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西方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一项对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调查

   编者按:文化研究是本刊新开设的栏目。本期以外语教学和汉外翻译为切入点,探索文化因素。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跨文化交际,尤其是我国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它关涉到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邵思源、陈坚林)。中国文化意识的培养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当前外语界面临的另一个课题(郭佳,李国庆、靳智博,姜涛)。
  
  提 要:本研究主要探讨目前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敏感度和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以及引起这种现状的原因。从参与研究的35名高中英语教师可以看出,教师整体的跨文化敏感度处在较好状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中学英语的主流。文化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培训和过重的语言教学目标是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an investigation into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hao si-yuan chen jian-li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the research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today’s english teacher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find out the underlying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it in the domain of high school tefl(teaching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 35 english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senior high school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results presented that the majority of english teachers had a relatively high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but the practice of culture teaching were not quite qualified. the activities of culture teaching are quite monotonous. for teachers, lack of training and guide and heavy burden of language teaching are the major difficulties in culture teaching.
  key words: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culture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受到文化的制约,脱离文化来学习语言是不可想象的。WWw.11665.CoM交际则是用语言将文化外化,语言、交际、文化三者互相交融,相得益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交往的频繁,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一项重要的人类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很多国家得到发展。然而,从培养学生角度调查英语教师,尤其是中学英语教师的文化教学现状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却很少。
  
  1 文献综述
  
  edward hall 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作。这以后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层出不穷。samovar & porter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交际问题出发,论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samovar & porter 2004:302-303)。moran提出自己的文化学习模式,认为“文化学习过程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循环”,“文化知识包括4个要素互动:理解内容(文化信息)、理解方法(文化实践)、理解原因(文化观念)、自我意识(文化自知)”(moran 2004:18-19)。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这一套文化学习模式的核心部分。byram提出的跨文化能力模式由“知识、技能、态度”三个层次构成,可以用于文化教学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他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主要涉及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内容和测试(byram1997:34)。陈国明主张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采取恰当的有效的行为并得到预期反应的一种能力”,“包括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能” (陈国明 1997:241),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同。贾玉新告诉我们,“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他在ruben的基础上讨论有效交际的7个构成因素,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 (贾玉新 1997:7)。胡文仲和高一虹从外语教学角度出发,“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社会文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扬弃贯通能力”(胡文仲 高一虹 1997:79)。
  2011年 邵思源 陈坚林 一项对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调查第3期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层面,只不过不同学者的侧重点或措辞不同而已。既然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培养学习者的最终目标之一,文化教学就是一种重要手段。nunan指出,“文化是可以习得并可以教授的,在我们目前的课程设置中,文化往往是一个额外的成分,但实际上文化应该成为教学和整个课程的核心内容”(郑新民2010:74-78)。因此,许多学者提出文化学习的不同模式:“跨文化意识的层面”(胡文仲1997:78)、“涵化(文化适应)阶段”(brown 1994:169-173)、“跨文化感知”(bennet 1993:21-27)、“包括结构、社会语言、社会文化、经验4个成分的教学模式”(stern 1983:500-505)。以上这些文化教学模式大多“过于强调在无意识的文化活动中学习文化,缺乏明确的文化学习意识”(moran 2004:157-162)。
  本研究主要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即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敏感度是一个多层面概念,它“包括6个要素:自尊、自我监督、思想开放、移情、交际参与度和理性判断”(chen & starosta 2000: 1-15)。根据这6个要素组成的概念框架,采用因子分析法,chen & starosta开发出测量跨文化敏感度的专用量表——iss. 这一量表的效度和信度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水平。
  
