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试析中国乡村组织方式等级化问题研究—以公民文化缺失为视角
论文关键词:公民文化 组织方式等级化 新农村建设
  论文摘要: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公民文化缺失的现象,导致乡村组织方式等级化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据先进文化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三个层面人手,其根本就是重构乡村公民文化,提高公民意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把它列为未来五年科学发展的十大方针之首,作为我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必须要有公民文化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然而,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公民文化缺失的现象,并导致组织方式等级化问题。
    一、组织方式等级化及其社会影响
    (一)乡村组织方式及其等级化
    所谓组织方式,指人们服从计划,并反映组织计划为完成目标所建立的运行机制或系统要求。管理学中,组织方式的含义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静态方面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动态方面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而乡村组织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农民的政治、经济利益或完成某种社会保障功能组建成的民间社团结构形式,主要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或者是农民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建立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农民。就我国目前农村实际来说,乡村组织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依据其目标和功能主要分为政治性的农民组织、经济性的农民组织、基层自治性的农民组织和社会性的农民组织四类。WWW.11665.coM各种组织均具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民间组织性质,它强调“自愿、自助、主,民主、民办、民享”精神。这些组织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等级化,是按一定标准、原则、差异等条件而确定出的不同级别、不同层次,即在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不平等的社会集团。等级化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与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相类似的。组织方式等级化指的是一种权力以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具体到农村组织中来说,乡村组织方式等级化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挖掘农村的自组织潜力,农民利益的表达和综合处于低水平状态,存在着利益表达“失真”、“失效”的状况。如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既不能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也势必影响农村社会发展。
    (二)组织方式等级化的社会影响
    第一,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缺失。村委会是国家制度规范认可的体制性基层组织,应该建立健全的各种制度和运行机制,如果没有必要的制度和法律做保障,没有规范性的操作,就必然会流于形式而不会落到实处。因此,必须使其规范化和制度化。所谓制度化是指“稳定的、受到尊重的和不断重现的行为模式。目前由于农民组织方式等级化、村委会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等原因,首先导致农民利益表达受阻,高层不了解农民的利益需求,听不到农民的呼声。其次,农民失去了自己的“代言人”,当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更没有组织可以出面谈判,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与之抗争。
    第二,政策执行受阻。当前农村社会中的诸多冲突,根源于乡村治理结构的制度性缺陷。实际上,中国乡村是在国家政权和社会自治权的相互作用下实现其自治过程的。但在治理规则方面,乡镇政府没有贯彻统一的治理规则,而是使用自己的乡村治理“土政策”。从表面上看,农民的一般权利是由他们所生活的初级组织授予,并非抽象意义上的宪法或国家授予的。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颠覆了村民自治的真正意义。没有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就会使部分人的利益代替整体的利益,严重阻碍农村政策的执行。
    第三,村民监督意识的丧失。村民自治理应是全体村民直接参与村级管理,但由于组织方式的等级化,村民对村重大事务不能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导致了村委会在落实政策中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不到位。受传统臣民文化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在面对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时,村民使自己的权益无法得到维护,从而形成了对其“依附关系”(relation of dependence),没有任何监督现代性意识可言。
    二、组织方式等级化的深层原因:乡村公民文化缺失
    (一)乡村文化现状与文化缺失原因分析
    通过对农村十几个村庄实地调研发现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政府和村民不能有效地沟通、交流;政策执行手段单一、粗暴,采用的是传统的命令式行政方法,缺乏对教育和协商对话等思想诱导方式的运用。容易造成政策执行主体角色错位、村民没有平等观念、自由意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各种农村组织形式所服务的对象理应是广大村民,组织和农民之间是直接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只有通过这一形式,才能让广大农民最直接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反之,二者之间若形成了具有等级关系的某种潜在形式,从而造成组织和农民关系上的脱节、信息传递的“失真”等问题,也正是乡村组织方式的等级化问题的外在表现形式。首先,村民在公民角色和公民资格认知上的模糊。由于受臣民意识和官本位心理的影响,大多数村民缺乏公共责任意识,尤其是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导致村民自治中公民角色及其功能发挥的不足,使村民处于从属地位。其次,村民对权威的崇拜。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封闭保守的传统政治心理。参政是掌权者的事情,对于政治他们是“局外人”,只能采取观望的态度,由此形成了对权力的顺从。

  (二)公民文化的价值功能分析
