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试论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特性与发展策络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武术 文化特性 发展策略
  论文摘要:从武术文化的形成与演变入手,分析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论述了当今传统武术及其文化发展的策略,最后提出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具有时代价值意义的武术文化资源,对发挥武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为武术真正走向世界,被大众所熟知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武术是一项再平常不过的体育运动,在普通学校里,它的魅力和教学重视程度往往不及篮球等项目,而在不少武术探索者的心中,它却是魅力无穷、源远流长、内涵深邃的民族文化。本文试图从武术形成与演变史着手,以技术体系形成与演变过程和结果为研究主体,从文化视角探析其文化特质与特征,进而探讨传统武术的自身发展规律,结合当今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阐述武术未来宏观发展的策略。
  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
    纵观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武术文化原始形态、准武术文化形态以及武术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等几个阶段。由于中国武术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于复杂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之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生成、发展、心理、文化、艺术、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具有了独特的魅力,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武术文化的原始形态。几万年前,甚至更为遥远的史前时代,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原始人必须一方面依靠群体力量抵御猛兽的袭击,一方面还要发挥自己顽强的斗志和强悍的体魄去进行积极的自卫,这就造就了原始人勇猛的性格和格斗技艺。wwW.11665.cOM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文化发展,最终导致了原始武术文化的形成。
    准武术文化形态。从时间跨度上看,是指先秦到两汉时期的武术。这一时期武术形式初步形成,武术意识逐渐出现。独立的武术形式的形成是准武术文化形态的一大特征.意味着武术已开始从原始社会多位一体的状况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经过秦汉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与军事技术分离走向竞技,而且得到交流,出现了系统的武术理论著述,《汉书·艺文志》中就收有“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等论述。自两晋到隋唐,武术意识更加成熟。这一时期出现了口诀要领,说明人们已能用较精练的语言把技击精华要点加以浓缩和概述。到了隋唐五代,随着社会的繁荣,武术得到蓬勃发展并出现了套路的雏形。武术意识的出现促成了中国武术文化从原始形态到最终的形成。
    中国武术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武术文化形态得以最终形成。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武术文化体系的完善;二是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成熟。到了宋代,民间武术界就流行着“十八般武艺”的说法。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
    中华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孕育出了中国所特有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技击文化的武术,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中国武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收和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可以说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武术文化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
  “德、艺”的统一。中华武术武德观念最为鲜明的表现为“德”与“艺”的统一。儒家的“仁义思想”.深深地浸透在古代武术的武德观念之中。“学拳以德行为先”就反映出了这样的观念。综观我国传统武术的各个项目,均能呈现出东方文明的气质—争斗而有礼让,有劲而不粗野,艺纯熟而不玄浮,情饱满而含蓄内向,富于观赏且迫求高尚的精神气质。传统武术所显示出的美,也具有东方文明的特点,以优美为主;与西方文明所突出的壮烈、惊险,富于强烈刺激性的审美观构成鲜明的对照。可见,传统武术中“德、艺”的统一,使武术在其本质特征之上,又渗人浓厚的理性因素。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中国武术生长在传统文化的环境之中,它的指导思想无不体现传统文化。武术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传统的辫证思维。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包含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互转和阴消阳长等基本理论。这些朴素的辩证法在传统武术的劲力运用、技击法则、演练风格及战术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体现。对刚与柔这一矛盾关系的处理,是区别不同武术拳种的劲力标志之一。传统武术认为:“无柔无以至刚,无刚无以即柔。”没有纯粹刚的拳术,也没有纯柔的拳术,刚与柔是相互存在而又相互对立的。太极拳是“极柔软然后极刚坚”,体现了“阴极生阳,阳极转阴”的阴阳辩证观;而刚劲勇猛的少林拳等外家拳,也是“刚中寓柔”的,“柔在他力之后,刚在他力之先。”攻与防的辩证关系,是武术技击术的一个重要原则。提倡进攻与防守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进攻能转化为防守,防守能转化为进攻,“攻不忘防,防不忘攻”,“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攻中寓防,防中寓攻,这蕴涵了阴阳辩证法思想。

    养生性。人们从事武术练习,总是把技击实用、健身娱乐等作为主要目的。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子人体科学的一部分。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相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唯精气神,,为三宝。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中国武术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对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不同季节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由于中国武术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对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伽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人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
    技击性。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种玫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因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健身性。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唯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娱乐性。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人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千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
  当今武术文化的发展策略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基本策略,只有认真总结历史,切实结合当今形势才能更好地制定发展蓝图,武术之树才能在原有的高平台上长得更健康、长得更茂盛。
    武术的发展要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首先是一种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传统武术可谓是一种“文化体育”,也是一种“体育文化”,它的发展不应背其文化性,它的发展也不能被小个体发展所代替,否则就是片面的,其发展也会失去平衡。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违背其发展规律和舍弃其特质的改革或改良势必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就如当前人们把武术分成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一样,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今武术改革后出现“文化断层”所造成的。
    武术的发展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科学化进程。探析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史便可知晓,虽然起源、技术体系形成之早,在世界同类文化现象中位居前列,但完善过程偏长,科学化、规范化起步晚,有早生晚熟之感。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武术科学化进程,加强对武术相关学科研究,重视武术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视其科学系统化模式的构建。最关键的是将特色的文化建设的全新理念注人当今武术发展规划,以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指导武术发展,切莫“以西为模,削足适履”。
    武术技术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建立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技术特征的基础之上,技术水平评价指标更应体现本项目特征和特色。在技术改良和武术技术适应性演变的具体过程中还应遵守的原则就是万变不离其质,万化不移其根,这是武术文化的根本所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百戏、杂技,元代还有戏剧。把武技中的某部分技术内容、形式借鉴融合而成的如抛接器械表演,其器材可碗、可帽、可刀、可枪,而且可单耍、可对耍,然而其根为“戏”、为“杂技”,文艺界人士成功地创造舞台“武戏”、“武舞”形象不仅得到同行认可,也得到社会大众的公允。因此,本文认为,吸收其他文化、其他项目的技术内容,完善和改良自身也是完全可以的,关键是武术技术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技术特征的基础上。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袁斌 [标签: 中国 特性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媒体在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及对…
    文化自觉:通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历史嬗变
    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当代中国法官的定位、思维与追求
    当代中国的家具设计
    转型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
    中国建筑:打造文化引领型的社会责任模式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方法探讨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现今高等美术教育中思辨地延承中国传统文…
    从国际文化发展战略看中国文化安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