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论我国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摘 要]资源环境因素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从某种意义来说,我国经济高速 增长是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取得的,使得我国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 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资源的利用效率,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一、资源环境因素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资源环境因素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规模、速度和可持续性。所谓环境,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整个自然界;所谓资源,是指蕴藏在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人类利用生产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的总和,通常称为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下的定义是:"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自然资源的内涵,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扩展。
  1.资源环境因素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根本的意义。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和发展的。wWw.11665.CoM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不仅如此,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都必须借助于自然环境,包括蕴藏在这一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所以,资源环境因素作为一种基本条件,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体过程;资源环境的状况,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可能前景。[2]
  2.社会发展也会对自然环境发生重大影响。人是具有意识能动性的存在物,他并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被动地依赖自然,而是要“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即“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其中,物质生产活动便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3]这种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如果进行得当,当然会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基本方式而发挥其积极作用;但若违背了客观规律,或者只是为了一时之需而不顾后果,那就会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损害人类社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例如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超出了自然环境中各类资源所能承载的合理范围,那就会从根本上给自然环境带来过于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3]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规模与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换言之,人类向资源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的方式、种类、数量、时间、地点超过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力,导致资源环境不堪重负,生态失去平衡,环境污染,从而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研究资源环境因素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设法将人类社会的经济规模保持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力的限度内,也就是说,在不破坏我们未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持资源环境的持续力所能允许的可能达到的经济规模。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又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gdp以年平均超过9%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增长是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取得的,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源的供求矛盾越来越尖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1.原材料和能源的高消耗。从资源代价来看,2004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材总产量的27%、世界铁矿石产量的30%、世界水泥产量的40%、世界煤炭总产量的31%、世界石油产量的7.4%、世界氧化铝产量的25%,而实现的gdp却只占世界的4.4%。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低下。据查,我国每创造1美元的价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能源利用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2.5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以重化工业为主导,需要大量的资源作支撑;再加上我国工业技术水平落后,管理体制有漏洞,资源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度,导致浪费资源的情况严重。这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水资源、酸雨、空气等的高污染
  (1)水污染已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总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全国每天约有1亿吨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1/3的水体不适于浇灌,50%以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联合国公布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约20个城市中,我国占一半以上。空气污染、河流、湖泊、海洋污染严重,致使全国有66.7%的城市缺水。
  (2)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酸雨面积不断扩大。据国家环保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2,550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27%。总排放量较政府2000年确定的每年排放量控制在1,800万吨的目标高出42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大大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我国已有约1/3的国土受到酸雨污染,在酸雨区域内,湖泊酸化,渔业减产,森林衰退,土壤贫瘠,粮菜减产,建筑物腐蚀,文物面目皆非等。现在我国已是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近年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4省受酸雨危害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蔬菜的播种面积为450hm2/a,造成经济损失达15.4亿元,酸雨沉降对森林造成的年经济损失达58亿元。酸雨沉降将导致土壤酸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4]

  (3)其他如农田化肥污染、重金属污染等各种持久的有机污染日益严重。由于我国人均耕地越来越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等。这一方面增加了产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土地、地下水等污染。加上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各种工业废渣污染越来越严重。种种污染综合在一起导致地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土地荒漠、物种减少、人类怪病流行。据有关专家估算,中国8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大致占gdp的3%— 8%。[5]
  以上情况说明,资源环境因素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我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基于我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来的,“它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6]。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体制创新,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制度机制,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基础。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我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从我国各地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来看,对编制规划和技术的重视普遍高于制度的建设,这是一个误区。事实上,没有制度保障的规划和技术是无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就是与传统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廉价或无偿的资源环境使用制度有直接关系,资源价格不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企业缺乏珍惜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因此,必须进行体制创新,加快制定与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这就必须改变无偿或廉价使用资源与环境制度,提高资源和环境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将企业对资源环境的外部效应内部化。通过使生产者把外部社会所生产的负效应纳入其生产成本中,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利用经济杠杆或市场机制有效地控制其外部不经济行为,从而减少污染排放,增加社会福利。这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保障,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内容。
  2.依靠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存在技术供给和创新不足问题,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人口的压力对经济发展制约性很强。这就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形成这样一些技术:生产部门形成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技术;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技术;减少和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等。同时国家必须加大对自然资源的投资力度,以此来改善自然资源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条件。一方面开发新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资金积累和劳动积累改良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生长的条件,使其产生人工肥力或提高丰度,增加优等资源的供给,从而提高土地及自然资源的生产率。向自然资源投资应注重优化结构问题,目的是要降低自然资源供给成本,以提高自然资源投资的效益。一是借助投资寻找替代品,使廉价的资源替代日益枯竭的昂贵的资源;二是根据资源的丰裕程度、开采的难易程度、国民经济的需要程度,确定对各种资源投资的优先顺序;三是在自然资源投资中突出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供给条件的投资。[7]因此,各级政府应当把编制实施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科技计划纳入发展规划,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尽快转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外延粗放经济增长方式。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抓紧落实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数量型发展到质量型发展,从劳动力增值到智力增值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8]
  3.加快和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立法,强化对生态环境的管理。构建我国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法治是根本。必须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效能标准,通过立法来规范企业行为,严格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等。当前,重点是要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对高消耗、高污染项目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整改要求。造成生态环境问题与监管不善也有很大关系,必须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考核标准和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行政手段,对企业的经济社会活动加以调节,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而达到既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推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上法制化轨道的目的。
  4.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构建资源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两方面:一是企业对其内部投资者、管理者、员工的责任;二是对其外部消费者、公众、社会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责任。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企业是主体。它要求企业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要求企业必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树立生态自然意识,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研究开发无污染或轻污染和节水、节能等新技术和新工艺,降低单位产出能源消耗,节约使用资源,减少污染的排放,以此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贾高建.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eb/ol].http://.cn/xxsb/cxt/2007-05/28/content—8312308.htm.
  [4]赵其国.解决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资源与环境质量问题刻不容缓[j].土壤,2001,(3).
  [5]张晓.中国环境政策的总体评价 [j].中国社会科学,1999,(3).
  [6]胡锦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周尚万,杨敏.论我国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j].社会主义研究,2006,(4).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杨敏 [标签: 资源 环境友好型 经济发展 模式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我国玩具产业如何突破出口瓶颈
    如何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和谐发展
    浅析如何建设我国房地产的信用体系
    浅谈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的流失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构建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优越性及其在我国的…
    英国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议我国煤矿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在煤矿生…
    浅析我国房屋建筑结构设计
    论我国电子信息化工程技术的发展状况
    国资委和证监会发布指导意见规范上市公司国…
    贸仲委涉外仲裁实践 推动了我国仲裁立法国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