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结构研究
 摘要: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时,现有文献集中在整体性分析上,分析的对象也大多是一个国家。本文尝试以一个区域为例,重点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结果显示人才流、资金流、知识和信息流、物流等不同类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程度也明显不同。因此,只有以制造业为基础并与制造业联动,有针对性地推行各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才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a structur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feng si-xian,xu yue
  (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china)
  abstract: when focusing on the topic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roducer services, most of the relevant scholars always give an overall study on a country. but we attempt to provide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is relationship in a provincial area.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y the producer services of different talent flow, capital flow, knowledge & information flow and logistics; producer services also bring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different factor-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hus, the economic policy on how to develop our producer services must be with manufacturing-based linkage.
  key words:producer services; manufacturing; structural study
  
  受研发能力弱、管理粗放、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业原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使人们思考我国制造业应如何尽快突破当前的这一困境,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等问题。WwW.11665.CoM国际经验表明,除了加强制造业自生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措施以外,优先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解决制造业上述困境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所谓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指为企业、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等在生产、运作中提供的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行业,它是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行业(h. greenfield,1966)。许多学者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虽然得出的两者关联程度不尽一致,但都肯定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积极意义。
  从理论上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途径主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和内部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又称市场化①,与之对应,生产性服务的内部化又称非市场化,是指制造业企业内部拥有提供企业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生产性服务部门,在企业内部解决自身对服务的需求。但是,从实践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均有很多种类,不同类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类制造行业的影响之间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即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可能存在结构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一大方针的具体实施效果。
  
  一、研究方法
  
  为了从总体上判断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作用大小,本文运用var模型,同时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分析不同类别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并运用panel data 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制造行业的影响。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一)区域选择
  从现有国内相关文献来看,绝大多数学者研究的是

 三、实证结果
  (一)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整体影响结果
  2.脉冲响应函数。分别给各变量(lgyh,lgyk,lgyi,lgyl )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得到关于lgym的脉冲响应函数。图1-图4分别表示给人才服务lgyh、资金服务lgyk、知识和信息服务lgyi、物流服务lgyl一个外部冲击后引起的lgym增长变化的脉冲响应函数。其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滞后期间数(单位:年度),纵轴表示lgym脉冲响应值(单位:增长率)。中间的实线是由脉冲响应值连成的曲线,代表了ym增长率对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反应。
  图1显示制造业在人才流服务的冲击后各期的反应都大于零,即制造业的增长与人才流服务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yh受到冲击后通过整个var系统的传导,将对ym增长产生一个相同方向的冲击,在第7期达到最大值,从第1期到第4期,各期脉冲响应值比较稳定。这说明人才流服务的冲击在一定时期内对于制造业的影响不大,但在4期后冲击作用会逐渐显现。即给人才流服务以冲击,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短期内效果不显著,长期效果显著。但随着时间推移,人才流服务冲击对制造业影响减弱。
  图2显示制造业在资金服务的冲击后各期的反应都小于零,即制造业的增长与资金服务增长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yk受到冲击后通过整个var系统的传导,将对ym增长产生一个相反方向的冲击,在第五期达到最大值,从第1期到第5期,资金服务业对于服务业的滞后作用逐渐增加。这说明在一定时期内,资金服务业的冲击对制造业有很大负面影响,但这种负面影响在5期后逐渐减缓,并逐渐形成对制造业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即给资金服务以冲击,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并未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而是要等很长时间才能正向促进制造业发展(第10期才开始产生正的影响力)。
  图3显示制造业在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冲击后各期的反应几乎为零,即制造业的增长与知识和信息服务增长之间不存在很大影响关系,yi受到冲击后通过整个var系统的传导,第1期将对ym增长产生一个微小的同方向的冲击,但此后产生微弱的负向冲击,并且各期脉冲响应值比较稳定。这说明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冲击在一定时期内对于制造业的影响不大,即给人才流服务以冲击,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短期内效果不显著(可能是受样本容量限制,无法估计出给予知识和信息服务业冲击对于制造业的作用)。
  图4显示制造业在物流服务的冲击后开始几乎为零,但是第7期后正向反应加剧。即制造业的增长与物流服务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大的时间滞后,yi受到冲击后通过整个var系统的传导,从第1期到第6期都将对ym增长产生一个微小的反方向的冲击,但此后产生正向的冲击逐渐增加。这说明:给予物流服务的冲击在一定时期内对于制造业的影响不大,即给物流服务以冲击,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短期内效果不显著(可能是受样本容量限制,无法估计出给予物流服务冲击对于制造业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物流服务对制造业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
  3.方差分解。人才服务lgyh,资金服务lgyk,知识和信息服务lgyi,物流服务lgyl新生,对由五变量组成的1阶var模型中的h步制造业增长率预测误差方差的贡献值结果,见表3。不考虑自身贡献率,结合表3可以看出, lgyh,lgyk对于制造业增长的贡献最大,lgyi,lgyl增长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较小。人才流服务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总体上呈递增趋势,知识和信息服务的贡献也呈递增趋势,但递增速度不如人力服务。
  (三)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结果
  为了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影响程度,根据要素密集程度,本文将制造业区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个行业。模型(7)、(8)、(9)分别用于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影响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回归。
  其中劳动密集型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等14个行业。资本密集型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8个行业。技术密集型包括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6个行业。
  初步的拟合结果发现模型(7)、(8)和(9)中各解释变量的t值不显著,即解释变量不能很好地解释被解释变量。因此,在结合三种类型制造业的各自特点和初步的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剔除了一些冗长变量,最后得到了表4的结果。
  表4的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要素密集程度制造业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物流业对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增长作用极其显著。当物流服务业增长1%时,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增长3.78%,这远高于资金、知识和信息服务业对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知识和信息服务、物流服务等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之间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当知识和信息服务业增长1%时,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分别增长0.37%和2.90%。人才服务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当人才服务业增长1%时,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效率增长1.52%。资金服务业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当资金服务业增长1%时,技术密集型制造的增长仅有0.6%。
  四、结论及启示
  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时,现有文献主要进行整体研究而极少进行结构性分析,分析的对象往往是一个国家而很少是一个地区。本文尝试以一个地区(江苏省)为例,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合成数据(panel data)回归等计量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结构性分析。本文在弥补现有文献不足的同时,也为实现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更为细化的数量分析依据。
  (一)主要结论
  1.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本文的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贡献弹性为0.624,即生产性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0.624个百分点。这个弹性值一方面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也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支撑作用的发挥仍有较大的空间。
  2.不同类别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当期制造业和资金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对下期制造业的影响度较高。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制造业的增长与人才流服务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制造业的增长与资金服务增长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制造业的增长与知识和信息服务增长之间在影响关系不大,制造业的增长与物流服务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大的时间滞后。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人才流服务和资金流服务对于制造业的贡献较大,相对而言知识信息流以及物流业的贡献较小。
  3.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存在明显不同,本文panel data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物流服务业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竞争力影响最大,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增加值的最大影响因素是人才流服务。

