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浅谈英国的欧安会谈判策略
[摘要]欧安会是冷战缓和的高潮。为了这次前所未有的东西方对话,英国做了大量的、比较充分的准备,其中为西方集团确定基本谈判策略是其自定的重要任务之一。当苏联一心希望尽快召开欧安会时,英国却始终主张欧安会多边预备会谈不应该谈判实质性问题。英国为欧安会正式谈判设想了足够复杂的、多层次的会议组织结构,并且还构思了“归纳法”和“平行法”两种谈判方法,以便能够使西方各国的欧安会代表能够在欧安会谈判期间随心所欲地提出他们所关心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并有效保持了对东方的压力。英国的这些谈判策略对欧安会谈判,以及未来的欧安会进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缓和,欧安会,英国,东方,西方
    
  欧安会是包括所有欧洲国家(阿尔巴尼亚除外、安道尔的代表权由法国行使)以及美国、加拿大在内的一次盛会。它是二战后东西方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英国为欧安会所作的准备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西方联盟的,主要是以维护西方集团的整体利益为根本目标,以保持对东方的压力、加强欧洲两个部分之间的非政府交流、进而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和平演变为冷战斗争的目标;另一方面是本国的目标,即发挥欧洲大国作用、在欧安会上扮演大国角色。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英国一面强调西方团结的重要性并坚决维护之,一面设计了一些谈判策略和谈判方法,包括避免欧安会多边预备会谈谈判实质性问题,确定欧安会的组织结构等,以及“归纳法”和“平行法”等谈判方法,并坚持区分谈判阶段和文件起草阶段。通过这些策略的实践,西方在谈判期间长期占据优势,对苏联东欧国家保持了强大的压力。Www.11665.cOm
  
  一、避免欧安会多边预备会谈讨论实质问题
  
  欧安会多边预备会谈是为正式会议所做的准备,它于1972年11月22日开幕,1973年6月8日结束。预备会谈本身就不是简单的事情,其间,东、西方已经在各个议题上展开了争论和斗争,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多边预备会谈应不应该谈判实质性问题。西方联盟所谓的“实质性问题”,主要指“人道主义”“人权”方面的议题,以及经济领域里的“最惠国待遇”等议题。其中“人道主义”议题是苏联东欧非常陌生的,但却便于西方联盟对东方推行“和平演变”,经济议题则是东方迫切需要,但却很可能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西方联盟非常重视“人道主义”议题。
  对于欧安会预备会谈,西方集团内部存在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以美国为代表,另一种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美国多次主张,预备会议应该谈判实质性问题,以便为正式谈判提前制定一些清晰的实质性协议留待正式会议期间批准。美国希望利用苏联希望召开欧安会的迫切心情,迫使苏联在诸如“人道接触”(human contacts)等议题上付出代价,换取西方同意参加欧安会,因此多边预备会谈应该磋商实质问题。美国政府此时显然受到国内形势的压力,因为如果预备会谈不涉及实质性内容,那么美国国会和公众就会向政府增加压力,要求美国军队单方面从欧洲撤出,同时不利于盟国支持必要的军队增加。荷兰和美国都想让西方“从一开始就采取毫不含糊的态度”,至于以后,则再根据需要调整。英国和法国虽然也主张让苏联付出代价,可是它们都主张多边预备会谈不能谈实质问题,只能谈议程和程序。它们反对把多边预备会谈变成欧安会的“会前会”(pre-conference)。两国都比较坚持这一立场。法国较早的时候就提出,实质问题应该留给正式会议期间的专家委员会。越是临近欧安会,法国的主张在欧共体内就赢得越来越多的支持。法国的主张基本上得到了英国的全力支持。不过,英国也认为一切必须取决于具体形势。此外,当很多西方国家都赞成制定一份详细的议程表时,英国却希望保持欧安会议程的“模糊性”,只有这样,西方代表们才能随心所欲地提出自己的建议而不违反任何规章制度。
