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略论迪昂的科学工具论
摘要:本文在简要论述迪昂关于“保全现象”(或“拯救现象”)历史沿革和内蕴的基础上,剖析了迪昂的科学工具论的涵义和精髓,并说明迪昂是如何在他的科学工具论与他的常识实在论和关系实在论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的。
关键词:迪昂 保全现象 科学工具论

1908年,迪昂出版了一本言简意赅的小册子《保全现象》。他在引言的一开头就这样写道:“物理学理论的价值是什么?它与形而上学说明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都是今天活跃的问题,但是象如此之多的中心问题一样,它们决不是新的。它们属于所有时代:只要自然科学存在,它们就被提起。” 雅基在为该书英文版所写的引论中评论说:迪昂对“保全现象”这一古老的科学研究纲领的有启发性的分析,显示出持久的人文主义的清新气息,可以看作是高度相关的文化贡献。“在其真正的意义上,它是保全所有现象中最伟大、最惊人的东西——人的精神——以免掉进某些诱人的陷阱。”([1],p.xxvi)
在本文,我们不拟因循雅基的思路探讨那些更深层、更玄奥的问题。我们只想探寻一下迪昂对“保全观象”的分析、阐释、继承和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是如何形成他的方法论文脉内的科学工具论立场的,并进而围绕这一立场展开我们的论述。

在1913年的《简介》中,迪昂扼要地概括了保全现象这一古老的传统沿革和涵义。他说,关于天文学理论的本性和价值,反应敏捷的、明察秋毫的、斑驳陆离的希腊精神已构想出我们时代看到再次繁荣兴旺的所有体系。但是,在这些体系中,有一个体系赢得了最深刻的思想家的满意。它能够用下述原则加以概括,这就是柏拉图告诉那些想从事天文学工作的人的原则:“在把某些假定视为我们的出发点时,人们必须试图保全显露给感官的东西——保全现象。WWW.11665.CoM” 这个原则跨越了阿拉伯的、犹太的和基督教的中世纪,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复,并被说明、阐释或辩驳,直到奥西安德尔(a。osiander)把它如此系统地加以阐述,置于哥白尼的书的前言中:“这些假设并非必须是真实的,甚至也不一定是可能的。与此相反,如果它们提供了一种与观察相符的计算方法,单凭这一点就足够了。” 因此,两千年间,对物理学家使用的数学理论本性和价值反思的人中的大多数,都一致宣告下述公理——能量学最终把它作为自己的公理:
“物理学理论的第—批公设并不是作为肯定某些超感觉的实在而给出的;它们是普遍的法则,倘若从它们演绎出的特定结果与观察现象一致,那么它们便令人赞美地起了它们的作用。”([2])
在对从柏拉图到哥白尼乃至伽利略长达两千年间的两种研究方法、进路或传统的叙述和评论中,迪昂明显地站在保全现象的传统一边。他实际上持的是明显的工具论的立场,这种立场在对哥白尼之后的事件进程的分析和结论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迪昂指出,自布鲁诺以来,许多哲学家都严厉责备奥西安德尔放在哥白尼书中的序言。贝拉明红衣主教和教皇乌尔斑八世(urbanⅷ)对伽利略的劝告自它们首次发表的那一天起,就受到激烈的对待。可是,我们时代的物理学家比他们的前辈更细致地衡量了在天文学和物理学中使用的假设的价值,看到如此之多原先认为确实的幻象被驱散了,他们不得不承认和宣告,在逻辑上同意奥西安德尔、贝拉明和乌尔斑八世,而不同意开普勒和伽利略—一前者理解了实验方法的正确范围,而开普勒和伽利略在这一点上则犯了错误。([1],p.113)然而,在科学史上,开普勒和伽利略处在伟大的实验方法革新者的行列,而奥西安德尔、贝明和乌尔斑八世却在默默无闻中度过。这种历史的霸道难道是公正的吗?要知道,哥白尼学派坚持的是不合逻辑的实在论,多亏权威人士把它确立的“公正价值”归因于天文学假设,从而才避免了哲学家的争吵和神学家的非难。
