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声学论文
《战争交响曲》风格探析

《战争交响曲》风格探析

  《战争交响曲》(battlesymphony)是贝多芬于1813年为音乐发明家梅泽尔(maelzel,1772—1883)发明的“自动风琴”而创作的器乐曲,后来被贝多芬改为管弦乐曲。1813年12月8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大学礼堂举行的一场慈善音乐会中首演,大获成功。《战争交响曲》在当时给贝多芬带来了至高无上的荣誉,贝多芬也因此被誉为“欧洲的荣耀”,但这部作品并没有赢得音乐学家的认可,音乐史书上也少有提及。也许是因为对“不入流”作品的鄙薄和不屑,直到目前为止,国内音乐界对这一作品的研究尚不多见。这部作品也许只是贝多芬全部作品中微不足道的一部,但既然贝多芬把它写出来了,而且在当时还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我们就不能忽视它在贝多芬音乐创作中的“特殊位置”。下面,本文将以贝多芬几部有定评的作品作为参照,对《战争交响曲》的风格试作一些分析,相信对国内有关贝多芬的研究或许有补白之用。
  (一)“标题音乐”创作的又一次探索
  19世纪是标题音乐充分发展的时期,而这一音乐样式的“始作俑者”一般都认为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作品6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8号,完成于1808年)。贝多芬对于标题音乐的理解认识,也集中体现在这部作品中:“它是感受多于音画。”由此可见,贝多芬对标题音乐的观念是——在模拟性描绘、叙述的基础上,更注重于概括和抒情。WWW.11665.Com
  《战争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相似之处在于,两部作品都有大量的对自然声响的模仿,这是描绘和叙述所需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田园交响曲》中描绘是为抒情服务的,而《战争交响曲》,更多的是单纯的模拟。在《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溪畔小景”中,有对小溪潺潺流水声的模仿;在乐章接近结束时,用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模仿了大自然中夜莺、鹌鹑和杜鹃的鸣叫声。在第四乐章“暴风雨”中,弦乐声部用快速的半音阶下行旋律刻画了急骤的倾盆大雨和旋风。但是,在整个作品中,这种模仿手法所占的比例是极小的;与抒情性的段落相比,它明显地居于次要地位。而在《战争交响曲》中,情况有所不同。贝多芬大量使用机械性噪音来模仿真实的枪炮声,以营造战斗气氛。在第一乐章中,这种音乐几乎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在乐谱的上方首次出现了罕见的符号〇和●,这分别代表着英法两军的炮声。最初战斗的开始还并不激烈,后来战争进入到激烈阶段,两军的枪炮声此起彼伏。枪炮声的密集或稀疏,表明了战争的激烈程度,仿佛让人亲临了战争现场。用较多的篇幅描绘战争的场面,成为这部作品的最鲜明的特点之一,这时描绘多于抒情是显而易见的。如在第一乐章结束之前的行板(andante)段落中,谱面上只剩下越来越稀疏的●符号,那是英军的炮声,而且第一小提琴的主旋律也越来越弱。毫无疑问,这些都暗示着英军即将到来的胜利和战争的结束。这一点,也和在《田园交响曲》中描写暴风雨的结束时,以牧歌中微弱的雷声逐渐消失的手法如出一辙。
  (二)“英雄”系列交响诗史的又一篇章
  贝多芬一生崇拜英雄。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尤其是交响乐创作中,英雄的音乐形象是贯穿始终的。《第三交响曲》(“英雄”)自不必说了,其它8部交响曲也莫不如此。他的九部交响乐就是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贝多芬作品中英雄的形象是丰满的、多侧面的、真实的和可信的。对英雄的崇敬和对英雄的构思,从而形成了贝多芬音乐中庞大的“英雄”系列。而《战争交响曲》,毫无疑义也可以跻身于这一系列中。
  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中,在他的心目中,英雄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实现他资产阶级革命理想(自由、平等、博爱)的化身。因此,英雄的“音乐形象”带有一定的典型性、抽象性。但是,从音乐形态的角度来看,英雄的“音乐形象”又是具体的,是以某些特定的音乐语言塑造出来的。其中号角性音调的使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战争交响曲》中,除了几首现成曲调的引用外,占据着引人注目地位的,是英法两军的号角声(同样的旋律,法军用c大调,英军用降e大调)。这种号角音调不可否认具有某种“英雄性”的气质。“法国革命音乐对贝多芬的影响,主要地局限于信号性的主题与进行曲。小号和定音鼓的信号,也和贝多芬的政治观念相符,这一点从《爱格蒙特》配乐第八曲的一个脚注中也可以看出,贝多芬在那里写到:“小号的进入表示出为祖国争取到的自由。”在贝多芬的英雄性题材作品中,号角性的音调随处可见。例如在《英雄交响曲》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就是号角音调的典型形态,甚至在后面的乐章中,也总是依稀可闻。又例如在《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接近结尾时的两次威武的军号声,也预示了狂喜的末乐章,唤起了英雄的形象。这种具有隐喻性的音乐素材,还并不局限于他的9部交响乐中,在《列奥诺拉》序曲(第3号)发展部中两次出现的嘹亮的军号的场外独奏,是重获自由的暗示。在《战争交响曲》中,对号角性音调的使用,也可以作如是观。
