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经济区域间人才流动机制研究
[摘 要]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区域间人才流动机制与人才流动政策,对相关影响因素利用有关模型进行分析,并就区域间人才流动机制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各地区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实行相应的人才政策,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 区域经济;人才流动;机制
  
  一、人才流动原因分析
  
  导致人才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工资、待遇过低等经济因素,也有不受重视和尊重等情感上的因素,更有用人和分配机制等体制上的因素。此外,人才流动也受到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还有作为高层次知识型员工追求个性化发展和个人成长而频频跳槽也是人才流动的原因之一。
  1.环境因素
  (1)客观环境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将人才作为一种非经济性资源,其配置不受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由政府采用行政手段进行配置。主要体现在:在机制上,完全通过国家的行政手段管理;在组织结构上,科研部门与企业分离,研究、设计、教育与生产脱节,单位条块分割严重;在人事制度上,人才依附单位严重,对人才的限制、约束过多,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改革开放后,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区域内的人才必然产生新的需求,这样,人才均匀分布、势差为零的状况必然会被打破。较高的利润率与该区域人才存量的不足构成较强的势差效应,此类人才便由外地流向该地区。同时,随着传统产业的日渐衰落,行业利润随之下降,该类科技人才的需求就会不断下降,势差相对较低,最终使人才从该区域流出。wWW.11665.cOm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将通过市场来配置,市场将指导人才的合理流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观念以及功利价值观发生转变。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竞争,而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一方面,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产生了对人才大量需求的市场,另一方面,人才为了争取满意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产生了改变就业环境的愿望。两方面共同作用,人才流动成为必然。
  学科的划分不断细化,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人才集聚和交流。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的今天,科学研究的发展要求各学科的高度综合和共同作战。因此,人才、信息的交流变得尤为重要。哪一门学科仅想凭自己的力量达到发明创造的目的,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都是难以办到的。人才只有不断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以至跨国家的流动,才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播出去,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过来。知识经济使知识更新加快,即知识的“折旧”周期缩短。知识“折旧”周期的缩短使技术人才为了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中能更快获取新知识而加快了流动。在人才流动的过程中产生了集聚效应。马歇尔认为产生集聚的原因就在于为了获取外部经济提供的好处!这种好处包括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无论求学还是进行科研都更容易有所成就”。
  经济发展差距为人才流动提供了环境动力。单纯的人力资本投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形成生产能力,一定量的人力资本只有与物质资本相匹配,与其他适当的人力资本相互补,才能真正体现人力资本的效能和价值。也就是说,任何个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需要与特定的物质资本相配合,需要借助一定组织的人力资本群体优势,才能有所作为。人力资本的这一属性必然使人才趋向流入物质资本雄厚、生产要素先进、文化积淀丰厚、人才有群体优势、资源配置合理、运作高效、能为自身特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提供更为优良的综合匹配条件的环境。一般而言,经济落后的地区地理位置不佳,同时在改革开放后发展的起步又较晚,资金投入少,导致市场发育缓慢、基础设施落后,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人才的流入。与此相比,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吸引投资较多,市场更为健全,众多民营企业对人才的容量已远远超过了国企。这种运行优良的经济环境已成为人才在跨地区流动前必然要考虑的因素。
