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论文 >> 银行管理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证券投资论文   金融研究论文   保险论文   期货市场论文   债务市场论文   银行管理论文   公司研究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金融理论论文
从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看我国银行业改革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呈现出一种通过并购走向大型化的趋势,对国际银行业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介绍国际银行并购特征、银行并购动因和效应的基础上,对银行业发展的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对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制订银行发展战略,寻找一条适合中国银行业走全能化的并购之路。

  关键词:国际银行业;银行并购;改革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多极化、经 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区域集团化成为了当时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主流和特点。同时金融 市场动荡加剧,国际上金融衍生工具剧增,使各国银行业经营风险日益增大,竞争趋于白热 化。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并购重组形成了席卷全球的银行业并购浪潮,越来越成 为影响各国政治形势和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国银行业正处于体制转轨过程中,研究国际银行 业的并购趋势,借鉴其经验教训,认清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对我国银行业进行 改革,走全能型银行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际银行业并购特征
  
  席卷全球的银行业并购重组浪潮,正在促使全球银行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银行家》杂志 1999年7月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际银行业的并购, 尤 其是欧美国家的银行业的整体格局。美国是最近一次银行业并购重组浪潮的带头人,1991年 7月以化学银行和汉诺威银行为代表的6家大银行合并,开其先河;1995年和1996年银行并购 案分别达到609家和554家;1998年4月,三家特大型银行合并,尤以花旗集团和旅行者集团 的合并构成世界超级“金融航空母舰”而震惊全球。wWW.11665.coM在美国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巨大压力下, 欧洲各国也加快了并购重组的步伐。在瑞士,1997年12月瑞士联合银行与瑞士银行合并;19 98年11月30日,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第八位的信孚银行,成为当时以资产排名的全球最大的 银行和金融服务性公司,这是横跨大西洋的世界最大的一次跨国并购事件。与此同时,在香 港,1992年香港汇丰银行兼并英国米兰银行;在日本,1995年3月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合并 ;日本的三和、朝日、东海三家银行也宣布合并,成为世界第三大银行。
  20世纪90年代国际银行业并购重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历次并购重组无可比拟的。它呈现出一些新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求大。银行并购的规模和金额的不断扩大。以往的并购常常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银行 收购和兼并中小银行,目前的并购除表现为大银行对中小银行的收购和兼并外,突出特点是大银行之间的并购。如1998年4月,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达成合并协议,组成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企业。1998年12月1日,德意志银行宣布将动用101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的全部股权,合并后的银行总资产达8,200亿美元,将成为以资产排名的全球最大的银行。
  第二,求全。银行业的并购开始以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和改头换面的新金融机构逐步全方位、全能化地发展银行业务,发展成“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去为”的“全才”。追求业务活动领域的扩大,追求银行职能的延伸,追求服务功能的完善,追求金融产品的多功能。
  第三,求广。跨国界兼并越来越多。比如荷兰国际银行收购巴林银行,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芬兰商业银行同瑞典北方银行、荷兰商业银行同比利时布塞尔银行的合并等。
  第四,求新。跨行业合并成为新热点。如美国花旗银行的母子公司花旗公司同旅行者集团合并为花旗集团。新形成的集团的业务范围包含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业等几乎所有的金融领域,并成为全球业务范围涵盖最广的国际金融服务集团。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也充分证实了它在美国资本市场以及衍生金融工具方面的实力。这种新型的并购得使银行业务日益多元化,广泛涉及证券、信托和保险等业务。
  第五,求快。自1998年以来,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繁荣,使得并购后的国际银行业出现了网络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的蓬勃发展。网络的出现使银行业务运行的速度加快、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更好地吸引客户。从最新、最高的基点开始起步,去创造一个更新的领域。
  
  三、银行业并购的动因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在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电子化的挑战下,从中获 得 了许多新的发展机会,同时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银行传统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缩小;银行 所得到的保护和特权正在逐渐减少;银行经营中遇到的风险增多增大。面对重重的竞争压力 和经营困难,银行只能改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策略,迎接新的挑战。
  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作为系统变革的推动力量,既决定了该阶段银行业并购的特征,也对并 购结果及其影响产生着基础性的作用。就银行业并购浪潮而言,这些经常性因素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方面:
  (一)银行业并购的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可分为技术性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具体来说包括:
  一是技术进步。主要反映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金融创新为代表的现代金融工程技术所 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它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它使得银行业的经营表现出更强的规模经济性,从 而使得一些巨无霸型的并购得以成功。二是经济和金融环境的改善。20世纪中后期全球,特 别是美国,经济形势和金融环境的改善,一方面激发了银行业进行并购扩张的内在要求,另 一方面也为并购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过剩生产能力的积累或金融危机。银行业 的快速发展导致的业务生产能力过剩降低了银行机构的经营效率,并购整合成为银行业达到 效率边界的必要手段。另外,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促进了银行业的并购和整合。四是国际市场 整合,银行追随顾客。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实体经济市场向全世界范围内扩展,从 而也促进了以国际并购为重要形式的国际银行市场整合。五是放松管制。监管当局对银行业 管制的放松消除了并购的障碍,提高了银行业并购的活跃程度,同时也使混业并购成为此次 并购浪潮突出特征之一。