  (三)曲式创新的又一范例
  按照古典主义音乐的结构原则,“交响曲”一般为四个乐章,而且第一乐章应采用奏鸣曲式。这部作品既然名为“交响曲”,则理应照此办理。但这部作品的曲式相当特殊。全曲只有两个乐章,标题分别为《战斗》和《胜利交响曲》。那么,它是否遵循了古典主义的结构原则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乐章。它主要是由四个段落组成,他们分别是:(1)《统治吧,不列颠》;(2)《马尔布鲁克》;(3)《场面》;(4)《突击进行曲》。这看起来颇杂乱,但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发现这四个段落的比例并不平衡。
  第四部分《突击进行曲》所使用的音乐材料,正是第一和第二两部分材料的融合;并且在尾声处,代表法军的《马尔布鲁克》进行曲变成了类似葬礼音乐的行板(17个小节),以此来暗示法军的溃败。这样一来,此乐章的实际结构就成了: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如此看来,这个乐章的结构完全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三段体,符合“呈示—展开—再现”的结构原则。
  第二乐章名为《胜利交响曲》,从标题上看,不言而喻音乐着力表现的是“胜利”这一主题内容,基于这一内容的需要,贝多芬对奏鸣曲式进行了变通。
  乐章呈示部主题《进行曲》,副题英国国歌《神佑我王》,它们有着强烈对比性,在调性上由呈示部d大调、降b大调呈现后,在再现部副题中调性回归置d大调。值得注意的是乐章的尾声,它使这个乐章的结构变得复杂起来,它起码综合了三种曲式结构的因素:从总体来说,是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从尾声的写作手法来说,主要运用的是变奏曲式;而从音乐形象方面来说,又有回旋曲式的因素:因为在尾声iii中,原来具有庄严肃穆的性格的《神佑我王》的音调,变成了与主部主题(进行曲)音乐性格相似的东西。
  (四)配器运用中的又一典范
  虽然称作“交响曲”,但《战争交响曲》从乐章结构和音乐的发展来看,并未严格地遵循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原则,因此只能将其视为由两个乐章组成的中小型的管弦乐作品。
  与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的乐器配置相比,《战争交响曲》自然够不上典型的古典主义乐派的双管乐队编制,但还是显示出贝多芬式的配器风格特征。从总体的音色分配来看,贝多芬的九部交响乐,弦乐组多处在旋律位置,是抒情及和声要素的主要部分,木管和铜管组则更多时候担当了弦乐的伴奏,并与其他乐器组共同构筑了音乐的高潮。贝多芬在作品中大胆的运用管乐组,特别是铜管乐器组,这是贝多芬与同时代的作曲家最大的不同。但这并不表明贝多芬对铜管乐的滥用。如他的《第五交响曲》中对长号的运用,贝多芬的态度显然是比较谨慎的。这部作品是等到乐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才引入长号的,并与其他乐器组共同构筑了一个高潮。
  在《战争交响曲》的创作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中,我们再次看到了贝多芬重视管乐器组的写作手法。如第一乐章的第二段落《马尔布鲁克进行曲》,在乐器的使用数量及音响上,显然较之乐章第一段落《统治吧,不列颠》有所不同——木管组的乐器在发生变化,长笛、双簧管被加入了进来。铜管乐器的强势音响更是被他尽情地挥洒了——作品每段的开头,几乎都以小号、圆号开始;而且随着内容的表现需要,铜管乐器的数量也在增加,如第一乐章的第三段落《场面》,其乐器的使用较之之前的音乐部分,配器最大的变化是铜管乐器。铜管乐器的数量明显在增加——圆号增至两支,长号增至四支。
  与他的九部交响曲相比,《战争交响曲》最大的不同在于——整部作品以铜管、木管乐器为主,而弦乐组则退居至伴奏位置,从而营造出了更为恢宏、响亮的音响效果。当然,这种持续较长时间的强势音响,加之单纯的和声织体,规整的节奏,势必会令人疲惫,继而形成配器技术拙劣的判断。笔者认为这并非贝多芬技术上的缺陷所致,而是他自觉主动选择的结果。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篇艺术论文:
  • 下一篇艺术论文:
  •  作者:柯莉 [标签: 三国 人物性格 色彩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影视人与战争戏
    战争留给我们什么
    银海遐思录(之十一)核战争阴影下的警示
    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的“平民化表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