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战略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我国漆艺产业化的文化自觉与战略思考

我国漆艺产业化的文化自觉与战略思考

  漆艺是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曾持续数个世纪居于世界文明的前列,对世界文化作出巨大贡献。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传统漆艺一度领先世界的辉煌不再。漆艺文化产业化是近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复兴现代漆艺的积极思考,然而,文化的产业化不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表面的包装与行销,而是要把自己的文化当成一种独特的美学来加以保护、加以经营以及发扬光大。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形成对本土文化以及现实反思的自觉,才能使我国漆艺文化产业化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一、顺天造物:古代漆艺文化的精髓
  所谓漆艺就是漆的艺术,它包括漆画、漆塑、漆器三大类。漆,又称为生漆或大漆,是从漆树分泌出来的灰白色的漆液与空气氧化并干涸后形成的一种呈黑褐色的优质天然涂料,由于大漆色泽淳厚,深沉凝重,涂于器物之上,呈现出一种静穆深邃、端庄沉静的含蓄之美,因此它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历史最为悠久,成为我国古代人民精神生活物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漆艺作品不仅传递的是古代人民的视觉艺术,也渗透着古代先民的文化气息与人文精神。正如刘纲纪先生所说,漆艺品是“宇宙生命的象征”,它具有“气韵生动的线”和“惊彩绝艳的色”,堪称“上古东方的现代派绘画”。
  1、漆艺本体:天人合一的造物文化
  在古代文化中,漆本身并没有客观存在的价值,它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完成人的使命。wWw.11665.coM除了器用的功能之外,漆艺更是一种符号,代表了人类生命的期待。漆艺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这一合于天道的生活追求与智慧产物,古语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从周代开始,中国人便形成了“天命”的观念。概括而言,天的根本意义是“生”,也就是“天道”,所以在《易传》中说:“生生之谓易”。天,作为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是一切生命之源,也是一切价值之源,这就是“天德”,因此《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日生”。天,作为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它包含着一种内在的目的,就是生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长与养育万物,保护和完善生命。天降生了人,人就有责任来实现这个目的,这就是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天命”。
  天人合一的“天命观”既产生了人生的意义,也使人生内在地具有一种使命感。从古代中国早期漆器的特征来看,漆艺的意象世界即是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生命世界。中国人最早发明了漆器和玉器,漆器和玉器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本精神。自古以来,玉象征着古代所推崇的君子的品格,玉质坚而韧、温而润,其与君子的人格特征相契合。与玉器相似,漆器同样具有温润的特点。作为日用器物的漆器光滑而又不导热,最切合人类把持之需。从考古出土的资料来看,从战国到汉代有身份的人家,一切日用器物,自饮食器皿到桌几,皆为漆器。从色彩来看,现有出土的古代漆器多为红黑二色,根据色彩学家的研究,黑色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颜色,红色则为生命之色,也是纪念之色,神圣之色,因此红黑二色最为庄穆、凝重,这既隐含着中国人的天地观念并取得了一种热烈而又幽深、沉静的艺术效果。到了战国时期,漆色的运用已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黄色、褐色以及绿色等色彩,但是漆艺仍以红黑二色为主。后世日本从我国学习漆器,完全承袭了这一古典传统,至今日本漆艺器具仍以红黑为主要用色。
  2、漆艺技法:超越技艺的自足道性
  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中国漆艺在表现宇宙生命运动的节奏和力量上,就已取得了惊人的卓越成就。从出土文物来看,殷商及西周时期的胎骨制作就已经从直接涂在器物表面发展到对胎骨进行封固后再进行髹饰,从战国、秦汉到三国时期,漆艺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室内装饰,开始出现了夹纻、木片卷粘胎等先进的技术。被称为漆艺黄金时代的汉朝,漆艺在器物造型、色彩运用、纹样绘饰等方面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唐朝受金属器的影响,螺钿嵌镶的漆器较为流行,产生了一种新的技法:金银平脱。漆的处理技术如:贴金、泥金、推光等,都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及至宋代,漆艺技法又增添如剔犀、点螺、油绘等不少的创新,从而达到了中国传统漆器的顶峰,也正是从这时开始,中国漆艺向世界传播。
