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中国经济学30年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摘 要:中国经济学30年理论创新和发展具有独特的脉络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和发展的主题是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回答中国经济要不要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发展,逻辑主线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根本方法是坚持实践第一,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教条主义倾向。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是经济学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引 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奇迹”。“中国奇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①。
    从改革开放30年的实际进程看,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或模式,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正在挑战以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验为基础的新自由主义模式②。
    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洪朝辉(chaohui hong)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表明,中国近30年经济和社会的超常发展,已经导致某些西方主流理论不断被证伪。他用学术界对20世纪美国迅速崛起的研究类比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指出:当20世纪的美国快速崛起时,许多学者提出了著名的“美国例外论”,认为特殊的发展条件使美国走了一条不同于欧洲常态发展的道路,而当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获得成功时,所有不符合美国国情的传统理论和世界潮流都受到了质疑和挑战。WWW.11665.CoM洪朝辉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实现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命运有可能像当年“美国例外论”一样,得到全世界的认可[1]。
    2004年美国中国问题专家提出著名的“北京共识”试图概括中国的发展模式。认为“北京共识”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追求公正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途径,这种发展道路可以定义为:艰苦奋斗、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错,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强调发展的渐进性和累积性[2]。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将对世界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f·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预测世界未来可能出现的七大战略意外时指出,中国的发展可能引发的一个战略意外是“人们将许多不平等现象归咎于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全世界对这些不平等现象的不满,可能会将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从而结束美国的霸权地位”[3]。
    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奇迹”的关注和解释,表明世界已经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可能成为其他国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践创新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及其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也引领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因而,理论创新不仅来源于创造“中国奇迹”的实践活动,也对“中国奇迹”的产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和概括,中国经济学30年理论创新和发展具有独特的脉络、经验和原则,其中发展共识的形成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和实践第一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中国经济学创新和发展的主题、逻辑主线和方法论①。
    二、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学30年理论创新的主题
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回答中国经济要不要发展、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发展,是中国经济学30年理论创新和发展的主题。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改革开放之前,贫困、落后和封闭是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而当时的理论界关注的却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阶级斗争。在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中,无视中国贫困和落后的经济发展现实,却从本本或抽象的原则出发,讨论和论证计划经济的优势所在和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破坏作用。1978年前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开始破除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对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发展经济,增强和提高综合国力,是顺应时代发展和改变贫困落后现状的唯一出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出,是决定中国30年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中国经济学30年理论创新的历史和逻辑起点。
    以此为起点,中国经济学工作者以经济发展为主题,不断突破有关中国经济现实和发展的一系列教条主义思想和理论观点,开始了中国经济学30年理论创新的艰难历程。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有三个方面的论述:第一,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第二,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走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第三,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而应当与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是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4]。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角度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为我们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出了方向。
    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对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从苏联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提出“新经济政策”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总结出三点重要结论:一是社会主义是多样性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走法可能不完全一样;二是社会主义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和校正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当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4]。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对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与苏联不同,中国是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而曲折的探索。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所以出现曲折,最重要的教训是脱离了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或主题。邓小平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从这个主题出发,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从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党的十三大明确把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界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这个阶段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明确了中国既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是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生产力和进行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围绕着经济发展,根据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要求。
    正是从发展这个主题出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属性的认识,才从思想上和理论上彻底解决了社会主义中国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和发展理论的提出,则是回答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和发展需要什么样体制和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从30年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实际历史进程看,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发展主题从未动摇过,已经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共识或共同信念[5]。每当改革和发展遇到新的问题和挫折时,我们总是旗帜鲜明地重申这个主题,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无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一主题的具体表达。
    通过30年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学术界对经济发展主题的理论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经济系统的演进过程,它涉及到诸如资源、要素、技术和知识积累、制度结构和组织等多种因素。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变革,是打破均衡,实现经济从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过程。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经济发展不是为了消灭矛盾,而是创造使矛盾能够在一定的新的条件下统一和发展的条件。在某些条件下,某一矛盾的激化就会产生特定的现实经济问题,例如,“三农”问题、“经济过热”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
    以这些实际问题为中心,通过实践创新解决问题,对其中经验的总结和分析一直是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的丰富来源。经济学毕业论文网
    三、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的理论探索和创新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围绕的中心是中国要不要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发展。
    前一个问题主要解决发展的方向性,后两个问题则是回答中国的经济发展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
    经过实践的探索,中国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实践活动的理论探索和总结,是中国经济学30年理论创新的逻辑主线。
