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论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及对就业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 

  论文摘要:吉林省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出现了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现象,两者之间出现了较强的非均衡性,表现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本文从投资结构、技术进步、城镇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探讨了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原因,提出了增加吉林省就业的对策。 

  传统的经济理论已经论证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的规律: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呈上升趋势。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就业结构与之相对应。从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发展变化来看,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明显的超前性特征,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两者之间出现了较强的非均衡性,表现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现象。 
   
  一、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现状 
   
  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一般情况下,结构偏离度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正偏离),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表示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且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结构偏离度小于零,则表示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www.11665.cOm在国民经济全部开放的情况下,即呈现完全竞争的状态,通过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会使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逐步趋于一致,产业之间的偏离也逐渐趋于零。 
  吉林省第一、二产业一直存在较高的结构偏离程度。吉林省第一产业长期处于正偏离的状态,从1997年到2006年,10年之中平均偏离程度为26.4%,这也意味着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三次产业之中处于最低状态,且这种负偏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农业就像一块“吸满水的海绵”,存在大量的劳动力等待转移就业;第二产业长期处于负偏离的状态,10年间平均偏离水平为-23.4%,这表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三次产业中最高;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虽然也处于负偏离状态,10年间年均偏离度为-2.94,但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相比较,其就业的相对比重与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正在成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 
  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性特征。一般而言,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都表现出正相关的变动关系,也即某一产业比例下降,该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也下降,反之则产生相反的变化。但是就业结构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有时并不表现为与产业结构同步变化,就业结构调整可能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吉林省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明显超过轻工业,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吉林省超越了轻工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超前性,这种产业结构的超前性使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变,出现了较强的非均衡性,非均衡性的存在又对就业问题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积累性的出现又进一步使滞后性加速发展。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特征表明,在三次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各次产业的劳动力之间流动还存在很大的障碍,劳动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之间还没有形成优化配置。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原因及对就业的影响 
   
  1、投资结构非均衡的影响 
  吉林省不断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尤其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规模。2006年,吉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55.9亿元,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892.9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43.4%,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等支柱和主导产业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制造业的56.8%。而且这部分投资更多的是倾向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存量占全省资产存量的67.8%,集中在重工业的资产存量又占到全部资产存量的79.7%。吉林省在工业化发展阶段,投资的不断增加客观上带动了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推动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胡鞍钢教授认为,吉林省目前经济发展的驱动方式主要是依赖资源驱动和资本驱动相结合,总体上靠资本驱动。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随着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替代劳动降低了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资本投资的增长率与就业的增长率并不是同步进行的。2006年,吉林省制造业产值占第二产业产值的58%,但制造业就业仅占第二产业就业总量的24.6%。投资结构的非均衡进一步导致吉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程度不断增加。 
  2、技术进步的影响 
  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不断创造着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它在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导致对劳动的替代。2006年吉林省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3万元/人,而制造业当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达到21.1万元/人,农产品加工业达到18.8万元/人。这些行业都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吉林省“十五”时期gdp年均增长率为10.63%,技术进步率则达到35.88%,比“八五”时期提高了近40个百分点。而且,随着吉林省科技兴省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进一步增强。但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负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由于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需要更多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与之相适应,同时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和获得最大利润的动机,采用先进技术、放弃无效劳动是企业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建立在技术进步基础上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远远快于就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3、城镇化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吉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不断加快,由1990年的42.7%上升到2006年的52.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07%。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意味着就业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就业压力不断增加。2006年吉林省城镇就业人口达到644.9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2.5%。据有关资料推算,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会增加就业人口21.8万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使城镇劳动力的数量增加,而且也在加剧城镇尚未解决的就业矛盾。这表现在:随着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加快,会在较长时间内对城镇就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一方面,就业人口开始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吉林省调查总队的一项统计调查,16-24岁的失业率达到20%左右,30岁以下的就业人口已经占到全部城镇就业人口的半数,这已经成为需要关注的新特点;另一方面,下岗群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表现在“40-50”年龄段成为下岗职工的主体,并且下岗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其中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员占到下岗职工群体的半数,这部分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普遍缺乏劳动技能,难以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化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转岗或再就业的难度加大。 
  4、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就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在经济主体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劳动就业制度的变革对就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使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国有企业雇用城镇劳动力的比重出现下降的趋势,由改革初期的90%下降到2006年的65%。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技术进步的影响,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本技术代替劳动的趋势不断加强,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作用不断减弱;另一方面,吉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对劳动力就业的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在吉林省增加值中的比重已经占到36.6%,非公有制经济当中就业人数已经占到全部城镇就业人数的27%,促进劳动力就业的潜力得到不断发挥。但是,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实力不强,民营经济只占全部经济总量的30%,民营经济就业空间仍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三、促进吉林省就业增长的对策 
   
  1、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选择。从总体上来看,吉林省仍然处于劳动力比较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阶段。因而,在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化工工业的基础上,发挥吉林省人力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是促进吉林省劳动力就业的最佳途径。吉林省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空间,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吉林省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与渠道。吉林省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应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吉林省优势的科技资源,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产业,比如信息产业与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二是发展就业容量大,与居民生活消费密切联系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与仓储业等。 
  2、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动发展是解决城市要素向农村扩散的主要途径。当前吉林省城乡关系发展正处于要素向城市集聚阶段,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目前聚集效应占优势的情况下,如何促进城市要素向农村转移?笔者认为关键要解决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这是因为县域经济具有城市经济的特点,有相当基础的工业,同时县域经济又与农村经济紧密相连,以农业发展作为基础,这就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纽带。另一方面,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中小城镇发展的支撑,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加快,客观上要求有支撑中小城镇形成与发展的产业基础,而目前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因而应利用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机遇,积极承接从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技术与产品,实现吉林省乡镇企业的优化升级。而且,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又可以吸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以减轻对城市就业的压力。 
  3、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就业结构 
  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满足劳动者就业需求的基础,同时也是劳动者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努力提高城市下岗职工的素质。政府可以通过中介组织的力量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这部分人员掌握适应于经济发展要求的适用技术,实现转岗就业。其次,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一方面,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教育,利用农村合作组织的力量,发挥农村各级科技服务组织的作用,将农业科技向农村推广。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实现吉林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另一方面,对农村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提供培训机会。通过政府主导、发挥培训机构的作用为农村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提供职业教育的机会,提高这部分人员在转移就业过程中的技能水平。 
  4、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让这部分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由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学历、年龄、身体状况等方面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因而社会应首先关心他们的就业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弱势群体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帮助这部分人员实现就业。同时要积极推出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改善就业环境,提供创业服务,鼓励个人创业以带动就业增加。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对吉林省经济发展态势的分析及对策建议[j].长白学刊,2003,(04):4-7. 
  [2] 王静敏.技术进步对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影响分析[a].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研究[c].长春出版社,2006:29-40. 
  [3] 国家统计局吉林省调查总队.吉林省城镇化水平提高对人口就业的影响分析[eb/ol].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李刚 韩延利 [标签: 吉林省 产业结构 结构 影响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吉林省中部不同时期玉米病虫害防治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杂志2013年第2期目录
    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2013年第1期目…
    吉林金融研究杂志2012年第12期目录
    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2007年第4期目…
    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2006年第1期目…
    吉林林业科技杂志2012年第6期目录
    吉林农业:下半月杂志2012年第12期目录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2012年第2期目录
    吉林农业科学杂志2012年第2期目录
    吉林蔬菜杂志2013年第3期目录
    谈吉林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