迪昂揭示出,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用一个声音宣布,天文学应该只采纳这样的命题,即它的真理是由符合子物理学的假设建立起来的。这个断言事实上包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涵义:其一是,天文学假设是关于天上的事物及其真实运动的本性的判断;其二是,作为天文学假设校正的一种控制,实验方法将以新的真理丰富我们的宇宙学知识。可以说,第一种涵义在断言的表面,它是径直明白的。16和17世纪的伟大天文学家都清楚地看到并正式表达了这个意义,它诱惑了他们的忠诚。可是,这样的理解却是虚假的和有害的,并产生了无数的误解。奥西安德尔、贝拉明和乌尔斑八世正确地看到它与逻辑背道而驰。另一种意义是,在要求天文学假设与物理学的教导一致时,文艺复兴的天文学家实际上要求,天体运动的理论建立在能够支持下述观察到的运动的理论的基础上。星球的路线、潮汐的涨落、抛射体的运动、重物的下落,所有这一切都必须由同一组公设保全,由用数学语言形成的公设保全。
迪昂看到,第二种涵义潜藏得很深,以致哥白尼 、开普勒、伽利略等人都没有清楚地觉察到它,但它却具有多产性。虽然他们归因于他们的原理的虚假的和不合逻辑的涵义产生了争论和争执,但是它的另一种真实的和潜在的意义却促进了这些发明者的科学努力。他们尽力支持前者的严格的真理,可是却不知不觉地确立了后者的正确性。当开普勒一而再地借助水流或磁流的性质说明星球的运动时,当伽利略试图使抛射体的路线与地球的运动一致或当他尝试从地球运动推出潮汐的说明时,二人都相信,他们这样是在证明哥白尼假设在事物的本性中有其基础。他们借助一组数学公式一点一滴地引入到作为动力学一种形式的科学中的真理,必须表达星球的运动、海的波动、物体的下落。他们认为他们在“恢复”亚里士多德,事实上却为牛顿作了准备。迪昂讨论的结果是:
“不管开普勒和伽利略,我们今天与奥西安德尔和贝拉明一致认为,物理学的假设仅仅是为了保全现象而设计的数学发明。但是,多亏开普勒和伽利略,我们现在要求它们共同保全无生命的宇宙的一切现象。”([1],p. 117)
不用说,迪昂在这里坚持的是工具论的方法论。可是,他对两种涵义的分析及结论也是与他的一贯的观点一致的:从物理学理论中排除形而上学和追求物理学理论的统一性。在这里,我们也不能不佩服迪昂的明睿的洞察力和果敢的胆略,因为后一种涵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而前一种涵义从爱因斯坦坐标系等价的观点来看,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所谓的真实运动或绝对运动并不存在。要知道,在迪昂写出这些分析的1908年,相对论还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呢。
迪昂关于逻辑在奥西安德尔和贝拉明一边而不在开普勒和伽利略一边的论断 ,在逻辑上是能够成立的。正如迪昂注意到的,“从假前提可以演绎出真结论”,“不同的原因能够产生等价的结果”。([1],p.82)因此,保全现象的假设并非必然为真。另一方面,正如迪昂赞同地引用的尼福 的言论所表明的,把保全现象的假设视为真的亦非充分,因为人们还必须确定能保全现象者非它莫属。迪昂还引用阿奎那的下述言论支持他的见解:
“天文学家力图用不同的方式说明行星运动。但是没有必要认为他们构想的假设为真。 因为有可能,星球显示出的外观也许是由于人们迄今未知的某种其他运动模式。可是,亚里士多德却相对于运动的本性使用这样的假设,仿佛它们是真的一样。”
“在天文学中,我们假定本论和偏心轮的假设,因为通过作这个假设,天体运动的可察觉的外观能够被保全。但是,这不是充分证明的理由,因为外观也许可以用其他假设来保全。”
迪昂关于奥西安德尔和贝拉明理解了实验方法的正确范围、而开普勒和伽利略犯了错误的论断,也与他的下述思想一脉相承:物理学理论是描述而非说明、物理学相对于形而上学和神学是自主的、观察渗透理论、判决实验不可能、反归纳主义等等。迪昂的观点很明白:既不可能从形而上学演绎出物理学理论的数学体系,也不可能由观察绝对地、—劳永逸地证明它的真理性。迪昂的论断也表明,他对物理学理论和形而上学(处理终极原因和实在)的范围、职份以及实验方法的局限性了如指掌。
迪昂坚持方法论的工具论的论断除上述两方面的理由外,也许多少与他不满意当时流行的对“哥白尼革命” 的经验论诠释有关。后来的有关研究表明,哥白尼本人“并不是一个伟大的观察家,他的体系也不是出于对新观察资料的任何钟爱而得的结果。” 哥白尼体系“不是新的观察结果,而是按照半宗教的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的观察对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作新解释的结果。” 哥白尼的计算结果并不比托勒密的更符合观察,他们利用了同样的数据。 迪昂对哥白尼的数学实在论诠释是深中肯綮的。伽利略在这一点上有过之无不及:他认为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数学是描述大自然最精确的语言,最适宜用来探求真正的原因;数学能够掌握绝对的必然性,是人类可能获得的最完美的知识,其了解的程度几乎可与上帝的了解相提并论。
