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壮英婚嫁习俗的文化内涵探析

壮英婚嫁习俗的文化内涵探析

文化是一个民族敷衍发展的历史积淀,它具有跨国界、超地域的共性,即文化的世界性;同时,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以及所依存的自然环境论文联盟http://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又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婚嫁习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之一。纵观人类婚姻的发展史,不管是壮族,还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各个民族,传统的婚姻类型基本上都是沿着血缘婚→族内婚→族际婚→一夫一妻制的轨迹发展,形成一些共同的观念和审美标准;也造就了体现本民族特色的婚嫁习俗。
  一、婚姻中的媒
  从恋爱到步入结婚的殿堂的男男女女,无不是通过一定的媒介达到认识、交往、交流和相互寄托。婚姻中的媒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在传统壮族婚姻中,媒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媒人一般是已婚,而且大多数是已经做了父母的妇女或男子;媒人一般是在本地有一定声望的人,能说会道。当某家的男青年(或其父母)相中某个未婚女青年时,男青年或其父母就选一个媒人,把情况跟媒人说,然后这个媒人就成为这两家人沟通的桥梁,直至两个青年完婚。为表达对媒人的谢意,男方通常在婚礼结束后送一个猪头给媒人。英国人的婚姻中也有媒人,他(或她)对婚姻的成功与否起不到关键作用,只是介绍青年男女两个人认识,至于他们能否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那要看他们是否情投意合、两情相悦,使他们双向选择的结果。当然,在封建制以前的英国,儿女的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媒人也曾在婚姻中起关键作用。WWw.11665.CoM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指出的,“在中世纪以前, 是谈不到个人的性爱的,…… 在整个古代, 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 当事人则安心服从。古代所仅有的一点夫妇之爱, 并不是主观的爱好, 而是客观的义务, 不是婚姐的基础, 而是婚姻的附加”。[1]
  爱情中的媒物是指青年男女为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意而赠送的东西,即以某种约定俗成的物品为中介,作为传递爱情的信物,或称定情物。媒物在传统壮族婚姻中是婚姻中介的一种补充形式,有了相互爱意的那女一般也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物媒可以是有形的,例如绣球、红蛋;也可以是无形的,例如山歌。在红水河流域的壮族“歌圩”活动中,据说青年男子手握红蛋去碰姑娘手中的红蛋,如果姑娘中意小伙子,就将手中的红蛋露出来让他碰撞,并两人一起把鸡蛋吃掉,意味着男女有结交姻缘。而在靖西、那坡县的“歌圩”活动中,姑娘则把自己手中的“绣球”抛向中意的小伙子,如果这个小伙子对姑娘有意,就接过绣球回投给对方,如此十余来回后,便互吐衷情,然后悄悄消失在竹林中。分手之际,互赠信物,日后许多人便结为夫妻。而在“嘹歌”盛行的田东、田阳等县,青年男女则“以歌传情”、“以歌会友”,“ 倚歌择偶”。在英美的婚俗中,媒物主要是男女双方在订婚和结婚时互赠的钻戒。这个钻戒是“以圣父、圣子、生灵的名义”赠送的。可见,在不同的婚俗中,虽然媒物的形式不同,但它们的文化蕴含是相似的,那就是对神的崇派,和对上帝的崇派,“实际上是上古时代以神媒为婚姻中介时自由恋爱婚俗的变异”。[2]
  二、求吉辟邪的心理
  结婚是人生新生活的开始,人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婚姻生活能够大吉大利、和和美美。因此,不管是壮族,还是其他民族,人们在婚姻活动中都存在“求吉辟邪”的心理需求。在传统壮族恋爱到结婚的“五步曲”——问名、纳吉、请期、纳征之中,每一步都是在经过算命先生或者“谟公”选出的“吉日良辰”进行的。此外,在媒人问得女孩生辰八字之后,男方家长往往还把两个年轻人的生辰八字让算命先生或者“师公”合一合,看两人是否命中相生相克;如两人的名相冲,则停止交往,或者在结婚时请“谟公”来给这对新人做法事予以消除。
  广西隆安一带的壮乡新娘离开娘家时有“撒花”的风俗。撒花仪式由村中父老或者亲友中的“福、禄、寿”齐全的老人来主持。撒的“花”并不是真正的鲜花或者干花,而是炒过的“米花”或大米。英国人用锦纸屑代替小米撒到新人身上。这里面的“米”作为生殖观念的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其文化内涵就是让新娘伴着花儿上路步入夫家,花儿将给她带去美好的生活,即“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在新娘进入夫家时,要在门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口跨过烧红的炭火,意思是把路上遇到的妖魔邪气去之门外。
  择吉日也是英国的婚俗之一。英国人忌讳在五月结婚,因为英帝国与古罗马帝国有很强的文化渊源,五月份是罗马举行历祭的日子,所以“五月把婚结,后悔来不迭”的歌谣流传至今。他们的择日习俗有一口诀:“星期一得健康,星期二银满仓,星期三日子顶顶好,星期四多灾,星期五破财,挨到星期六福气半点无。”因而结婚的男女特别钟爱“星期三”这个日子。[3]
  在新人的装束方面,壮族婚俗中论文联盟http://婚礼主要与红色调为主,在东方文化中, 红色是兴奋、喜庆与吉祥的象征,如开门红、走运红等。所以在东方婚礼上, 传统的新娘婚服是红色的, 表示新婚大喜之意。而英国新娘常穿白色的婚礼服,且应当穿戴“一点旧物,一点新物,一点借来物,一点蓝色物”。因为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常与吉利、平安、善意、正直发生常规性联想,是欢喜、纯洁无瑕的象征。而旧的东西与新娘家族和她以往生活有联系;新的东西代表新娘未来的幸福新生活中能有好运和成功;借来的东西能给婚姻带来好运, 这可以是一件婚礼服、一块手帕、一件首饰。