  2 调查研究
  
  2.1 研究对象
  共有35名高中英语教师自愿参加该研究。他们均来自江苏省某地区的4所高中。其年龄从21岁至43岁,平均年龄为32岁。他们的平均教龄为6年,最少的2年,最多的10年。另外,本研究还随机抽取58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一)主要调查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采用chen&starosta (2000) 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分为5个层面,分别是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满分为120分(见表1)。问卷(二)和问卷(三)采用paloma castro et al. (2004) 和 lessard-clouston (1996)关于教师进行文化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师生,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了解教师实施文化教学的现状。问卷(二)分为两部分:(1)包括一些基本信息,如教师的年龄、学校、教龄及学历;(2)设计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如何看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是否愿意进行并如何进行文化教学,对外语教学目标的理解以及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卷(三)的对象是高中生,内容包括对语言和文化两者关系的认识、对文化教学及教学现状的了解和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定性研究主要对教师访谈,从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中随机产生10人,了解他们如何看待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力高或低的原因以及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笔者发放问卷调查之前向被试(教师)说明研究目的,收回有效问卷(一)和问卷(二)各35份,随即抽取2个班的学生,由其英语教师将调查问卷(三)发给学生,收回有效问卷58份。
  2.3 调查内容
  本研究主要探讨目前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敏感度的现状和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
  2.4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敏感度平均值为85.8,中数为86,众数为84,3个数值非常接近。可见,整体跨文化敏感度比较好。标准差为6.7379,并且p75=90说明受试跨文化敏感得分比较集中。在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层面中,差异认同感最强,其次是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而交际信心最弱。这说明教师普遍从心理上能够认同、接受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愿意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和交际信心不强,表明教师缺乏实际交流经验,导致自身无法充满信心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在交际过程中无法或不能完全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无法作出相应回应,无法产生沟通时的愉悦感。在35位被试中,16位教师表示接受过跨文化交际培训,19位表示从未接受过这方面培训。而在随后对教师的采访中,也有不少教师反映自己并没有过跨文化实际交际经验。还有一部分年轻教师则反映自己虽然在大学期间学习了一些跨文化交际课程,但仅仅是跨文化交际学、英美概况等一些选修课,自己本身也未足够重视。可见,在一些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里,大部分课程文化方面的内容多局限于对异国文化事实的学习,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层面。而情感和行为层面则没有足够重视。因此,对中学英语教师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问卷(二)主要了解教师文化教学的现状。大部分教师基本了解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对学生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的要求,但是只有3位教师表示非常了解。86%的教师愿意进行跨文化外语教学,这与问卷(一)的结果一致,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比较积极。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教师如何分配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时间,分析可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66%的教师表示文化教学仅占实际教学的20%,只相当于语言教学的四分之一时间。只有2位被试用了60%的时间进行文化教学。可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知道如何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文化教学处在一种任意发挥、毫无秩序的状态。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上,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重点学习与文化相关的词汇(89%),介绍相关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83%)以及对比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77%)。排在后三位的是学生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46%),通过多媒体,如电影、录像、图片、vcd、internet等补充课堂文化教学内容(34%)和举例子(31%)。这反映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中学英语的主流,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实施,信息技术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中国大部分英语教师缺乏国外亲身接触异国文化的机会,他们本身的跨文化经验非常有限。第五题要求教师对8个外语教学目标进行排序,这8个目标可以归为3类:语言目标、文化目标和语言与文化融合的外语教学目标。将排序后的选项赋予分值并得出它们的平均分后,可以看出排在前三位的均是语教学中的语言目标(平均值分别为7.17,4.89和4.8),排在第一位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排在后3位的有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自己的文化和文化身份,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增强跨文化意识以及与不同文化群体交际的技能和既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平均值分别为2.49,3.8和3.91。上述情况和访谈结果都表明,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教学实施、评估和测试,尽管绝大多数教师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停留在语言层面,关于如何对待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如何具体实现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原则等实质内涵都非常模糊。大部分教师认为实施文化教学的困难在于没有接受过文化教学培训,缺乏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指导(63%),语言教学任务繁重,顾不上文化教学(60%),文化内容庞杂,难以全面系统教授(60%)以及学生认为提高语言能力比文化能力更重要(54%)。许多教师在访谈中也表示,在高考压力下,他们没有精力和时间进行文化教学。最主要的是高考试卷中涉及到文化层面的内容相对较少,这一点导致他们几乎放弃文化教学。还有教师表示,文化错综复杂,涵盖面太广,无从下手。教师在文化教学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上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可以解决他们的困惑。同时,缺乏合适教材和良好教学环境也是文化教学实施的拦路虎。可见,教师、教材以及教学环境,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制约文化教学。
  关于58份学生问卷的分析结果,55%的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52%的学生基本同意各国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有34%的学生对文化教学不太感兴趣,这与张红玲(2001)和胡超(2005)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有差异,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文化教学比较感兴趣。令人欣慰的是,84%的学生表示赞成文化教学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可见,由于文化教学自身的随意状态同样导致学生们各异的态度。因此,逐步培养中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非常有必要。为了了解中学文化教学现状的真实情况,学生们被问及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进行文化教学时,结果是:59%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进行文化教学,29%的学生教师说有时进行文化教学,这与对教师的调查结果比较一致。从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途径可以看出,电影、广播或电视节目及中文书籍刊物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与学生希望教师采取的学习文化的方式基本一致:80%的学生希望通过多媒体,如电影、录像、图片、vcd、internet等补充课堂文化教学的内容;43%的学生希望通过讨论、角色扮演来学习文化知识。这无疑证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受学生欢迎,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则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灵活。

  3 总结及启示

   结果表明,这4所高中英语教师整体的跨文化敏感度处在较好的状态。在具体5个层面,差异认同感最强,其次是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交际信心最弱。这与教师缺少跨文化培训和跨文化实际交际经验关系密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流。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教学、评估和测试,绝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只是停留在语言层面。文化内容的庞杂、高考的压力、语言教学任务的繁重等都是导致这一现状出现的原因。
  
  参考文献
  何久香. 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 湖南教育,2001(3).
  胡 超. 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j]. 中国外语,2005(3).
  彭世勇. 跨文化敏感: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比[j]. 宁夏大学学报,2007(1).
  王振亚. 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 系统功能语法与外语教学[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胡文仲 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张红玲.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外语教学改革:中国外语教学中文化现状调查[a]. 吴友富. 外语与文化研究[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郑新民 李茨婷.文化可教否?应该教谁的文化——访著名语言学家david nunan教授[j].外语电化教学,2010(2).
  bennett, m. j. towards ethnor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a]. in r. m. paige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c].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 1993.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englewoods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94.
  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byram, m. et al. developing the intercultural dimension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for teachers[m].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 2002.
  byram, m. &zarate, g. the socio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dimension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 1997.
  canale, m. fro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o communicative pedagogy[a]. in j. c. richards & r. w. schmidt (eds.).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c]. london, england: longman, 1983.
  chen, g. m.&starosta, w. j.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boston, ma: allyn&bacon, 1998.
  chen, g. m.&starosta, w. j.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j]. human communication,2000(3).
  lado, r. how to compare two cultures[a]. in valdes (ed.). culture bound: bridging the cultural gap in language teaching[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7.
  moran, p. r.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samovar, l. a. & porter,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5th edition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stern, h.h.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邵思源,陈坚林 [标签: 高中 英语 敏感度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如何对高考体育生进行历史教学
    CIS战略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哄堂大笑”原来是出自一项有趣的制度/异域…
    浅谈《百家讲坛》对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启示
    西方文化渗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论西方文化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
    对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
    论社会文化和政治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影响
    梳理与反思: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思考
    诌议人力资源时效性对高校图书馆的战略性影…
    对高校专业教育的思考
    人力资源时效性对高校图书馆的战略性影响研…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