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计算机论文 >> 计算机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计算机应用论文   计算机理论论文   计算机网络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软件工程论文   操作系统论文   通信技术论文
从贷款利率放开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及措施
【摘 要】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迈出重要的一步,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取消7折利率下限。这是在实体经济转型遇到很大困难的情况下,可持续发展遇到巨大瓶颈的情况下,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机遇和影响,提出了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应采取的措施。最后得出了我们一定要坚定利率市场化的道路,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包括利率的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指实行利率管制的国家,为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宏观调控需要,更好的发挥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引导和调节资金配置的作用,通过建立市场机制,规范金融机构行为等措施,逐步或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转向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的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1)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2)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wWW.11665.Com(3)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4)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尽管对存款利率暂时没有放开,但放开贷款利率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举措,迈出了利率市场化的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了。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核心之一,将在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社会、经济的一次重新洗牌,在以下三方面将尤为重要:
  (一)首先是对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而言可谓是一次革命,尤其对中小银行而言更是影响巨大,原因有二:
  1.中国银行业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普遍较高,尤其是对中小银行而言,由于其与大型银行相比在技术及创新层面均处于劣势、网点覆盖率较低,使其更为依赖利差收入。然而,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相比又在两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一是资源充足、资金规模大,二是背后有国家信用做担保。此两点优势就保证无论是在优质客户资源争夺上,还是在存贷款利差缩小的背景下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投资活动中,大型银行都将占据绝对优势。而中小银行则由于资产规模小且缺乏国家信用担保, 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陷入高风险事件造成破产清盘,就会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导致存款人可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将存款“搬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因此,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不得不承担比大型银行更小的利差以吸收存款并争夺客户资源,从而导致其依赖利差收入的模式难以为继。
  2.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使银行业竞争压力倍增,尤其是在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都占有优势的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的背景下,银行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此时银行的实力、信誉、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将成为竞争的关键,那些经营管理能力脆弱、创新乏力的银行将成为优胜劣汰过程中的牺牲品。但是,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对银行的人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中小银行在人才吸引力方面与大型银行相比无疑处于劣势。
  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上述困境,中小银行将面临竞争能力下降、优质客户流失、业务大幅滑坡、风险收益失衡等一系列严峻问题,甚至最终被淘汰出局。历史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市场结构确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1986年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后,美国银行数量呈持续减少趋势。1984年美国共有15084家银行及信贷机构,到2003年已降至7842家,降幅近48%。此外,美国大银行占比逐渐提升,1985年以前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占银行总量小于50%,

1986年则突破50%并持续增长,1994年达到63.4%。同时资产规模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数量占比则从1990年的8.5%升至1991年的15.9%,并持续上升。
  (二)影响收入分配领域,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缩小
  一方面,中低收入者财富的保值增值手段主要为银行存款。虽然金融机构同时提供理财产品等金融服务,但由于其门槛较高(理财产品起始金额往往在5万元人民币以上)而将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者拒之门外。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匮乏、金融服务不健全,加之农村劳动者往往较为缺乏理财技能与意识,导致其除银行存款之外几乎别无选择。与之相比,高收入群体却可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等丰富的金融工具实现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而不必如中低收入者般过于依赖银行存款。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虽然中低收入者与高收入群体均可享受更高存款利率,但显然中低收入者获益更多。而且,由于实际利率与资产价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的利率上涨将压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手中握有较大比例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高收入群体将首当其冲。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必然上涨,银行兴趣倍增,将向更多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达4000余万家,占中国企业数量的98%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体,目前在中小企业的城镇就业人员大概占80%。若能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必将增加劳动力需求,从而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有利于以此为主要收入的中低收入者。两方合力之下,贫富差距可望有所缓解。  (三)影响区域经济,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拉大