  (二)银行业并购的内在动因
  银行业并购的内在动因不仅包括一些经济性因素,也包括一些非经济目的的动因。从行业的 特殊性角度看,这些动因既具有企业的一般性特征,也含有一些反映银行业地位和功能特殊 性的因素。
  一是追求市场力量的动因。银行机构通过同业并购,可以增加市场集中度,提高银行机构对 零售服务的市场定价能力。二是追求效率的动因。由于管理经验溢出效应、财务协同效应
  以 及规模和范围经济的存在,管理薄弱、经营效率低的机构被并购后,其效率会有显著提高。 三是追求多元化的动因。通过并购实现多元化经营不仅能够降低银行机构的经营风险,也可 以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领域、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战略选择的主动权。四是追求税收利益的 动因。通过向低税率新兴市场发展的国际并购可以给银行并购带来一定的税收减免。五是追 求安全网保护的动因。银行机构通过并购增加规模,可以达到“太大不能倒闭”(too big
  to fail)的状态,从而提高了受政府安全网(存款保险、贴现窗口等)保护的程度。六是 经 理层自身的动机。现代公司代理问题(principal-agency problem)也使得管理层出于自身利 益和目标而促使机构进行并购扩张活动。七是政府的作用。政府从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和 危机成本考虑,也会鼓励银行机构的并购与重组。
  四、银行业并购的效应分析
  (一)银行业并购的微观效应
  银行所处的微观市场是不完善的,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市场结构非纯粹竞争模式,具备某种程度的垄断性;二是市场中信息是不完备的,信息流动也不是完全富有效率的;三是市场中存在交易费用。在不完善的市场条件下,银行并购的经济利润的来源既可来自实际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可来自市场势力的加强或纯粹金钱或财务利益的增加,它可分为增值效应和转移效益两类,相对应的兼并分别称之为“成本型兼并”和“利益型兼并”。
  第一,增值效应。增值效应源于经过并购整合资源后的银行能够给社会收益带来一个潜在的增量,而且对交易的参与者来说,无疑能提高各自的效率,它们通常包含了管理层效率的提高或获取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从社会福利角度而言,增值效应符合帕累托改进 ,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包含了:一是管理协同效应(managing synergy)。管理协同效应也称为差别效应。对现代银行 的管理需要专门的行业管理能力,它具备专用性,相当多的时候受制于规模经济。例如,两家银行通过兼并联合,被收购银行的生产资本与收购银行过剩的管理资本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管理协同效应。二是经营协同效应(operating synergy)。经营协同效应认为行业中存 在规模经济,公司经营活动若达不到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则可以通过兼并以获得适度规模,达到经营效应。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间兼并也会产生技术上的经营协同。例如,两家银行通过合并只需一套电脑系统及其它电子设备配套,大大减少了固定成本和研究开发费用。三是优势互补,实现协同效益。优势互补正如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降低了总体风险。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优势互补,体现出的国际性或地区性的优势资源整合;二是业务优势互补,迅速抢占市场;三是实现交叉销售。
  第二,转移效应。一是税收转移。可从三个方面获得:一是亏损抵扣和递延;二是用资本利得税代替一般所得税,通过收购股利支出较少的成长型银行,在其成长期之后将其售出以实现资本利得,并购银行会在资本利得的税收优惠中获得好处,并在时间确认方面有主动权。二是政府收入转移。政府为推动银行业发展,调整国内银行业结构,应对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挑战,往往会给银行并购政策上的优惠和鼓励措施,以促进政府目标的实现。三是资本市场价值转移。西方企业认为当目标公司被收购时,资本市场将重新对该公司的价值做出评估。因此,并购会引起银行股票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那些q比率 低的目标银行股票价值的上升会使购并银行从中获取收益。四是垄断转移。银行兼并的重要动机是为了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市场控制力。如果银行利用新增市场价值的边际收益率提高了,会在某种程度上带来增量效应。
  (二)银行业并购的宏观效应
  第一,银行并购是否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取决于它是否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市场或中央 银行用来调节货币供应的市场。并购通过降低相关市场的竞争程度以及影响市场业绩来对这个市场产生影响。同时,银行并购也可能通过货币渠道、银行信贷和资产负债表渠道来改变连接央行决策和其他经济部门运行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因此,银行并购可能影响政府的货币政策效果。
  第二,银行并购对支付清算系统的影响,包括影响支付和清算过程的效率、支付系统的服务 和风险等。机构和系统的合并导致的支付资金的高度集中达到一定的程度,其对运营问题的潜在影响也会出现。例如,如果一个支付银行不能有效处理支付命令,将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不仅对未能收到预期资金的单个市场参与者的流动性状况产生影响 ,也会对货币、资金和外汇市场等总体上产生影响。因此,银行需要完善的风险控制体制。
  第三,银行并购将使中小企业的贷款减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 例如网上银行等新的金融服务方式也增加了银行业务向社会、经济部门延伸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了中小企业和消费者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程度。美国网上银行的渗透率将由2000年的15%增长到2003年的33%,欧洲网上银行的增长率同期将从8%增长到22%。因此,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产生的负效应,可被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所抵消。
  第四,银行并购对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并购所产生的大的综合性金融机构将增加金融系统 内的传染效应,使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控制和政府的监管受到挑战。因此,如何加强综合性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和监管,是金融整合后摆在银行和监管部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五、我国银行业并购的发展前景
  (一)银行并购对于我国银行业发展的价值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也发生了若干起银行并购活动。主要有:1994年中国建设银行收购香港工商银行40%的股权,并更名为建新银行;1996年广东发展银行收购中银信托投资公司;1999年中国光大银行整体收购原中国投资银行;2003年工行收购华比富通银行,中银集团重组,招商银行收购盘锦市商业银行;2004年兴业银行收购佛山市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收购泉州市商业银行。经过15年的改革,中国经济金融已经进入一个特殊阶段,原有的改革措施已基本不再奏效,必须选择新的改革手段、新的改革途径,而银行并购是其中的重要选择之一。