  新娘佩带婚纱是为了在婚礼那天不被在空中游荡的邪恶鬼魂伤害。[4]
  三、家庭组合形式
  家庭是维持和延续婚姻最基本的居所。传统壮族婚姻的家庭组合形式经历了“从妻居”到“从夫居”的发展历程。“从妻居”又称“入赘”,壮语叫“hwnjranz”或“baecuemq”,意思是男子“嫁入”女方家,到女方家上门。女子“取婿”跟男子“娶妻”的仪式是一样的,但是,“从男方来说,做上门女婿可能会面临较多改变。比如要更其姓,还要改和妻子的兄弟、堂兄弟一样的‘字辈’,惟一能够保留的是最后一个字,以作为自身原有东西的象征符号;入赘后所生的子女,一般得从母姓,不得从男方之姓。……好的上门女婿会被女方亲属当做亲生子女来看待,‘家产赘婿与子均分’,即有家产的继承权”。[5]这种“从妻居”的家庭组合形式普遍被认为是“母权制”社会的一种残余现象或变异的婚姻形态。“从夫居”还有“不落夫家”的婚俗。“不落夫家”是指刚结婚的女子并不在丈夫家与丈夫同居,而是回娘家居住,只是在逢年过节或者农忙时节由丈夫的小妹来请回去过节或帮忙收种庄稼等,一直到怀孕准备生产子,才回夫家生产,长住夫家。
  “不落夫家”的婚俗,学者普遍认为,这是母权制向父权制社会过渡时期的遗俗,是女性反抗男权社会的一种形式。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这一婚俗所蕴涵的文化心理主要有:首先,是保护未成年女子身心健康的需要。因为以前的壮族社会普遍存在早婚的现象,女孩子在几岁时就该始出嫁,因此,壮族先民们约定“不落夫家”这一婚俗来保护儿女的身心健康。对此,有文献记载:“多早婚, ……七、八岁即有结婚者……婚日……亲友伴送女至男家, 住二三日, 夜间女伴同新娘共枕,…… 三日后新娘偕婿归家, …… 或有妊, 而遂归夫家同居。或夫妻如仇, 数十年不愿规面, 因野合而成夫妻者, 随处皆有”。[5]其次,是为了保护青年女子的经济权利。婚姻是上层建筑,要以经济基础作为保障,而在早婚的情况下,尚处于青春期的女子因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沉重的劳动任务,因而不仅往往与公婆相处不好,其在家庭中的经济权利也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在“不落夫家”期间,经济上处于一种半独立的地位,虽然她们也帮父母家干活、与父母同吃住,但父母总要分一点田地牲畜给她们,由她们来耕种养殖,其收入全归她们所有。可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一婚俗是有进步意义的。到了现代,虽然早婚的现象已经很少,但这一婚俗还在一些地方存在,主要是“壮族青年女子的婚姻对象与恋爱情人不协调性引起的文化心态上的反诘现象”。[7]今天的壮族,仍行“倚歌择偶”的恋爱方式,许多人是多对象的恋爱方式,恋爱的风流潇洒与婚姻生活的单调枯燥形成了明显的对照。随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提倡,“不落夫家”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很多年轻夫妻婚后马上积极劳动,共筑自己的爱巢,甚至,有的年轻人都不举行热闹而隆重的婚礼。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儿女结婚后很少与父母住在一起。他们共建自己的家,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以前,已婚妇女一般不外出劳动,她们只在家里做家务,相夫教子。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更主要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十九世纪后半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已婚妇女走出家门,向男子一样扛起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大旗。到二十世纪90年代,由于性解放运动、劳动者的工资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英美等西方国家出现了“同性婚”这一非传统的一男一女的结合的婚姻现象。到目前,英国、法国、丹麦、荷兰、比利时及美国的一些州已经认可了男女同性恋者结婚的合法性,结婚的同性恋者可以互相继承对方的财产。同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后现代的家庭”,即“由不同文化的、不同性别的及不同辈分的许多人组成的家庭”,……这些家庭包括“同性恋者组成的家庭”,即由几对父母和他们的孩子组成的家庭;“离异者组成的家庭”,即由配偶、前配偶、新配偶及他们各自的小孩组成的家庭;和“国际家庭”,即家庭成员分出在不同国家,甚至论文联盟http://不同的洲,或者由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夫妇、单亲父亲/母亲、及他们的孩子等共同居住在一起组成的家庭。[8]
  婚姻家庭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元素,是一种上层建筑,它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婚俗是一种生活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心理,我们不能随意评论它的好坏,只有尊重它,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交际的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廖志恩 [标签: 四川 瑞安 天津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俄罗斯的的婚嫁习俗
    从“卡舅公”看侗族民众与时俱进的婚嫁观
    “小传统”的生存逻辑:华北乡村婚嫁习俗的历…
    中印婚嫁习俗之比较
    农村婚嫁习俗的变迁
    咸宁地区婚嫁习俗探析
    土家族婚嫁习俗
    民间婚嫁习俗中的辟邪现象分析
    大通土族婚嫁习俗文化意蕴初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