  漆艺技法在气魄的宏大、刚健上是古希腊艺术及其它古代国家的艺术难以相比的。例如在用线方面,古希腊的瓶画也用线,但那基本上是一种几何学上的线,用以描绘、区分物体的界限,虽也可形成某种节奏感,但远不如中国漆艺中的线那样流畅生动、富有生命感。在色彩方面,中国漆艺的用色体现了东方人自古形成的色彩观念(如《春秋·谷梁传》中“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即使不用纹饰,也具有光耀的色彩美。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二干多年来漆艺的黑色和朱、黄、青诸色的相配,使人感到精彩绝艳。漆艺技法蕴含着超越技艺的自足道性,故而工匠艺师能挥洒自如,器物形制神出、历久而弥新。
  3、漆艺语言:合于道性的物化之美
  漆艺集一切造器文化之大成,与铜器、玉器、陶器相比,虽然铜器也有不少绘画、书法成分,但除此之外,漆艺还可通过嵌金银、绿松石等取得某种色彩效果;铜器上的花纹、图画是在模子上刻出后浇铸出来,远不如用笔在漆器上挥写方便自如。与水墨、油画等画种相比,漆艺不仅有同样的绘画美,而且具有雕塑美。漆艺之美,是一种合于道性的自然之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漆艺的美就是人与万物一体的美,漆艺所折射出的诗意,就是人与万物一体的诗意。即使是在传统漆艺达到顶峰的宋代,通过在漆胎上漆上多达几十层至上百层漆膜加以雕镂的雕艺,也依然追求的是含而不露、温润敦厚,不矜持于觉道而道性自存的物化之美。“物化”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体验境界,这一合于道性的自然之美强调在静默的观照中达到物我的玄同和道的境界。物化作为审美活动中的高峰体验,不仅意味着艺术体验活动的终极,艺术创造活动的进现,更意味着人的生命境界的提升,而达到无时无空、物我两忘、妙合宇宙的生命畅达境界。
  二、器用困境:当代漆艺文化的反思与契机
  1、器用困境:当代漆艺文化的反思
  中国漆艺自产生起,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初的漆艺多是以实用为目的。在中国汉代,漆艺运用面甚广,堪称“无器不髹”。现代漆艺已渐渐失去了在实用领域的地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不难发现,现代漆艺更多被人们视为制作缓慢、生产方式落后,已不适合批量、快速、高效的工业化生产的一种产品,而不是被视作一种个性化的产物,进而延续其所包含的艺术性创造,

重塑人们新的生活和新的行为方式。这一点与将漆艺产业作为重要经济支柱,并积极为漆艺创作营造多元生态环境的邻国——日本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日本自二战至今,一直高度重视漆艺产地建设,注重扶持传统漆艺并将之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一门重要产业(或称制造业)。在日本狭长而偏小的国土上,竟建有22个由日本通产省(相当于我国轻工部)确定的传统漆艺产地,若加上民间已具相当规模而尚未被确定的产地,达到30个之多,且从业人口比例之大及产值之高令世人赞叹。仅以轮岛为例,总人口3万多,约有劳动力1万8千,而与漆艺相关的从业者竟达6000多人,2000年以来的生产总值均为78亿日元(约合6亿人民币)。而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虽有过一段兴办国营企业的短暂恢复时期,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及体制的问题使大多数企业的产值受到制约和损害,以致改革开放后又退回到民国时期的个体化生产形式。就生产规模而言,即使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高峰期,也远不如日本。仅以号称国内漆艺大市的福州市为例,按2004年统计,全市人口600多万,而从事漆艺产业的从业人员不足2000人,年产总值最高年份也不超过500万,与日本一个小小的轮岛相比相差甚远。
  2、回归生活:当代漆艺复兴的契机
  诚然,我国漆艺发展态势的萎缩与我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一定的关联。近代以来我国的漆艺生产道路长期坎坷。一是经济体制一直不稳定。先是清末、民国期间的战乱频仍、民生凋敝而导致的个体化生产难以为继,接着是新中国成立后几次经济转型而使漆艺产业得不到健康稳定的发展;而日本则是从二战后一直以工艺技术立国、大力发展制造业为基本国策,使得漆艺生产成了各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二是社会需求的制约。我国在上世纪由于还处于解决温饱问题的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因而对历史上一直属奢侈品的漆艺品只能是望之兴叹,能享用者实在太少;而日本,从二战后,经济快速复苏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故其漆艺产业得以“贵族化”和“平民化”并行发展,社会需求量远比我国广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以迅猛发展,无论是社会公共需求或个体需求都迎来了飞速发展时期,这为漆艺的复兴带来了大好机遇。古代漆艺创作历来是“贵族化”的产物,现在迎来了“平民化”的重要契机。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建设突飞猛进,高铁、高速公路发展之快堪称世界第一,因而,需美化的公共社会环境比比皆是,这就为漆艺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作为曾是“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漆艺术品,已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加上我国地域辽阔,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提供了广大的市场空间,这就为漆艺品的“平民化”展示了光明前景。