  第一,推进我国金融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客观上要求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并购重组。国家信 息中心和国务院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机构的调查显示,81%的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能部分或不能满足需要,多数企业没有中长期贷款,贷款期限越长,能获得的比例越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银行组织体系是一种国有银行寡头垄断的金融体系,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小、实力弱、网点不足,不能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只有通过银行并购,对现有银行组织体系进行重组,推动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才能打破我国现有金融制度非均衡,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支持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选择。
  第二,深化我国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加强治理机制建设,需要发挥银行并购的作用。首先, 通过并购,打破单一的产权格局,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商业银行建设成为规范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银行并购可以加速我国银行治理机制建设的进程,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第三,银行并购可以健全我国银行的外部治理结构。因此,被收购或被兼并的威胁是对银行现有股东和经理层的一种压力,可以提高银行改善经营,提高效率。
  第三,国内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提升和呆坏帐的处理,需要通过并购来逐步解决。截至2004年 6月末,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仍然接近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仍高达13%。 所以,可行的选择是对银行进行体系重组,具体方式包括好银行对差银行的购买、合并和接管;规模较大但不太稳定的银行间的合并;向外资银行出售等。
  第四,扩大银行经营规模,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也需要实施银行并购。国有银 行的成长空间还很大。通过并购,可以壮大高风险区域和高风险类金融机构的规模,增强资金实力,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银行业整体健康平稳运行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我国银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需要通过银行并购来实现。其一,可以避开并逐步扭转 国际金融市场上对中资银行不信任的局面;其二,可以突破机构设立和业务范围的限制,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受东道国法律约束的子银行;其三,跨国并购设立子银行是弱势银行进入和拓展发达国家市场的有效途径;其四,可以近距离借鉴国际发达银行经营管理的经验和缺陷,为我国银行改革和发展、增强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提供思路借鉴。
  第六,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要求加快银行的并购进程。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 资银行进一步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我们通过发挥政府主导,推进银行体系的并购重组,借以提升本国银行系统的竞争力。
  (二)对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
  第一,国际银行业并购仍将持续,中小银行并购将是全球并购的主体。国内银行业并购尚处 于探索阶段。从21世纪并购案的规模及趋势来看,银行业并购仍将在国际范围内盛行。但是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并购案有明显不同的是,事实证明中小银行的并购成为此次并购浪潮的主角。根据thomson financial的统计,2003年宣布的交易金额为2亿美元以上的银行并购案共为27起,其中有多达23起的交易金额低于10亿美元。而国内银行业不管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并购都尚未与国际水平接轨。在国际金融市场日渐开放的条件下,探索适合国内银行的并购方式迫在眉睫。
  第二,四大国有银行内部治理仍是重中之中。国内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大有可为,将是将来国内和国际并购的主体。
  四大国有银行经营效率较低且开始上市,首要目标应为内部治理,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其特殊的政府背景决定了它们比中小股份制银行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在短时期内,四大国有银行参与横向并购并不可行。中小股份制银行更有经营效率,其灵活高效经营更能适应国际化的要求。事实也证明,它们是外资追逐的目标。中国目前的银行并购应以中小股份制银行参与国内和国际并购为主要形式,要实行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和民营银行创建“两条腿走路”。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制。2004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股份化改制的进程。政府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随后这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再度剥离不良资产1,970亿元。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给它们改制上市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如何 真正建立起好的企业制度和有效的公司治理。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两家试点银行相继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 两家试点银行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设置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和新的管理层已按相应的规章制度开始正常运作。与此同时,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也在完善经营机制、加大内部改革、完善风险控制和提高盈利水平等方面做出很大努力,为进一步股份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推进。交通银行也于2004年6月30日完成财务重组,正在积极筹备择机上市。 除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目前还有11家多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为数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及约3万5千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于这些国有或准国有的信贷机构,也必须进行改革,这是一个长久的任务。
  二是积极稳健地创建民营银行。管理当局对于新建民营银行应该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一是通过存款保险等制度安排来防范和化解民营中小银行抵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二是必须收紧民营银行与关联人士的信贷以及他们之间的其他金融往来的监督和控制,来防止企图通过关联贷款或其他形式占用银行资金。积极稳妥地建立一批民营银行来加快国家股改的进程,更好的实现中国银行业的并购。