林正弘教授对这一学案做了比较中肯的分析([13],pp. 1~38)。他认为伽利略之所以不接受贝拉明的建议,并不是故意要和教会抗争,而是基于爱护教会的立场。他清楚地看到,天文学的发展趋势迟早会证明地心说和天地峻别说是错误的。他关于数学、天文学和方法论的实在论观点是与贝拉明的数学工具论(能够算出正确结果的数学公式未必为真)、天文学工具沦(天文学探求不到天象的真正原因,物理学才能探求天象的真正原因)、方法论的怀疑论(对天文学证明方法的怀疑态度)针锋相对的。林教授的结论是:“近代物理科学的特征之一,就是物理学和天文学合流。两者共用相同的科学定律及科学方法。认为天文学假设不描述物理实在,乃是不合近代科学潮流的见解。”这段引文中前两句无疑是正确的,读者要注意的是,其中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是在现代意义上使用的。后一句话则是从科学实在论的预设设或承诺出发得出的实在论的结论;迪昂是不会这么看问题的:他把探求实在的任务驱逐出物理学理论,而交托给形而上学——宇宙论或自然哲学。
波普尔也对迪昂做了工具论的诠释,他的分析更具哲学色彩([11],pp. 136~168):
“我试图(至少部分地)支持伽利略的科学观点,而反对工具论的观点。但我不能完全支持前者。我认为工具论者对它一部分观点的抨击是对的。我指的是这种观点:在科学中,我们可能意在得到并能得到终极的对本质的说明。工具论的力量和哲学兴趣正在于同这种亚里多德观点(我称之为“本质主义”) 相对立。因此,我必须讨论和批判两种人类知识观——本质主义和工具论。我将提出同这两种观点相对立的观点,我称之为第三种观点 。它是伽利略观点排除本质主义之后留下的东西,或者更精确地讲,它是在考虑到工具论的抨击中的合理因素之后留下的东西。”([11],p. 145)
波普尔进一步申明,他所驳斥的本质主义原则仅仅是声称科学的目的在于终极说明的原则。他的批判企图表明,无论本质存在与否,对它们的信仰丝毫无助于我们,而且确实很有可能妨碍我们,因此科学家毫无理由假定它们存在。他还指出;相信本质(无论是真的还是假的)容易为思想设置障碍,容易给提出新的和富于成果的问题设置障碍。而且,它不可能成为科学的一部分(因为即使我们幸运地碰巧找到一个描述本质的理论,也绝不能确信它)。一个可能导致蒙昧主义的信条,当然不属于一个科学家必须接受的那些超科学的信念。([11],pp.148,151)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自觉还是不自觉,波普尔无论如何是心领神会地把握了迪昂的工具论思想的精髓和真谛一一排斥本质说明,摒弃绝对真理,反对蒙昧主义,扫除思想障碍,倡导方法多元化。迪昂看到:“方法合适性的程度基本上是个人评价问题;每一个思想家的特定性情,所接受的教育,沉浸的传统,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习惯,都在很高的程度上影响这一评价,从—个物理学家到另一个物理学家,这些影响的变化很大。” 迪昂对各种方法——包括他不喜欢的模型和归纳方法——都持宽容态度,因为他明白,发现并没有绝对的法则。他在指出模型方法永远不会启发发现的断言是“可笑的夸大”时说:“发现不服从任何固定的法则。没有一种学说是如此愚蠢,以致它不可能在某一天能够催生新颖而幸运的观念。审慎的占星术在天体力学原理的发展中也起了作用。”([8],p.98)他对各种思维风格都公正对待:
“强而窄的精神为了构想观念,并不需要用具体的事物使之实体化,但他们却不能合情合理地否定博而弱的精神有权用他们的形象的想象勾勒和描绘物理学理论的对象,后一种精神不能够容易地设想没有形状或颜色的事物。促进科学发展的最好手段是,容许每一种形式的智力通过遵循它自己的规律和充分实现它的类型发展它自己,即容许强而窄的精神以抽象概念和普遍原理为食物,容许博而弱的精神吃可见的和可触知的东西。一句话,不强迫英国人以法国人的方式思考,或法国人以英国人的方式思维。”([8],p.88)
