思方法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如何提高高职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浅析
    散文阅读教学可以这样教
    现代诗歌教学突围的若干途径
    突显“过程性”,追寻英语课文教学的原味
    以建构性教学模式开展科学概念教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