  第三,政府的监管约束决定了银行并购的深度和广度。发生在国内的银行并购案现在看来大多数是政府主导下的以化解危机为目的的行为。如广东发展银行收购中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兼并海南发展银行等。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并购是银行的自主行为,政府只起监管作用。中国的金融体系尚未和国际完全接轨,因此政府的引导和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如何掌握好监管的“度”以最大化银行并购带来的效用将是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我国银行业并购的对策选择
  我国银行要缩小与国外银行之间的差距,也要走并购重组的道路。通过并购重组,按照“经济、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资产剥离,精简机构,实现集约化经营,最终达到增强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第一,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壮大规模,优势互补。 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合并会激发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冲击国有银行僵化的经营观念,带来全新的管理理念。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则有利于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和经营网点及市场份额的增长,是在效率基础上达到规模经济的便捷之路。例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将用发行股票所得的5亿元资金进行收购兼并银行同业,使其逐步成为浦发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二,中国银行业以跨国境并购为契机,实现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全面推进银行业的对外 开放。收购海外银行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机构拓展途径,可迅速占领跨国“桥头堡”。我国银行具备选择主动权,根据银行的发展目标,自主地选择并购对象,学习先进的银行业管理经验,促使中国银行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快了制度、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步伐,为我所用。
  第三,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第一是产品与服务创新,这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体 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商业银行其他方面的创新大都是围绕着这方面的创新进行的。但是,面对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银行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很容易被模仿,因此,必须重视第二层次的创新,即管理与技术创新,这是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前提与保障。没有来自这方面的创新,银行的产品与服务创新就不会有新突破,也难以持续。第三层次的创新是理念与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前面两个层次创新的源泉,也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关键推动力。任何一家具有持续成长力的银行,其成功的关键就是把成熟的理念和先进的文化作为所有政策和行动的前提,并且一以贯之、忠实地遵循。当然,还应该包括更高层面上的体制与制度创新。比如,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创新活动,可以有效提升银行的经营活力;再如,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制度创新活动,可以有效促进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
  第四,银行业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收购,实现全能化发展目标。全能银行具备规模经济和范 围经济的优势。在我国应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发展我国的全能银行。在条件成熟时,适当放松或解除银行分业经营限制,有限制地开展混业经营逐步实现全能化,适应国际银行业竞争的需要,并以实现业务的纵深迈进。
  国际银行业并购对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并在不远的将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银行业必须主动适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潮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并购重组增强综合竞争力,更好地为21世纪的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这是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客观要求,更是推进中国银行业改革和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富有.中国金融业并购重组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金晓斌.银行并购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何方.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0,(01).
  [4]郑先炳.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郑鸣.论银行业并购的战略意义[j].国际金融研究,2001,(10).
  [7]翟捷,王春峰等.全球金融业并购的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1,(08).
  [8]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9]葛兆强.银行并购、商业银行成长与我国银行业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2005,(02).
  [10]吴敬琏.论中国金融改革的迫切性[j].新金融.2004,(09).
  [11]王保忠.银行并购的宏观效应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01).
  [12]王卫平.央行:国有银行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eb]. ,2005-2-24.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周 绮 [标签: 国际银行 浪潮 银行业 改革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第二届中国国际气体能源峰会暨生物天然气产…
    企业的三大畅想:贸易便利化 投资自由化 金…
    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中的国际重复征税问题…
    商事仲裁国际化势在必行
    贸仲委涉外仲裁实践 推动了我国仲裁立法国际…
    国际航空业增长强劲
    加强节庆文化创新 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效率的研究
    从美国《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浅谈中国…
    浅析国际经济新秩序下的国际贸易多边规则
    基于区域优势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培育…
    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