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略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新取向

摘 要:当前,我国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是与城市相同取向的教育,即以应试为取向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仅开设与应试相关的课程,并没有考虑到农村的真实情况。长此以往,这种状况会进一步加剧我国的城乡差距。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入农业知识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将是两个重要的解决方向,将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和有效的拉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 基础教育 职业课程 农业课程 新取向

         一、背景

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仍有多数学生不能继续升入高中。这就表明,较多的学生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就就业了,而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在传统的农村基础教育中,学生的选择是唯一的──接受升学取向的教育。因此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也是仅为升学服务,而较少考虑到相当大一部分未能继续学业学生的未来发展。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接受完基础教育后,既没有学到先进的农业知识为家乡的农业生产做出贡献,也不能掌握一技之长外出打工。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必须有所变革,必须要改变以往的单一升学取向,要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面向农村的实际需求,积极开拓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新取向。wwW.11665.cOm

二、确立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新取向的依据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

世界银行指出,当前的中国正经历两个转变:即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必然会伴随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而产生重大变化。

表1:当前我国各产业所占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7%

50%

33%

表2:预计未来20~50年内我国各产业所占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5%以下

略有上升

50%左右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未来20~50年内,第三产业的劳动人口将远远大于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向城市第三产业转移,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市第三产业,城乡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农业人口将会越来越少,在服务业的劳动力将会大幅度增加。以往农村基础教育的任务过于单一,仅以向高中输送合格毕业生为目标,在这种教育价值取向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实践能力差,没有一技之长,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和宏观发展走向下,农村基础教育任务也必然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相应地要求课程设置作出相应调整,课程选择不能只以培养合格的高中生为取向,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不能升入高中的学生铺设另一条道路。

(二)农村学生的真实境况

应试教育的淘汰过程对于不能升学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走向教育终结的过程。对于这些已走向教育终结的农村学生来说,他们不得不继续重复父辈的老路---回家务农,或是外出打工。然而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既不能对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起到很有效的帮助,也不能为其外出打工提供谋生技艺。这就反映了农村教育虽然发生于农村,但却漠视农村社会、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唯教室、课本、纸笔,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他们接受的教育比父辈多,但他们在生存能力方面却远不如父辈,最终使得这部分农村毕业生在体现个人价值上感到非常茫然,不能看到所接受的教育究竟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长此以往,势必会减退农民投资教育的热情。

三、课程新取向的内容

农村教育提供给学生的选择是唯一的,那就是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可避免地具有极端功利性的特征,开设的所有课程都为升学服务,传统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对于绝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缺乏选择的课程设置。因此,我们应该为农村的基础教育课程提供一种新的取向,为农村的毕业生多提供一种选择的机会,在农村的基础教育课程中适当加入农业知识课程以及职业技术课程,这既是提高农村农业生产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实现方式。在提高农村学生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方面都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开设农业知识课程

1.开设农业知识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转轨的过程中,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我们的共识。因此我国农村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人才,向其提供必要的农业知识课程,使其更顺利地从事农业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开设农业知识课程的可行性

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在农村,一部分接受完基础教育的学生势必会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在种田方面的经验或许不如父辈,但他们在知识的领悟能力、学习能力、接受新鲜事物能力等方面却远远超过像父辈一样终身务农的农民,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农业知识课程,使这部分学生掌握先进的农业知识,继而推广先进的农业工具,靠他们的力量去改变农民陈旧的生产观念,改进农村的落后生产力状况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农村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农村的农业课程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基地,因此农村的基础教育课程应该立足于这些现有资源,使农村的农业知识课程应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同时要适应农业技术变革的需要,与农业技术同时进步,使农村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地学生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并因地制宜地把所学农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农村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1.开设职业技术课程的必要性

在农村,相当数量的学生在接受完基础教育后选择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不仅仅是生活场所的变更,更重要的是实现从农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生存方式的转换,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转型时期的农村基础教育不仅要立足于当前的农村实践,满足农村的实际生产需要,也要服务于我国当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使农村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以便在不能接受更高一级教育时可以更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尽快融入新的生活。

2.开设职业技术课程的可行性

农村的基础教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有固定的教室、设备、师资等,这就为开展职业技术课程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避免了硬件设施的重复建设以及资源的浪费。

