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关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若干思考
    [摘  要] 唯物史观是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理论基石。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需要对当代社会主义问题、当代资本主义问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等做出回答。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需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走向、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态势、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成败等新的情况。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一 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 
    人们要认识世界,首先必须认识人类社会;人们要改造世界,当然包括改造人类社会自身。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1]唯物史观创立以来的实践证明,它是当今世界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理论基石。但是,唯物史观创立以来的实践同样证明,正确地运用它去观察、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也并不容易。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中叶诞生至今的一个半世纪里,人类社会发生了剧烈和深刻的变动。www.11665.coM要在变化莫测的历史长河中正确地、创造性地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者的最大考验。总结20世纪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就其挫折和失误方面来说,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未能正确地、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认识和处理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一,关于当代社会主义问题 
    人类社会自从进入现代工业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思潮的冲突。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问世,加上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就有希冀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实践发生。20世纪诞生了社会主义新制度。从此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就面临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抉择。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已有150多年了,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至今有80多年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也有40多年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体上还处在实践和发展初期。通过不同道路走上社会主义的国家,共同特点是大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设想,这些经济落后的国家本来与社会主义无缘。由于20世纪初世界和俄国的特殊革命形势,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以及由此得出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发展趋势的结论,提出用与西欧国家不同的方式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于是,一些国家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依赖的物质生产力尚不足的条件下开始了创造社会主义的尝试。这是20世纪在几乎占世界人口1/3区域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一次最大胆的试验。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这场试验的成败得失,主要教训有两条: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同以往其他社会形态一样,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19世纪70年代中期,马克思在对未来社会进行预测和构想时,曾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低级阶段”或“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这样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发展阶段。后来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国家与革命》中,把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或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十月革命后,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要建设完全的社会主义,必须首先经过某种“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作为过渡环节和阶梯。列宁后来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就是由此而来,他试图由此开辟一个进行社会主义试验的领域。但是列宁逝世后不久,新经济政策提前结束了。1936年实现农业集体化,斯大林就宣布已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1952年又宣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已经完成”,已处于“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时期。后来又改变提法,认为尚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等等。 
    中国在1956年宣布已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因而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当时毛泽东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他在1957年1月一次讨论知识分子问题的座谈会上说:我们已进入了社会主义,进入是进入了,但尚未完成,不要说已经完成。又说究竟多长时间叫过渡时期,现在也还很难定。在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上,毛泽东还曾提出:我们只是进入了不完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或者叫做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只是以后,在社会主义世界骤然兴起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浪潮中,大家头脑发热,开始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企图在极短时期内驱赶农民进入“共产主义天堂”。其严重后果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就是产生困扰我们多年的“左”倾空想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根源。 
    在付出沉重代价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地分析中国国情,做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社会主义实践之所以会出现失误,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违背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唯物史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取得成功,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在实践中坚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至少100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初级阶段的路怎么走?邓小平高瞻远瞩,设计了著名的“两步走”发展战略。以后在实践中又把原来的第一步划分为两步,从而形成了十三大“三步走”的跨世纪战略部署。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可划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等具体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这样一个递次推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党的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3]。在这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历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还要继续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4]。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和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在一个12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党的十六大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上承温饱社会、下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富裕社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综观全局,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之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发达的成熟的形态,目前很难预测,需要在以后实践中探索。看来,至少需要花掉整个21世纪的漫长时间或更长的时间。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精神准备。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针对的问题不同,强调的重点和提法也不同。诸如: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过“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是历史的火车头”等等。但那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时期,为了批判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否认“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观点而提出来的。恩格斯强调历史的动力是由“一个总的合力”、“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构成的,是为了纠正那种把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因素是惟一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而提出来的。列宁强调历史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是针对那种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外因论而提出的。对此,我们应根据人类历史发展所提供的新经验、新认识,给以正确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第一性的东西,是历史的最终的支配力量。所谓社会存在,是指以人们的活动和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与矛盾,是社会生活最本质、最基础的东西。虽然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意义上也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但对历史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这是唯物史观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我们以此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的成败得失,其根本教训之一就在于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被阶级斗争取代了。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替代资本主义,最终原因是它在继承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基础上,能够比资本主义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又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病。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对于我们这样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更要用特别大的气力去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道路,也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自然规律。然而,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却恰恰相反。前苏联社会主义时期,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愈胜利,阶级斗争愈尖锐。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走过了同样的道路,曾长期在“阶级斗争为纲”、批判“唯生产力论”中不正常地运行。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社会主义发展的原动力恢复到社会生产力上,调整被扭曲了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究其实质,就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探索出一条能够最迅速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道路,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确轨道上来。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本质。  