二)启示
  基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只有以制造业为基础并与制造业联动,有针对性地推行各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才是切实可行的。基于全文的分析,现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1.加快生产性服务部门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是存在进入管制以及垄断的行业,如金融、电信、铁路运输、信息等行业。这些行业要么由于自然垄断的属性,要么是由于行政垄断,长期以来竞争不足,从而抑止了其自身发展,竞争力下降;此外,进入壁垒的存在,也限制了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员中的比例,从根本上导致服务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降低。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在新一轮体制改革中应该作为改革的重点。
  2.优先发展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活性开发类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现代综合物流、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信息和咨询服务业等)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支柱。当前引入外资的战略重点应放在高技术、高产出和高附加值的大型项目和商贸配套服务项目上,特别要重点引入外资企业的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从而增加跨国公司对  
  注释:
  ① 各种文献中常见的“分包”、“垂直分解”、“订约承包”等术语和此处外部化的含义极为接近,实质内容都是指企业发展所需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其外部市场上完成。
  ② 胡晓鹏.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统计及其结构优化——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视角[j].财经科学,2008(9):91.
  参考文献:
  [1] guerrierip.,meliciani v.,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er and producer services.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89-502.
  [2] h. greenfield,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united state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123-126.
  [3] reiner franke and peter kalmabach, structure change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its impact on business-related services:an input-output study for germany. 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
  [4] 程大中.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封思贤 [标签: 服务业 制造业 结构研究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全媒体环境下大连传统媒介生产、互动、管理…
    生产组织在实施GB/T28001—2011标准4.3.1条…
    浅议我国煤矿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在煤矿生…
    基于生产和销售预测的图书出版产业投资优化…
    加快推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立法监管进程
    浅析外贸企业常用的金融衍生产品
    生产率系统杂志2003年第3期目录
    中国石油和化工生产信息杂志2002年第24期目…
    循环再生产业的价值形成与实现机制
    汇率冲击和异质企业与跨国公司生产决策
    推进农超对接需生产流通并重
    试析加强县级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探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