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声学论文
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市。苗族鼓舞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论文联盟http://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是音乐、舞蹈、民间技艺等多种艺术种类的完美融合。它们展现了苗族丰厚的艺术底蕴,不仅内容丰富,技艺高超,而且保存完整,特色鲜明;同时,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表达了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
   关于苗族鼓舞的起源有一个传说,相传远古的时候,多头魔怪危害苗族,糟蹋妇女,吞食孩子,无恶不作,勇敢的苗族后生亚雄率同寨的伙伴们跳下天坑,经过七天七夜的血战,终于杀死了凶残的多头魔怪,救出了美女阿珠。全寨人扶老携幼围着熊熊的篝火狂欢,庆贺胜利,亚雄等勇士剥下魔怪的皮,蒙成一面大鼓使劲敲打。苗族人民每当丰收喜庆,祭祀集会,都要擂响震天大鼓,以震妖魔,乞求幸福安康。
   有关苗族鼓舞的传说在苗区还有很多,然笔者始终坚信“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观点。由于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山高人稀,过着原始农耕生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斗争中,人们为调节劳逸,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自我激励。苗族鼓舞的很多舞蹈动作都较好的保留了生活的原生型态和动态,直接反映出苗族人民热爱生活、乐于劳作、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
   (一)鼓舞的艺术分类
   湘西苗族鼓舞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故而名称也多。WWW.11665.coM保靖、古丈、吉首、花垣、凤凰县以及贵州的铜仁、松桃县一带,有“跳鼓脏”、“椎牛跳鼓舞”、“调年鼓”等称呼。表演主要分单人鼓、双人鼓、四人鼓、群鼓等类型。
   1.单人鼓。单人鼓又分女子单人鼓和男子单人鼓,但需要两个人配合进行:一人敲鼓腰打点节奏时,一人击鼓表演。“女子单人鼓”在椎牛后举行,一妇女两手各持一根尺长的鼓棒敲鼓边伴奏,手执双槌的舞者跟着敲边的节奏,打鼓面起舞,另有人用锣、大号、唢呐、二胡等乐器为鼓点伴奏。
   2.双人鼓。“双人鼓”一般为一鼓二人,分男子双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男女花鼓舞三种。其中,一男一女跳的,称为“男女花鼓舞”。以鼓传情,以表示婚姻和谐美满。
   3.四人鼓。“四人鼓”有四鼓四人、一鼓四人和二鼓四人三种(还有三鼓三人的)。它是单人鼓、双人鼓的组合。有时二人击鼓二人舞,有时四人同时边击边舞。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必须一致,疾徐急缓协调,并不断绕鼓换位,变而不乱。
   4.八人鼓。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特制了四面鼓,八个人在一架四面鼓上表演,每方二人。每面的二人可交叉换位打击鼓面,也可以二人同时动作,一人左手击鼓,右手舞动,另一人做对称动作,各自对称,分毫不差,整体要求更为严格。
  5.群鼓。在大型民族节日盛会上,多举行集体鼓舞(“群鼓”)。主要是将多面鼓摆成阵式,有梅花型、品型、方型、棱型、圆型等。多者一次达九十九面鼓。
  (二)鼓舞的表演时间
  根据民俗史料显示,苗族以上五种鼓舞多在农闲时节农历十月、十一月(跳香会、赶年场、过苗年)、正月、三月三(清明歌会)、四月八(樱桃会)、六月六、七月七(赶秋)等节庆活动中举行,这在(康熙)《红苗归流图·农毕鼓脏图志》、(乾隆)《乾州厅志》卷四《红苗风土志》等文献中多有反映。苗族鼓舞举办时间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年四季、农历天干地支、天地之气的运道与吉凶、时间观背后的天人合一观点等联系在一起,又平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三)鼓舞之乐
  正如前面所说,苗族鼓舞的表演多为庆年或请神。一套苗族鼓舞的完整音乐大抵分祭祀及击鼓音乐两部分。
  1.祭祀音乐。
  据考察证,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就有三十六堂鬼、七十二堂神的说法。旧时,苗族人民遇上天灾人祸,就向神祈祷,求神保护,此时,苗老司根据各套法事的不同内容,用清唱的形式,演唱苗老司歌。
  苗老司歌的音乐别具特点,首先是曲式结构的特点。一首完整的苗老司歌是由引子、唱腔、尾子三个部分结构而成。
  2.击鼓音乐。
