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简析大众文化批判视野中的人格构建
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批判;人格建构
  论文摘要:大众文化是一种工业社会时代产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具有商品化、娱乐化、时尚化和世俗化等特征,对人格建构带来的消极负面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要在对大众文化客观公允的批判视野中,着力凸显人格构建的道德精神和价值主体性,适度体验感性生命,保持身心的平衡,培养人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关怀意识,促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时还要重视社会实践途径对人格的养成作用。
      

    “大众文化产生于现代文化期,它是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大众群体的文化伴生物”。大众文化以其娱乐性、流行性和大众参与性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在塑造人格的独立性、丰富精神生活、拓宽知识面、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在人格的道德追求、价值主体性、身心的和谐统一、行为思维的异化等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当人格建构遭遇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时,我们应该认清大众文化的本质和特点,扬善避恶,着力构建健康和谐的人格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凸显道德精神和人格的价值主体性
      大众文化是一种在市场运作的机制下产生的消费娱乐文化,其目的是为文化生产者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因此,其文化品位尽量地满足大众的胃口。WWW.11665.CoM文化的多样性也是空前的,电影、电视、流行音乐、流行舞蹈、消闲报刊、时装、广告、青春偶像、网络文学等形式猎取了人们的消费心理,淹没了人们的感性世界,呈现出的是一种五彩缤纷的文化繁荣景象。有社会良知的人士一旦撬开这一层外壳,会发现在这层美丽的外壳下面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这一黑洞正是大众文化的一种意义缺失。“大众文化的一切弊端,其根本点在于人文精神的缺失,特别是人文精神中的道德层面、价值层面、终极关怀层面的缺失”。大众文化的存在理由就是十分关心人们的感觉生活,渐渐的,“跟着感觉走”成为人们的生活时尚。因此,大众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的精神层面处于一种疏远的关系。从人的生命过程来看,人的精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没有精神的存在,人生便失去活着的意义。
    道德是精神领域中最核心的内容。道德是衡量一个人很重要的指标。在浸泡于大众文化之后,人们总是又感觉到一种失落,这种失落正是没有人的内在精神的支撑和涵养。“大众文化瓦解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整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将价值取向建立在消费基础上,以消费来定义人生的内容,以金钱来衡量生活的意义”。然而,金钱是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必需物,但并不能取代人的精神内容.因为拥有金钱和拥有精神是两回事。金钱和消费用马斯洛的话说就是人的低级需要,而人的高皱需要就是对真善美的拥有。高级需要是对低级需要的超越和提升,而低级需要只是基础。人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境界是人的高级需要。在不同的时代,这都是人的永恒的精神主题。这也是人们永远难以忘记的,因为在人们精神的上空会永远地存在着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包括人的道德。
    在对大众文化的消费过程中,人们也很少对人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可以说,大众文化在满足人们的感觉渴望的同时,既销毁了人们的道德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无什么道德理想和道德境界可言),又在无形中使人的价值主体性迷失了。大众文化在满足了大众种种的精神欲望后,导致了大众媒介化,使大众放弃了作为主体的思维、语言乃至主体的思想。大众文化被夺了作为主体的这些主体能动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感性化同质化和简易化倾向。“作为一种私人生活空间的轻松随意的文化,大众文化不仅不是使个人转化为社会主体,而且是使个人向没有任何主体性的随波逐流的大众转化”。因此,人的价值主体在强大的旋涡面前就失去了自救的能力。
