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经济学传道者林毅夫

原文作者:易秋霖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授学业、解答疑惑,是教师的职责。但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除了授业解惑,更应该向学生传授“道”——做学问的方法论。
  林毅夫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优秀教师——经济学传道者。
  “道”之初
  2005年年初,我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指导老师是林毅夫教授。与林老师初次见面时,他对我说:“我下学期每周有两门课,你来听吧。”
  3月5日晚上是林老师《高级发展经济学》的第一课。晚上7点开课后,林老师首先就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假设:人是理性的,当面临选择时,都会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作出他认为是最好的选择。所有经济学理论抽象到最后就只剩下一点:人的理性。这一点是经济学的‘体’,不能放弃,其余都是‘用’,都是可以改变的。经济学家应该处理好‘体’与‘用’的关系。”
  随后,林老师引用老子、孔子、孟子、释迦牟尼等几位先哲的思想进行解释。他在黑板上写下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话: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这段话的原意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的起始。这个起始,就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本根。如果认识并掌握了这个本根,就可以理解由此而产生的万事万物。认识了万事万物以后,还要再回到这个本根以认识新的事物,这样终身不会有危险。wWW.11665.CoM
  林老师用这段话来解释经济学的“体”。他说,“人的理性”就是经济学的“体”,是所有经济现象最后的根源,把握了这个“体”,就可以找到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但是,每次观察现象时,都要重新回到经济学的“本体”来观察。
  对于“体”与“用”的关系,林老师仍然用先哲的话来解释。
  比如《道德经》中的“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这句话的意思是:先前所认识的现象,是“道”在一定状况下的表现,如果把“道”的表现当做“道”本身,这将会是愚笨的开始。所以,有作为的人,要抓住事物背后厚重、实在的“道”,而不执著于肤浅的表现形式。 [论文网]
  再如《论语·子罕篇》中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中的“毋意”,就是不凭空揣测未来一定会怎样,“毋必”就是不要坚持现在一定要怎样,“毋固”就是不要固步自封,坚持按过去的经验不变。能做到上述三者的前提是“毋我”,就是不能把小我的利益作为考量的前提。孔子所以强调毋我是因为儒家追求的“仁”是“大我”。
  林老师认为,老子、释迦牟尼、孔子都是从他们自己哲学的本体出发,根据不同的状况而有不同的表述。老子的本体是“顺乎自然”,释迦牟尼的本体是“空”,孔子的本体是“仁”。孔子谈“仁”二十多次,每次的说法都有所不同,原因是具体的状况不一样,所以,“仁”的表现也就不一样。在经济学上也应该是这样,我们不必固执地坚持已有的各种经济学理论。他说,我们应该坚持的是经济学的“体”,各种理论只是“用”,对已有的理论我们应该抱着“常无”的心态,“只有‘常无’的人才能真正了解现象、解释现象”。
  有了这一课后,我自然就搞清楚了一个问题:林毅夫教授的经济学理论之所以能够自成一体,之所以他能够成为有影响的经济学大家,秘诀就在于他总是有一种“常无”的心态,他知道什么是自己必须坚持的,什么是不必固守的。我想,林毅夫教授对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之形成的独特解释,对于中国发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场“大饥荒”的独特解释,对于世界上不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现象的独特解释,以及他对其他许多经济现象的独特解释,一定都得益于他具有的“常无”心态。
  这堂课一直上到晚上11点40分。四个多小时中,林老师都是在用老子、孔子、孟子、释迦牟尼的思想说明在学习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时应该如何处理好经济学的“体”与“用”的关系。整个黑板上除了这几位先哲的话再无其他。
  “道”之重
  林老师关于经济学“体”与“用”关系的思想,涉及经济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的规律,所以,其实就是在给我们传授他的经济学方法论。
  方法论不同于各种具体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是指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如何作统计分析,等等。这些具体方法可能仅与经济学研究的某一个领域、某一个阶段有关系,不具有普遍意义。而方法论则研究更一般、更普遍、更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规律是什么?如何才能够创立新理论?如何对待已有理论?这些问题是经济学的所有研究都必然会涉及的。经济学方法论问题就是经济哲学的问题,这就如同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又被称为科学方法论(methodology of science)一样,科学哲学研究的是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与此相似,经济哲学或者说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规律。
  林老师说,方法论与方法的区别就像是“道”与“术”的区别,“我给你们讲的是‘道’而非‘术’”。
  以经济学之道开始第一课,用老子、孔子、孟子、释迦牟尼的思想来解释经济学研究之“道”,出乎我的意料,既让我惊奇,又让我惊喜。
  在此后的课堂上,林老师不仅向我们耐心细致地讲授各种经济学理论,包括他自己的经济学理论,解答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有意识地向我们传授经济学之“道”——他的经济学方法论。
  林老师为何如此重视经济学之“道”?我想,原因在于他对自己的弟子寄予了厚望。
  林老师对我们说过经济学教授、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大师的不同:经济学教授只要将现有的理论整理好向学生讲清楚就可以了;经济学家必须能找出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构建理论来解释现象;经济学大师则必须创立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解释发生于一个时代的各种现象。林老师曾经在课堂上对学生说:“我希望你们能成为经济学大师。”
  而要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成为大师,自己首先必须知道理论体系是如何创立的,必须正确地对待前人已有的理论,必须知道已有理论中什么是可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抛弃的。而这些正是经济学之“道”。
  林老师是传“道”者,也是“道”的实践者。
  林老师常对我们说:研究经济问题要实事求是,不要从已有的理论出发,而要从现实问题出发;不要不加分析地用国外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在国外成立的理论在中国不一定成立。这与他的“理论只是‘用’,不必固守已有理论”的思想是一致的。
  无疑,林老师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他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以此解释了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他的经济学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他成为第一位来自欧美以外国家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林老师为何能够取得成功?
  从他的“道”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传道 杨澜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双重信号放大的乙酰胆碱酯酶电化学传感器检…
    巧借节庆经济之力 促进区域经济腾飞
    大连市经济增长动因的实证研究
    自然资源优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经济时代视阈下新闻价值的研究
    中国经济指数:7月滞胀趋势负面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仍待探索
    中国经济指数:5月继续下降
    基于网络全球经济下的企业创新管理研究
    两岸经济合作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G20峰会 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正能量
    达沃斯论坛 聚焦中国经济改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