  利率市场化的目的是通过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来有效动员和分配资金,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以促进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但“效率”的提高却有可能以损害“公平”为代价。利率市场化后,过去由央行确定统一利率、各地区间利率高度一致的情况将得到改观,商业银行拥有了资金的自主定价权,使其能够针对不同的资金使用效率、不同的风险状况分别定价。由于商业银行总是追逐收益最大化的,资金存在的目的就是逐利,并且其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已不受地域因素阻碍,这必将导致资金在不同地区间自由重组,而回报率高且风险系数小的地区将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率先建立的信用体系、和谐的银企信用关系使其贷款风险较低、回报率相对较高,必将吸引资金向东部地区自由流动,在东部地区形成“环境优越-资金流入-环境进一步优化”的良性循环,而中西部地区却由于自身资金补贴东部地区而陷入完全相反的一种恶性循环,从而加大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风险。此种效应恐怕不止会发生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城乡之间也将出现。因此,利率市场化后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熨平区域间差异无疑是此后的政策关注重点。
  三、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国外经验借鉴
  (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在世界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下,我国于1996年率先启动了货币市场改革。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决定放开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控制,同业拆借利率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自此之后,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渐稳步推行。1997年,我国组建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利率和债券买卖价格就是完全由交易双方自行决定。1998年和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市场化发行,实现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利率的市场化。从1998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贷款规模管理,开始全面转向间接货币政策操作。1998年3月21日,又着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改革。2002年开始积极地在8家农村信用社进行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试点,赋予它们更大幅度地调整利率的权利。2004年10月28日,国家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的下限。从2006年10月8日开始,央行在货币市场试运行了上海银行问同业拆借利率报价工作,并从2007年1月1且起正式每日对外发布,使之逐步成为“中国基准利率”。此外,央行将逐步改善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疏通货币市场利率向客户利率传导的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减少基准利率档次、逐步放开大额存利率、逐步改善贷款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等。这一切表明,我国的利率制度已

相当大的改进,原先严格管制的单一利率制度已被打破。但我国利率体系中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即居民存贷款利率,却始终未能实现市场化。众所周知,居民存款是货币资金的主要供给来源,这个领域利率的非市场化使得上述改革的在整个利率市场化中所起到的作用如同隔靴搔痒,扬汤止沸,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燃眉之急。
  (二)国际经验借鉴
  虽然利率全面市场化在中国尚未完成,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经济体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方式和经验,了解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处的阶段以及未来可能的演进路径。
  1.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具有渐进式特征。以美国为例,虽然从未限制过贷款利率,但对存款利率曾经有过限制。为实现利率市场化,美联储于1970年取消了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正式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在随后的1973年,又取消所有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并在1983年取消了所有存款利率上限;最后在立法生效的1986年,美联储不再具有设定存款利率上限的权利,利率市场化宣告正式完成。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改革绝非一蹴而就,需要逐步实施,一般会从长期利率、大额资金利率等入手,再逐渐扩展到其他方面的利率。美国用了17年(1970年到1986年)完成这一过程,而日本走的道路也类似,一共花了18年时间(1977年到1994年)。
  2.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对本国银行业造成多方面影响。市场化的利率不但为参与者创造了新的商业环境,也向银行的赢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对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率市场化会加速银行业的优胜劣汰。以日本为例,日本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80到2000年,日本银行的数量从157家下降到136家,其“银行不倒神话”在1990年代初彻底破灭。第二,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业结构会趋于集中,大者更大。仍以日本为例,日本前3大银行的资产规模在整个银行业中的占比从1994年的20%上升到2000年的24.8%。第三,利率市场化形成的竞争机制会促使银行从单一依靠息差转型为收入多元化,提升银行的长期赢利能力。据美国fdic(联邦存款保险(放心保)公司)统计,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1970年的18%上升到2000年后的50%以上,在此期间银行的赢利能力也有大幅提高,美国商业银行的年资本回报率roe在1970到1985年平均为11.7%,而2000年后的均值上升到15%以上。
  3.利率市场化过程通常还伴着随其他金融改革,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定价机制交给市场,在加大银行经营风险的同时,也可能对储户资金的安全性造成影响。为保障存款人的权益,美、日、德、法等国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都建立了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这一制度的功能是通过国家保险机构向面临危机的银行提供流动性援助或向破产银行的储户提供一定限度的补偿。
