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试论当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成因

  论文关键词: 农村 信用社 不良贷款 现状 成因

  论文摘要: 本文以x农村信用社为例,首先阐述了该社经营现状,通过不良贷款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该社不良贷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不良贷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比例和大额度的不良贷款,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如何降低农村信用社的巨额不良贷款已经成为农村 金融 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x农村信用社的概况
  
  x农村信用社是某省二级城市h市的一个区级信用联社,该社下属“八社一部”,即八个信用分社和一个营业部,对外营业网点50多个。现有职工200多人。主要贷款业务有:农户贷款、 农业 经济 组织贷款、农村 工商 业贷款和城镇居民贷款等。截至2008年末,该信用社存款余额9亿多元,贷款余额7亿多元,相比2003年末的存款余额3亿多元和贷款余额2亿多元,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支农力度上,都有了长足稳定的发展。但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一直伴随着一个难题,就是不良贷款的风险 管理 。
  
  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从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来看,如图1所示,该社自2003年起至2008年末,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例)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并且存在上升趋势。WwW.11665.COM不良贷款率在2003年达到最高,今后的几年中x农信社加大了不良贷款管理的力度,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贷款总额的增加,不良贷款余额仍处于上升状态。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不良贷款余额更是连年上升,从2003年的0.618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762亿元,五年期间增长了近三倍,即使在不良贷款率下降的2004年度,不良贷款余额也增长了670万。
  从不良贷款的分布来看,农户和城镇居民贷款业务的不良贷款笔数较多,但金额较少;企业贷款笔数较少,但金额较大。
   从不良贷款的结构来看,对比实施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后的三年(2006年至2008年)的不良贷款的结构,如表1所示,次级贷款占比最大,其次是可疑贷款,占比最少的是损失贷款。2006年和2007年结构较为稳定,2008年由于经济危机,西部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所占比例都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大。
  我国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资本充足率和贷款质量指标规定:(1)资本充足率指标:资本净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不得低于8%。(2)贷款质量指标:次级贷款比例不得超过8%;可疑贷款比例不得超过5%;损失贷款比例不得超过2%。[1]计算2006年至2008年的贷款质量指标,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我国对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x农村信用社在过去的三年内,没有一个项目下的指标达到要求,可见我们对不良贷款的控制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而且依然任重道远。
  
  三、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主要成因分析
  
  截至2008年底,x农村信用社共有各类贷款客户10000多个。通过贷后 统计 ,在这些客户中,贷款五级分类在次级(含以下)和连续逾期在三期以上的客户共有800余个,按照我国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方法,这800多个客户的贷款全部属于不良贷款。


  由于当前我国 农村 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很多,且往往是各种风险原因彼此交织在一起,情况复杂、不易区分。考虑到方便研究的因素,笔者通过参阅大量书籍和专业文献,按照目前我 国学 术界对信贷风险通行的划分标准,将x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借款人原因引发的不良贷款,二是信用社自身原因引发的不良贷款,三是其他原因引发的不良贷款。
  1、借款人原因
  借款人原因主要是借款人由于 道德 原因对信用社进行欺诈获得贷款,或借款人由于经营 管理 不善造成的风险或损失。
  (1)借款人欺诈。借款人欺诈的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a.借款人提供虚假信息。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
  这种欺诈通常是借款人在向 银行 提出贷款 申请 时,蓄意隐瞒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是向银行提供过于乐观的、甚至虚假的 财务 信息,以通过制造假象来蒙骗信用社的信贷人员,从而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经营或生产环节。如果经营能够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主观上也不愿因为拖欠信用社贷款而留下不良诚信记录,即使在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还愿与信用社合作。
  b.借款人恶意欺诈。借款人恶意欺诈是指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 金融 机构 获得贷款,并且贷款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
  这类欺诈行为主要是企业以正当经营为由,骗取信用社贷款。贷款到手后移作他用或进行非经营性使用,或从事违法经营活动,且通常是通过利用、拉拢或腐蚀信用社信贷人员达到其目的。因这种“主观恶意欺诈”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大部分都会造成损失。还有很多关联企业之间通过签订虚假 合同 和交易,捏造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套取信用社资金后抽逃。
  (2)借款人经营管理不善。借款人经营管理不善的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a.财务结构安排不恰当。有的借款人 财务管理 能力比较弱,例如将短期资金来源进行长期运用; 债务 更新时间不衔接;扩张业务时故意留缺口,希望以拖欠的做法来解决问题等等。