确实,迪昂从未把任何一种方法或风格——包括他最偏爱的——绝对化和神圣化,他总是在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数学精神和直觉精神等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所有这一切暗示,探求真理不能依赖于任何特定的方法,不管它是哲学的、宗教的或科学的。每一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它们之间强有力的相互作用,才能指导人们在理解的道路上前进。当这些探索方法中的任何一个占据独一无二的优先权时,真理将蒙受灾难,科学将一蹶不振。费耶阿本德十分欣赏麦克斯韦、亥姆霍兹、赫兹、玻耳兹曼、马赫、迪昂“都赞成受过去研究范例指导的方法论的多元论,而不喜欢研究的超验标准。这些科学家中的每一个当然偏爱某些步骤而反对另一些程序,但是他们都赞成,这样的个人偏好不必变成‘客观的’原则。” 他甚至沿着方法论的多元论走到极端:“唯一不禁止进步的原则便是怎么都行。”
迪昂的工具论观点渊源于十九世纪末的法国哲学的实证论传统和法国物理学家的实验传统——他们的工作在数学上是贫乏的,对理论物理学的呐喊充耳不闻,对实验的细微差异和复杂蕴涵很不敏感。尤其是,迪昂在法国物理化学家德维耶(h.s-c.deville)的著作中发现了十分明确陈述的观念,即科学理论仅仅是分类的工具,只是在此后迪昂才获知马赫的类似思想。迪昂的工具论也不是世纪之交科学危机的产物,他早在1892年发表的第一篇科学哲学文章中,就把物理学理论视为帮助记忆的工具,因为它提供了大量的原来是纯粹符号的实验定律的分类。这种工具论的观点遭到了维凯尔的毁灭性批评:如果理论是帮助记忆的工具,那么理论的数学化显然不如记忆术来劲,也无须把融贯秩序作为目标了。翌年,迪昂对他的工具论观点作了重大修正,并用秩序实在论和强调理论化来平衡它。迪昂提出理论融贯性即逻辑统—性的要求,引入了自然分类的概念——类似于波普尔的逼真性或似真性(verisimilitude)概念 ,即通过部分真理趋近终极真理的胚芽的预期,他强调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论对于建立实验和描述实验结果都是必要的,无理论的实验物理学是幻想和妄想,而且理论能先于实验做出预言——这是理论对本体论秩序反映的明证。
在这里,我乐于把迪昂式的工具论命名为“科学工具论”(scientific instrumentalism)。科学工具论的特征是:它是在科学土壤中萌生的,在科学实践中修正和发展的,并用来解决合适的科学问题,它不否认本质主义的常识性和合理性,但却把本质主义从科学的追求中排除山去,至多只不过是在“反映”和“类比”的意义上为它辟出小块地盘,它避免了科学与形而上学和神学的纠缠和冲突,维护了科学的自主性,它主要活动于科学方法论范畴,高扬多元论的方法论,反对一切蒙昧主义的信条和阻碍思想自由的独断论;它与科学实在论并非针锋相对,而是与其保持必要的张力。
科学工具论除了上述特征本身所体现出的优点外,它还具有工具论的公共的长处。工具论由于颇具魅力的简化和对奥康姆剃刀的运用,从而具有很大吸引力,它朴素,而且十分简单,同本质主义相比更是如此([11],pp. 153~151)。工具论还具有宽容性、灵活性以及对语言使用的兴趣。 工具论也是合理性的,且有客观的含义,它在于人们使用那些不仅被认为是,而且事实上也是导致达到所要求目标的手段。
当然,工具论也有其自身的弱点。诚如波普尔所言,工具论断言理论无非是工具,但理论决不仅仅是工具,也是我们心灵用理智征服世界的明证。工具论把科学理论视为计算规则(或推理规则),实际上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逻辑关系是不对称的,而且具有很大差异。工具论无法说明纯粹科学家对真理和谬误的兴趣,所以无法说明严格检验(甚至对理论的最间接含义的检验)对于纯粹科学的重要性。同纯粹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那种高度批判精神相反,工具论的态度(就像应用科学的态度那样)沾沾自喜于应用的成功。([11],pp.142,144,l56~157,160)费耶阿本德指出,实在论突破了经验的局限,从更广阔的科学理性的角度思考了科学实在;而工具论则局限于经验之中而不能自拔,恰恰是对科学理性思维的约束 。他据此认为,实在论总是比工具论可取。
把迪昂的诸多基本观点与工具论的上述缺陷相比较,人们不难看出,迪昂的科学工具论思想总的来说几乎不带有那些弱点,即便带有也并不显著。这种看法从我们下面的分析中可得到进—步的印证。

工具论(理论是描述现象的工具)和实在论(理论是说明实在的真理)本来是相互对立的(工具论是一种主要的反实在论的学说)、水火不容的,这两种科学哲学又是如何协调起来,集于迪昂一身呢?

