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试论民国时期大学校徽的文化诉求
论文关键词:民国时期 大学校徽 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论文摘要:中国早期的大学是仿西学产生的,所以西方文化的渗透较为明显,但是随着五千年深厚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和浸染,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地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气息。作为大学文化载体的民国大学校徽就体现出这种变化。虽然有些大学的校徽还留有“西学”的痕迹,但从总体上来讲,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徽体现了较为鲜明的中国特色,折射出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大学校徽是将言(文字)、象(意象)、意(寓意)巧妙结合起来,以体现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的一种视觉符号。借用西方现代结构主义符号的观点,大学校徽作为一种高校形象识别符号,有其自身的能指与所指。川大学校徽的功能就是通过“能指”,即校徽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它的形状、颜色、图案、字体等)来象征其“所指”。即它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价值,从而彰显出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
    一、西方文化对民国时期大学校徽的渗透
    民国时期,许多大学的前身是仿“西学”产生的,所以其校徽的设计仍带有西方痕迹。以国立北洋大学的校徽为例:国立北洋大学的前身是天津海关道盛宣怀仿效美国高校模式于1895年创办的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堂,其校徽(见图1)是以欧美高校校徽为蓝本进行设计的。在形状上,它采用盾形,而西方高校校徽的轮廓就多为盾形,因为盾徽是西方贵族的家徽,象征着庄重、荣耀、高贵与典雅等多重喻意,比如牛津、剑桥、哈佛大学最早的校徽都采用盾形。Www.11665.cOm这枚国立北洋大学的校徽不仅在外型上模仿西方高校,连其主体部分都明显借鉴牛津大学校徽的设计,即校徽中间也是一本展开的书,只不过将英文“dominus illu-minatio mea”改为了中文的“实事求是”,将象征贵族的三颗王冠变为了三座建筑(应是国立北洋大学的校门正视图)。

  私立南开大学的校徽也为盾形,但在设计上就不如国立北洋大学那样精美,只是在盾徽的上下部分以汉字书写着“南开大学”,左右以拼音文字书写着“nankai",二组文字皆向左倾斜,拼音文字横在中间,将“南开”与“大学”分成上下两组,整体看来较为粗糙,缺乏美感。

    二、民国时期大学校徽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民国时期的大学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在校徽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这种趋势,有的大学校徽虽然在设计上很粗疏和稚嫩,但已开始体现较强的币国特色。这可以从校徽的形状、文字、内容方面看出变化,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1.以圆代盾
    1917年,蔡元培请鲁迅为国立北京大学拟一徽章。鲁迅欣然答应,并于一个星期后将自己设计的北京大学的徽章图案寄给了蔡元培校长。这枚徽章(见图2)就采用了圆形轮廓。

  不仅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校徽采用了圆形,私立复旦大学最早的两种校徽也都设计成圆形(见图3和图4)。

  以圆形轮廓代替象征西方贵族的盾形,就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尚圆的民族,如果要用一种几何图形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态表征,那就是圆。古人对宇宙的最初认识就有“天圆地方”的说法,以圆代天,寓意着绵延不息、循环往复的“天道”。在中国古人看来,宇宙万物都遵循“圆”而动,如四季的轮回,月的阴晴圆缺。古人还有“圆而神,方以智”之说,其中圆就象征“通、活、融、满”的处事哲学。圆还意味着“大”,正如八卦太极图,一个由黑白二鱼盈满闭合的圆,囊括了宇宙的一切变化黄缘和万物相辅相成的方正本质。可见,“圆”在中国古代哲学精神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在传统文化中,圆还有“完满”这层积极意义,例如:《说文》说,圆,全也;《吕览审时》说,圆乃丰满也;《康熙字典》说,圆即圆满、周全、完备等意。中国人逢年过节要“团圆”,为人处世须“圆融”,夫妻合葬叫“圆坟”,故事喜欢“大团圆”,这都充分证明了中国人对圆的偏爱。而且当今绝大多数的中国高校校徽都采用“圆”为外部轮廓,也证明了这一点。
    2.书法文化的彰显
    书法在我国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书法内容十分丰富,从字体上说,篆、隶、楷、行、草等都有着各自的审美意味和形式构造,如篆书的纵横合度、隶书的完美布局、楷书的刚柔并进、行书的态意挥洒、草书的淋漓尽致等。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徽就常将书法字体运用到设计中,体现了极强的中国特色。如国立北洋大学校徽(见图1)上的“实事求是”四字就是以隶书书写而成的。
    在民国时期大学校徽的设计中最常用的还是篆书,比如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复旦大学校徽上的汉字都采用篆体。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三点:
    首先,篆体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采用篆体来设计校徽可以彰显出校徽背后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作为秦朝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篆体呈现出特有的庄严美丽的风格,并且这种书法字体字形修长,笔画有向下引伸之感,笔锋圆润、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透出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基调。
    其次,在中国的书法字体中,小篆的字体结构是最对称的。如图1所示,用篆体书写而成的“北大”二字,线条匀净修长,颇具对称之美,非常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可见,对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学原理,不论是门庭对联,还是诗律歌赋都讲究词组结构和词性的对称,中国的古建筑也非常注重对称、均衡的布局,无论是在城市规划,亦或是营造宫殿、寺庙、民居、陵墓的设计中,这种对称之美无所不在、随处可见。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偏好“对称美”,是在于它给人不偏不倚、稳定和谐的感觉,这恰恰契合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中庸之道。