  英国之所以认为多边预备会谈不应该谈实质问题,主要是为了避免“提前对抗”,同时继续利用苏联急于召开欧安会的心理为西方与会创造有利条件。如果西方过早提出要求,就很难使苏联在此基础上让步,后面的谈判就没有多少东西可以争取了,东欧以及欧洲中立国也许就不会太在意西方联盟已经说过的东西。在英国看来,“一旦电梯启动,那么想要再下去,这是不现实的”,英国希望在任何部长会议上都保持“完全的灵活性”。英国驻北约副代表汤姆森(j.a.thomson)于是提出了英国的议程:西方声明,东方声明和共同基础。这样,既可以有一些实质性东西,又不会导致辩论。西德被这个主意“吸引住了”。
  英国认为美国低估了两个政治问题:其一,一旦欧安会多边准备工作开始,就没有一个欧洲政府希望因为阻止会议的举行而招致责备,除非发生苏联入侵罗马尼亚这样严重的事件。其二,美国忽视了“扩大了的欧共体”成员国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来自共同利益的自然感觉,并在欧洲政治合作的工作中觉悟起来了”。欧安会被西欧国家选为推行共同对外政策的场合之一,这本身就说明它们的一致性在增加。本质上,英国是为了保证西方各国代表们能够在欧安会上“随心所欲地”提出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要让东方朝着英国的要求前进,而不是相反”。此后,“小心谨慎地拒绝承诺参加欧安会”,不让苏联认为西方参加欧安会是理所应当的,这成为西方联盟——包括欧共体和北约——的正式立场。欧安会期间,英国始终坚持把前一阶段的谈判成果作为继续前进的条件。西方联盟也采取了这一基本立场。

 二、欧安会组织结构的确定
  
  欧安会议程包括欧洲的“安全层面”与“合作层面”,议题众多,因此如何使谈判顺利进行、争取谈判优势,是东、西方两个阵营都非常重视的问题。欧安会的组织结构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会议的形式——是分阶段举行、还是由多个小规模会议组成;二是会议的组织——谈判期间应设立什么样的、数量几多的磋商机构。
  1971年6月3至4日的北约里斯本会议上,北约国家就正式会议的结构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主张用多个会议组成欧安会,意大利支持这一观点;第二个观点主张举行一个会议,但分成几个阶段,这个主意是由法国提出的。最后,法国的观点获胜,西方最终确定欧安会将分三阶段举行。苏联也在1972年11月多边预备会谈前夕主张欧安会分三个阶段举行,并提出了自己的议程方案。英国则为欧共体制定并修改了一份文件,确定了欧安会建立一个合作委员会、三个委员会的基本组织结构。西方和苏联在多边预备会议期间分别提出了欧安会正式会议的结构设想。
  关于欧安会的组织结构,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分三个阶段,而是正式谈判期间该建立何种组织、它们各自的职责是什么。在这一问题上,英国坚持要求根据欧安会安全、合作等议题建立“足够数量的”委员会和分委员会,并确定它们的职权范围。英国希望保持欧安会 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保证谈判的细致性。英国的“西方组织司”这样认为:西方的利益可以通过一个相当复杂的委员会和分委员会结构来实现,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在西方各国使团规模有限、会议的各种便利被迫受限的赫尔辛基,西方的利益很难有效实现。1972年11月13日,英国对外与联邦事务部在给本国预备会谈代表团的指导简报的附件里提出,为欧安会第二阶段(即正式谈判阶段)设立三个委员会,分别处理:安全;经济、科学和技术合作;文化合作、发展人道接触和扩大信息传播。第一委员会下设两个分委会,第三委员会下设四个分委会。各与会国已经基本同意设立委员会的构想,但英国估计苏联也许会反对,因为苏联想限制第二阶段会议的会期,避免详细磋商各种议题。英国则认为,建立委员会和分委员会是最基本的工作,是多边预备会谈应该解决的,它可以为未来的谈判提供基础。