我们应结合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走公共社会需求与个性需求并行发展的道路。我国各级政府应科学应对,加大扶持力度,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漆艺产业,建构起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3、器用之美:当代漆艺文化的延伸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各种材料的更迭日新月异,漆器不再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漆艺文化在大众生活中的渗透力逐渐下降。工业产品的出现,可以逐渐取代漆的使用价值,然而它却永远也替代不了漆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内涵。漆艺呈现了多彩的世界,其间蕴含着后人难以企及的巧思与独具特色的魅力。如果只是单纯地把漆艺作为一种物质材料,一种媒介,视漆器之价值为简单的日用品,这样发展下去必将丧失漆艺独特的审美价值。如前所述,传统漆艺在注重实用倾向的同时,并没有降低其艺术性。完美地将审美与实用相融合,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传统漆艺的永恒生命力之所在。在传统的漆艺中,美与功能不相矛盾,恰恰相反,美往往是与功能紧密相连,从而使漆艺包含精神和生活两方面的实用功能,这一特性常常被称之为“非艺术的艺术”。传统漆艺之“美”不只是愉悦视觉,更注重传达精神和情感。例如在中国漆艺史上黄金时代的汉代,漆器中的礼器减少,实用品增多,与先秦时期相比,汉初漆器从没有局限在礼器的范围而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实用漆器更加精美,新型器皿不断涌现,美与功能并行不悖成为这一时期漆器的一大特点。从汉代的成功不难发现:艺术表现必须服从实用需要,艺术只有进入百姓的生活,才有其发展的广阔空间,美与功能两者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承、相生相长。现代漆艺既可以制作贴近生活、具有实用性、功能性的生活艺术品;也可以表达某种纯粹的哲思、意境以及个人艺术观念,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三、价值重构:现代漆艺文化的战略思考与发展方向
  21世纪将是一个漆艺复兴的时代。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人类社会形态正由第三次浪潮向第一次浪潮的回归,“各学科的发展由高度的分化向高度的整合的回归;人类由征服自然到顺应自然的回归;人的发展由单一性向多面性,思想观念由价值削平向历史崇高性的回归;艺术由与工艺分离到与工艺结合的回归;产品的生产设计由注重物质功能向注重人的情感的回归;手工艺劳动的回归;重直觉、重内心体验的回归……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今正好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回归点上”。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更高层次的螺旋式上升。在这一现实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漆艺文化产业化,也必然是在继承传统漆艺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审美观念的推陈出新。
  第一,传统漆艺发展的深层动力。古人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古代的造物文化追求道器的圆融合一,基本上没有发生有悖于材料制约、功能需求的问题,如《周礼·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即使传统漆艺将仿生、祥瑞引进造型,也会考虑功能和环境的要求。适应人的身心的发展是传统漆艺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漆艺行为的前提,漆艺作为文化形态早已提高到生命哲学的高度。由中国传统造物艺术延续而来的漆艺文化,从其产生伊始便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漆艺所体现的是由材料、技法、语言构成的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一根本的精神追求不断规范和调整着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漆艺的文化精神就是在这样的物质性的社会生活基础上逐渐累积和构筑生成,并且经过长年累月的运用而得到反复印证。漆艺文化中所蕴涵的关于宇宙、自然、材料、技艺、造型、利用、传承等知识和实践的智慧,在今天并未过时,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而又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漆艺是一门融功能学、材料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联系着人、自然、社会三大领域,具有“综合质”的文化特点。所以,现代漆器的设计和生产,除了实用、舒适、美观之外,还必须考虑到“物、信息、环境”与人类的内在关联,追求具有创造性的、有文化价值和艺术性的人类生活,这即是传统漆艺的根本追求,也是现代漆器的创作和生产的根基所在。笔者坚信,统摄中西、雄视今古,通过认真研究传统漆艺的发展历程,以及传统漆艺保持

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因,结合当代漆艺发展的先进成果,才是中国传统漆艺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漆器文化产业化的牢固基石。
