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研究
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选择,然而,绿色低碳经济需要绿色低碳技术和绿色低碳产业作支撑,舍此,绿色低碳经济就是一具空壳。我国完全可以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在绿色低碳发展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我们应本着这种理论思维,通过以下路径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的新型产业体系:在国家战略层面,全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建立绿色低碳技术支持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加快产业生态化进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化;以绿色低碳消费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绿色低碳经济;新型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9-0077-06
  程宇航(1957—),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金融。(江西南昌330077)
  
  鉴于传统工业文明“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的损害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条件,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在深刻反思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后逐渐认识到: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是引发全球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的罪魁祸首,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低碳经济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选择。WwW.11665.com
  
  一、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人类的探索与共识
  
  20世纪60年代后,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传统发展观造成的恶果开始显现,关于传统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开始涌现。其中的代表作有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生态学名著《寂静的春天》。该书通过对化工产品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描述,揭示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论证了环境污染对生物圈及人类的影响。《寂静的春天》犹如黑暗中的一声春雷唤醒了人类自我陶醉的心灵,环境问题由此开始得到重视,生态平衡理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学”。他把地球比作一个有限空间和资源的宇宙飞船,认为以往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是一种无视资源、环境问题的发展模式,合理的发展模式应是对自然物质循环利用,使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得到合理和长久的利用。1972年,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了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这个研究报告一出版,就在全世界的学术界和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梅多斯等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共同特征是呈指数增长,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将达到这种极限,人类必然陷入危机。为了应对这个危机,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环境会议。这次会议的一份报告《只有一个地球》指出:“当前大多数环境问题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错误行动。”会上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序幕。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关键问题进行为期3年的全面调查研究基础上,发表了由当时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研究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指出:当代危机是环境与发展相互割裂的结果。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采取保证使今后世世代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当代人必须从现在开始行动”,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在社会和环境方面具有持久增长能力的新世纪。”这一报告的发表,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形成。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绿色经济”概念。绿色经济是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为目的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是以科学节约能源、资源为特点的一种平衡式经济模式。绿色经济将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对环境无损害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出现及其在世界各国的蓬勃发展,标志着人类对高碳经济增长模式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在生态平衡中谋求发展的愿景。
  进入90年代,人类的探索逐渐从理论层面进入实践操作层面。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1997年,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又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气候异常的《京都议定书》,明确提出了发达国家减排的目标和义务。
  进入21世纪,人类对极端气候变化对生态的影响的理论认识更加清晰、深刻,因此,国际社会正从各个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节能减排,探索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径。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发布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描绘了一个清晰的目标: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基本建立低碳经济社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科特牵头完成的《斯科特报告》明确揭示,全球每年以gdp的1%投入节能减排,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通过决议,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减排20%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之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批准了《气候变化法案》;2008年12月17日,欧洲议会通过了《欧盟气候变化协定》; 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它要求美国以2005年排放水平为基准,到202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
  在我国,向生态经济、低碳经济转型早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通过,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1983年,我国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七五”、“八五”及以后的各个五年规划中都分别强调了环境保护的内容。1992年,我国参加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会后认真履行会议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1994年我国在发展