  1973年7月中旬,欧安会正式谈判开始以前,欧共体九国要求英国修改关于欧安会组织结构以及九国应该采取对策的文件。英国的文件编号是第(73)44号,该文件最终成为欧共体的共同文件,英国的主张也成为欧共体的一致立场。这份文件以多边预备会谈“最后建议”(final suggestions)为基础,详细回答了以下问题:委员会的数量;哪个委员会最先开始工作;分委员会的数量及其开始工作的时间;分委员会的工作应该如何组织;委员会如何监督分委员会所负责的工作;合作委员会如何协调各委员会的工作。英国认为,赫尔辛基“最后建议”十分清楚地规定将建立三个实质性委员会和一个合作委员会,这顺应了欧共体的观点,也不会在其他与会国中引起困难。英国主张,“合作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的主要功能是协调各个实质性委员会(即针对欧安会各个主要议程的委员会)的工作,并通过开会的方式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但是,合作委员会不应该过于频繁的开会,以避免给各个委员会造成压力;它也不应该要求各个委员会定期提交报告。英国对外与联邦事务部还感到,如果合作委员会定期开会,就可能给俄国人提供一个“可以施加压力以提高会议速度”的场合。对于“实质性委员会”,英国主张三个委员会应该同时展开工作。至于各个分委会,英国设想它们是能够详细讨论所有提议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保证西方所重视的问题不会被忽视。英国坚持认为,各个分委会应该首先处理实质性问题,各个分委会讨论的总和则构成委员会的工作结果。英国认为,这个方法已经在欧安会多边预备会谈上迫使苏联和东欧国家接受了,在第二阶段会议期间西方更不应该放弃这一点。
  欧安会多边预备会谈结束后,欧安会的组织结构最终确定为:
  (1)一个“合作委员会”。“合作委员会”的建议是法国首先提出的,它由各国“拥有全局观的高级官员们”组成。英国完全支持。
  (2)三个“委员会”,分别处理欧安会三大主题,每一个委员会之下再设不同数量的分委员会。
  (3)“特殊工作机构”(special working body),有时也被称为特殊工作组。它是根据瑞士和罗马尼亚的愿望建立的,为的是处理瑞士提出的“和平解决争端”建议。各国在欧安会第二阶段会议期间达成共识,把这个工作组当作一个分委员会来对待。
  (4)若干非正式的“小小组”(mini-groups)。这些“小小组”是在预备会谈期间设立的,它们是为了向预备会谈期间的“工作组”(working group)提供磋商结果等。
  瑞士、瑞典、芬兰和奥地利等在较早时候就形成了同盟,并对欧安会第二阶段的组织结构提出过建议,但是没有成功,绝大部分原因是它们没有咨询过西方国家(包括英国,尽管英国和这些中立国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此外,欧洲小国要求减少分委会数量,但是这遭到英国外相道格拉斯一霍姆的抵制。
  随着委员会的建立,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各个委员会及其分委会的职权范围。英国主张,必须明确规定各个委员会和分委会的职权范围。英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议题细节,否则当正式谈判开始的时候,代表们也许还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英国希望保证西方各国代表能够在会议上自由地、不受阻挠地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苏联不喜欢的人道主义等问题),从而保证实现西方联盟的利益。英国驻赫尔辛基大使、英国欧安会代表团团长埃利奥特(t.a.k.elliott)说,英国“应该能够保证一个实实在在的欧安会第二阶段”。为了能够获得清晰的“职权范围”,英国还坚持把这个问题和欧安会议程的确定联系起来,同时展开讨论,以此迫使苏联在希望获得有利议程的同时在“职权范围”问题上让步。西方联盟接受了两个问题同时讨论的建议。当欧安会预备会谈开始第二个会期(1973年1月15日)时,戴维农九国和北约已经制定了欧安会议程和委员会职权范围方面的提议,由比利时、意大利和丹麦代表西方制定并提交给预备会议。欧洲中立国和不结盟国家代表团总体上欢迎西方的提议,并且补充了它们的深层次观点,特别是关于安全领域。事实上,“职权范围”问题的磋商覆盖了欧安会多边预备会谈和正式会议的初期。多边预备会谈之前,欧共体九国就取得了一致意见,即:预备会谈阶段就应该磋商委员会和分委会的职权范围。这是法国人的文件里制定的。苏联不乐意确定“职权范围”。苏联最初完全不提“职权范围”问题,它不想授权给各个委员会,并对此进行了抵制。但在预备会谈后期,苏联和东欧国家在一些问题上“朝着西方行动了”,它们提交的一些草案暗示它们准备接受三个主要委员会的职权范围。