  b.对 市场 和行业变化缺乏适应性。在 经济 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市场与行业的变化迅速也是惊人的。例如 电子 行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时间已经缩短到了3-5年,有的行业产品淘汰的速度更快。如果没有盯住市场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在明天或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丧失市场份额和偿债能力。
  c. 管理 薄弱。借款人往往会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或经营管理水平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经营亏损或破产。还可能发生管理层为了短期利益侵害企业长期利益、为了股东利益而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这些都会给贷款带来风险和形成风险损失。
  2、信用社自身原因
  在x信用社已形成的不良贷款中,虽然由于借款人原因所引起的不良贷款占比较大,但却同信用社自身审查不严、风险管理意识淡泊、内部人员存在 道德 风险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同时由于内控管理和防范工作的严重缺位、个别信贷人员将贷款“三查”制度(即贷前 调查 、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流于形式、贷款发放后不能对借款人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控,当贷款由逾期形成坏帐后,又往往不能及时地采取各项有效措施进行债权保全,导致x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多年来一直高居不下。[2]
  (1)操作原因。
  a.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不严: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是贷款业务的首要环节。x信用联社个别经办人员由于风险管理意识淡泊和警惕性不高,在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对借款人、担保人的相关信息了解不详细;对贷款相关 材料 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不严;对有瑕疵的材料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核实,等等。为今后形成不良贷款埋下了隐患。
  b.贷后管理流于形式。近年来,x信用联社的信贷业务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5年间贷款总额增长了两倍多。由于各类贷款客户众多,也使相应的贷后管理工作显得十分烦杂。往往存在着资料移交配合不力, 档案 管理不规范,抵押物审查不规范。经常会出现抵押物的贬值的问题,甚至是资料丢失等情况。并且,由于个人贷款资料的不连续和不全面,导致x信用社信贷风险预警迟钝,不能快速反应采取措施。另外,x信用社的在贷款业务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人力 严重不足。贷款经办人员几乎每人手中都有数百上千笔贷款,工作过于繁重,以致贷后管理工作根本无法跟上,更谈不上及时了解贷款客户经济及家庭变化的情况。当风险来临时,信用社往往处于被动状态。[2]

  (2)道德原因。
  由于 农村 信用社多年的粗放式管理和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内控风险防范也存在着诸多漏洞,导致x信用联社内部个别人员有寻租的机会。有些道德缺失的贷款经办人员为了私利,明知借款人提供的是虚假材料而不指出,或者教唆贷款 申请 者开假证明假报表、故意伪造相关材料,以骗取信用社信贷资金。还有个别领导,通过职权指使或施压给基层贷款部门和信贷人员,对不合规定的企业或高风险项目进行过度授信。
  (3)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基础差、底子薄、 管理体制 特殊、 历史 包袱沉重,具体情况十分复杂,也严重制约了信用社发展的步伐。目前,很多信用社还没有从原来的“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里走出来,x农村信用社也不例外
  首先,管理层思想认识不到位。信用社各级领导风险内控意识淡薄,对内控机制建设也存在认识上的差距,没有达成共识。
  其次,内控制度不系统。对于信用社内部的风险控制,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统一的管理制度,很多工作无章可循,员工都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操作。
  另外,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该社于2009年初刚刚完成“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但与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样,有其形而无其神,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仍然很严重。
  (4) 人力资源 缺乏。
  a.员工素质有待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中,管理部门几经更迭,先后由农行、人行、银监会,直到现在的省联社管理。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封闭状态。x农村信用联社职工的构成,大部分是原来的农行和人行的子弟,县级以下信用社和储蓄所的职工也都是农民或农民子弟,通过正规招聘的职工不到总职工数额的3%。同时,信用社还存在着高中级管理人员属地化现象严重,员工素质和知识技能结构有待提高的问题。
  x农村信用联社现有职工200多名,在学历方面,截止到2008年底,中专科以下人数占大多数,占比达到78.5%,其次是专科学历人数,占比达到17.6%,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总职工人数比重仅占3.9%,在 金融 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历结构明显不合理。职称方面,无职称人员占比达到35.6%,初级职称占比达43.9%,中级职称占比达14.6%,高级职称人员仅占总职工人数的5.9%。