首先,在对实在论的态度上,迪昂并未反对实在论一般或总括的实在论(global realism),而是反对实在论特殊或历史上相对化的实在论 ——中间时期的实在论,这种实在论在长时期内会被撤消。具体地讲,迪昂在本体论上反对实体实在论而坚持朴素(常识)实在论和关系实在论,在认识论上反对强实在论而坚持有保留的实在论(qualified realism)和有保留的工具论,此外,迪昂也部分地反对语义学的实在论。
在迪昂看来,哥白尼似乎固守强实在论的版本:坚信他的学说揭示了现象背后的实在,不只是可能为真,而且绝对为真。迪昂的反对意见是:强实在论要求绝对的、具有必然真理的确实性;一旦某人相信并宣称他自己具有这样的确实性,他就把他的观点强加于其他科学。迪昂反对绝对真理的主张,因为这种主张阻碍探索,并把过多的约束加之于想象。迪昂悲叹16世纪下半叶和17世纪上半叶占优势的实在论是哲学—神学帝国主义,这种错误直到19世纪才得以纠正。 按照迪昂的观点,实际事实和常识定律是实在论的,本身虽为符号但经过翻译的理论事实和科学定律也是实在论的。作为非说明的和符号化的理想、即物理学理论虽不涉及实在(当然是非实在论的),但它通过直觉、类比却反映了实在论的本体秩序。迪昂的以自然分类为极限的物理学理论表明,与其说他把实在论视为任何理论必须满足的总括要求,毋宁说视为一系列相关理论相继迈向的目标。
其次,迪昂关于现象—实在、描述—说明的二分法大体上为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划出了辖域,也为工具论和实在论概略地设置了活动范围。关于事物的真正本性或潜藏在我们正在研究的现象背后的实在,是由形而上学告诉我们的,但是在现象王国内,科学则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迪昂似乎在物理学理论和物理学定律方面坚持有保留的工具论,而在日常经验和更深入的形而上学直觉方面坚持有保留的实在论。迪昂看到科学是充满错误的历史,他通过把实在论放逐到形而上学来容纳科学的失败。迪昂只是在科学和形而上学在理论终点巧遇时,在理论大厦最终建立起来时,才容许实在论的存在,这种巧合恰恰是通过非逻辑的卓识辩认的。在自然分类这个巧合点,物理学理论便“映射”出形而上学要把握的关于实在的信息。
再次,迪昂的工具论主要是作为方法运用的,它活动在方法论领域。而在本体论和认识论领域,他基本上持实在论的观点:他承诺外部世界和物质实在的存在,他承认科学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真邵,并持与实在论相符或相容的真理观。耍知道,实证论的工具论是否认实在、抛弃真理概念的。
再者,迪昂清楚地看到,工具论并不足以使科学成功,科学目标是工具论和实在论的混合方向。他明知自然分类是只能接近并不可企及的、在某种程度上是虔诚希望的东西,他深知对理论融贯或统一的要求是物理学方法无力辩护的,但他还是毅然采用这两个与工具论不相容的概念,来平衡和补充工具论的目标。这样一来,科学理论便在保全现象和追求逻辑统一的过程中趋向作为自然本体论秩序反映的自然分类,从而保证了科学进步:的合理性;另外,科学理论除有工具论的分类和经济功能外,也有实在论的示真(审美)、预见功能,从而保证了科学的非功利的认知价值。
最后,除《保全现象》洋溢着强烈的工具论倾向外,迪昂的其他著作都与此不同,《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中的反对工具论、呈观论和贬低科学认知能力的价值的色彩还是相当明显的。在该书中,他把由彭加勒在法国传播的盎格鲁撤克逊的“模型论”(modelism)视为工具论的危险变种,并采取明确的反工具论立场与之斗争。他批判了他在彭加勒的约定论和马赫实证论中发现的过度的工具论倾向,指出他们没有考虑科学史给出的渐进统一的明确证据。对于经典实在论者和经典实证论的工具论者对物理学理论的目的两个原则性的回答 (说明和分类),他持反对和部分否定态度。迪昂坚决拒斥物理学理论是方便处方的观点,他坚持认为物理学理论透露出关于世界本性的信息,给予我们以外部物质世界的知识,而纯粹工具论的物理学也许仅有贫乏的意义。([8],pp.334,314)
