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县——广西环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
【论文摘要】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政策用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课题对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县——广西环江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保护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份贡献。
  【论文关键字】环江县   毛南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地方概括
  1.1 环江概况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金红铁路、洛茂铁路、s30945、s20545省道、大环江河、小环江河过境。辖6个镇、5个乡和1个民族乡,自治县人民政府驻思恩镇,行政区域面积4572.31平方公里。2007年末人口37.11万,其中农村人口31.66万;2008年末人口37.73万,其中农村人口32.2万。有毛南、壮、苗、瑶、侗、水、仫佬、布依等少数民族34.42万人,其中毛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2%。人口自然增长率6.91‰。耕地面积2.47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2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1.03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7万公顷。
  1.2 毛南族历史概况
  毛南族是广西的世居民族之一。1956年12月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称“毛难族”。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毛南族”。据考证,“毛南”一词系“母老”的音转和异写。远古时候,毛南族地区原住着“母老”人,后因语音发生变化而出现差别。WwW.11665.CoM自宋代以后,史籍上曾把“毛南”写成“茆滩”、“茅难”、“冒南”、“毛难”等,这些称谓既是族名,又是地区的名称。毛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本民族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族侗水语支,与侗族、水族、仫佬族、壮族等民族语言有20%相同或相近,语法特点与侗语、水语接近。毛南族用汉字,除儿童和部分妇女外,大多数成年人都既说毛南语,又通讲汉语和壮语。
  宋代毛南族地区先后属羁縻抚水州和镇宁州管辖。《宋史·抚水州》曾对该地区作过如此描述:“当地先民,虽有畲地,收谷粟甚少,但以药箭射生,取鸟兽尽,即徙他处。”明、清时代,毛南族先民由“伶人”分化出来,被称为“苦卖伶”,聚居在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和下南乡(通称“三南”)一带。
  毛南族有谭、覃、卢、蒙、韦、袁等姓氏,其中谭姓的人数量较多,约占毛南族的70%以上,分布的地区广,其次是覃、卢、蒙姓。历史上,他们是同姓聚族而居,在一个山寨之中异姓杂居的现象很少,解放后异姓杂居以至同壮族人民杂居的才逐渐增多。
  毛南族历史悠久,社会结构多元化,基本上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瓦解后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原因,原始社会的组织、生产方式、习俗和意识等残余,长期影响毛南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自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起,出现了封建统治机构,同时残留着血缘组织"隆款"和部落联盟性质的“乡老制”。
  1.3 毛南族民族概况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一带,下团六圩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毛南族人口数为 107166。毛南人使用毛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长期和壮族、汉族杂居,多数人能讲壮语和汉语,通用汉文。
  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从宋代开始,在汉文史稿中记载,今广西环江县境内先后有“茆滩”、“茅滩”、“冒南”等地名。岭南百越支系有地名与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族。解放后,称为“毛难族”。八十年代根据本族意见改“毛难族”为“毛南族”。
  毛南族是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

  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2毛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2.1傩文化
  毛南族傩文化,体现在还愿傩舞。“还愿”毛南语叫“肥套”,旧社会,它是毛南族民间规模最大、最普通的一种敬神活动。所谓傩舞,就是“还愿”仪式中的舞蹈,毛南语叫“条套”,由师公戴着面具扮演神的角色跳舞表演。
  “还愿”有一整套的唱本、服装和道具。唱本的主题思想是希望子孙繁衍、兴旺发达,希望与兄弟民族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唱本的经文巫语,都用汉语方块字,但不按汉语语法来造句,只有懂得汉语、毛南语和壮语的人才理解其意义。
  “还愿”仪式做法是时,师公们手持刀、剑、铜铃等法器,头戴木制面具,身着古装戏服,口念经文巫语,唱傩神歌,跳傩神舞,轮番扮演36路神灵的角色进行“请神”仪式。傩舞是在“请神”仪式中穿插进行的。各路神灵面具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条套”即傩舞,其表演形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四人舞等小型舞蹈。傩舞的风格原始古朴、气氛肃穆庄重,在打击乐伴奏下,动作有轻柔文静,有热烈换了,亦如神灵们腾云驾雾,极富于神秘的巫术色彩,又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构成了毛南族民间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建国以来,广大的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在继承毛南族传统傩舞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先后创编了取材于还愿傩舞的毛南族木面舞系列,它们曾先后两次东渡日本,一次台湾国际民族民间文化节展演,获得巨大成功,载誉而归,这标示着毛南族傩舞的革新和发展又迈开了新的步伐。

