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当代中国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密切相关,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应切实在大学生群体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括地说,就是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变通俗、由少数人专有到广大群众掌握,并达到理论指导下自觉的实践过程[1]。通过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统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凝聚青年大学生的力量、坚定青年大学生的信念,是高校德育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的时代使命和政治责任[2]。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效果,使大学生成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切实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本研究着眼社会新形势,立足大学生主体发展规律,遵循大学生心理接受机制,创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并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创新实践路径的实施对大学生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接受和实践等方面的影响效果。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重庆市三所高校1 2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560名大学生作为创新实践路径实验被试,其余作为对照被试。有效被试共1 138名,其中,男生占55.4%,女生占44.6%,其中,正式及预备党员7.8%,共青团员85.3%,其他6.9%。有效被试构成详见表1所示。
  二、实验方法及研究工具
  (一)实验方法
  本研究通过调查重庆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现状,立足教育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并通过创新实践路径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进一步改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效果。WWW.11665.com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的重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实践路径的调查;二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效果的调查,包括大学生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熟悉掌握程度、接受态度、内化效果以及主动学习和实践行为。本问卷题项区分度良好,保留题项与总分的相关性显著。
  (三)统计软件
  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研究程序
  在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对重庆市三所高校的各个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和教育效果调查,通过调查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存在的问题,由此结合高校教育现状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克服了原有教育刻板、生硬、单向性的问题,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效果。创新路径教育实践从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到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结束,通过创新实践路径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切实改善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动力和目标追求。
  四、创新实践路径
  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应遵从教育本质,结合大学生内在心理品质和心理接受机制,将生硬的理论转化为贴近大学生实际需要和内在成长需求的教育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加入脑入耳入心,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研究的创新实践路径包括:红色经典渗透教育、榜样力量示范教育、自创箴言内化教育、班级心理之家融入教育和信仰共建小组互助教育。
  (一)红色经典渗透教育
  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和大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积极挖掘适合大学生的有效教育内容,通过品读如《红日》、《抉择》等生动精彩的红色经典小说、故事,观看经典电影电视剧,如《横空出世》、《恰同学少年》等,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项内容体系渗透到小组讨论中,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丰富精神内涵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中。
  (二)榜样力量示范教育
  实践表明,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脊梁和群众的榜样,用先进典型事迹教育群众比单纯讲道理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3]。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充分发挥榜样力量的示范教育作用。本研究积极宣传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优秀的实践者,包括政治家、革命家、学者以及大学生,通过对榜样事迹、个人成长的学习,在大学生中树立积极典型,从而达到示范教育效果。
  (三)自创箴言内化教育
  通过渗透教育和示范教育,改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需求和接受效果,此外,本研究还结合大学生自我内化心理规律,开展自创箴言的内化教育,真正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效果。
  (四)班级心理之家融入教育
  本研究积极利用班级和班团组织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通过心理团体辅导和心理建设等活动开展融入教育,通过知情意行的心理规律,挖掘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使大学生在心理之家活动中达到真正融入班级、融入集体,充分和班级精神保持一致,由此提高通过班团为载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效果。

  (五)信仰共建小组互助教育
  本研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在学院、社区、班级中建立信仰共建小组开展互助教育,通过党员带团员,团员互帮带等模式,定期开展小组讨论和小组实践,充分挖掘大学生朋辈互助的功能,在精神信仰、学习目标、成长规划以及自我成长方面作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五、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高校创新实践路径教育实践效果分析
  1.通过创新实践路径的教育实践,显著提高了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体系的掌握程度,增强了大学生的政治理论觉悟水平
  通过对受试大学生一学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实践路径实施,实验被试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体系的掌握程度有明显提高。62.1%的大学生非常或比较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比实验前增长近一倍,有60.3%的大学生非常或比较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有54.5%的大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和具体任务,有56.6%的大学生明确表示知道如何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46.9%的大学生表示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内涵。部分项目前后测描述性统计详见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知前后测描述性统计
  从统计结果来看,实验组大学生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体系的内容较前测有明显变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内涵和发展任务以及如何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思主义都有很大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说明通过创新实践路径的实践教育,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并且政治觉悟明显提高。这说明大学生在创新路径实践中,通过积极参加红色经典、榜样教育、自创箴言和信仰共建小组的学习,提高了自己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水平。
  2.通过创新实践路径的教育实践,改善了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态度,强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对实验班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同态度和内化程度的调查发现,和前测相比,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73.9%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非常或比较必要,而在前测中,只有49.5%的大学生这样认为。有71.5%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积极的影响,前测中这一比例是48%,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有64.6%的大学生认为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深刻影响,而在前测中,仅有39.8%的大学生非常或比较赞成这一点。后测中,有722%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完全或非常必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人生中的最高信仰,而仅有81%的大学生认为不太必要,前测中,仅408%的大学生认为完全或非常有必要以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人生中的最高信仰。前测中有56.1%的大学生比较或非常赞同大学生应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后测中,这一比例上升到了78.8%,并且72.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成为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并且应该成为大学生内在的态度和行为价值体系。相关项目的描述性统计详见图2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通过创新路径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教育对大学生形成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认同态度和内在价值体系及行为规范都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前后测具有显著差异。相比接受本研究的创新实践路径教育之前,接受了红色经典、榜样教育等实践教育的大学生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精神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行为规范都有了普遍的认同和接受态度,说明创新实践路径教育对改善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接纳态度有明显的教育效果。
  3.通过创新实践路径的教育实践,扩展了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更加积极更有追求
  通过一年的创新实践路径的教育实践,受试大学生不仅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水平和内在接受认同态度上有了显著提升,并且对大学生的目标价值行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调查发现,后测中有63.1%的大学生自觉地经常或比较经常地阅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相关的著作以及理论材料,而前测中这一比例仅为39.7%。有62.6%的大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会经常和自己的同学讨论到有关积极信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609%的大学生愿意参加党校的学习或课外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在就创新实践路径在学生中的认可程度的调查问题上,有34.2%的大学生认为红色经典、榜样教育、自创箴言和信仰共建小组的学习对自己的影响很大,39.7%的大学生认为影响比较大,仅0.6%的大学生认为这些实践教育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前测中,有482%的大学生表示希望能有一种科学信仰来引领人生,说明大学生对于科学信仰具有比较强烈的内在需求。后测中,63.7%的大学生认为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拓展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更加明确的价值追求,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积极,更具有精神动力。部分调查项目的描述性统计详见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创新实践路径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提升了

