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基于“场域

基于“场域-惯习”理论的高校校园创新文化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论文联盟http://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显然是针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什么是创新?如何进行创新?高校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其实践社会学理论中提出了场域-惯习理论。笔者看来,高校校园就是一个场域,而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行为则是惯习的表征。在场域-惯习的理论下,如何构建起校园场域的创新文化,并通过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惯习的生成,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1 场域-惯习理论与高校创新教育
  1.1 场域概念中的高校创新教育
  在布迪厄看来,场域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有着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1]高校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有着自身建设与发展逻辑、运行规则与规律。场域是一种客观关系的系统,“从分析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2]高校中的教师、实验员、科研员、管理者、学生、后勤服务人员等都有各自的角色定位,相互之间在运行规则与常规之下结成了相对稳定的客观关系网络。场域是充满互动的空间。布迪厄从来不把场域看成是静止不动的空间,相反因为场域内部各种主体之间的积极互动,使场域充满活力。wwW.11665.coM在高校校园场域中,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后勤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互动,各自扮演着独立的角色,各种团体的内部有竞争有合作,使整个场域充满了活力,这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土壤。
  1.2 惯习概念中的校园创新教育
  惯习则是“持久的可转移的秉性系统”,对此菲利普·柯尔库夫解释道:“秉性,也就是说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每个个人由于其生存客观条件和社会经历而通常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在化并纳入自身的。”[3]高校校园的功能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给予学生学习、研究的基本素养与技能,并形成其持久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方式。惯习又是与客观结构紧密相连的主观性。在高校校园场域中,学生应该被认为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实习实践积累的经验建构成其自身的知识解构体系,并运用该体系的开放性,吸纳更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而生成持久的创新动力。惯习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每位学生在校园成长过程中,既分有学校给予学生集体共同的价值观,但同样因学生自身天赋、经历等不同,而出现独立的个性行为特征和价值观,也只有异质性的群体才能保证创新观念的不断涌现。
  1.3 场域-惯习理论中的校园创新教育
  在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中,客观性的场域和主观性的惯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高校校园作为一个客观性的场域为学生提供各种文化的成品以及社会资本的积累。学生作为主体,在客观性的校园场域中,是积极能动的,是主观性惯习的载体与体现。首先,场域和惯习是相互交织的双重存在,“实践理论要同时考虑外在性的内在化和内在性的外在化的双重过程”,学生作为主体,既是校园场域外在性内在化的承受者,同样也是主体内在性外在化的建构者;同时,校园中的创新教育既有校园不断革新传授内容与方式的过程,也是学生习得与否定再造的过程。其次,一个场域内部,场域与惯习之间存在“本体论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场域形塑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主体上的产物。学校要开展创新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来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这是高校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功能和其本质属性体现。另一方面,惯习则让场域的建构更加充满意义,“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你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4]。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通过惯习这个历史的、开放式的系统,积淀成校园创新文化,成为惯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来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形成构成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校园创新教育体系。第三,场域与惯习之间通过实践中介形成了一个动态系统。校园场域设置了创新教育的目的,为实现该目的,校园各种政策、制度通过各类主体的实践形成了相互交错的动态的关系系统,该系统利用主体的实践逐步构建成起创新的惯习体系。
  2 创新的内涵与校园创新文化
  2.1 创新概念及其内涵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创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实践方式,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人类改造世界的力量大大增强。但是在人口暴增、资源短缺的境遇下,人类更加迫切地需要通过创新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一般认为,“创新”的概念首先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指的是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首次出现并运用。1995年,欧盟将“创新”定义为在经济和社会中成功生产、吸收应用新事物,提供解决问题新方法;不仅是经济机制或技术过程,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从众多定义来看,创新行为的目的在于满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创新结构包括创新思维、创新理论与创新方式,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个人创新、群体创新和社会创新。
  2.2 创新要素分析
  综合来看,创新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它首先是想法、观念和思维模式的改变,其次是行为方式或生产方式的改变。但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因素则以前者为先行,想法、观念和思维模式改变推动了创新行为产生。构成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了学习力、判断与决断力、批判力、想象力、忍耐力。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首先是学习力,创新所需要的知识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马克思能够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与他长期坚持学习密不可分,他虽然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他读书时总要作笔记。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研究了1500多种书籍,光笔记就写了100多本。
  其次则是判断与决断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或数据面前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就需要个体有着敏锐的判断与决断力。我们对于创新的直观认识往往停留在新技术、新理论以及新产品的出现,而很少关注到这些成功背后推动者的敏锐的判断力与决断力。如,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它由时任剑桥大学校长威廉卡文迪许私人捐款兴建的,相当于剑桥大学物理系。在当时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将物理实验室从科学家的私人宅地中扩展出来,组建成一个独立的研究单位。而这样的做法顺应科学研究的发展,是其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必然趋势。在这个实验室中先后产生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威廉卡文迪许的眼光以及筹建者麦克斯韦为实验室确定的组织机构、制度和发展方向,就没有实验室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他们则是这个实验室创新不断的源头。