    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中,最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萌芽到创立和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仅仅包括了它的创立、形成和发展阶段。对它的完整研究,还应包括对重要思想萌芽的历史追溯和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向延展[6],其中的主体,是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和形成发展阶段。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萌芽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对苏联模式及其理论提出了不同意见,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文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以孙冶方为代表的老一辈经济学家,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尤其是1956年到1959年关于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和速度与比例等问题的讨论,20世纪60年代初关于经济核算、经济效果和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的讨论,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萌芽,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形成和发展,贯穿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实践活动,包括探索、创立和发展三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到1992年期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阶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索的轨迹,可以在党的历次重要会议文件中清晰看到。1978年的第三季度国务院务虚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1982年9月的中共十二大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10月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再次把社会主义经济确定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并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确立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1987年10月的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机制。1990年底,邓小平针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冲破了多年来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思想束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这一阶段,学术界的争论和研究主要围绕着“计划与市场”以及姓“资”和姓“社”展开的,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了突破和进展。
    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经济效果、按劳分配、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农村土地所有制等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对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经济改革的整体思路、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问题的讨论。
    1992年到2003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创立阶段。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创立和形成过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达成了高度的共识。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丰富的成就:(1)确立了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在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2)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及其主体进行了深入的开拓性研究,形成了许多理论假设和规律性的认识。例如,股份制是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等。(3)广泛地学习、研究、比较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试图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的具体研究领域。为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市场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学界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全面引进和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流派,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进程,并运用这些理论考察和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引进和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开创了中国转型经济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和借鉴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视野和内容,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
    但是在引进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成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新的西方经济学教条主义倾向。其中的主要表现是,从西方经济学的抽象原则出发,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推崇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文本主义倾向。
    2003年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入完善和发展阶段。其标志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思路和措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纲领性文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环境约束、对外技术依赖和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逐渐显现。社会上出现了对效率优先原则、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方向的质疑,亟需做出科学的解答。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的结合”等十个方面的结合,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新的发展阶段所遇到的新的困难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解决方向是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8]。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成为今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新的研究课题。
    2003年以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历史经验,系统提出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和基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勾画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深刻认识到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要求。(2)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思想,强调自主创新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更深刻把握。(3)针对新的发展阶段的问题和特征,重新审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本质属性,分配原则和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问题,并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考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9]。
    随着新的发展阶段对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创新,这一理论体系也必然会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例如,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三农”和新农村建立、新型工业化道路、自主创新和建立创新型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等重大问题陆续被提出,以这些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创新,将为理论创新提供新的来源,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内容。
    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成为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市场体系理论、改革和经济转型理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理论等内容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回答了如何从中国的实际或具体国情出发,中国要不要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并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四、实践第一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破除两种教条主义总结
中国经济学30年理论创新的经验,我们发现:坚持正确的研究方法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原则和保证。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科学研究方法,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教条主义倾向。
    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一种是经院哲学式的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从抽象的原则而不是从现实出发,强调从概念到概念推演式的理论研究。因为这种方法脱离实际,往往从本本出发,形式重于内容,被称为教条主义的研究方法。另一种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理论,并根据实践来检验理论。后一种研究方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强调实践第一,理论来源于实践,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方法。
