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当代中国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从理论上关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

从理论上关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讨会,于2012年10月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十几位学·者,围绕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及转型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和文化观的关系,是会议讨论最热烈最集中的一个话题。与会学者围绕历史唯物主义中是否包含真正科学的文化观、包含了怎样的文化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提出文化发展中需关注的三个问题:(1)马克思哲学话语中的文化问题。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的关系,以及文化逻辑的自身理路是什么?马克思的文化批判理论是什么?马克思哲学遗产与后继者的文化情怀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是作为理论前提需要加以思考的。(2)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概念与文化理论问题。基于文化的现实定位、逻辑定位,文化的精神维度、实践特性日益凸显。从社会资本、文化安全、文化决定论、文化史观等视角思考的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叙事与微观分析的关系等等,需要进一步廓清。(3)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反思的哲学是文化的自我关注,文化的自觉首先是哲学的自觉。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在文化自觉的语境下开阔历史唯物主义文化研究的视野,有助于正确破解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WwW.11665.CoM
  中国社会科学院霍桂桓副研究员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三:(1)马克思恩格斯既没有提出过严谨明确的文化定义,也没有对文化问题进行过系统完整的论述。(2)后人整理出来的唯物史观命题,主要强调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类似于自然必然性的铁的规律及相应的真理性认识,而“文化”只是作为一个分支性论题而得到了附带性的阐述,因而唯物史观并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真正科学的“文化观”。(3)绝大多数当代研究者在进行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时所使用的文化定义,大多未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加以严格的哲学批判反思和严整的学理论证,而是单纯以“平移”的方式,直接从具有实证主义哲学背景的文化人类学学科中移植过来的。真正在确立唯物史观的文化观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唯物史观的文化哲学理论和文化理论,是有待于我们努力完成的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罗骞副教授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有三方面原因:(1)历史唯物主义就其基本原则来说,不是任何一种自然唯物主义或粗俗的“经济决定论”思想,不管这种思想是被捍卫还是被批判。(2)历史唯物主义为文化建设奠定了存在论意义的基础,文化建设必须在这一基础上领会自己的前提和限度。(3)文化研究适应、契合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丰富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主题和研究领域。
  尽管学者们对历史唯物主义中是否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化观是有分歧的,在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上各持所见,但都认为把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发展结合起来考虑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来研究文化发展问题,使文化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理论深度;另一方面,文化问题的哲学研究会进一步扩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使唯物史观获得新的理论生长点。
  二、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凝聚奋发的精神纽带。文化内蕴的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创造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表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与会一些学者强调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在推进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人民大学郭湛教授强调,文化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我们应重视在广义上对文化的理解。在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之间,自觉是首要的根本性的,缺乏自觉的自信,不过是盲目的自信,形同无根的浮萍。只有在真正的文化自觉的根基上,才会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同时,在关涉文化的理解、持守和创优等问题上,尤其需要在理论上予以关注,在实践中加以解决。文化的进步是一个不断创优的过程,文化创新重在创优。中华文化要在当代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就必须发扬这种文化的创优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臧峰宇副教授指出,促进当代中国文化繁荣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与人的思维创新同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文化的哲学规定与实践选择,认为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实践是思维创新的现实基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建设,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体现中华文化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胸怀。确认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文化规定,审视文化实践进程中的观念变迁,领悟在文化自觉中培育的创新思维,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与幸福中国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政法大学孙美堂教授阐述了超越“王道”理想,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向民族传统回归的思潮,试图从道德良心和王道政治中寻找当代社会治理和制度重构的思想资源。他们呼吁用儒家的“王道”逻辑、“天下主义”置换西方社会的“丛林法则”,这是片面的。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节点在于公共交往领域的现代化,包括政治、法律、公共管理和社会公德的重塑等等。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启蒙运动的基本精神和内在逻辑,确立公民的社会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确定国家权力来自每个公民的权利授予,确认在社会事务中人人自由、在权利和义务上人人平等的原则,从本质上界定公共权力的来源。