  苗族鼓舞的击鼓音乐有纯鼓点、鼓点加唢呐、鼓点加苗歌等三种音乐形式。
  a.纯鼓点乐:苗族鼓舞的鼓点与舞蹈是完全统一、完美结合的。有人说.苗族鼓舞只要听其鼓点,即可想象其舞;只观其舞,即可听其鼓点。常用的鼓点有:
  三点鼓:咚咚咚l咚咚咚l
  五点鼓:咚咚咚咚l咚0 l
  七点鼓:咚咚咚咚l咚咚咚i
  九点鼓:咚咚咚咚l咚咚咚咚l咚0l:
  b.鼓点加唢呐:苗族唢呐,是苗族吹管乐当中最有民族特色的一种乐器,构造特殊,声音特别清脆优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美,苗族唢呐的曲牌非常丰富,常用的就有100多首。
  c.鼓点加苗歌:湘西苗歌以内容区分有情歌、古歌、叙事歌、祭祀歌、风俗歌、苦情歌、儿歌、生活歌等。苗歌的歌腔又分高腔、平腔两大类。此外部分苗区还有叭咽腔。
  (四)鼓舞之动作及步伐 论文联盟http://
   鼓舞动作一般可分为生产劳动动作;梳头装饰动作;煮饭洗衣等日常生活动作;武功拳术动作等四大类。基本步伐有四种:
   (1)走三步,即左右脚在前面交叉替换,多用于上山、爬坡等动作;
   (2)两边跳小踢腿,或前面小踢腿步伐,这种步伐女子鼓舞动作适用,据说过去女子因无镜照面,借水显影,故有小踢腿动作,此步伐动律不大,柔软优美。
  (3)滚步翻身,即打鼓时身体翻滚动作,多用于下坡、翻山、过坪等动作,最大特点是旋转打鼓,灵活稳重,给人以变化多端的感觉。
  (4)走三步踩三角,此种步伐多用于武术动作,打时两眼往左右方向看,表示挡住刀枪,以防御外人的袭击,这种打法至今多用于锻炼身体,步伐可以配合3/8的节奏起舞。
   三、湘西苗族鼓舞的社会影响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人们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人们休闲喜庆的一种娱乐方式,在春节及各种节日里,人们只要一听到鼓响,就会心动不已。舞者,神采飞扬、心神齐动,观者兴趣所致、久不知累,表现出娱乐生活和自娱性的功能。
   新中国成立以后,苗族鼓舞艺术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加上艺术家们不懈的努力,苗族鼓舞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在湘西有东歌西鼓、北狮南戏之说。出类拔萃的鼓手被人们称为鼓王,在方圆百里享有很高的威望,苗族鼓舞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产生了五代鼓王,其艺术性和专业性得到空前提升。第一代鼓王——龙英棠,六岁开始学打苗鼓,在19世纪50、60年代,她的舞蹈走出了湘西,走出了湖南,走进了中南海,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她的鼓王称号是毛泽东同志夸出来的。第二代鼓王——石顺明,在1986年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鼓王”称号,第三四代鼓王——龙菊兰、龙菊献,第五代鼓王黄娟。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有单人、双人的表演发展到几十、几百人的表演,气势磅礴。苗族鼓舞的动作也由最原始的、简单的形式发展的下腰打鼓,劈叉打鼓等,舞蹈的速度也相应加快。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苗族鼓舞的表演朴素、热情、大气,深受游客喜爱,现以成为我自治州很多景区的表演项目。吉首市德夯、凤凰县山江已经形成了苗族鼓舞品牌。如今,湘西苗族鼓舞也进入大学、及部分中小学的课堂。一批批优秀的舞蹈人才脱颖而出,一次次苗鼓盛会在湘西大地上奏响。很多国内外舞蹈专家观看苗族鼓舞表演后都认为,"这种独特的击鼓表演是舞蹈国宝"。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艺术论文:
  • 下一篇艺术论文:
  •  作者:周吟 [标签: 湘西 苗族 特征 苗族 鼓舞 湘西 苗族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湘西民间艺术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应…
    湘西傩舞的艺术特征
    感悟湘西的花灯艺术
    论湘西地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艺术湘西的芬芳之旅
    浅析湘西民居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血色湘西》的叙事艺术
    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
    湘西花垣县苗歌的艺术特色
    湘西民间艺术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应…
    湘西傩舞的艺术特征
    感悟湘西的花灯艺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