大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大学生更加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学习和实践,并且对开展的红色经典的观看学习、榜样人物事迹的熏陶、信仰共建小组和心理之家的相互学习和促进等都有较强的认同感,实现了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过程,实现了被动向主动接受的转化,大大提升了教育效果。
  (二)创新实践路径教育实践对不同类别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为明确本研究实验的创新实践路径的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分别考察了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类型和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前后测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效果差异。以性别为类别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前后测为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知理解、认同和内化以及实践行为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前后测检验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说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效果上存在一致性,教育效果与性别没有显著相关。

  此外,我们分别以年级、专业类型和政治面貌为因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类别大学生是否存在各评价维度上的显著差异,并以前后测为分类变量进行前后测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实验被试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分析结果如下:
  1.创新实践路径教育实践对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的影响
  为了解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在创新实践路径教育效果上的差异,我们将大学生分为三类:一类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一类为共青团员,一类为非前两类的其他成员。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政治面貌类别的大学生在各评价维度上的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类别大学生在三个评价维度上的前后测差异。结果见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大学生经过一年的创新实践路径的教育,党员和团员大学生在认知理解、态度内化和实践行为三个评价维度方面均存在前后测的显著差异,非党员大学生在认知理解和态度内化维度上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在实践行为方面,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创新实践路径的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知理解内化和实践存在积极的影响,尤其对于党员、团员大学生不仅思想上而且行为上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非党员团员大学生,尽管在行为上还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通过对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的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前测中,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在三个评价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显示出党员优于团员、团员优于其他的现象,说明党团教育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后测中,党员、团员和其他大学生在认知理解和实践行为方面表现出了不同政治面貌的显著差异,党员优于团员,团员优于其他。而在态度内化评价指标上,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是创新实践路径教育能够满足各种政治面貌大学生内在需求,改变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接受态度。
  2.创新实践路径教育实践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为考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创新实践路径教育效果上的差异,我们将大学生按年级分类,进行方差分析并对四个年级大学生在三个评价维度上分别进行前后测的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略),结果发现,四个年级大学生在认知理解、态度内化和实践行为三个评价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前后测差异,说明创新实践路径教育手段对四个年级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以年级为分类变量的方差分析事后检验结果详见表3所示。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认知理解和实践行为两个评价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态度内化维度上,前测存在年级间的显著差异,后测差异不显著,说明后测中,各年级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同和内化态度比较一致。结合前测事后比较结果可知,创新实践路径教育对于四个年级的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对于大三、大二年级的学生态度改变最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比较发现,在认知理解维度上,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在实践行为维度上,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在对理论的认知和理解上,大二学生表现出比其他三个年级更高的水平,在实践行为上,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这说明每个年级的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期待和要求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可能对理论建构更感兴趣,而高级学生则更加重视对自己内在行为和信仰的影响,更能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六、研究结论及思考
  党的十七大首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目的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生活联系起来、结合起来,使其通俗化、普及化和群众化。在实践中不断升华、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深度和广度,牢固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4]。中国共产党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了党和国家的命运,而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仍是党和国家始终强调的重要政治任务。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实践中,通过实践实现真正的大众化。当前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面临许多难题,比如,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实践渠道单一,内容单调呆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不感兴趣,相当部分大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敷衍学习,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坚定,而且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元化的影响,使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诸多客观的难度[5]。
  本研究针对现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重庆部分高校大学生为对象,开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并通过实验对比教育效果,使对创新实践路径的效果检验更加科学合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开展红色经典、榜样教育、自创箴言、信仰共建小组和心理之家等一系列实践路径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明显,在认知理解、内化态度和实践行为方面均有积极显著的影响。受试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并且表现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认同和接纳,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大学生的科学信仰。相当部分大学生已经开始树立积极的内在信仰,人生态度变得更加积极,能够自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并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更高更普遍的积极认识。
  研究结果说明高校改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效果,必须立足时代发展背景,立足实践,转变思维,创新工作理念,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介,深入研究“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成长规律,将理论内容和实践活动密切结合,探索适合大学生内在需要的创新实践路径,将单调呆板的理论体系转变成大学生乐于接受、愿意接受的生动详实有意义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将大学生武装成为政治合格,思想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接班人的目的。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金春寒 [标签: 中国 中国 马克思主义 大众 中国 中国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
    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探微
    浅谈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母语文化推进战略刍议
    浅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CIS战略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从战略高度科学谋划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战略研究
    顺应素质教育战略目标 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校美术教育
    人文关怀下的高校体育文化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