    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三大特征之一,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这一认识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论断和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经验。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商品货币关系将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将被社会化的计划经济替代。在列宁早期的理论著作中,也明确地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所有制联系在一起,把计划和市场经济作为两个对立的概念提出来,例如,1906年列宁就指出,“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一切土地、工厂、工具都转归工人阶级所有,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10]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些经典论述,苏联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中,同样也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只有以私有制为基础,才能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截然对立的,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之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对中国市场趋向经济改革开出的药方就是:私有化、私有化和再私有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坚持实践第一科学方法论的结果。透过前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和发展过程的描述,我们总结出实践第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几个基本特征。第一,实践第一的科学研究方法要求经济理论工作者在理论研究中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在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中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第二,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简单的教义,它提供的是指导思想而不是现成的教条,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论。绝不能把马克思在某个阶段的具体论断作为研究的抽象原则去裁剪事实。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联系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展开研究。第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充分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优秀研究成果。第四,尊重前人,尤其是建国以后中国经济学工作者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绝不应当忽视他们的研究,不能对他们的研究成果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中国经济学家特别是改革开放理论的先驱者及其他们开创性的理论贡献,应当和政治家的英明决策同样彪炳史册[11]。
    在中国经济学30年理论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是破除两种教条主义的结果。“所谓两种教条主义,一种是迷信、空谈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种是迷信、崇拜西方发达国家的、反映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把西方某些学派、某些理论或者西方国家的政策主张奉为教条”[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创立和发展中,我们吸收了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必须明确的是,西方经济学存在着非科学因素,其对资本主义制度永恒性的强调,不可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五、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是经济学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一直是几代中国经济学工作者的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为我们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提供了机遇,几代经济学工作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探索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中国的经济学工作者应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科学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积极挖掘前人的创造性思想和观点,吸收西方经济学的优秀成果,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根据中国经济学30年理论创新的实践经验,在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的过程中,应当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学不仅要研究资源的市场配置,更重要的是研究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一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发展程度上的区别,更重要地表现在发展的制度结构、发展形式、路径和民族特色等方面。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存在着依赖创新的实践基础。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本源,经济活动实践的不同或差异,必然表现在理论上。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中国30年的经济发展所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形成了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判断和观点。只要经过认真的系统总结和艰苦的理论探索,就会把这些缺乏系统性的理论观点上升为逻辑一致的理论。
    其次,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尤其是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经济和社会,中国经济学不仅要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学的成果,而且要把本土化的研究成果传播到世界。因而,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两个并行不悖的趋势。在现实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中,对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强调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普适性,认为世界的经济学只有一个,那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就是西方经济学方法和原理在中国的应用;二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出发,强调中国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差异,主张经济学本土化的国际化或国际化中的本土化,坚持研究问题应当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吸收世界一切经济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我们主张第二种含义的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其目的是建立中国自己的理论经济学体系。
    第三,在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过程中,我们强调思想来源的多元性,坚持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是根本的研究方法却是一元的,即实践第一的实践唯物主义方法。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市场趋向的,要建立和完善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丰富的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经验和做法,因而,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的西方经济学有着科学的成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时,必须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尤其是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配置机制等方面的科学认识。
    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经济学工作者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构成了中国特色经济学最为重要的思想来源。这些重要探索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及国内经济学工作者对经济转型方面的学术探索等等①。此外,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尤其是五千年经济发展的历史及其经济发展思想,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学创建的思想来源。
    在强调思想来源多样性的同时,更要强调研究方法的一元性,即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实践唯物主义方法。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着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是创建中国经济学最根本的研究方法。当然,这里强调的研究方法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谈的,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四,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经济学既是一套科学的分析工具,也是意识形态。中国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建立一套与其相适应的新的意识形态,为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中国经济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第五,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理论体系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以马克思创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为例,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法国巴黎,开始钻研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直到1858年5月,马克思才写出了第一部经济学手稿,即通常所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9年,马克思利用这个手稿的有关章节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此后,又先后撰写了第二和第三个经济学手稿。1867年,在这三个手稿的基础上,完成并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从开始研究英国古典经济学到创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先后花去了24年时间。中国经济学的创建可能需要几代经济学工作者的努力,任何功利主义的思想不仅不能加快反而会影响学术研究的进程。
    参考文献:
[1]chaohui hong.the china uniqueness-dilemmas and directions of china\'s development[m].new york:cozy house publisher, 2004.
[2]joshua cooper ramo. the beijing consensus:notes on the new physics of chinese power[m]·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4.
[3]francis fukuyama. blindside: how to anticipate forcing events and wild cards in global politics[m]·the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7:27.
[4]刘云山.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j],求是,2008,(2).
[5]金 碚.1978年以来中国发展的轨迹与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7,(5).
[6]王文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定位问题[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8]张 宇.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理论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7).
[9]张 宇.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j].经济理论与管理,2007,(11).
[10]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4.
[11]周 冰.中国理论经济学的思潮与社会责任[j].中国经济问题,2005,(5).
[12]余 斌.关于两种教条主义的进一步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9).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未知 [标签: 中国经济 理论 创新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第二届中国国际气体能源峰会暨生物天然气产…
    巧借节庆经济之力 促进区域经济腾飞
    中国股市短期仍有波浪顶可能
    大连市经济增长动因的实证研究
    自然资源优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论秦国的崛起策略及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启示
    经济时代视阈下新闻价值的研究
    从《汉宫秋月》看中国古典舞创作
    中国式养老
    中国富豪消费追求悄然改变
    中国经济指数:7月滞胀趋势负面
    中国开放新高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