  2.2.2 花竹帽
  毛南族的编织和雕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所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又叫“顶卡花”,使用削成只有半根火柴粗的竹篾织出精致的花纹图案,非常美观。所雕刻的木质假面具,形象生动逼真。所刻制的石柱、石碑等,均有栩栩如生的龙、凤、麒麟、仙鹤、寿松和几何图案花纹,深为附近各族人民赞赏。
  2.2.3 凤滕山古墓葬文化
  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堂八村西北部一公里处,有一座“凤凰在飞”状的山峰,这山称凤滕山。传说,凤滕山有个神奇的故事,古代时期,一只凤凰飞到此地,在山脚下产了三个大蛋。此时,正有一只白虎路过此地,欲意侵犯凤凰蛋,伸出五爪,想抓凤凰蛋吃,正巧从岩龙伸出一条长长青龙,飞渡堂八之地,形成左青龙右白虎,西北对面的凤凰山,即凤滕山,自然成了龙脉宝地,宜于葬坟。从那时起,此地便成了毛南族先民在此安葬祖坟的地方,后形成数以百计的石墓群,成为毛南山乡最大的古墓场,整个石墓结构井然,均为坐西向东,全用精制的大料石营建,墓柱耸立,碑阁巍峨,高达数米,雄伟壮观。从有墓碑记载,绝大部分是清代之墓葬(还有相当一批坟墓比有碑的更古老,因无碑文考查),且大多数墓碑雕有各种花纹图案。如墓群中毛南族谭氏始祖谭三孝之墓,刻有龙、风、傩神、麒麟、狮子、鳌鱼、阴阳鱼、八卦、姜太公、万字图、金宝葫芦等等。雕刻工艺精细、刀法流畅,图案精美,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即对研究毛南族历史和文化艺术有均高的价值,也充分展示了毛南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华。

