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计算机论文 >> 计算机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计算机应用论文   计算机理论论文   计算机网络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软件工程论文   操作系统论文   通信技术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新探

摘要: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阐述——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难以说明四个实践与理论问题。应当深刻领会和阐发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中的有关阐述,将其修正为:资本家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动机和行动与现实生活中剩余价值总是有限的之间的矛盾。确立这一基本矛盾的新表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剩余价值规律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4-0018-04 一、对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述的评论
  我们知道,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许涤新,1980,第326页)并认为:这一矛盾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决定和制约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其它一切矛盾。
  然而,经过深入思考,笔者发现,这一基本矛盾的表述并不科学贴切。现将自己的看法陈述于后,以与学界同仁共商榷。
  (一)传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述不能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和现实
  十分明显,在上述表述中,“生产社会化”说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私人占有”表明的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或特征。因而,这一矛盾揭示的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它说明的要旨是: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社会占有产权;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以资本家私人占有为特征,这在根本上不符合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wwW.11665.COm
  按照以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揭示的要义推理,既然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与社会化大生产格格不入,那么,它所带来的后果就应该是生产力不断趋缓的发展态势或者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态势之中(与社会主义经济相比)。
  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事实却是——“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1972,第256页)进入20世纪以来,两次震撼世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科技革命又都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内产生的。现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业已率先进入了以信息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而反观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却在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整体生产力呈现出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起初差距不断缩小,而后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以上历史和现实表明:以产权私人占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在很大程度上适应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推动着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从这一点来看,传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述可以说没有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二)传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述没有准确论证出生产的社会化必然要求社会占有产权这一命题
  传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述之所以认定社会化大生产必然要求社会占有产权,其主要依据是:生产社会化造成各个经济实体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协作的错综复杂关系,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客观上就要求社会在宏观上统一制定计划决策、统一组织安排生产,以实现社会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由此,就要求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而要实现计划经济,就必须消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社会公有制。
  如上之认识,从纯逻辑、纯理论的视角来看,仿佛严谨合理、无懈可击。可是,只要深入地思索一下,就可发现,如上的论证存在着以下纰漏:
  其一,计划经济如要取代市场经济,必须具有一个前提优势,就是首先要确保经济计划本身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否则,以错误的、滞后的宏观、中观计划配置资源、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其结局只能是适得其反,造成经济社会的巨大损失,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人们能否在高度集中或曰高度集权的层面上,比如,在国家的层面上,以计划经济的方式高效地组织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呢?
  关于这一点,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传统体制下的计划经济实践都证明,这是无法做到的。因为,计划经济自身存在着一个难以克服的基本矛盾——即计划决策的日益集中与社会化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日趋复杂之间的矛盾①。在这个矛盾体中,一极是计划决策越来越集中;一极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交换、分配关系日趋复

,社会成员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丰富多彩、千变万化。这两种趋势“纠结”在一起,势必导致计划决策与现实需求的脱节,计划决策必然越来越力不从心,越来越难以保持它应有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无数事实证明,计划经济的基本矛盾无法依靠自身的改进加以解决——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其最终的结局必然被务实的、理性经济体制所取代——就我国来看,高层宏观计划决策屡遭挫折的教训使得传统体制下的重要国家经济管理机构——计划委员会最终摘牌且更名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是一个铁证。当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即删除了“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也是一个无可辩驳的铁证。
  由以上分析可知,计划经济由于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基本矛盾,使得它在实践上并不像人们在纯逻辑推理中所表述的那样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由此,社会占有产权的重要性也就打了折扣了。
  其二,社会占有产权,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利益的实现,即保障广大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对社会需要进行一下分析,可以看出,广大社会成员不仅有着共同利益的需要、共同消费的需要,还有着各个不同的个人利益的需要、个人消费的需要。即使是那些共同消费的部分,其每个人的具体消费也是有差异的(比如,建立图书馆是社会的共同需要,但每一位读者的阅读对象却是各不相同的,如此等等)。因此,从终极的意义上讲,为社会利益服务,是要具体地体现在为千差万别的个人利益服务之上的。
  在商品经济(亦即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经营者都是为市场而生产经营的,无论是产权公有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还是产权私有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皆是这样——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其本质就是为他人、为社会生产经营,也就是直接为消费者生产经营。由此,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两端连成一线,中间没有其他层次环节,这在客观上岂不最能体现社会化大生产为社会服务这一本质要求吗!