与反对工具论相伴随,迪昂也许是秉承亚里士多德的旨意——“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持更为坚决和更为激烈的反对态度,这反过来又有助于增强他的反工具论立场。他批评法国教育排斥抽象的和演绎的理论,变成功利主义的牺牲品;他抨击19世纪的信仰主义和反理智主义使科学沦为功利主义技巧,斥责实用主义认为物理学理论完全是功利主义的谬说([8],pp.93,314)。他甚至把科学背弃“无私的探索”而“服务于功利主义”,视为“反对圣灵的罪孽。([15],p.215)他断言:“导致有用东西的发现”只不过是真理研究的“剩余产品”([15],p.135);“只有当实验科学变成演绎的,尤其是当它变成数学的,它才是工业的向导。”
迪昂向来认为物理学不能建立在实用主义的基础上。他强调他不是实用主义者:“在物理学理论的价值的主题上,我们与各种实用主义学派分道扬镳,我们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把我们自己列入它的信徒中的一员。” 萨顿说迪昂哲学“是一种由他的宗教信仰和实用主义倾向赋予活力的哲学” ,显然是出于对迪昂哲学的无知和对迪昂宗教信仰的偏见。
综上所述,迪昂力图在工具论和实在论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或必要的张力 ,从而把二者协调起来。因为工具论把科学限于观察结果的诠释和预言,而实在论试图揭示实在的深层本性,科学的历史和实践表明,二者的单独行动均不能有效地促进科学的进步,只有它们珠联璧合,才能相得益彰。迪昂深谙此道。他在评论莱伊的著作时说:这位作者依次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和针锋相对的态度一一反思的和批判的态度、本能的和自发的态度。批判的反思迫使他宣布,理论物理学只知道实验揭示的、必定是偶然的和特殊的真理,理论只不过是分类和发现的工具,并未把知识添加到纯粹经验的事实上。另一方面,本能的和自发的直觉又驱使他宣布,存在着绝对的、普适的、从而超越实验的真理,物理学理论稳定地变得更广阔、更统一的进步指向是对这种日益精确和日益完美的真理的某种洞察。我们将宣称莱伊先生沿着相反方向运动的推理的这两条路线是相互矛盾的吗?我们将以逻辑的名义责备它们吗?迪昂的回答是:肯定不!正像我们不谴责我们在机械论的继承者的思想中辨认出两种相反的倾向一样,正像我们不指责彭加勒先生就不融贯性所阐述的命题—样——这些倾向和命题先是拒绝、后又承认物理学理论的客观有效性一—我们也不谴责它们。迪昂继续写道:
“在马赫、奥斯特瓦尔德和兰金以及所有审查物理学理论的本性的人中,我们都能够注意到这些相同的两种态度,一个看来好像是另一个的平衡重量。宣称在这里只存在不融贯和荒谬是幼稚的:相反地很清楚,这种对立是一个与物理学理论的本性在实质上相关的根本事实,我们必须如实地记住这个事实,如有可能就说明这个事实。”([8],p.333)
因此,迪昂的结论是:“责成物理学理论在它的发展中保持严格的逻辑统一,也许是把不公正和不宽容的暴政强加于物理学家的精神。”然而“物理学家不管多么实证论”,“他都不能使他的精神在物理学理论中看到的只是一组实际的步骤和工具架”,“他都不能拒绝承认”,“他朝向越来越统一、越来越完美的物理学理论的努力是合情合理的”,即趋向于暗示外部世界的“普适的和必然真理”的自然分类。([8],pp. 334,332)
迪昂的能量学既是他心目中的物理学理论的理想形式,事实上也是工具论和实在二者的张力哲学的体现。能量学是用形式方式构造的、用来描述现象的完整逻辑体系,迪昂十分欣赏它的研究进路和方法论价值。他说:
“它没有模仿物理学家到那时提出的许多力学理论,它也没有用假设的物体的隐蔽运动代替仪器测量的可观察的性质,以便能够把理性力学的方法应用于这些运动;它以实验物理学产生它们的形式接受了它们,而没有自称把它们还原为形状和运动——当帮助他们的感官或仪器都未实现这一还原时;正是直接的观察和实验的资料,将被它的公式包容。”
“现在,我们未看到任何基本原理来自把我们察觉和接触的物体分解为不可察觉的但却更简单的物体的需要;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把借助隐蔽的运动说明可感觉的运动作为目的。 原子论没有以任何方式有助于它们的系统阐述。它们都是出自于把某些十分普遍的法则系统化的需要,这些法则的推论保全了现象。于是,物理学发展史终于确认,那门科学所使用的方法的逻辑分析教给我们什么东西。从前者和后者,我们复活了我们对于能量学方法在未来富有成果的信念。”([2])