二、产业层次低:我国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一大制约因素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我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
  首先,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阶段。我国需要将更多的投资用于刺激经济增长和解决广大群众的民生问题。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5.7%,预计2020年将达到60%左右,2025年达到75%左右。在此期间,重化工业化阶段也还将持续约20年左右。同时,伴随着人口在城市的大量聚集,对物质、能源、住房、基础设施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并将与重化工业发展呈现相互支撑的态势,这必将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这种“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性排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一大制约。
  其次,从我国的能源结构与能源技术看。“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十分有限。我国原煤产量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超过70%,对煤的依赖性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在化石能源当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煤富含碳基的特性决定了煤炭在使用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问题不可回避。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技术特别是绿色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远低于发达国家。“重引进,轻消化”导致了目前一些节能减排的关键核心技术仍旧受制于国外。我国在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改变。
  再次,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分析。200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35 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 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 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 918亿元,增长8.9%。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0.6:46.8:42.6。“十一五”前四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部门的“重化结构”和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我国是世界上煤炭、铁矿石、氧化铝、水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2005年,我国gdp占世界的5%,但钢材消耗量占世界的27%,水泥消耗量占世界的50%。这带有明显的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一定客观性。但必须看到,与重化工业、“两高一资”产业迅猛发展相比,我国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建设不足,产业整合度不高,而创意、设计、技术、服务、管理、品牌、营销等环节恰恰是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环节。这个问题,我们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第一产业,从耕作方式到产值构成,现代的、近代的、古代的技术并存,从老牛拉犁到现代机械耕作并存,传统种植、养殖、靠天吃饭到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并存,多元结构明显,但传统种养结构仍为主体。第二产业,以机器体系大规模生产为主体的传统的技术结构支撑着传统的产业结构。我国经济中能耗资源消耗高而产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而其基础性、结构性的根源就是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低度化。从我国2008年在gdp增长速度前14位的省份的经济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共同特征是能源、原材料及关联产业在其经济中占有明显比重,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金属材料工业、煤炭、石油、天然气、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化工业规模大、增长迅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重化工业比重过大,“重重轻轻”的产业基础是我国经济当前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大的结构性原因。第三产业,传统商业、服务业、餐饮业、医疗卫生、金融保险、通讯等服务业,仍占主体。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保险、现代网络、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法律、咨询、会计审计等生产性服务和现代医疗保障、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现代消费性服务)发展滞后。
  最后,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号称“世界工厂”,但总体上仅仅处于国际代工的角色,多数企业只承担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资源密集的、劳动密集的生产、加工、装配的一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材料采购以及品牌、营销渠道等高价值环节,大部分掌握在外商手里,我们赚取的仅仅是廉价的加工费。这种产业结构低度化的内核是技术结构的低度化。我国工业的产出水平不高,产品档次不高,世界知名品牌不多,在全球高端市场竞争力不强,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结构、技术水平不高。因而造成我国产品出口数量大,大多是低附加值的资源能源消耗型初中级产品。这种低度化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生态化转型的基础性制约因素。
  
  三、在产业升级中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继续发展的起点,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决定性影响。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基础在经济,而经济实力的基础在产业,产业竞争的关键则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并不断高级化。产业结构优化、高级化的内涵,首先是能源和各产业的绿色化、低碳化,即按绿色发展要求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并按生态循环与平衡原理,优化产业布局,按照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方向推动产业升级,在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二是产业的高技术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即在产业中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加工深度,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三是产业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四是产业关联协调化,即各产业间量的比例和质的匹配平衡协调,互相适应。由此可见,绿色低碳经济需要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作支撑。实现产业的低碳化、绿色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题中之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在国家战略层面,全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建立绿色低碳技术支持体系
  推动我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根本推动力是技术结构的绿色低碳革命。当前,“

(二)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以煤为主体的高碳能源结构及其技术基础是我国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根据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改变,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其颗粒悬浮物排放占我国有害气体排放的70%以上的客观现实,我国发展绿色低碳能源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研发和推广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先进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能效,减少废弃物排放。我国的能源效率目前只有欧盟和日本的1/4,美国的1/3,未来提高能效潜力巨大。比如在电力生产领域,我国现阶段依然以火电为主,通过大力淘汰小机组,采用超临界以及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等,能有效降低单位发电量的排放量;在水泥、造纸、化工、钢铁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也存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巨大空间;此外,在建筑领域,采用建筑节能减排设备和技术,将能大幅度提升建筑节能潜力;在交通领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废气排放标准,将能大量减少交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应高瞻远瞩地继续加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近几年,我国在风能、太阳能和水能利用方面发展迅速,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成本也在不断降低,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这为今后更好更多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大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的投入,攻克技术难点,提高新能源转化效率,降低新能源成本,培育和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地走新型绿色工业化道路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是迈向现代化强国不可逾越的阶段。整理
  
  [参考文献]
  [1]陈颖建.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程宇航 [标签: 路径选择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我国玩具产业如何突破出口瓶颈
    如何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和谐发展
    浅析如何建设我国房地产的信用体系
    浅谈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的流失问题
    北交所集团:打造首都金融产业的靓丽名片
    第二届中国国际气体能源峰会暨生物天然气产…
    区域产业技术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构建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优越性及其在我国的…
    英国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议我国煤矿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在煤矿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