农村的学生有学习职业技术课程的愿望。不可否认,所有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不同差别,尤其是在农村,这种差别的最终结果是一部分成绩不如意的学生走向教育终结,这种情况很容易使他们在求学过程中由于成绩差、升学无望而自暴自弃。因此,这部分学生非常希望能多提供给他们一些选择,让他们换种方式去实现自我,而职业技术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恰好能与传统的课本知识形成互补,既给这部分学生带来就业的希望,也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继而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如何实现课程内容新取向

(一)国家支持 

政策上,国家应采取鼓励、支持的方式,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并放宽管理,给学校以一定的自主空间去选择部分适宜当地经济和农业发展的课程,增强其办学的灵活性及开放性;资金上,国家应多投入一部分资金为农村基础教育学校配备适宜开展农业知识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的设备,为实现课程的新取向提供必要物质条件;在课程编制上,国家应分级分层组织开发适应地方发展的新教材,使课程的新取向顺利实现。

(二)开发校本课程

现行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具有明显的“城市中心”倾向,在这个倾向下课程开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一味地迎合中考,而忽视学生的意愿和兴趣,没有真正地研究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要,没有给予学生真正发展的空间,脱离农村实际,缺乏农村特色,因此迫切需要富有实效地开发本土性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就在于它“提高课程的适切性,为了不使相当一部分农村毕业生升学无路、就业无技术,学校应该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宗旨,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对学生发展需要做准确的评估后设置课程内容,切实增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适切性。总的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三)教师培训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村基础教育新取向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在这种新取向下,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实现农村课程的新取向,首要任务是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农村教师队伍。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队伍建设,队伍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岗位练兵、实行传帮带和教育改革实验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农村学校的教师不仅要能胜任普通文化课的教学,而且要能懂一定的实用技术,能够承担实用技术课的教学。基于农村教师所担负的诸多角色任务,国家应在教师的培训上给予农村教师更多的机会以及更多的优惠政策。  

(四)努力为农村基础教育渗透农业、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农村基础教育渗透农业课程以及职业课程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新事物、新课题,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思想障碍,社会、家长不容易接受,部分老师也因适应了应试教育,对渗透职业教育有顾虑,怕影响教学质量,损坏学校的声誉。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思想认识问题,在传统课程中渗透农业课程和职业课程将无法启动和推进。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召开家长会议和教职工会议,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有关农村学校教育改革的文件,宣传农村基础教育渗透职业教育课程和农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使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充分认识到这种渗透能够使学生掌握一些本地经济生产、生活的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结业后可以成为农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消除学生家长和部分老师的思想疑虑,为渗透职业教育课程及农业知识课程工作铺平道路。

(五)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和职业教育资源开发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学校农业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建设,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在政策上、资金上、土地划拨等方面为学校基地建设提供支持,政府应无偿将学校附近的荒山或公有土地划拨给学校,帮助学校加快劳动基地建设,为学生实验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协调有关部门,利用各部门的技术优势和条件,为实现课程的新取向创造有利条件。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到:农村中学的课程改革即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我们积极拓展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新取向。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普通基础教育课程与农业、职业技术课程之间的关系,农村必须通盘考虑文化基础课和农业、职业技术课的整合,处理好课程的基础性与专业性之间的关系。文化基础课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是农村初中基础性的主干课程。农业、职业技术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特别是那些将要回乡参加生产劳动学生的需要,它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因此,在当前农村初中课程改革中,必须处理好这两类课程的关系,使文化基础课程与农业、职业技术课能程协调统一、互相促进、紧密结合,共同实现农村初中的教育目标。因此,从促进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在设置课程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需求,考虑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民自身的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新取向。

参考文献

[1]关于我区农村基础教育渗透职业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http://202.103.252.84/jcjy/showarticleid=431.

[2]王艳梅,洪俊.对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与反思.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0).

[3]覃章成.课程改革需为农村学生发展提供“第二种选择”.当代教育科学,2005(3).

[4]阎亚军.论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对一种目标定位的质疑. 江西教育科研,2005(1).

[5]赵蒙成.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董娟 [标签: 基础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地震灾后农村重建规划设计初探
    论内蒙古自治区苏木嘎查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构…
    农村中学尊重的教育理论与模式研究与实践
    农村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之我见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电压质量及供电可靠性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研究
    对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几点思考
    农村家庭教育之我见
    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上网的策略
    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上海市某社区农村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
    浅析边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