设立足够多的委员会、保持欧安会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明确各个委员会及其分委会的职权范围,这些都是英国坚持的谈判策略。从根本上看,英国意在确保西方各国代表们能够在欧安会上任意提出自己感兴趣、而可能让苏联感到难堪的问题,以便最终保证西方联盟的利益。特别是当基本确定了各委员会的“职权范围”以后,英国感到产生了一些令人鼓舞的东西,比如,如果西方努力去制定一份欧洲各国间关系原则的话,就可以定出一份政治性的“原则宣言”。更重要的是,英国可以努力改善苏联在谈判“人道接触”和“信息”等更自由流动议题时的行为,而苏联对此坚持主张只能采用双边磋商的方式,但是在确定职权范围以后,英国现在拥有了向苏联及其盟国施加“多边压力”的途径,英国此前从来没有过这种力量。埃利奥特说,至少英国现在可以迫使苏联要么在“人道接触”领域做一些切实的改善——哪怕这些进步很微小,要么用实际结果向世人展示苏联公开承认的“缓和愿望”是多么空洞“人道领域”正是英国希望用来“充实”苏联缓和概念的东西。从欧安会结果看,苏联领导人为了欧安会成功召开,为了争取多边承认二战后的“欧洲现状”付出了巨大代价,特别是在人道接触和信息交流方面,从而被迫修正了本国的“缓和”概念。
  
  三、“归纳法”和“平行法”的提出 为了保证对欧安会诸议题进行细致磋商,从而保证西方联盟的利益,英国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谈判方法,即“归纳法”和“平行法”。这两个方法不仅被西方联盟所接受,而且也最终被苏联所接受,成为欧安会正式谈判的重要方法。
  “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是英国坚持的主要谈判策略之一。它是在欧安会预备会议期间,在苏联暗示建立“工作组”(working groups)的情况下酝酿产生的。1973年2月5日,苏联代表门德尔列维奇(l.i.mendele-vieh)在一次晚餐会上向英国驻赫尔辛基大使馆第一大臣比瑟姆(r.c.beetham)暗示在各个委员会内建立“工作组”,以便加快多边会谈进度,同时召开更少的全体会议。在北约内部,挪威和美国都支持建立工作组的建议,法国反对。英国认为,这种构想表明苏联想让各国从容易的问题——即各个议程议项的标题、简单而一般性的委员会任务规定——着手,但西方不能追随俄国人。苏联的提议很危险,因为一旦苏联的想法被会议接受了,那么西方联盟就会处于一个“虚弱的讨价还价地位”,不能更加详细地规定委员会的职权范围,也不能建立足够的分委员会来保证一个有效的欧安会第二阶段。但是苏联的建议对欧洲中立国很有吸引力,因为它们更希望看到欧安会提高效率,谈出一些成果,而不是无限期拖延下去。埃利奥特认为必须充分认识到苏联建议对欧洲中立国和不结盟国家的吸引力。结果,英国等从来没有正式承认“工作组”建议,但这个方法在实际谈判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变成欧安会预备会议的重要磋商主题。
  针对苏联的“工作组”建议,英国提出了应对策略,即建议所有提交的提议“应该归总到一起,以便通过一部分接一部分的方式详细加以考虑”,西方联盟和中立国家广泛支持英国的提议,最终形成了“归纳法”。英国由此制定出一个文件,分发给西方盟国,很快就得到西方盟国和欧共体伙伴国的赞成。1973年2月23日的北约高级政治委员会会议上,英国的提议被北约委员会完全接受ⅲ㈣。2月26日在欧共体会议上,九国也认为“归纳法”符合此前欧共体政治领导人会议决议。法国驻赫尔辛基大使安德烈(m.g.andre)也曾列举了演绎法。苏联代表团从来没有正式接受“归纳法”,但是在欧安会预备会谈伊始放弃了“工作组”建议,接受了“归纳法”。欧安会第二阶段会议开始之前,英国再次向九国提交文件,确定必须详细讨论所有代表团的提议,保证欧安会各委员会和分委会对所有问题都进行细致的磋商,于是,“归纳法”成为西方联盟在欧安会第二阶段期间的重要谈判方法和程序。