  2.2.4 毛南族的节日
  1、分龙节
  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在阴历的“分龙”日前两天开始举行,主要是祭祀神灵与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远道的亲友都赶来参加,隆重而热烈。过分龙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有的还要烤香猪。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实累累,祈望五谷丰登。
  2、端午节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过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狗屁藤等草药熬水饮浊,或用这些草药剁碎作馅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3、南瓜节
  毛南族的“南瓜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各家把收获到家的形状各异,桔黄色的大南瓜摆满楼板,逐一挑选。年轻人走门串户,到各家评选“南瓜王”。不仅要看外观,而且要透过表面看到瓜籽。待到众人意见基本一致,由一身强力壮者用砍刀劈开“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饱满的籽留作来年的种子。然后把瓜切成块,放进小米粥锅里。文火煨炖,煮得烂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尔后众人共餐同享。
  2.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
  2010年3月11日中广网北京消息,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两会期间和新华社记者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时说,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文化保护体系。同时,冯骥才建议应在法律上保护进一步健全,从中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即将会上升到一个法律保护的高度,国家的重视以及法律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将刺激地方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落实相关的保护政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质上在保护一个民族,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影响着一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祖给我们留下的一种文化遗产。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曾引导他们一路走来,这可以让一个民族形成独具自己的文化特色,反应出的是这个民族的一种智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祖留下来的,他们用知识和智慧、用他们的思想创造了这样一种民族特色的文化,保护它们是我们的义务,也是对先人们的尊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一个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载体,保护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只是一两个人或者单单是政府部门的事情,全族人应该团结起来,一齐为保护这种文化而努力,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我们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之时,也在告示着人们这个民族正在一天天衰落,一个衰落的民族最终会走上一条灭亡之路,我们当然是不愿意看到那一天,我们不希望一些美好的东西只能成为回忆,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不只是毛南族,还有更多的少数民族,我们要为民族的未来行动起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处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3 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
  3.1资金短缺
  调查期间发现,一些负责或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块有相关联系的部门都提到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资金短缺,对于解决保护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相关部门并不是没有想法,苦于资金方面的原因,一些想法规划也未能得到落实,如编织花竹帽,组织学习班。给予艺人们的补助,开设培训班的花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也是一个首要的问题。资金的问题往往会在保护工作开展之余捉襟见肘,给开展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3.2宣传乏力
  这是第二个大问题,从金城江到环江,再到环江县的下南乡,似乎感觉不到一点毛南的气息。这股毛南的气息似乎没有给人带来一个少数民族该有的东西,虽然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可少数民族应有的气息却在这里体现不到。结合资料毛南族的文化风格,在我们行车至此的路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县城,跟我们普通的县城没有很大的区别。在我们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问及人们对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了解时,被问及的人们大多只知道这里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县——环江县,而对毛南族多是不了解,更不必说毛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试想,生活在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县,对毛南族的了解甚少,不去关注不去了解,反应出当地部门对外的宣传不够。
  3.3 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的困境
  由于自然和社会等原因,主要以自然人为载体的传承活动受到巨大挑战,其生存状态日益艰难,传承环境不断萎缩,传承活动日益衰退,这一现象近些年来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上述现象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几点:一是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承人难以凭借某种传统文化技能维持基本生存条件;二是传承人的价值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发展中得不到充分重视,其文化环境、社会地位日渐萎缩;三是传承人的基本权益尚未得到保障,传承活动缺乏足够的外部环境支撑,包括财政、技术、法律等方面的支撑。
  时光飞逝,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慢慢老去,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谭三岗是下南乡堂八村谭家师公班第13代传承人,19岁时跟父辈学唱“肥套”歌、跳木面舞活动,现为环江县师公班里最能体现跳木面舞、唱山歌、打击乐、演傩戏内涵的技艺傩师。谭三岗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生活快节奏影响下,如今毛南人在举行傩俗还愿仪式时,只重宗教祭祀过程,不重歌、舞、戏、乐。而谭三岗老人的年龄已经不能每次都亲自进行仪式,但在民族地区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许多年轻人对这些仪式很不屑,包括花竹帽的编织,其过程是相当之复杂,但花竹帽的市场价值却又太低,所花的编织时间与市场价值不成一个等值,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种编织工作。这造成了新老一代传承的断层,对于此,当地部门对此也是相当无奈。
  3.4 普及程度不够
  在调查期间,被问及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是是否知道毛南族的一些风俗习惯之时,许多人都是摇头说不知道的。一种文化的传播和流传,是需要普及的,对大众的普及化程度上可以达到一种先入为主的效果,一开始就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跟我们蹒跚学步是一样的,每个人在谈论它,每个人在讨论它,这种文化就会宣传开来,从而走出县城,让更多的人来了解。
  在调查期间我们也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的调查,这种毛南族的文化在学校里体现的也不是很多,学生对生活在这个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并没有一种唯一感。问及一些学生对毛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之时,正在为学习努力的他们大多也是摇摇头。文化的普及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甚至于文化的流失;可想而知文化普及的一个重要性。
  3.5 没有文字记载
  毛南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是有自己的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们知道,一些工艺的制作或者一些技艺,后人通过相关文字的记载可以找到一些技艺学习、制作的方法。没有文字记载,让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的流失程度越发严重,传承的方式只能是口传心授。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传承下来,可是一旦中间传承出现断层,没有文字的记载相关一些技艺就很有可能流失而从此一去不复返。有自己语言却没有相关的文字,给后人的研究也带来很大的困难,对一个民族的考究,很多可以从文字中找到结论,文字,也是一个民族的代表,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对于此给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问题,我们小组只能对这个问题感到惋惜。

  3.6 外来民族文化的冲击
  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严峻的问题,在当地,虽然是毛南族自治县,当地也有来自壮族、苗族、瑶族、侗族、水族、仫佬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人们,这些其他的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也在无形中冲击着毛南族的文化,根据当时调查的情况显示,大部分的人还是认为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来自于汉族,很多的风俗习惯都被汉化了。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了使生活过得更加美好,人们的思想也在发展改变当中,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新时代发展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在这种形势下保护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更成一种必要性,尽量减少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降低冲击的程度。

  4 对问题的分析
  针对以上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解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我们觉得资金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是政策的落实,单单靠一个县城的发展能把资金周转到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国家政策的落实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大的支持;宣传的乏力其实跟资金的短缺是相关联的,没有资金作为一个候补赞助,宣传的规模就会小,一些宣传的效果就不佳,对于宣传这一块,应该寻找低支出,高效果的渠道,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宣传的时间和地点也很重要,有时候一个好的宣传地点和时间带来的宣传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老龄化的出现则是一个价值不均等的典型体现,很多人都觉得花竹帽很漂亮,但市场价值却不高,这让很多年轻人对这项技艺失去耐心,繁杂的步骤加上利益的微薄才造成了无人继承而如今的传承人老龄化的现象,当地部门应该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让民族的这种技艺得以流传。