    公民文化(civil culture),也称公民政治文化。作为一个政治学概念,可追溯至阿尔蒙德和维巴在1962年出版的《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得出“公民文化适合于保持一种稳定的和有效的民主政治过程”的结论,并把公民文化定义为参与型复合政治文化。其特质在于:第一,公民具有较强的政治认同感和效能感;第二,公民政治活动的频率较高,主要特征是高理性基础上的高参与。通过培育公民文化,应该发生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第一,政治价值上从以家族为中心转向以社会为中心。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一种以家庭关系为基础、“差序格局”的社会。自然村就是由这些有相同血缘关系的家族宗族群体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一些重大事物的决策上,由家族宗族成员共同决定,家族成为农民思考问题或政治表态的出发点和归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家族势力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理性的农民以村民的身份参与政治,即农民以家族中心的政治价值取向逐渐向社会中心的取向转化。
    第二,政治心态上由封闭、保守转向开放、积极进取。小农经济形成了农民封闭保守的传统政治心理,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关心、也不介人的政治心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促使了个体意识的萌发,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开始深人民心,他们开始关注政治,从当初被动地服从,发展到关心和影响政府的政策以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权益。
    第三,民主观念上从一元转向多元。在农村民主实现形式主要体现为村民定期的参加村委换届选举大会。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并不限于选举,还包括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而且在选举上更加注重选举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
    三、改变组织方式等级化的关键:重构乡村公民文化
    (一)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公民文化的内驱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公民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实现村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转变的基本驱动力。公民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经济关系及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公民文化的形成。市场经济既是一种经济运作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孕育着民主、法治、权利等观念。农民逐步树立现代民主意识的最好途径就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就国家而言,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人和扶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就广大农村而言,要加快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培育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提高农民的权利意识和民主观念。
    (二)依据先进文化,培养新型农民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少平理论为指导,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我们应该在先进文化的指导下,着眼于制度建构和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实行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相结合的乡村社会化运动。其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对公民进行包括教育、诱导和转变各种欲望和情感在内的教育,因为“用程序与制度的方法去平衡个人利益是不够的,一定的公民德性与公共精神是必要的。使其由自在自发的自然状态逐渐转变为自由自觉的主体。
    (三)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赢造良好环境
    第一,重视家庭生活中民主意识的培养。家庭是最早最直接也是最为持久的社会化场所。在孩子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显著作用已毋庸置疑。阿尔蒙德也指出,家庭“常常是态度形成的第一个来源,然后再转其他类型的结构。相关研究表明,家庭在政治文化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对政治态度与行为形成过程的影响是较为正面和积极的,更能塑造孩子未来的行为。
    第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在政治社会化中,学校是一个正式的、有效的和系统化的结构,担负着培养人们政治情感和形成基本价值观的作用。学校把政治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的政治信仰,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基本价值观念,逐步成为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政治人,因此学校是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第三,提高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水平。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推动政治社会化方面担负着引导公民的政治价值取向,传播公民文化,培养公民政治人格的作用,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传播某种具有倾向性的政治价值和政治期望,从而有效地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政治情感、政治认知和政治心理。
    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公民文化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大众媒体的状况息息相关。只有从根本上建构一种动态平衡的本土化公民文化,并与农村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相适应,方能实现中国农村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建设一个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高千 张英魁 [标签: 中国 组织 问题 公民 视角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媒体在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及对…
    文化自觉:通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历史嬗变
    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当代中国法官的定位、思维与追求
    当代中国的家具设计
    转型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
    中国建筑:打造文化引领型的社会责任模式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方法探讨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现今高等美术教育中思辨地延承中国传统文…
    从国际文化发展战略看中国文化安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