  英国对“归纳法”的解释是:只有采取了这个方法,西方国家才会“考虑(欧安会)每一个篮子里的每一个主题,并寻求对各个主题达成一致方案,然后首先建立一些比较小的主题领域(这得符合各个分委员会),最后获得一个合成的议程议项”。“归纳法”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保证西方各国的提议被充分考虑,让英国诸位大臣能够在欧安会上自由地提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而不会被苏联方面阻挠;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欧安会像苏联想象的那样简单和重于宣传。“归纳法”尤其适用于西方非常重视的“第三只篮子”(basket |||),因为这只“篮子”以扩大“人道接触”及“信息”等的“更自由流动”为主要内容。基辛格曾经泼冷水,说欧安会在“更自由流动”方面毫无进展也许是可能的,但是英国更看重的是:西方代表能够就欧洲安全和东西方障碍等问题自由发表看法。苏联对“归纳法”非常不满。1974年5月14日,葛罗米柯告诉英国驻莫斯科大使加维(t.garvey),在英国欧安会代表团面前,“过多的小事情被夸大到它们本身的十倍百倍”。“归纳法”是针对苏联想尽早结束预备会谈,开始正式会议以及早日举行首脑级第三阶段会议的渴望,是为了利用苏联急于前进的心态。英国不希望苏联“牢牢控制走向妥协的步伐”,英国“不需要急急忙忙地让步”。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正是因为“归纳法”的采用,才使得欧安会旷日持久,因为在此方法下每一个议题都得到了充分讨论。
  和“归纳法”同时推行的,还有大致区分谈判阶段和起草文件阶段的方法。英国认为,必须首先对问题加以充分讨论,然后才能拟定相关文件,尤其不能让苏联获得它最想要的文件,同时却把它不想要的东西抛到一边。不过,英国没有把这两个阶段截然分开,毕竟谈判相当复杂,两者无法完全分离。其实,当谈判过于缓慢的时候,英国反而敦促尽快起草文件。
  “平行法”(parallelism)是英国着重实践的另一个谈判方法。该方法强调欧安会各个委员会及其分委会的工作必须同步前进,防止在某一个问题上走的太快,其他问题则落在后面,本质上是用来抵制苏联故意排斥“人道主义”,同时争取早日就自己想要的“各国问关系原则宣言”,它还可以防止苏联采取先易后难的谈判方式实现其目的。因此,“平行法”和“归纳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平行法”是多边预备会谈结束、确定各委员会及其分委会的工作方式过程中,由英国政府提出并被欧共体接受的,最终提交给欧安会。1974年1月7至9日,欧共体同意了“平行主义”路线。这个路线是由欧共体主席国西德提出的,但该路线是以1973年12月英国提交给西德的一份非正式文件为基础,英国文件明确说明要“平行开展”各项谈判,西德的指导路线确定了“平行主义”的必要性。英国认为,当设立足够数量的分委会以后,“各个分委会的工作必须并行展开,而不是让某一个走在前面,其他的跟在后头”;在实际行动上,要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是所有分委员会同时开会,另一个是一个委员会只设一个分委员会;同时,欧安会“合作委员会”须制定一份决议,要求各委员会根据各个分委员会并行开展工作,以密切合作的重要路线来安排各自的工作。英国强调,尤其不可以把第三委员会的工作落在最后。由于第三委员会的分委员会数目多于第一委员会,那么在时间有限、会议次数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第一委员会无疑将会前进得更快些,这当然不利于西方在以人道主义议题为核心的“第三只篮子”里追求更多东西。不论哪一个委员会开展工作,英国的“主要目标是保证第一委员会的原则宣言工作和第三委员会的人道联系与信息工作尽可能同时并行展开”,如果欧安会程序妨碍这个目标,英国就不可能同意。英国外相道格拉斯一霍姆甚至认为,可以推迟其他委员会的工作以便使英国代表团对第三委员会的讨论结果有了清晰的观点。这一观点显然和英国团长埃利奥特、英国“东欧和苏联司”福尔(bfian j.p.fall)的观点一致,他们都提出必须保持各个篮子的谈判进度平衡,而不是让苏联在经济领域里首先成功而不顾其他“篮子”。