  对比成熟经济体的发展过程,可以认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是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开始的。在过去17年中,中国基本上完成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这次放开贷款利率之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完成仅剩存款利率上限最后一道关口,同时也是最为艰巨的一步。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讨论中的存款保险制度也会为储户的资金提供安全保障。中国实现存款利率放开的路径可以借鉴成熟经济体成功的方式,例如,先开放大额存款利率再小额存款,先开放长期存款利率后短期存款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完成将促使银行之间充分竞争,实现金融信贷资产的优化配置,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利率自由化的经验教训:
  (1)利率自由化是历史发展趋势;
  (2)利率自由化改革成功和市场发育程度有关,如果在经济市场化程度不够的条件下,盲目放开汇率和利率会造成可怕的后果,经济承受不了;
  (3)利率的改革可能是一种渐进的过程,逐步放开而不是一蹴而就,还需很多配套措施同时来完善。
  (4)与金融监管体制要相适应。必须有金融监管体制来保证利率改革的成功,否则无法控制利率和汇率改革带来的资本流动,可能造成高利率。
  (5)改革的时机要恰当把握。
  四、针对利率市场化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快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尽快适应利率的市场化
  首先,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搭建了一个公

平竞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资金按照风险收益对等的原则在各金融机构和市场间流动,由此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扩展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利率预测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没有了以往政策的保护,被置于公平的竞争平台上。这种情况下,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预测机制,并充分考虑国家其他宏观政策的影响,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利率的变动,可以使商业银行提早的对市场运行有充分的把握,采取相应措施以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再次,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银行间的竞争转化为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战,建立一种合理的科学定价机制在决定商业银行未来竞争力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基准利率为基础,充分考虑资金成本,存贷款费用等自身因素,同时兼顾同业情况,地域环境等因素确定自身利率水平。最后,利率的市场化也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应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客观条件出发,充分考虑现有技术,资源状况,尽早建立起利率风险管理体制,避免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因自身准备不足而陷入被动局面。
  (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协调好区域经济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以后,由于的资金趋利性,必定会出现大量资金涌向东部,造成西部经济发展的更加缓慢。所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央行在贷款方面应给予西部金融机构适当的优惠利率,适当保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调动西部居民和企业的积极性,逐步完善西部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的运行更趋于自由化和市场化,金融风险更加集中,使投资于西部的银行和投资者担负了更大的风险。西部地区银行管理体制落后,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差等一系列问题,要求西部地区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以确保利率市场化后西部地区金融市场的稳定。统一货币政策下,实行区域利率优惠政策。
  (三)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信用机制
  市场经济核心的制度之一是信用制度,由于其历史沉积性,信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和渐进的过程。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社会整体信用意识薄弱,信用活动极不规范,信用约束机制弱化等。信用制度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造成了障碍。因此,建立和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信用制度,是避免信用危机,规范市场秩序的关键之举,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信用机制对中国经济的运行可以起到润滑作用。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它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一定要坚定利率市场化的道路。在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挥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努力减小利率市场化的消极影响,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凌霞.探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j].现代财经,2008(5):31-32.
  [2]彭彦.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金融管理,2008(6):62.
  [3]孙尧宇.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j].金融经济,2006(6).
  [4]金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5]徐明亮.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制约因素及破解方略[a].改革探索,2008(4):35-37.
  [6]王胜,叶菲.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与成效研究[j].现代商业,2006(5):27-28.
  [7]孙敏.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难点与对策[j].学术探索,2004(7).
  [8]周新庄.美国利率制度的变迁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启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5):5.
  [9]张澜.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利率改革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4(7).
  [10]尹瑜.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与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11).
  作者简介:刘先雨,副教授,现供职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研究方向:国家贸易 宏观经济。
  • 上一个计算机论文:
  • 下一个计算机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贷款利率 利率 市场化 中国 利率 市场化改革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计算机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