    第二,关于当代资本主义问题  
    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360多年的历史。这里存在着一个令许多人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告,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列宁在上个世纪初曾经提出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但是,现在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新的很大发展,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不成立了呢?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二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所以还能表现出相当大的生产力容量,主要原因是:  
    其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过周期性危机震荡和战争破坏之后,在同社会主义这个对立面的斗争中,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做了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逐渐找到一套缓解其自身矛盾的办法。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缓和。  
    其二,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一切世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二战结束至今不到60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已超过了以往世代的总和。马克思在100多年前说过“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但当时马克思只看到科技对社会革命的重要性,却未能充分认识科技革命能够变革整个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面貌,对于促进社会变革特别是促进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我们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其三,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条件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巨大利润,这也是它们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上“没有硝烟的战争”,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的重要手段。仅以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国际金融巨鳄在一夜之间就从东南亚地区卷走了这些国家在一二十年间积累的财富。 
  
    以上情况表明,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而且还在继续进行改革调整。以英国工党布莱尔及其理论家吉登斯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就是当代资本主义进入新阶段后发生的重要社会政治现象。它涉及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及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一系列新问题,显示了欧美国家新一代领导在寻求适应时代变化的资本主义改革的新探索。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发生了并且还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动,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我们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发展的研究,用新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关乎人类发展方向的最深层次的问题。要把观察问题的范围放到世界的大局当中,要有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全局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仅仅局限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绝对的、抽象的对立上来。要看到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同马克思、列宁生活的时代相比,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超级大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同文化宗教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民族之间,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情况和矛盾。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还刚刚暴露出来,情况很复杂。当今世界不是只有一个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世界,也不能简单地把世界归结为“一球两制”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世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当代世界的矛盾全局。当代世界真正关系全局的战略问题是两个:一个是和平,一个是发展。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而且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的论述包含着两层互相联系的思想:一是从当今世界矛盾来分析,不仅存在东西方之间的矛盾,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对立与矛盾,而且存在着南北矛盾,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立与依存,并且后者是更为主要的矛盾;二是在当今世界条件下,东西方之间、南北方之间的矛盾形态主要表现为和平与发展。这样认识和处理世界矛盾全局,既是世界发展趋势和人心所向,也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最为有利。根据近几年的斗争实践和观察,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决不能因为某些局部冲突和突发事件而动摇我们的科学判断。进入21世纪后,国际局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美国2000年发生的“9·11”事件是国际关系中存在的诸多矛盾激化的反映,对国际政治、经济和发展形势造成巨大冲击。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上升,局部地区出现紧张动荡,中亚、南亚和中东地区的固有矛盾有激化演变之势,大国关系中战略利益碰撞和政治摩擦仍比较突出。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的基本走向和时代主题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仍然在曲折中发展,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  
    在这种大的战略全局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既有决裂又有继承,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总的来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和平共处、激烈竞争。对于这个共处时期,估计得长一点比估计得短一点要好要主动。但是,以往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把区别和对立简单化、抽象化、绝对化。这样做在战略上对我们不利。我们应该从战后资本主义在自我调节中向社会主义学习和借鉴的做法上得到启示。唯物史观认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造就的文明成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后继者。从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生产力,两者又有共同点或共通的地方,否则,人类的生产将不能延续。社会主义必须继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使之为社会主义新生产服务。尤其是像俄国、中国原来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前资本主义关系遗留较多、文化经济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应当具有广阔的视野,以极大的魄力勇于吸收消化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之所长,尽快地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任务,最后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方面超过资本主义,从而成功地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社会主义。建国以来,我们的严重失误之一,就是由于闭关锁国的环境,“一边倒”、“两个市场”的理论限制了我们的眼光,使我们未能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极重要的历史阶段,它在发展市场经济以实现生产的社会化方面、在管理社会化大生产方面、在利用科技进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在参加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方面、在反映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经济立法和经济政策方面等,长期积累了许多可资利用的宝贵经验。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关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论述,就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基础上做出的一个高屋建瓴的战略判断。我们主张“一国两制”,这是创造性地处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典范。  
    与此同时,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在根本制度和根本阶级关系问题上,在人类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这样的大问题上,要讲姓“社”姓“资”。但是,就另一层次来说,在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的问题上,在大胆吸收借鉴各方面人类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特别是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一切好东西等问题上,那就不能到处划分姓“社”姓“资”。这对我们的改革发展是一个思想前提。如果没有这个,我们就不能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我们也就不能利用邓小平讲的社会主义长期性给予我们提供的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仅是关于社会经济的学说,同时也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早在马克思刚登上理论舞台的青年时期,他撰写的收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一篇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讲的就是要向普鲁士政府争取人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反对无理的书报检查和思想箝制。在以后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批判前人学说和各种思潮的基础上,曾明确指出,未来新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4]。在工人阶级的“圣经”《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充满信心地预言:“根据共产主义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恩格斯在他逝世前一年致《新纪元》周刊编辑朱·卡内帕的信件中,答复他要求“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时,认为《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是最合适的[6]。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实践者,在探索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应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作为重要课题认真研究对待。然而,由于国内外各方面复杂因素的作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不少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对立起来,有时甚至被作为“修正主义思想”列入大批判之列。其结果是严重阻塞了党和国家通向民主化、法制化的道路,阻塞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如果说忽视生产力的发展是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在经济方面的严重失误,那么忽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在政治方面的严重失误。而且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不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生产力就难以持续、健康、高速地发展。社会主义的特殊优越性之一,就在于能够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文化科技教育,把生产力最主要因素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潜在力量呼唤出来,挖掘出来。在这方面我们决不应该落后于当代资本主义。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也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应遵循的正确而有远见的方针。 