由于产权私有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样体现社会化大生产为社会需求服务的本质要求,因而,社会化大生产也就并不必然要求产权必须全部归社会所有。典型的,如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就国内来看,我们也可以举出无数有力的例证——有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三资企业)近乎从零开始不断发展壮大,现在经济总量业已占到全国gdp总量的60%,吸纳的就业人数达到全国城镇就业的70%以上(张平,2009)。——非公有经济为什么能快速做大做强?——因为它适应市场——适应市场就是能有效满足社会需要——也就是能够充分体现社会化大生产为社会需求服务的本质要求(当然,这里的社会化大生产并不特指企业的经营规模,而是指全社会商品生产经营的广度和深度)。
  其三,生产的社会化并不必然要求社会占有产权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人们从事劳动的性质——是“谋生劳动”还是“乐生劳动”——在更深层次上决定着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决定着产权究竟应该是高度公有的,还是较低程度公有的,抑或是产权明晰到私人的。显而易见,在以往以及当下社会人们的劳动的性质为“谋生劳动”的制约下,人们从事劳动的主要目的只能是为了满足个人或家庭利益的需要。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为私”心态,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和公有产权经济的运作发生矛盾和碰撞——我们知道,公有经济要想搞得好,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它的从业人员必须具有无私为公、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然而,在现实中,公有制经济内却每日每时地、大量地产生着贪污受贿、消极怠工“搭便车”等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从深层次来看,只能由人们当下从事劳动的“谋生”性质所导致的普遍存在的自私观念来解释。同时,这种现象也说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非公有经济都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形式。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不能笼统地说生产的社会化必然要求社会占有产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人们的劳动性质由“谋生劳动”升华为“乐生劳动”,从而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时生产的社会化才必然要求社会占有产权(不过,以上结论并不排除在人们“谋生劳动”性质条件下特定行业公有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人们不仅有着个人利益、个人需要,而且还有着共同利益

、共同需要,这些共同利益、共同需要客观上要求公有经济的存在和健康发展)。
  (三)传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述也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国家经常爆发的经济危机的真正致因
  传统政治经济学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一切矛盾的总根源。它不仅表现为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还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必然导致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笔者认为,如上的推论是欠妥的。须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通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源于资本家的盘剥。可是,仔细想来,普通劳动群众失去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或者说购买力),恰恰是剥削者——资本家阶级增加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或者说购买力)。这样,从全社会来看,社会总需求的规模就没有缩小,这又怎能说“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呢!
  (四)传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述亦不能准确揭示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尖锐对立矛盾的根本致因
  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在阶级关系上,就表现为阶级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贪婪地追逐剩余价值,不断地采用新工艺,扩大生产,必然使得生产日益社会化,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绝大部分成果却被资产阶级所占有,他们拥有巨额财富,而广大劳动群众所占收入的比重则越来越小,这样就必然引起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矛盾。
  其实,深刻地思考一下,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矛盾的根本致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正是在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资本家才尽一切可能贪婪地榨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一切,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的对立和对抗。因此,我们不应把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看作是决定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根本致因、原生致因。
  二、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表述
  概括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述不能充分阐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和现实;没有准确论证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社会占有产权的必然性;也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常爆发经济危机的深刻致因;而且,亦没有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对抗的根本原因。由此,我们需要重新表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笔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应该表述为——资本家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动机和行动与现实生活中剩余价值总是有限的之间的矛盾。
  可以看出,正是由于资本家具有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动机,但现实中剩余价值又总是有限的,才使得他们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由此也就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
  还可以看出,正是由于资本家具有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动机且实施一切能够实施的“逐利”行为,但现实生活中剩余价值又总是有限的,才使得整个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导致爆发经济危机。
  又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才使得资本家贪婪地榨取雇佣劳动者的血汗,占有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而造成两大阶级的尖锐对立与矛盾。
  同时,还可看出,资本家阶级作为一个整体,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他们才不得不经常调整生产关系,尤其是调整分配关系,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劳资之间的矛盾不致于过于尖锐、突出而影响了他们的长远利益。
  再有,我们又看到,正是由于如上矛盾的运动,才引起了资本家阶级内部的激烈竞争与冲突,从而出现资本的集中和垄断,才加剧了资本主义宗主国和附属国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如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表述和马克思本人的论断也是相吻合的。马克思(第一卷,2004,第156-157页)说:“货币在质的方面,或按其形式来说,是无限的,也就是说,是物质财富的一般代表,因而它能直接转化成任何商品。但是在量的方面,每一个现实的货币额又是有限的,因而只是作用于有限的购买手段。货币的这种量的有限性和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迫使货币贮藏者(这里的“货币贮藏者”在《资本论》的语境中显然应该理解为资本家——笔者)把征服每一个新的国家看作是取得了新的国界。”马克思在这里从根本上阐明了——正是货币经济、市场