  5 问题解决的方法
  5.1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
  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按照部门财政预算的规定和要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切实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项目的保护和研究经费、普查经费、征集珍贵资料和实物经费、展示中心建设经费、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经费、出版资料和研究成果经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村)建设经费、表彰和奖励为保护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公民经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并督促财政部门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另外,加大政府引资进度,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
  5.2加强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由市文化局牵头,各级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建立完整的宣传制度,宣传的制度化和规律化能起到一个深入人心的效果,各级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相关的机制;让宣传方式多样化,在各类大小型的文艺活动中穿插毛南族的民族文艺活动,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存在,使人们跟切身感觉的这种民族文化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移动传媒方式进行宣传,我们可以试着在来往的客车上喷漆进行广告宣传,汽车流动性大,使得宣传的面更广;还可以通过收音节目和电视节目等在大家身边都经常接触的一个工具进行宣传,也可利用短信宣传,在毛南族的特有节日通过向外界群发短信宣传,这样的方式会传得更远,也更有效。还有我们的网络,可以建立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网站,让更多的毛南族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播。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而在普及力度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进行一个普及,考虑到我们普及面之大,应该针对相应的人群实施相应的普及措施。对于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教育着手,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而针对其他人群的普及,可以适当通过举行相关的讲座来达到效果,县、村可以组织相关的人员对毛南族的非物质文化进行学习并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只要宣传和普及的面扩大了,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关注度就会增加,从根本上就会刺激这种文化的发展,关注度的上升是引起大家对种文化关心的根本,关注度的提升也会扩大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方向,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5.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要高度重视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和地位,要真正把传承人的保护作为整个保护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来抓。其次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传承活动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

  传承的实现形式大体有两种:一是自然性传承,一是社会性传承。前者是指在无社会干预性力量的前提下,完全依赖个体行为的某种自然性的传承延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靠这种方式延续至今的,最典型的就是个体之间的“口传身授”,但这种方式往往因为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的变迁而受到极大的制约。后者是指在社会某些力量干预下的传承,这包括行政部门、立法机构、社会团体的各种行为干预和支持。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所提出的一个积极内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这种教育途径既包括纳入国民教育规划的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职业教育、业余教育和其他公共教育。这其中,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各级学校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力量。这是由于学校教育的特殊地位和资源所决定的。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引领作用。这一作用至少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学术研究,二是学科建设,三是师资培养。这些方面的工作既是支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的重要基础,更是保障这一活动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5.4创民族特色,各民族共发展 
  在多个民族共同一县的情况下,各个民族的共同发展是推动整个县城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各个民族都有应该创立自己民族的民族特色,在语言这一块,每个民族在新时代以汉语为标准的前提下不摒弃自己民族的语言,以自己独特具有的民族语言为豪。各级政府以及部门建立科学的语言分类系统,为各个民族的语言保护作出相关的保护政在文化共存的方面,各民族应多加交流,在求同存异的情况下共同发展,一起探讨发展的方向,在自己民族文化不被冲击的情况下民族之间的文化应该尽量达到一个相融合的效果,原来的民族特色不变,在这个情况之下进行交流,也能使得各族人民了解互相的文化,在宣传和普及上也达到一定的效果。
  5.5建立商业一体化体系
  许多少数民族的旅游带动发展的成功例子告诉我们,旅游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方式,同时也是很好的一个保护举措。既然毛南族有么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予以充分的利用,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相应的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喜欢一个地方,在于其美,在于其内涵,文化的内涵也起到一个决定的作用,当人们爱上这片土地之时,同时也会爱上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带来经济的收入,在带来第三产业的发展时,当地的文化也会受到重视,而如果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这种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上的时候,保护的问题就随之自然而然解决了。 
  花竹帽等的编织,相关的部门政府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生产流水线,量化的生产给花竹帽的编织降低所用的成本,地方的政策保护也在这个时候体现其应有的作用,当成本降低带来量化的生产效果,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方面的发展以及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一个良好的结果。在商业化开发的基础上,在政府部门的带领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帮助,建立起相应的体系,打造旅游、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商业化体系。

  6 当前国家和地方政策
  我国在2004年8月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2005年12月22日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定于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05〕4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条例的实施都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而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着努力。
  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了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县—环江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却不容乐观,像“毛南族肥套”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已经面临濒危的处境。我们致力于研究出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希望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一份贡献。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欧光明 [标签: 唯一的 毛南族 广西 环江 物质 文化遗产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中国历史上唯一进入“二十四孝”的皇帝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
    从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看少数民族文…
    浅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线培训摸式…
    浅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基层实线中…
    浅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都匀
    试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与…
    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 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
    浅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实…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践及意义初…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