    最后,用篆书书写的汉字最能体现象形字的寓意深邃,极具中国特色。仍以国立北京大学校徽上的篆体“北大”二字为例。从形式上看,校徽上的“北”字很像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则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形式虽然看似简单,但对北大校徽的确切意义至今存在着多种理解:(1)有学者认为下面的那个人像代表老师,上面的两个人像代表学生,老师要甘为人梯,而学生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还有人认为校徽上“大”字的人形象征大学的教员和职工,而上面的“北”字相对的两个人形,是学生,其寓意是学校员工当为学生服务这个观点。(3)北大的官方网站对校徽的解读是这样的:校徽里全是人,是为了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过这个说法更像是当下与时俱进的解读,显得有些生硬。(4)还有一种说法是下面的“大”字是北大人,而上面的“北”字就是中华民族,校徽的象征意义就是:北大人应当肩负起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这种解读较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5)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与五四文化以及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曾在《“民族魂”的精神光辉永照—鲁迅》一文中对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有过这样的阐扬:三个“人”字,暗示大学教育在“百年树人”中的作用,图案也是青年人向上成长的生命力量的象征。凝聚着鲁迅心血的这枚小小的徽章,也凝聚了鲁迅先生对于北大的希望,对于青年人的生命自由发展的希望。
  论文关键词:民国时期 大学校徽 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论文摘要:中国早期的大学是仿西学产生的,所以西方文化的渗透较为明显,但是随着五千年深厚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和浸染,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地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气息。作为大学文化载体的民国大学校徽就体现出这种变化。虽然有些大学的校徽还留有“西学”的痕迹,但从总体上来讲,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徽体现了较为鲜明的中国特色,折射出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大学校徽是将言(文字)、象(意象)、意(寓意)巧妙结合起来,以体现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的一种视觉符号。借用西方现代结构主义符号的观点,大学校徽作为一种高校形象识别符号,有其自身的能指与所指。川大学校徽的功能就是通过“能指”,即校徽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它的形状、颜色、图案、字体等)来象征其“所指”。即它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价值,从而彰显出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
    一、西方文化对民国时期大学校徽的渗透
    民国时期,许多大学的前身是仿“西学”产生的,所以其校徽的设计仍带有西方痕迹。以国立北洋大学的校徽为例:国立北洋大学的前身是天津海关道盛宣怀仿效美国高校模式于1895年创办的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堂,其校徽(见图1)是以欧美高校校徽为蓝本进行设计的。在形状上,它采用盾形,而西方高校校徽的轮廓就多为盾形,因为盾徽是西方贵族的家徽,象征着庄重、荣耀、高贵与典雅等多重喻意,比如牛津、剑桥、哈佛大学最早的校徽都采用盾形。这枚国立北洋大学的校徽不仅在外型上模仿西方高校,连其主体部分都明显借鉴牛津大学校徽的设计,即校徽中间也是一本展开的书,只不过将英文“dominus illu-minatio mea”改为了中文的“实事求是”,将象征贵族的三颗王冠变为了三座建筑(应是国立北洋大学的校门正视图)。

  私立南开大学的校徽也为盾形,但在设计上就不如国立北洋大学那样精美,只是在盾徽的上下部分以汉字书写着“南开大学”,左右以拼音文字书写着“nankai",二组文字皆向左倾斜,拼音文字横在中间,将“南开”与“大学”分成上下两组,整体看来较为粗糙,缺乏美感。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向黎 李卯 [标签: 民国 大学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论西方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中国近现代文化价值观的演变趋势及原因
    试论清朝文字狱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中国文化的…
    试论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的心理对…
    试论中国文化支撑对外汉语传播的可能性
    试论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的的构成和要素
    试论感生母题在中西方文化中运用的异同
    试论五四白话文运动对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影…
    试论中国文化与现代装潢艺术设计
    试论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民国时期,人口增长之快中国历史绝无仅有
    试论旅游发展中的“跨文化”战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