      “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大众文化培育出的是一种异化的人格。整个人都是欲望的行走。人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境界不断地受到大众文化的蚕食或排挤。如果“缺德”成为一种习惯,那将是人类彻底的自我毁灭。因此,对人格的道德要进行拯救,首先要对人生活的这一个大的文化环境进行治理,让人的精神意义复归。在经过这样治理的文化环境下,人格建构就充满了希望。
    二、适度体验感性生命,保持身心的平衡
    人在追求理想和境界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首先是一个社会感性存在物。对人的感性生命的重视是对人自身的尊重,人也需要自己的感性生命得到展现。大众文化就根植于这深厚的土壤之中并获得很强劲的生命力,没有经过进行彩排就直接形成了“众神狂欢”的热闹场面。大众文化的一面堂而皇之的旗帜就是一切为了人们的欲望,为了一切人们的欲望,为了人们的一切欲望。大众文化“剥去艺术象征符号的文化作品,所剩下的就只有代表欲望的象征符号,那些代表情欲、物欲的象征意象,激发的只能是更加自我中心、唯利是图的非崇高的人格”。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感性化、平面化、媚俗化和游戏化。川因此,人的感性生命也随之“四化”了。不过,这种感性化是没有深度的感性化。人们追求的是消费、享乐与认同、仿效。因此,这样的感性生命就不会焕发出昂然的生机。这时,人会因释放利比多能量而失去内在的生命之光。这样的人会茫然不知所措地被排进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的行列中去。
     当用激情在燃烧代表浅薄、放纵、媚俗的大众文化包装纸而放射出五彩斑斓的火光时,人们又会在欣赏之余为自己感性生命的充分展现而痴狂。但是,人们总会在狂情之后,又思考这是为了什么。的确,如果人们不去这样思考,也许人存在的价值会很快被消解。那么,“人”字的一撇一捺也许永远就不会这样来进行组合了。我们承认人的感性生命存在有着充分的理由,但是,如果真是随心所欲,人就会从自然界里永远走不出来。“人类文明的存在与发展,虽然植根于人类本性之中,不能脱离人的自然的感性欲望和本能,但是,人的伟大与可贵之处,在于能不断的克服和限制人的本能欲望,使之转化和升华为人的精神能力,这种转化正是从自然的感性生命动力向文化的感性生命动力的发展和实现”。因此,当人在释放感性生命能量时,要有一种文化力起着监督和控制的作用。这种文化力就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人的理性。在大众文化风云漫卷时,人的感性生命必须有这种精神、理性来协调、平衡,这样才能达到人身心的共融。
      “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紧依持于个体的感性生活本身”。因此,人的精神和观念与人的感性生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众文化在没有携带人精神的情况下就直接地闯进了人的感性生命世界中横行。这时,人被扁平化了,同时也变得“俗”起来,开始进行游戏人生。大众文化文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责任感的放弃和疏离,在过去文化中那些引以自豪的神圣的东西,如深度、焦虑、恐惧、永恒的情感等都消失殆尽,而被那些世俗梦想和文化游戏所代替”,使人在世俗梦想中憧憬着人生的辉煌,在文化游戏中享受着人生的快乐。
    享受是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安顿,但并不代表一种沉沦,是对自己精神意义和肉体的体味。而在大众文化下,享受只是单项的意义,就是给感性生命的最大满足,赢得了享乐主义的美誉。“这是一个没有史诗的世纪末,侃爷、丑角和明星占据着文化大舞台的中央,夸张、做作、神侃、混聊、故作轻松,充满嚎头或者浅薄轻桃、卖弄风情的各路‘明星’充斥电视、电影、广告等传播媒介。这是一个小品的时代、侃爷的时代、明星的时代”。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享受的时代。但是,“个性、创造力、批判热情、现实精神都会消失殆尽”,并且,“这种梦幻的享受,助长了人们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意识。于是大众越来越习惯于将自己封闭在这个安全的梦境之中,逃避对于现实的介人,逃避对于必然性的束缚的实践的改造。大众文化有效地打消了人们对于世界和自身的现实处境的实际感受,同时也使人们将对于改造世界的实践热情遗弃在那些灾变的影像奇观和天道有常的幻想之中”。可见,当人们的感性生命在得到安慰的同时,也走进了无意义的世界。因此,让感性生命放射精神之光,也是感性生命得到“所安”的反映。
    在大众文化下,我们不要过度地张扬感性生命。当然也不要压抑感性生命。大众文化过于亲密感性生命,因而受到许多人的批判。我们提倡用意义之光来照射人的感j胜生命,让感性生命的各因素能够各呈异彩,使人格在理想和境界与感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形成一幅气韵生动的生命之图,让人格走向一种完美的境地。

