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云南省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及研究
论文关键词:云南省;信息化指数;测算
  论文摘要:本文用信息化指数法对云南省1992—1999的社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国内外比较。结果表明:社会信息化指数大致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云南省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落后全国平均水平4年左右。

    信息的宏观测度是指从总体上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信息环境的优劣进行量的测度。目前国际上应用的宏观测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拉特(m.  u.  porat)提出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信息部门所创造的财富和收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信息劳动者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大小来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因此,也称作信息经济的宏观测度。这种方法采用了经济学的角度和经济统计的语言,其结果是有经济学意义的绝对量;二是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法,这种方法是从信息量(q)、信息装备率(e)、通信主体水平(p)、信息系数(u) 4个主要要素来体现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的。它具体包括11个变量,这11个变量是不同质的量,无法直接进行比较,故首先需要把各项指标转换成指数,最后用一步算术平均法或者两步算术平均法求得反映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总指标—信息化指数。这种方法既能纵向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进程,又能横向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信息化水平。因此,又称作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该方法的测度结果是无量纲的相对量,即结果只有相对意义,而无绝对意义。本文拟采用信息化指数法对云南省的社会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WwW.11665.cOM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结构见图1。

  一、云南省社会信息化指数浏算
    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距今已有30多年,其原始数据有诸多不合理之处,而且有些数据的统计口径与国内不一致,准确、系统的统计资料难以获得。本文在保持其模型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借鉴国内学者信息化指数研究的成果,对各要素的具体指标进行了修正,修正的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完全可以从《云南省统计年鉴》中查得,或者经进一步计算得出,排除了人为因素,这样既保证了测度体系的准确性,又保证了测度体系的可操作性,修订的指标体系构成如下:
    信息量(q)因素,包括z个指标:人均邮电业务总量( q. )、人均年使用函件数(qz )、人均年长话通话次数( q3 )、每百人报纸期发数(q4)、每平方公里人口数(qs)、每万人图书出版总数(q6 )、每万人专利批准量( q7) 。
    信息装备率(e)因素,包括5个指标:每百人电话机数(e,)、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ez)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e3)、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e,)、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es)。
    通信主体水平(p)因素,包括2个指标:第三产业就业百分比(p, )、每百人在校大学生数(pz) 。
    信息系数(u)因素,包括5个指标:研究与开发机构及情报文献机构经费支出(u,)、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uz)、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u, )、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u,)、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us)。
  在进行测算时,考虑到各项指标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不同,而4个主要要素的贡献相对近似,本文采用两步算术平均法计算。具体方法是:以1992年云南省的各项指标值为基年值,以基年各项指标的值指数为100,然后分别将测算年度的同类指标值除以基年指标值,求得测算年度的各项指标值的指数,再对q, e} p, u这4组的各个指标的指数求平均值,最后对分组的指数平均值求算术平均值得出最终的信息化指数。云南省1992一1999年信息化水平各项指标绝对值见表1。云南省1992一1999年信息化水平各项指标的指数值见表2。

    二、对云南省社会信息化水平测算结果的分析
    1.信息化指数的变化。1992一1999年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99年的信息化指数是1992年的3. 07倍,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6. 7%,略低于同期人均gdp19. 5%增长速度。马忠庚1999年用类似的方法测算了我国1993一1997年的社会信息化指数,信息化指数增长速度为14.3 %,人均gdp增长速度为20. 3 %,云南省同期信息化指数增长速度为18. 2%,人均gdp增长速度为24.5 %,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 9和4. 2个百分点。社会信息化指数大致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2.信息量指数的情况。1992一1999年云南省的信息量指数增加了5. 4倍。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7. 3 %,是4类要素中增长最快的一个要素,这表明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导致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剧增,例如人均邮电业务总量8年间增长了15. 6倍,但一些信息量指标如人均年使用函件数和每百人年订报刊数则出现了增长缓慢、停滞不前,甚至负增长的现象,这说明部分用户的信息交流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转向了其它新的形式,如:电话、电子出版物、电子邮件、网上查询等。
    3.信息装备率指数情况。1992一1999年云南省的信息装备率指数增加了3. 1倍,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7.3 % ,这表明云南省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的硬件水平发展非常迅速,其中尤以电话普及最快,1999年的电话普及率是1992年的9. 0倍。在信息装备率指标中,由于现有统计资料缺乏计算机拥有量的数据,所以本文没有采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8年间计算机的普及率也有很显著的增长。
    4.通信主体水平的情况。通信主体水平是4个要素里面发展最为迟缓的一个要素,1992年一1999年通信主体水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 2 %。通信主体水平指数所选择的2个指标,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和每百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增幅都不大。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因为通信主体水平是社会信息化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决定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据有关报道,在我国数量并不众多的微机中,至少有70%其功能开发不到1/3。因此,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重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目前解决我国各个地区社会信息化发展瓶颈的主要措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信息产业越发达。大批量的、高质量的在校大学生关系到社会结业结构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变,是不可低估的后备知识竞争力量所在。
    5.信息系数的增长。1992年一1999年信息系数增加了2. 4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 5 %。在信息系数的4个指标中,研究与开发机构及情报文献机构经费支出指数呈波浪型增长,而且年度之间很不稳定,表明政府和社会对科技的政策和投人连贯性并不是很强。城镇居民个人消费中杂费所占比例和农村居民中个人消费中杂费所占比例变化并不显著,它是“恩格尔系数”运用于信息社会表明社会富裕程度的指标之一。这两个指标的徘徊甚至在1994一1997年间出现连续下滑的趋势,表明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处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阶段,一般认为,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时,信息经济才有可能较快的发展。因此,目前,信息需求并没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在此期间,人均gdp增长了3. 3倍,是拉动信息系数增长的主要因素。
    通过以上的测算的分析看出,云南省的信息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信息化指数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和国内外社会信息化指数比较尚有不小的差距,为了便于国际比较,以日本1965年和美国1977年的指数作为100,将中国、广东省和云南省的指标原始数据转换为相应的指数,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于1994年才达到日本1965年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云南省1999年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与全国1995年相当,落后全国平均水平4年,与美国的差距更大,云南省1999年的社会信息化水平只有美国1977年的54%,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1994年云南省的社会信息化水平只有广东省1988年的59 %。同时,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和云南省社会信息系数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硬件水平的提高(信自、量指数和信息装备率指数的增加),而软件水平(如通信主体水平指数)增加缓慢。因此,在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中,更应该注重发展信息环境的软件,尤其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胡俊杰 苏常青 [标签: 云南省 信息化 测度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云南抗战遗址的历史文化研究
    河南省农村文化消费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浅析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特征
    云南怒江流域多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有关问题
    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苗族传统婚姻模式—以云南文山苗族婚姻习俗…
    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化研究论述
    试析拟态环境下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探究
    稻作农耕技术的演进:以云南稻作为例
    关于云南省文化的视觉文化传播
    试析云南视觉文化的传播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