这些叙述中的方法论思想基本上落人工具论的框架内,尽管理论的逻辑系统化已超出工具论的界限。但是,迪昂并未就此止步,他指出在能量学卷入物理学理论的终点,存在着类似于它的宇宙论即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尽管二者的创造者是陌生人。迪昂列举了把二者联系起来的诸多特征,从类比洞察到同一本体论秩序的图像([8],pp. 305~311)。显而易见,这是实在论的语言。
在工具论和实在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既是迪昂的明智之举,也是科学历史的启示和科学实践的要求。确实,以历史案例和实践事实作为论据,是在工具论和实在论之间争论的双方都能够玩的一种博奕,但是无论哪一方都不会成为毫无争议的赢家。一些插曲似乎为工具论的磨房准备了谷物,另一些事件又好像为实在论的大炮填充了火药。 因此,在历史的
争论中不过分地偏袒任何一方,在科学的实践中审时度势地在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也许是心开目明和富有成效的。诚如夏皮尔所言:
“一个成熟的科学理论术语应该有所指,而且它对于所指客体近似为真。成熟科学中后续理论保持着早期理论所指的事物和理论关系。在科学理论中也存在着具有工具性而不标志实在的术语,我们称为概念工具。当没有理由把一个理论术语作为概念工具时,就应该承认它对客观实在的指称;而一旦有理由怀疑其正确性,就应该在保留它的前提下把它当作概念工具。”

参考文献和注释
p.duhem,to save phenomena,an essay on idea of physical theory from plato to galileo,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e.doland and c. maschle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p.3.
p.duhem,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physical theories,syntheses,83(1990),pp.189~200.
n.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叶式辉译,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xv页。
迪昂的结论引起天主教辩护者的注意和重视,但迪昂的意图并不是为罗马教廷辩护,而是赞同工具论的保全现象的方法论。
迪昂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不过,哥白尼除借助保全现象外,还诉诸“概念整合”作为可接受性标准来论证他的体系的优越性。“假定地球具有我在本书后面所赋予的那些运动,……不仅可以对所有的行星和球体得出它们的观测现象,还可以使它们的顺序和大小以及苍穹本身全都联系在一起了,以至不能移动某一部分的任何东西而不在其他部分和整个宇宙中引起混乱。”参见([3],p. xxxii)
考虑到迪昂关于“逻辑不是我们作判断的唯一向导”的名言,也许帕斯卡和迪昂常说的“内心的理性”在表面之下起了作用,因为历史证明伽利略毕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尽管迪昂的论断在逻辑上站得住脚,但科学实践却对他作了有力的反驳。
尼福(a. nifo)认为:“理论与观察的和谐一致,并不能把理论赖以立足的假设转化为已证明的真理。证明要求人们另外还要确定,没有其他假设的集合能够保全现象。”([1],p. 49)
p.duhem, the aim and structure of physical theory,translated by p.p. wiener,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u.s.a.,1954,p. 41.