英国主张各只“篮子”平衡发展的想法,在西方内部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只是当各个主题的谈判出现严重不平衡的时候,英国才特别坚决主张“平行主义”,并且基本达到了目的。整个欧安会第二阶段期间,英国始终坚

持保持欧安会三只“篮子”大致同步,特别是不能让第三委员会的工作落在后面。应该指出的是,法国也是主张同时开展各个委员会工作的。在1973年2月26日在欧共体会议上,法国大使安德烈说,工作组将连续开展欧安会四只篮子的工作,而不必在完成一只篮子以后再继续第二只篮子。
  
  四、结语
  
  1960年代中后期到1970年代初,英国的三届政府——从威尔逊工党政府到希思保守党政府,再到威尔逊工党政府——对欧安会的态度绝对称不上积极赞成。相对而言,希思这位“欧洲主义者”的态度稍稍积极一些,但这除了表明希思的某种主动外,显然还因为欧安会此时已经被许多欧洲国家以及中立一不结盟国家所认可,英国因此面临着一种压力。当1972年欧安会多边预备会谈即将开始的时候,希思政府怀着“某种忧郁的、混合着乐观主义的悲观主义”心态参加了多边预备会谈。1970年6月以前,第一届威尔逊政府对欧安会的态度比较模糊,甚至消极(个别官员除外)。不过,第二届威尔逊政府则延续了希思政府基本接受欧安会的路线。对于欧安会,英国领导层的观点从来都不是一致的,政府和公众的期望也相左。“不想要、但不可避免的”这一基本态度真实反应了缓和大趋势中英国对欧安会的矛盾心态。不论是保守党政府,还是工党政府,它们对欧安会的态度都相当谨慎,它们并不认为欧安会能够给东方带来某种突破性改变,但它们的确十分看重欧安会的长远意义,即在冷战斗争中对苏联东欧的压力,乃至渗透。
  英国在欧安会问题上有种“天然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来自维护西方联盟的利益,尤其是安全利益。英国为欧安会进行了相对充分的准备。大致来说,英国的准备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上的,即:在缓和趋势中对欧安会倡议的回应从消极、怀疑转变为接受,同时还分析欧安会的积极方面,并影响其盟国;二是就欧安会预备会谈和正式会议所做的多项具体准备。虽然英国被东方和西方共同视为强硬者,可是英国的准备耐心而扎实。就第二个层面而言,英国不仅构想了西方联盟的欧安会战略和策略,还及时剖析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欧安会目的;不仅提出了北约和欧洲政治合作这两个西方机构各自内部的合作,还设想了这两个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不仅设想了会议组织结构,还随时应对谈判中出现的新问题。
  就制定西方联盟的欧安会战略和策略而言,整个1972年,英国和伙伴国及盟国之间、欧共体和北约之间,一直在磋商这个问题。英国把维护西方防务有效性作为西方欧安会战略的前提,同时反对苏联的取消现存欧洲军事组织、建立欧洲新“集体安全体系”主张。在维护西方团结、增加东欧国家自由并抵制“勃列日涅夫主义”、争取欧洲中立一不结盟国家的支持、以及争夺“缓和”宣传优势等战略中,英国最重视的是西方团结。英国政府、英国欧安会代表,对此无一例外。在实践上述欧安会战略和策略的时候,英国竭尽全力。从英国的外交档案看,它几乎定期分析欧安会形势,并及时向欧共体或者北约(主要是欧共体)提出应对策略。不过,英国的能力是有限的,它不仅取代不了美国的领袖地位,有时候也无法说服比较强硬的盟国,比如荷兰和比利时;在有些问题上,英国在欧共体中被孤立了,比如关于是否给予苏联和东欧“最惠国待遇”。