  (2) 企业因素。企业价值评价体系与知识型员工工作过程的不相适应。在企业中知识人才的工作过程是难以直接监控的,传统的职务说明书已经不足以清楚地确定一个人在企业中的定位问题,一项创新活动需要跨部门、跨职能的团队合作。工作成果也难以衡量,从而使得其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变得复杂而不确定。这里面涉及到个体劳动成果与团队成果的确定、报酬与绩效的相关性等。而当前的价值评价体系多单一化、生硬化,无法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工作过程相适应。罗宾斯在探讨价值评价体系时,认为“公平的报酬”对专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影响至关重要。专业员工,尤其是知识型专业员工希望“分配制度和晋升政策能让他们觉得公正、明确,并与他们的期望一致。当报酬公正地建立在工作要求、个人技能水平、社区工资标准的基础之上时,就会导致对工作的满意”。然而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分配机制呆板,收入呈现平均化趋势,官本位思想较重,对做出成果的人才奖励时采取人人分杯羹或领导挂帅一条龙的分配做法,使其收入不能与所承担的项目、取得的成绩及所创造的价值挂钩,致使其能动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人才的流动率增加。
  此外,人才可能更多地忠诚于他们的专业而非他们的企业,而且他们多属于事业型人群,有着较高的获得专业成就的欲望,他们不断追求对知识的探索,追求事业的发展,而企业要求他们能够更多地创造价值,因此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并非完全一致,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统一两者的目标,使人才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目标,那么就可能导致人才的流动。
  2.个人因素
  人才的流动就是人才将其自身的人力资本转移到能带来更高收益的环境中去的行为,而这种行为选择都是合乎理性的,都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人首先是“经济人”,实现收益最大化是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驱动力。是否进行相关投资,投资积极性高低,投资多少,投资结构如何安排,都要看能否实现效用最大化,这就要对投资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包括流动费用、原有社会资本的损失、家庭压力、精神压力等。资本的收益包括货币性收益、技能性收益、机会性收益以及文化性收益四个部分。当资本的收益大于成本,知识型员工就会将自身的人力资本转移到能带来最大效用的环境中去,从而产生了流动。
  (1)个人待遇的提高。待遇是人才流动的原始动力,寻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是人才流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每个人都期望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使自己能够分享到自己创造的财富。薪酬不仅具有保健功能还具有激励功能,除了能满足员工生活所必需之外还是员工自我价值的体现。假设除工资之外的其他工作特征都相同,由于资源稀缺的约束,劳动者将愿意从事报酬高的工作。无论是雇员的效用最大化行为,还是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都会使人预期到,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低流动率与高工资相联系,而高流动率与低工资相联系。有研究表明,工资增长10%,在所有其他工作特征不变的条件下,辞职率将减少3%。
  (2)工作环境的改善。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可以使员工保持最佳精神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将主观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专业不对口、学科建设难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或者组织中学术环境不够宽松、公平,都会导致人才流向其他地区或单位。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会使员工在组织中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最能使人的创造力得到激发。有些人才选择跳槽,就是为了追求舒适的自然环境、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3)发展空间的拓展。人才更看重专业知识的积累、业务能力的提高、行业形势的把握、职业生涯的明晰,期待在业务、工作上有所发展。薪酬待遇固然重要,但是在薪酬不太满意的情况下,如果有机会学习、升值,那他们也会选择留下,但如果没有发展空间则会离开。
  (4)自我价值的实现。人才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工资、担任的职务、岗位的重要程度、学习进修、出国考察、自身提高、得到社会的认可程度、发展空间等。随着人才自我意识的加强,人们越来越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遇,实现学术价值和人生价值。
  (5)价值转化的及时性。人力资本的形成、开发和使用都受制于时间,具有时效性和损耗性。人力资本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具有生命周期,并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其效益最大的时间越来越短。人力资本的时效性、损耗性导致人才趋于流向能及时发挥潜能,并能连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使人才自身的人力资本得以补偿和增值的企业。
  在伊兰伯格的劳动经济学中,将自愿流动当成一种投资看待,即劳动者为了在未来一个时间段内获得收益而在流动时承担这种投资的成本。若与流动相联系的预期收益现值超过了与之相联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便会发生流动。决定净收益(流动收益减去流动成本)的现值就是对劳动者的流动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因素。流动净收益现值可以用下式描述:
  
