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西党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对江西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毅在《纪念黄道同志》一文中,对黄道作了高度的评价:“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陈毅的文章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的,通篇没有丝毫虚浮夸张之词,因而这个评价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第一,黄道同志是一位卓有远见的江西早期著名活动家。
1919年秋,尚在南昌二中读书的黄道就与袁玉冰等几个同学发起组织进步社团,并于1921年元旦正式成立了江西改造社。改造社的宗旨是要改造社会,要把“黑暗的旧江西”变为“光明的新江西”。改造社出版了《新江西》杂志,宣传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产生了很大影响。社员几乎遍布全国重要城市。黄道和袁玉冰介绍了方志敏等一批进步分子入社。黄道在《新江西》杂志先后发表了《阻碍新文化运动的是谁》、《难道女子不是国民吗》等笔锋犀利的文章。他站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列,从反封建的高度,尖刻地批判了那些封建遗老遗少们的奇谈怪论,提倡妇女解放,主张女子参政。
1923年,黄道加入
第四,黄道对新四军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新四军的创建者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军分会副书记,曾山为东南分局副书记,黄道任东南分局委员和新四军分会委员、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
黄道参与了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工作。为了做好他所领导的闽赣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工作,他和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一起来到石塘看望部队,召开干部会议。黄道代表新四军军部宣读命令,闽赣边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全团1500人。他亲自送别他们开赴抗日前线。黄道领导的红军游击队,能够以一个整团编入新四军,是黄道对民族的重大贡献。
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实际上就是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对外办事机构,东南分局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在一起办公。它以分开、合法的身份,处理我党我军在东南地区需要办事处出面的各项事宜,任务极其繁重。黄道根据党中央“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指示,在江西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采取各种形式和办法,在群众中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倾心组织江西青年服务团等几十个抗日群众团体,并在这些团体中秘密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的力量。仅在青年服务团10个大队中,就有5个大队建立了党支部。他领导新四军在各地的办事处、通讯处、留守处等极力为新四军服务,并在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援新四军,先后送往延安和新四军达1000多人。
1938年6月26日,马当要塞失守,九江、南昌形势危急。新四军办事处当即举行招待会,邀请在南昌的国民党元老和各界知名人士 30余人参加。黄道主持会议。他说:“处此非常时期,国共两党必须捐弃前嫌,进一步紧密团结,消除隔阂,一致对外,共赴国难。”会议当场散发了由曾山、黄道、涂振农署名的《我们对于保卫江西的意见》。李烈钧、熊育锡、许德珩、王造时、王枕心等先后发言,称赞中共保卫江西意见很好。要求江西党政当局召集各方人士,共商大计,群策群力,保卫大江西。
最后,黄道堪称“江西人民革命领袖”。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会涌现出许许多多推动历史前进的领袖人物和英雄人物。列宁说:“政党通常是由比较稳固的集团来主持的,而这个集团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组成的。”这就是说,领袖人物的条件就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最重要职务”。黄道在江西革命20年,一直担负重要职务,革命经验很丰富,在群众中最有威信、有很大影响,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敬仰,不愧为江西人民革命领袖。当然,江西地方革命领袖也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一批。如民族英雄方志敏、江西党的创始人赵醒侬、江西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袁玉冰、工人运动领袖陈赞贤等,还有一些身经百战幸存下来的、建国后还健在的、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值此黄道诞辰110周年之际,江西人民深切缅怀黄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