   三、培养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关怀意识,促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在社会结构框架中的身份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为  自己而存在,另一方面同时又为社会而存在,也就是说人既是个人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一个人对社会应有一种批判责任,一种关怀意识。其最终目的是使个人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既使个人在社会中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又使社会得到良性的发展,实现“双赢”的局面。因此,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关怀意识应是完美人格的素质。在大众文化下,人失去了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没有了对社会的关怀。“知识分子所坚持的社会责任、终极关怀、乌托邦理想、社会远景理想、形而上价值则在势不可挡的娱乐大潮中风雨飘摇”。
      大众文化是消费娱乐性的文化。“它们仅仅只是一些无深度无景深但却轻松流畅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一种令人兴奋而又晕眩的视听时空。这些文本是供人消费而不是供人阐释的,是供人娱乐而不是供人判断的。它华丽丰富,但又一无所有”。因没有社会道义感、责任感,大众文化被有的人看成人类精神上的鸦片、可卡因。的确,人们在大众文化所营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流恋忘返。“大众文化是要强调这样一种时间观:一切过去都是现在,一切未来也都是现在。过去和来世统一于现在。现在是唯一的和重要的”。人们关注的是现在时态、现在的感觉。而对社会采取的是一种顺世或逃避的态度,人们不再以个性、创造性、超越性、批判性来评价和要求自己和社会。正如马尔库塞在他的《单面人》中所指出,大众文化就是一种使人丧失批判和否定能力的单面文化。
      人在大众文化中渐渐地变得简化和感性,只是遵循着“快乐原则”来对待自己的生存方式。在生活中,人们运用得最多的是感官,而不是思维,变得似乎是一个满载大众灵魂的帆船在大海上随风飘荡,驶过的海面不会留下痕迹。“有线电视目前已有十几套节目,众多的人首先找生活娱乐或有感官刺激的(属大众文化的)节目,这种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磨损消费者的心智,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理性的丧失。这种重商品性而轻理性的现象有可能培育出一代‘空心人’,而使文化消费从感性与理性协调同活动的深度模式走向感性化的平面模式,其结果可能使人的理解力、判断力、概括力迟钝、萎缩和退化,而这些理性因素恰恰是标志着人性深度的一根标尺”。面对大众文化,除了娱乐和刺激,人们别无选择地无痛并快乐着。于是,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淡出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也就谈不上什么关怀了,因为有时关怀的前提是批判和创新意识的觉醒和活跃。人们往往关心的是自己的感觉和情绪,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不问明日去何方”。
    在大众文化下,人是充满着梦幻的。然而,梦幻却是易破裂的肥皂泡。这时,人们才发现自己原来要追逐的却是梦想。梦想表明了要实现自己理想的迫切心情,而梦幻却是一种虚无的存在,是生命中的一种不可承受之“轻”。“这种梦幻的享受,助长了人们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意识。于是大众越来越习惯于将自己封闭在这个安全的梦境之中,逃避对于现实的介入,逃避对于必然性的束缚的实践的改造。大众文化有效地取消了人们对于世界和自身的现实处境的实际感受,同时也使人们将对于改造世界的实践热情遗弃在那些灾变的影像奇观和天道有常的幻想之中。文本中那些欢声雷动的场面是公众廉价的避难所,它是一种逃避,而且不只是逃避现实行动,也是逃避对于现实的思想。……所以,大众文化提供的虽然是一种欢乐,但那是一种逃避的欢乐,是一种‘商女犹唱后庭花’的对于历史使命的弃权。而这种弃权的代价也许是文本的欢乐所无法弥补的”。w7也许是由于理想的迷人光芒,人们才去批判自己的现实,创新自己的生活,关怀社会与人生,从而达到个人生命与社会生命的相契。社会的希望也存在于人们的这种批判、创新和关怀之中。但是,人生毕竟短暂,社会的发展也应以人的发展程度为参照,尽量地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体现社会发展的人性化。
      四、重视社会实践对人格的养成作用
    “行行色色的流行文化活动可以给人以感觉的刺激,给人以种种梦想,给人以交流的机会,给人以逃遁之处,但很少能给人以真正的人本价值—使人的智慧、理性与人格获得提升”。可见,大众文化给当代人格建构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是不缺乏所需要的感性素材,挑战是如何才能提升人的精神意义,包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想观念,心态品质,才智观以及内在的精神境界。当代人格建构首先仍然要确立人格理想、人格境界。这是立志问题,也是建设人格的蓝图。人格境界是达到一种“天地境界”(冯友兰语)。大众文化下的人格缺乏的就是这些精神意义,因而,是“一种异化的人格”。让人的精神意义复归是人格建构中最重要的内容。