  其中,bjt为在t年时从新工作(j)中所获得的效用;bot为在t年时从原工作(o)中所获得的效用;t为在工作j上的预期工作时间(用年限表示);r为贴现率;c为在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用损失,s为从第1年到第t年这一时期中每一年净收益贴现值的总和。从此模型中可以发现,劳动者从新工作中所获得的效用水平越高,与流动联系的成本越小,劳动者在新工作上停留或在新地区生活的时间越长,则流动的净收益现值越大,人才流动的动力越大。
  
  二、区域间人才流动机制探析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越是人才稀缺的区域,人才越大量流失;而人才相对丰富的地区却总是“才源滚滚”。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市场化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人才收益优势等等,集聚了越来越多的人才,使得经济增长不断加快,而较快的经济增长为人才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更优厚的收益,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如此进入了良性循环。而落后地区虽然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持续不断的人才流失,创新能力较弱,经济增长相对缓慢,使得人才的收益和机会相对较少,进一步刺激了人才的流失,进入了恶性循环。图1的人力资本供求曲线、图2的两区域人才流动模型,较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在图1中:n0,n1,分别表示人力资本流动的前后的供给曲线,e0,e1分别表示人力资本流动前后的需求曲线。从长期来看,某一区域人力资本的流入,使得该地区的人力资本供给曲线下移,即,从n0移到n1位置,人力资本的增加会使该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得该地区效率提高,增加对人力资本的进一步需求,即使需求曲线从e0上移至e1位置,此时人才的收益从s0移到s1位置,人才收益的上升,进一步吸引人力资本的流入。
  
  图2为两区域人力资本流动模型,横轴代表两个区域的人力资本供给量(a区域为从左向右,b区域为从右向左),设两区域人力资本总量为定值,纵轴代表人力资本的收益水平,sa为a区的人力资本供给曲线,sb为b区的人力资本供给曲线。假设初始时期两区的人力资本供给为m0,则在这一点处两区工资ma>mb,因此,b区人力资本流向a区,由人力资本供求曲线图可知,a区的人力资本流入将导致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导致人力资本收益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吸引b区人力资本流向a区,即人力资本的供给从m0点移到m1点的位置,使得不平衡进一步加大。
  人才在经济发达地区不会无限的集聚,其原因在于人才流动的净收益递减,当人才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人才的回流想象。导致人才回流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发达地区的地产价格飙升和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的集中使地产的价格变得越来越昂贵,居住与生产都越来越拥挤。一方面,企业将不得不承担较大的厂房成本和员工成本,进而使得产品竞争力减弱,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为了保持产品的成本优势,一些产业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迁移,而与此相伴的将是人力资本的回流。另一方面,发达地区的拥挤和生活费用提高会影响到人才的流入。人才的流入成本将不断增加,其净收益不断减小,当净收益小于或等于0时,人才出现回流现象。如图3所示。

 
  图3中横轴为人才净流入量,纵轴为流入人才的净收益,令流入人才的收益函数为:y=f(l),流入人才的成本函数为:z=h(l)。不难判断:随着人才的流入,受益递增的速度将下降,而成本递增的速度将上升,于是有f′(l)0,f″(l)π0,h′(l)0,h″(l)0,因此人才流入的边际收益曲线y和边际成本曲线c的形状如图3中所示。当人才流入量为p0时,流入人才的净收益为vd>0,人才将继续流入该区域,当人才流入量增加到p1时,流入人才的净收益为0,人才将停止流入该区域,之后出现人才的回流现象。
  
  三、结论
  
  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有利于整个系统的资源配置,越是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越能够吸引人才的流入,越是经济增长慢的地区人才的流出越严重,因此人才的流动对于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有利,而对于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的地区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武晓楠.知识型员工流动原因的理论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曾觉吾,王威,赵希男.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第6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黄涛 邵文武 [标签: 区域 动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巧借节庆经济之力 促进区域经济腾飞
    区域产业技术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大连市经济增长动因的实证研究
    自然资源优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浅论建国初内蒙古二元区域政治制度的发展和…
    经济时代视阈下新闻价值的研究
    中国经济指数:7月滞胀趋势负面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仍待探索
    中国经济指数:5月继续下降
    基于网络全球经济下的企业创新管理研究
    两岸经济合作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G20峰会 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正能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