  英国在欧安会的组织结构和会议程序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实现了欧洲大国的既定目标。英国代表欧共体九国提出了欧安会组织结构,如建立足够数量的欧安会委员会和分委会,还提出了“归纳法”和“平行法”等重要谈判方法。事实上,这些都是为了保证仔仔细细地磋商欧安会各议题,从而保证实现西方联盟的利益。欧安会多边预备会谈结束之时确定了这些谈判程序和方法,为西方联盟在欧安会正式谈判期间争取最大利益提供了良好保障。苏联长时间面临巨大压力,并日益接近西方联盟的路线。虽然不是所有重要建议都是英国提出的,但是英国在其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它还是这些策略的坚决维护者。英国“西方组织司”官员马克西(p.m.maxey)最恰当地总结了英国的贡献:“就实质和程序两方面而言,我们在(欧安会)第二阶段会议的第一轮较量期间仍旧扮演了在赫尔辛基时候的老角色——西方的主力。”英国的胜利同时还鼓励了更多的“胆怯的与会国”大声说出它们所关心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讲,欧安会之所以旷日持久,其原因除了会议本身所谈的议程十分广泛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复杂的会议组织结构。也正是在这种比较复杂的结构里,西方成功地长时间内保持了对苏联东欧的压力,迫使其为了得到一份“国家间关系指导原则宣言”,为了得到多边确认二战后的“欧洲现状”,而付出了巨大代价,这种代价就是英国及其盟国在未来通过欧安会最后文件向东方进行渗透。因此,英国政府实现此前和美国政府所达成的一致,即让苏联为了得到欧安会而对欧洲安全做出切实承诺。实际上,苏联和东欧此后再也无法阻挡西方联盟借由欧安会文件对东方的渗透。这也许是欧安会对冷战时期东西方关系影响最深远的地方之一。
  【作者简介】中红果,女,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王雅贞】
  
  参考文献:
  [1]g. bennett and k. a. hamalton eds.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series lli, vol.ii, the 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cooperation in europe 1972-1975 [13]. great britain: foreignandcomraonwealth office, 1997.
  [2]ljubivoje aciraovic. problems of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margot & bosko milosavljevic, trans.) [m]. sijthoff & noordhoff, 1981.
  [3]g. bennett and k. a. hamilton eds.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series ill, vol. i, britain and the soviet union 1968-1972 [b]. great britain: foreign and cotranonwealth of-fice, 1997.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申红果 [标签: 英国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历史情境教学中的语言再现法
    浅谈颜色词看中西方文化异同
    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改革创新精神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
    浅谈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浅谈民族音乐在钢琴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室内设计与中国文化
    浅谈新形势下的中国语言文化国际推广战略
    借鉴英国经验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思…
    浅谈动物名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
    浅谈日本设计美学对当代中国设计发展的启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