科恩论证说:“就实践或计算天文学来说,哥白尼进行的创新几乎不是革命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倒退的。”他还断言:康德从未说他发动了“一场形而上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详见l. b.科恩:《科学革命史》,杨爱华等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122,245,252页。
h. 巴特菲尔德:《近代科学的起源》,张丽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21~22页。
k.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67页。
参见([9],pp. 115,122)。此外,哥白尼的计算方法并非更简单,他用了48个圆,比托勒密还多5个,参见([9],pp.118~119)。
林正弘:《伽利略•波柏•科学说明》,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88年第1版,第18,19,35页。
波普尔对本质主义的定义是:最好的、真正的科学理论描述事物的“本质”或“本质属性”——现象背后的实在,以及科学家能够成功地最终确立这种理论的真理性而克服一切合理的怀疑。参见([11],p.146)。
波普尔对第三种观点的界定是:科学家的目的在于真实地描述世界或世界的某些方面, 在于真实地说明可观察事实(伽利略原则);尽管科学家的目的如此,但他们绝不可能确凿地知道他的发现究竟是不是真的,虽然有时他有一定把握断定他的理论是假的(非伽利略观点)。可参见([11],pp. 161~162)。雅基认为,迪昂在倡导“第三条道路”方面早就行动在波普尔之先。参见s.l.jaki,uneasy genius:the life and work of pierre duhe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ing,dordrecht, 1987, p. 368.
p. duhem, the evolution of mechanics,translated by m.cole,sijthoff & noordhoff,moryland,u. s.a.,1980,p. 99.
不用说,物理学家在各种方法中是有所选择的。谈到选择标准,迪昂说:“指导是由我们对科学过去的认识提供给我们的。发现与事实矛盾的原理被详细阐明。其他的享有部分确认的原理各得其所。这些原理本身被修改、校正,用每一步保证它们的推论与事实严格一致。 使我们放心的是,我们在这里剪裁出形状的衣服正好适合穿它的身子,因为顾客必定反复试穿过。”([15],p.378)
p.k.feyerabend,problems of empiricism,philosophical papers,volume 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 20.
p.k.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周昌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1页。迪昂若九泉有知,肯定不会同意这种极端主义的立场,他信守帕斯卡的“中道”或“中庸”。
k.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纪树立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1版,第191~205页。
i.c.巴伯:《科学与宗教》,阮炜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13页。
r.吉尔:作为工具合理性的科学合理性,《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9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81~89页。
郭贵春:《当代科学实在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17页。
p.k.feyerabend,realism,rationalism & scientific method,philosophical papers, volume 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201.
p.barker,copernicus,the orbs,and equant,syntheses,83(1990),317~323.
a.guddu,the realism that duhem rejected in coppernics,synthese,83(1990),pp. 315.
亚里土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l版,第5页。
p.duhem,german science,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j.lyon,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la salle illinois, u.s.a. 1991,p. 35.
p.duhem,logical examination of physical theory,syntheses,83(1990),pp.183~188.
g.萨顿:《科学的历史研究》,刘兵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126页。
关于“必要的张力”的哲学涵义,读者可参阅李醒民: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一种卓有成效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准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第143~156页。
a. lowinger, the methodology of pierre duhe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41,p. 9.
p.l.quinn,duhem in different contexts comments on brrenner and martin,syntheses,83(1990),pp.857~362.
李勇等:我不是历史主义者——与d.夏皮尔先生一席谈,北京:《哲学动态》,1995年第3期,第34~35,39页。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李醒民 [标签: 工具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略论科技哲学视角下实施书香校园建设的必要…
    略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范式转变中看待生态美学的出现——略论生…
    略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与生活
    略论舆情空间
    略论价值观念更新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略论先秦儒学及其影响
    略论《周易》卦爻变化的特点
    略论《周易》史观
    略论科学研究规则对自然观的依赖性
    科学“乃儒流实事求是之学”——略论阮元科…
    略论科学、民主和自由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