  第三是批判力。任何创新都是创造出前人所没有的,如果始终停留在旧有的框框里,而不思改革改变,就很难有创新成果的出现。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不仅仅出现在科技发展领域,在社会决策、政策制度制定方面,创新意义同样重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等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90年代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是一种创新。“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5]这种创新既是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把握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敢于打破旧有条条框框束缚的精神,吸纳全球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要突破任何一种僵滞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6]。
  第四是忍耐力。创新想法可能是一瞬间出现的,但是在这个想法之前却需要长期的专业准备和耐心的等待。在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很多人都希望能一举成名,一下子做出巨大成就。而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创建早期,麦克斯韦带领大家重复和改进卡文迪许做过的一些实验,有人不理解,但是后来证明麦克斯韦是有远见的。就是在这重复简单的试验中,敏锐地发现数据上差异以及规律性,从而诞生出新的理论。
  2.3 校园文化与创新文化的结合
  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人所具有的任何其他能力与习惯。”文化主要是指一个社会的成员或其群体的生活方式。对高校而言,校园文化是指一个学校内部全体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学习、科研模式、价值观念等。从社会学角度而言,文化主要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影响个体的态度与行为,而学校则系统灌输知识和价值规范的场所,它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按照一定标准培养人才。
  在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创新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因此,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应积极将文化繁荣与科学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校园创新文化从属于校园整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亚文化体系。校园创新文化主要是学校学生习得创新思维与能力的观念、态度与方式,既包括日常的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创新案例宣传等,也包括创新成果、标志性建筑或文化景观等。
  3 场域-惯习理论下的校园创新文化培育
  3.1 在课堂教学场域中培育校园创新文化
  学术生活首要的是冲突和分歧,教学则给人相反的印象。[7]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情况不同,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是缓慢的,很多教育教学手段仍然停留在经验主义或者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之下。在课堂上,教师刻板地讲授教材中的内容,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讲授、记录、例题、答题,各项环节完成之后就戛然而止,直到该门课程结束以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生则在考试前囫囵吞枣式地复习强化,如同心理学中条件反射的试验。传授专业知识内容是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则远远没有形成。专业发展的历史、出现的典型人物、典型的研究方法、知识积累与顿悟、专业领域的创新与人类社会发展、前沿热点问题与争论等构成课堂教学创新文化内容的却少有提及。“重复不会导致创造性,而且引用了只靠机械方法而不用顿悟方法的学生不能解决变式问题。”[8]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能把自己研究的感悟以及专业文化与精神内容同专业知识教学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则学生更容易表现出顿悟,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的解决过程应该从整体走向部分,而不是从部分走向整体。”在课堂场域中,通过创新文化氛围从潜移默化的角度提供解决问题的模式,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惯习,并在前沿问题中表现出个人思考与独立见解,进而创造出新的理论或成果。
  3.2 在实习实践场域中培养校园创新文化
  场域的内部是充满竞争活力的。目前,实习实践已经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与职场的预演和练习。在实习实践中,大学生与实习实践单位构建了一个临时、动态的场域。不同学科实习实践的目标与任务是不相同的,在场域内部的主体互动也是有所区别的。对于人文社科学科而言,积累社会经验、掌握人际关系处理协调技能是重要目标,在预设的场域中观察、记录是主要习得方式,场域内部以个体适应性展开竞争;对于工程学科而言,基本运用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是重要目标,在现代工程项目中,单个个人已经无力完成整体项目,必须依靠团队与组织的力量,在场域内部以个体配合性形成合作,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苦难,最终产出创新成果。不同实习实践场域中,其生成的创新文化标准不同,通过实践途径而形成的主体性惯习也不同。
  3.3 在组织场域中培养校园创新文化
  组织是场域中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组织都可以形成一个特定场域。在组织中有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如班集体、某个职能部门,非正式组织如老乡会。组织是在相应的规范和制度下运行的,这些规范论文联盟http://与制度则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组织成员的思维与行动。当下正式组织中最主要的制度是科层制,内部分工、职位分等、严格管理、排除感情,其优势是稳定运作、行动一致,其弊端是保守、服从、只关注自身利益,影响了创新思维与创新成果的出现。目前,科层制已经逐步渗透至学生的社团组织的建构,学生中的官僚主义风气有所抬头,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其次,在非正式组织中,因地缘、业缘结成的非正式组织越来越多,这类组织有很大的灵活性、缺少严格的约束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正式组织的不足。当前校园中,舍友、球友、网友等反而取代了正式组织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成为学生组织关系中主流。非正式组织中的自由、随意,缺少约束性,互补性等增强学生学习、生活的活力,促进了其思维的活跃。因此,在校园创新文化培育中,要发挥组织场域的不同特点传播创新观念、态度与行为,促进其创新惯习体系的建构。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庄群华 [标签: 剑神 团长 理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战略招聘体系初探
    基于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探讨
    基于融合理念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战略
    浅析基于文化差异视角的跨文化英语教育探究
    基于文化视角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研究
    基于民间美术元素的当代文化招贴设计
    经济人假设的文化根基:基于西方社会的认知思…
    商业文化研究:一个基于文化人类学的框架
    基于互联网的羌族文化旅游定制服务研究
    关于 仁  和 的思考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企业文化战略构思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管理战略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