    “由于传统力量的根深蒂固,由于面对新的文化背景,自我的主体化进程也出现了种种令人困惑的现象。如欲望的宣泄、感性的沉沦、物欲的膨胀、趣味的低下而世俗,甚至发展成一种‘畸趣’,它使人丧失了辨别真伪的能力,丧失了自我,人除了在其中找到一些矫饰的形式、浮夸的感情外,找不出什么是属于自已的,人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被整合在今天的消费文化之中,一个直接的后果是,畸形人格和病态人格的再度流行。人们变得精神空虚,逃避理想,日常生活又为人的本能欲望所左右,自我又四处漂泊、到处流浪,精神上无家可归,为人的现代化和主体启蒙又带来新的矛盾和难题”。
    这一段话说得很好。它不仅指出了大众文化一种精神意义的缺失,而且指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表现出作者对时代的一种忧思。这的确是我们在大众文化下进行人格建构鱼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对大众文化要重新建构,为人格建构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有人指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有两个功能:娱乐功能和教化功能,两种属性: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从发展现状来看,大众文化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娱乐性和商业性。其中存在的问题在于精神性的缺陷和人文性的缺失。这些就是我们必须加以改造和重建的部分。“对大众文化进行精神性的充电已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要求,成为大众的呼唤”。“以人文精神为大众文化批评的基本内核,同时意味着不屈从于快乐原则,而要从审美角度关注大众文化产品,要求它突破单一的模式化、表面化、感官化,在形式的新颖性、效果的愉快性和精神的高尚性、内涵的丰富性之见寻找最佳契合点,寻找最佳张力,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真与善的统一、当下与未来的统一、现世与永恒的统一上做文章。使人文主义理想贯注于生动、感性的声画元素中,使大众文化的逻辑得到美学理想的引导,从而产生一种与商业本质的‘间离性’,以这种‘间离’来提升接受者的文明水准和审美能力”。总之,要建立有利于当代人格建构的大众文化。
    人格建构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途径。人格的形成不是梦想成真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人格理想和人格境界的达成还是人格主体性的确立都应该遵从这一规律。在大众文化下,人格建构必须紧紧地与大众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大众日常生活层面是人的最直接、最普遍的存在方式。要敢于面对大众文化的精神缺陷和人文缺失,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健康合理的文化消费,是娱乐享受与精神提升的和谐统一,不仅有审美的感性和趣味满足,而且有人的生存理想的实现”。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人格就慢慢地孕育而成。“铸就健康积极的心态,建构出良好的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得到高级的生存智慧和科学智慧,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圣人,就是完美的人’。“就是人性中潜在的美好德性如仁、义、礼、智、信、常、乐、我、净等的现实化”。在大众文化下,通过社会实践途径进行当代人格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詹勇 王文婷 [标签: 大众 视野 中的 格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方法探讨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
    大众体育与电视文化协调发展战略探讨
    简析金西性调查的方法特点
    简析比较羌族多神和基督独一神崇拜文化
    探析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意识培…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 对中国大众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 对中国大众文化…
    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
    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
    浅谈大众文化与地理景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