  三、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华文化凝聚力之最本真、最集中的体现。与会学者就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各抒己见,相互启发。

  北京大学杨学功教授认为,20世纪30年代国内的文化论争,是自西洋文明输入后中国文化反思的承继和深化。“全盘西化”派着眼于文化的时代性,试图在“破”与“立”的更替中引进西方现代文化,借以实现中国文化的重建;“中国本位文化”派则立足于文化的民族性,意欲在“存”与“废”的抉择中发展自身,迎头赶上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两派虽在各自论域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恰当地将“现代”与“传统”对立起来。现代化本质上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其间必然伴随文化的传承与更新。
  首都师范大学陈新夏教授指出,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来看,在唯物史观的界域中研究文化,对唯物史观自身的建构颇有意义。唯物史观既要在科学认识上具有开创性,又要在价值取向上登临人类发展的制高点。人类未来的文化发展必将呈现更为丰富的多样性、地域性。文化在互相激荡中碰撞、交汇、融通,在互相吸取他者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形成多民族的文化态势。因此,中国文化的发展要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中保持一种张力。文化的民族性要坚持,同时要重视文化的普遍性,要吸收其他先进文化。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力主要取决于价值层面。文化的普遍性价值具有普适性。
  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教授认为,文化要具有民族性、国际性和超时代性。近来媒体对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极为关注,但莫言本人并不高兴,这背后反映了什么?前些年人们一直关注为什么中国人到现在没有拿到诺贝尔奖?有人说这是西方人偏见。但我们应该公正地看到,西方那些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很深的哲学造诣,而哲学使这些人具有特殊的思想能力。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获诺贝尔奖?有人认为是制度问题、思想问题、舆论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文化问题。中国文化要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并注重文化自身思想力的锻铸,使之具有民族性、国际性和超时代性。
  四、文化研究中的问题与出路
  文化问题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理论生长点。针对转型时期我国文化领域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涉及文化发展思路、发展困境和文化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与会学者从文化理论的高度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鹏程研究员认为,文化发展的迫切性是社会历史发展迫切性问题的集中表征。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文化发展中的问题:(1)从生态和环境危机与人的文化观念的关系,论述了当前严重存在的“文化过度”问题。(2)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诸乱象的现实出发,批判了正在泛滥的“文化拜金主义”倾向。(3)基于新媒体时代形成的广阔背景,展望了“文化虚拟化”的发展前景和问题。(4)面对由“熟人社会”向“身份社会”的转变,谈及了当前“文化原型改造”的重要性。(5)针对当今民族道德习俗和信仰的状况,阐明了“文化国民性”建构的迫切性。这里所涉及的既是重大的现实问题,又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是需要在自觉的理论指导下靠实践来解决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孙伟平研究员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的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诸如文化市场化、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等等。因此,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文化发展中的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导向。
  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强调,“文化中国”是一种动态的概念,应该把文化中国看作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社会建构。文化中国的提出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来的问题的纠偏,典型的变化是由“文化搭台”到“为文化搭台”。目前我国文化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文化娱乐化、实用化功能过于扩张,致使文化中国的价值内涵及在文化创造中应有的价值理念和信仰缺失,这是亟需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副教授提出,当前特别应当重视应对资本主义主张的自由、平等、人权等“普世价值”的话语霸权,在阐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繁荣而增强民众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随着网络文化从边缘走向主流,一些朝阳产业、虚拟产业应运而生,在电子化、数字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历史际遇下如何创新文化传播,也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崔丽娜 [标签: 中国文化 中国 科技发展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三维视角解…
    文化圈理论之下的青海河湟汉族求子风俗探析
    艺术学理论的核心作用是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发…
    试论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知沟”理论与“上位”文化研究
    从人类自身再生产视角看文艺理论界的文化研…
    楚人文化心理论略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研究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及其对当今全球化…
    现代阐释的困惑:《中国文学理论》对古代文论…
    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浅析文化适应理论视角下的法国 共和模式 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