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主体的转换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主体 转换
    [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养料,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才实现了文化主体的转换:确立了新的文化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主体—统治阶级。中国文化主体的转换,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现代人格的形成;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文化的主体是人,但文化主体是少数统治阶级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则反映了文化的性质与发展方向,也反映了文化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在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是少数统治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文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而这种文化主体的转换,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得以实现。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不仅把挽救民族危亡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而且也把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WwW.11665.CoM
    自从奴隶制国家创立以来,少数统治阶级不仅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同样也控制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文化的主体是统治阶级,是少数人。在传统社会中,统治阶级人为地制造了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帝、王、公、侯、伯、子、男、民,而且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往往宣称其统治地位是上天所授予的,同时对广大民众实行愚民政策。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思想家孔子就有严格的等级观念,他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孔子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是“正名”。所谓“正名”,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偕礼。荀子进一步提出了“明分”、“正名”论。荀子所说的“明分”就是明确封建等级制度,他说:“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德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已。荀子的“明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伦道德掩盖下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并力图使其永恒化。董仲舒更是从“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观点出发,来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f<7(<基义》)。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人性是分等级的:圣人性善;中人之性可善可恶;小人性恶。以此来论证封建等级制和封建统治的合理性。到了宋代,中国人传统的伦常等级观念进一步强化。而理学家们则在人伦关系中注人了以“理”为依据的等级名分,他们把“君道”、“子道”这些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都说成是“天理”,朱熹主张“去人欲,存天理”。总之,在传统社会中,所实行的是以“尊王”为核心的等级文化,这种文化是为统治阶级少数人服务的,而统治阶级往往实行愚民政策。统治阶级政府为了掩人耳目,“凡政治之书,多不得浏览;报纸之行,尤悬为厉禁。是以除本国外,世界之大事若何,人民若何,均非所知。国家之法律,非平民所能与闻。谈兵之书,不特有禁品之一,有研究者甚或不免于一死。至于新器之制造、新学之发明,人民以惕于死刑,罕敢从事。是故中国之人民,无一非被困于黑暗之中,正是由于统治阶级实行文化专制统治,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才导致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知识的贫乏,也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都在探索如何挽救民族的危亡,并力争创立代表各自阶级的文化,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都没有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强烈反对将文化囿于少数人手中,确立了现代文化的大众品格。大众文化的品格,表明了文化的民主性。文化建设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文化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它就应该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能够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且不断地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手和奠基人,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同样应该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即是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决不应该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为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切实的可能性。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据”。毛泽东一直强调文化建设的宗旨和原则要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主张文化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62年5月23日,为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社论,其中写道:现在,各民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人民,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爱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爱国侨胞和其他一切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积极地参加和支持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因此,这个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的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全体人民都应该是我们文艺服务的对象和工作的对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服务提供了更大的现实基础。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完全新型的人际关系;而且,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它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也代表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的鲜活实践,为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同时广大人民群众也不断地沐浴着文化发展所带来的阳光雨露。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勤奋工作。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的在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有闲暇去享受自己创造的文化成果。
    中国文化主体的转换,改变了传统社会中文化总是由少数人垄断的文化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文化主体转换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现代人格的形成。现代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文化教育逐步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是对当代社会现代人格的精辟概括。传统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的往往是如何服从统治阶级的统治的训戒,致使广大劳动人民往往形成了依附性、封闭性、因循守旧性的传统人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已经成为文化的主体,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他们已经从传统人格逐步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集协调性、进取性、创造性的现代人格转化。协调性,即具有协调的品格,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能够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的利益;进取性,即进取精神,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能够以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依靠自己的力量,大胆迎接挑战,并不断地争取胜利;创造性,即创造的素质能力,他们既具有创新的意识又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思路开阔,大胆尝试,勇于实践,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塑造广大人民群众的现代人格,“是时代的需要,是实现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中国人如果能沿着融汇协调性、进取性和创造性于一身的道路发展,必将大大地超越中国的传统人格,成为世界上的真正强者。
    第二,文化主体转换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方位、多视角的现代化。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一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这四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经济富强是中心,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也就不可能有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但同时不加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物质文明也很难搞好。而无论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及社会和谐,从根本上来说都依赖于人的现代化,又表现为人的现代化。在人民群众成为文化主体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不仅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而且又反过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人是思想道德和文化知识的活的载体。在人类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人类自身的现代化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如果执行现代制度的人,本身缺乏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就既不可能有自觉管理国家事务的意识,也不可能有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只有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现代人,才会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去。并且人的现代化与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第三,文化主体转换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的驾驭不仅要求先进文化的出现,而且要使先进文化达成最有效的社会动员。为此,不但要注重培育先进文化本身的发展,而且要十分注意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密切结合,使先进文化融合于大众文化之中,既让先进文化起到引领作用,又为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大众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是以先进文化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而且确定了先进文化建设与大众文化建设的关系。毛泽东曾经指出:“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连结起来,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连结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就是以大众文化为主要标志的文化建设。“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决定了当今中国文化面向现代化的发展已经进人以现代大众文化为主要标志的历史阶段,大众文化建设开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值得关注的社会工程。总之,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大众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最有效的源头活水。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盛海英 张玉玲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中国文化 主体 转换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转型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逻辑结构及内容
    浅析经济社会下的丑文化
    浅析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的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的重构与融…
    浅析践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几种意识的培养
    浅析现代文化意识与当代包装设计的融合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
    浅析中学历史创新教育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