  第二,创新产地建设体系。就漆艺产地而言,尽管我国著名产地密度没日本大,但也有着各自特色和深厚底蕴。如北京的雕漆、金漆,扬州百宝嵌发展出来的平磨螺钿、点螺、雕漆镶玉、刻漆、雕漆漆器和苏州漆器、上海漆器,安徽的菠萝漆和漆砂砚,浙江宁波的骨嵌,泥金彩漆、朱金木雕和温州的堆漆描金漆器,山西平遥的堆鼓罩漆、擦色漆器以及稷山的软螺钿漆器和绛州的云雕,甘肃的雕填漆器,陕西凤翔的罩金漆器和西安的石刻镶嵌漆器,成都的卤漆漆器和重庆的堆漆漆器,贵州的大方皮胎漆器,广东阳江的腰果漆器和潮州的金漆木雕,江西宜春的布胎摆锡漆器,福建福州的脱胎漆器、漆画以及厦门的漆线雕和莆田的仿明清红木漆家具等,不仅各有鲜明的特色,同时又有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之优点。除上述各主要传统特色漆艺产地之外,还带动了周边一些地区的漆艺产业发展,如陕西凤翔漆器带动了周边的阳陵、宝鸡、汉中、周至的漆艺产业。在器用上,我国各产地漆艺除同样具有日本漆器中的盒、瓶、奁、钵等摆件外,还较注重于屏风、箱具、家具等实用性的多种“平民化”产品。在髹饰上,日本以莳绘、素髹、平文为多,而我国的纹饰技法更为多样,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漆艺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在当今日本,不仅各漆艺产地有培养漆艺各级别人才的教学机构,还有众多的国立、县立、市立高等艺术院校设立漆器专业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等高级漆艺人才。目前全国高校涉及艺术设计专业的,约有800多家,均归为二级门类,且没有漆艺专业。为此,首先是在高校专业设置上,要有漆艺专业,以让有条件的高校尽快担起培养漆艺高级人才的重任。其次,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日本高校对漆艺人才的培养还或多或少存在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各校漆艺专业本科收生人数不多,每届“从2、3人到10多人”,而且单修一门技法如莳绘、沈金等要花3年时间,修2门则需花6年。这固然有利于培养高、精、尖人才,但略嫌教育资源浪费。在培养方案上,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努力打破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充分发挥当代教育“集群化培养”的优势,让学生在校期间多了解和掌握多种技法与多种风格流派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重在夯实基础以利就业的选择和今后的发展,多培养实用型人才。此外,在创作上,中日目前基本上都是“单干”形式。这在单件器和小件器的创作上是合适的,然而从社会需求需大量的公共环境设计艺术着眼,还要鼓励集体创作,如飞机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的大型漆壁画创作。因此,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国情,科学规划好自己的培养方案和体系。最后是激励体制的创新,完善和创新展览体制,把办好各类展览作为激励人才成长和创新精品的平台:一是办展、竞赛要形成国家与民间多管齐下优势互补的格局;二是要制订一定的法规制度,使办展、竞赛不仅合理合法而且制度化,尤其是避免以办展为名谋利的腐败和诈骗现象。目前我国各著名产地的漆艺都基本上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省份还将之列为“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点制造业或文化产业。这对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漆艺产业将是一个良好机遇,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高校、行业协会可依此建立起完善的展览竞赛体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在传承大漆浑厚深邃、沉静质朴、高贵素雅的艺术品格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的手段来丰富其艺术效果,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元路径。只有从本国传统中努力发掘推动漆艺向前发展的深层动力,并在这一稳固的基础上去创新漆艺文化产业,才能使漆艺的复兴走上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骆文亮 [标签: 战略 大学 费孝通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我国食品企业文化建设中社会责任的渗透
    我国传媒热点现象的文化研究进路
    论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化
    我国文化产业中的版权管理战略设计
    我国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理性思考和战略路…
    浅谈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借鉴英国经验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思…
    大学生对我国文化强国战略认知及态度调查分…
    西方文化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研究
    西方文化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影响及对策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公民观念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