  b.职工培训质量不高。目前x 农村 信用社岗位技能培训也存在一定问题。最为主要的问题是供求不平衡,针对性不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重整体、轻个体;重统一、轻个性。
  培训主要是“填鸭式教学”,教学互动性不强。并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只注重条例和具体做法的培训,忽视了员工理论基础不高的现实,以致于很多学员听不懂、理解不了,进而学习动力不足,效果不佳。相当一部分职工对培训的目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积极性差、态度不端正,基本上都以及格为目标、以不被开除为底线,浪费了信用社大量的培训资源和时间。
  3、其他原因
  导致x信用联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除借款人和信用社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如政府不当干预、自然灾害及不可抗因素和 市场 变化。
  (1)政府不当干预。
  政府干预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 财政 挤,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 行政 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 经济 效益的基础。据了解,特别是1999年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政府为保 社会 稳定,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借款划转给农村信用社,其中有90%以上的借款难以收回,形成不良贷款。[3]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追求政绩往往帮助当地企业从信用社获取大额贷款,部分借款虽已逾期多年,却不能保证按季付息和逐年归还本金。[4]这类贷款往往缺乏真实的资产作为抵押,政府官员的任期结束或调往其他地方任职后还款也就失去了保证。
  (2)自然灾害及不可抗因素。
  一些自然灾害或不可抗因素,也是形成x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原因之一。首先,同其他任何贷款主体一样,借款人的生老病死往往影响到其贷款是否能继续得到偿还。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普通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夫妻双方的共同收入,当借款人或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方因疾病、意外伤害导致死亡或终生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和还款能力时,借款人或借款家庭的常常会有按期不能归还贷款的情况发生。
  另外,由于自然灾害、气候突变等不可抗力因素,也会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或收成不好,给农户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以至于无法按期还贷。
  (3)市场变化。
  市场变化造成的不良贷款的案例只要集中于农户贷款。其原因只要是农户对市场行情的错误估计和盲目跟风,造成某种种植物供大于求或品质较低,导致大量产品滞销或低价处理。例如今年我国四川的“蛆橘”风波,就造成了有些地区就出现了橘子两毛钱一斤都无人问津的现象。果农的损失可想而知,自然无法按期还贷。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市场与行业的变化非常迅速,有些企业往往也存在“短视”行为,例如过于乐观的估计市场或产品更新换代较慢的问题,但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不善造成的,在“借款人原因”中已有所论述。
  [参考文献]
  [1] 王进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知识问答[m].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原 韬 [标签: 农村信用社 不良贷款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论苏青作品中的民俗因素
    浅谈当前人民币的汇率问题
    浅谈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的流失问题
    试论尼采“权力意志”与马克思“人的自由全…
    当前我国大型文化企业市场营销面临的困境与…
    试论阮籍对庄子理想的接受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向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试论地方财政非税收入现实问题与对策
    试论超文本成分对新闻翻译的影响
    试论霍桑《总督府的传说》中的对比描写
    浅探当前高中阶段后进生之转化策略
    试论怎样在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