  二 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江泽民同志提出关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科学论断,是在综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精辟概括,也是我们正确地创造地运用唯物史观,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150多年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时代融会贯通、不断发展深化的历史。 
    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人类发展史上没有任何先例的伟大创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江泽民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认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80年的斗争经验以及新中国50多年的执政经验,用唯物史观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中共同关心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认识。诸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与动力上,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是社会化生产不断发展的历史;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上,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在人类发展方向上,人类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等等。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成果、新贡献。 
    当今世界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和正在继续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看,人类社会发展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时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获得对新规律的新认识和对旧规律的新把握。 
    第一,要注意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走向 
    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这种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从二战后的世界历史发展来看,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注重社会福利、国家干预色彩强烈的“莱茵模式”占上风时期,日本和德国等国经济增长较快。90年代情况又倒了过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欧洲也陷入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的困境。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以高科技产业为首的“新经济”方兴未艾,长达10年高速增长,又使崇尚自由竞争的英、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略占上风。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崇尚自由竞争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在当代资本主义体系中占有上风,是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还是代表了一种长久的历史趋势。从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来看,以美英为代表的自由竞争模式可能会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来看,当代英美体制下的贫穷差距扩大,及美国教育体制过分面向生产性服务和专业化,导致人文的沦丧和人的异化,并不符合平等自由的人类发展目标。特别是美国“新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虽然发展势头最好,但社会经济问题并没有因此而消弭。事实上,美国自2000年以来经济增长的低迷,似乎反映了这些问题的影响。特别是近期层出不穷的美国公司财务丑闻,使人们对美国经济模式进行反思。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因为生产力发展的高度社会化以至全球化,将导致自身逐步向新的生产关系过渡,新社会的来临终究不可避免。对此,我们应及时进行追踪研究。 
    第二,要注意研究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态势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西方资产阶级媒体和政治家曾宣扬“社会主义崩溃了”,21世纪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和理论学派也竞相对社会主义的未来进行研究、探讨和预测。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向何处去?它的发展态势、特点和走向是什么?这是事关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无论作为思潮、运动,还是作为制度,都是首先针对资本主义弊端,并作为其替代物而出现的。只要当代资本主义未能克服其固有的基本矛盾,无力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社会主义就永远有其存在的深厚土壤。那么,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就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总体态势来看,由苏东剧变所引发的“震荡期”已基本结束,各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理论反思和政策调整的基础上,正转入在困难中探索前进、谋求发展复兴的阶段。 
    由于整个世界形势和时代特征发生了变化,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复兴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而且会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特点及其走势。比如: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什么?从21世纪开始人类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完成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当代资本主义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国家在经济上日益增长的作用,社会结构、阶级结构以及工人阶级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变化等等,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方式、途径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者在未来的实践中,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其规律,对传统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进行重新认识,根据时代潮流和主题,提出新的思路。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党的十六大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全面分析了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总结了13年来的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祖国统一、外交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必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历史意义。对此,我们应深入进行研究总结。
 
    第三,要注意研究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成败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趋势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谋求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二战后帝国主义殖民地相继获得独立,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不同于二战以前的封闭方式进行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主动以开放的方式发展经济,融入了国际经济全球化进程。从总体上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但从利益分配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主要被发达国家享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反而被拉大。这个问题不解决,人类和平与发展又将面临新的挑战。试想,当着全球的一极有少数国家的亿万富翁恣意享用和挥霍人类文明的绝大部分果实,而另一极却有10多亿人生活在不能保证其生活和尊严的恶劣条件下时,怎么能够杜绝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社会、种族、宗教以及其他种种冲突呢?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德国《时代》周刊在1991年第1期发表特奥·佐默尔的文章《行将结束的20世纪的世界》警告说,要“提防全球性的阶级斗争,即东西方冲突后的南北冲突,一场无产者反对富有者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用毒品、病毒、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进行的”。这正是美国“9·11”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之一。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南北之间即发达资本主义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随着冷战的结束,南方的战略地位下降。南北矛盾显现出其暗色调,只能暂时作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随时可能起大作用的背景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密切注视、深入思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南北矛盾将如何发展变化,努力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深层的规律。 
    站在新世纪之初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它确实呈现着变化莫测、纷繁复杂的态势。但实践已经和必将证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终将“大江东流去”,以不可阻挡之势奔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浩瀚海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信奉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此应充满必胜信心。这也是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2]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 
    [5]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04.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0-731.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李秀潭 [标签: 的发展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政治文化研究“复兴”的争议
    关于文化强国战略下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几…
    关于吉林省创建冰雪文化研究基地的必要性和…
    关于发展问题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
    关于在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探讨
    关于中国文化影响现代武术发展的几点浅析
    关于江右商帮老字号品牌文化研究的思考
    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关于当代社会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一些思考
    关于德育课程与职业文化素养教育
    关于洋节盛行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