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智力的差异,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结构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这些个别差异现象,制约和影响着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学生的个别差异的产生发展,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有益的指导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个别差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从生理方面说,神经系统活动有强度、灵活性、平衡性等特性,这些特征制约着每个人条件反射形成的快慢和动型改造的难易程度,对于个别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从社会方面说,个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所进行的生活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看,教育以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每个人的身体、智力、能力、精神应获得全面协调地发展。为实现该目标,教育者首先要尊重个别差异,尊重人的就为学生发挥个人的潜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看,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见解多种多样,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和培养人文素养的功能,要求历史教学关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且引导其积极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提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建议,目的在于“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实践证明,开设灵活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有效做法。
一、分层教学
备课分出层次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依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设计教法。重点考虑排除学困生的学习障碍, 提出对优生的高层次要求,设计分层练习。分层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 备课, 配备资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比如。在大多数题目相同的基础上。再增补几道检查不同层次教学效果的题,依据学生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c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a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如“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c层学生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b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a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应注意层次和梯度。
二、因材施教
历史教师要因材施教,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说:“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师进行因材施教,需要在课上和课后做大量的工作。
在课上,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授课,但须兼顾个别差异。教师在课堂学生时,应注意让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回答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因人而问、因材施教。
在课后,教师要特别关注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指导他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鼓励他独立研究历史问题,超越课堂教学。对力不从心的学生应帮助他巩固历史基础知识,指导他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适应课堂教学。对学习比较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要领,从后进生变为先进生。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既要培养现代公民的素质,又要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度下,必然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
上课以及统一的作业考试。但一个班级的学生存在许多差异,需要采用多样化课程、个别化指导、自主性学习、多元化评价等做法,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绝对的统一化,不利于个性发展;而极端的个别化,不利于社会发展。
回家课后练习、作业分层。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对c、b层学生要求紧扣课本c层学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练习和 a组作业题,会做其中基础题;b层学生能完成书上全部练习和a组作业题,选做b组题; a层学生另外增加变式题和综合题。练习、作业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全做。学生完成各层次相应练习和作业后选做高一层次练习、作业。这样可解决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
三、结语
历史教师在全面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大纲》要求既要有层次、有步骤地搞好面向全班学生的集体教学,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提出不同的标准并给予具体的指导,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在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形成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历史提出质疑,通过师生讨论乃至师生间的争辩,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由师生间的智力对抗和思维撞击中激发出创新之“火花”,充分调动其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达到课程改革的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