济的存在,才放大了人们的贪欲,才使得资本家和以往社会的剥削者相比,具有无止境追逐价值增殖的冲动。

马克思(第三卷,2004,第278-279页)还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这就是说: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生产只是为资本而生产,而不是反过来生产资料只是生产者社会的生活过程不断扩大的手段。以广大生产者群众的被剥夺和贫穷化为基础的资本价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制以内运动(这显然是说,剩余价值总是有限的——笔者),这些限制不断与资本为它自身的目的而必须使用的并旨在无限制地增加生产,为生产而生产,无条件地发展劳动社会生产力的生产方法(这是在说,资本家具有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动机及其行动——笔者)相矛盾。手段——社会生产力的无条件的发展——不断地和现有资本的增殖这个有限的目的发生冲突(毋庸置疑,这句话的含义和笔者的相应阐述是完全一致的——笔者)。因此,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那么,这种生产方式同时也是它的这个历史任务和同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经常矛盾。”
  总之,资本家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动机和其行动与现实生活中剩余价值总是有限的之间的矛盾就是衍生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因此,它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简短的结语
  自十四、十五世纪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算起,资本主义已经走过了700年的历史。700年来,人们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探讨一刻也没有停止。当然,研究的集大成者当属马克思。不过,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穷尽这一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需要与时俱进地解读资本主义,需要适时修正业已时过境迁、业已缺乏现实解释力的传统观点——包括某些重要理论。比如,在20世纪初叶,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提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现在看来,这种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符合史实。再比如,传统理论认定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然而,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993,第326页)创造性地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而引领中国走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小平同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理论创新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杰出榜样。
  同理,对于传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我们也必须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给予新的解读。否则,继续恪守传统观点,并以传统观点解构当代资本主义,并按其逻辑的推演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必然日益困惑于资本主义的发达生产力,必然导致与其差距越拉越大;必然继续大搞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左”当头,打击、遏制乃至消灭非公有经济……这说明,重新认识和阐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①经典作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没有概括计划经济的基本矛盾。然而,人类任何经济制度都有它的基本矛盾。概括和提炼计划经济的基本矛盾,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人类经济制度变迁,丰富现有的计划经济制度理论,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张平.民族振兴的壮丽诗篇 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n].人民日报,2009-09-16.
  [4]王成稼.按马克思的原意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观点[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5).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周新城.怎样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

  • 上一个计算机论文:
  • 下一个计算机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 的主要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重要性
    企业家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建构主义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
    计算主义质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