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外语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其差异
  【摘要】 目的 探讨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两组群体的人格特质及其间的差异。方法 采用16pf对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分别采取个体施测与团体施测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两组的4项应用预测人格因素得分均未达平均水平,其中,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得分分别为20.23±3.93、20.36±4.05;流浪儿童的紧张性、忧虑性、敏感性、幻想性、敢为性等因素得分较高,流动儿童的忧虑性与紧张性得分较高,两组的聪慧性与独立性得分均较低,流浪儿童的敏感性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流浪男生的敏感性得分显著高于流动男生,而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得分显著低于流动男生;流浪女生的敢为性及内外向性得分均显著高于流动女生。结论 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人格并未得到健康发展,流浪儿童较流动儿童更为敏感,两组间,不同性别具有不同的差异表现。
  【关键词】 流浪儿童;流动儿童;人格;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
  流浪儿童指在18周岁以下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离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4.6万人次[1]。据我们的前期调查,流浪儿童外出流浪多数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爱护、父母养育方式不当而致儿童主动脱离家庭、选择流浪。流动儿童是指6-16周岁(或7-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具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依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分析,14周岁及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即达1403万人[2]。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较低,进入城市后多从事劳动强度高、社会地位及保障程度低的行业[3],此类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WWw.11665.cOM
  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其子女的人格特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4]。那么,处于不良的家庭环境与欠缺的家庭教育背景下的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会有怎样的人格特质?主动脱离父母选择流浪于城市的流浪儿童与被动跟随父母生活在城市中的流动儿童,是否会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性别的儿童是否会在两组群体间有不一的差异?在本研究中,将对此类问题进行一一探索。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个体施测方式对某市救助保护机构所救助的15-17岁年龄段流浪儿童(剔除从小被拐卖及残障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共计90人,平均年龄为15.79±1.81岁,其中,男生59人,女生31人。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某民工子弟学校九年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共发放112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3份,问卷有效率为91.96%,其中,男生56人,女生47人;该组儿童平均年龄为15.92±1.63岁。
  两组儿童的年龄及性别构成差异不显著;两组儿童父母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教育水平、职业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刘梅二氏修订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16pf)[5]作为测量工具。16pf共有187题,以下面一些因素来评价个体的人格特征:16种基本人格因素,分别为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4项次级人格因素类型,分别为适应与焦虑性(x1)、内外向性(x2)、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x3)、怯懦与果敢性(x4);4项应用预测人格因素,分别为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y1)、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y2)、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y3)、在新的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y4)。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2.2 实测过程 调查人员为苏州民康医院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者,均接受统一培训,并统一指导语。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卡方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等。
  2 结 果
  2.1 两组儿童的人格特质 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后,基本及次级人格因素得1-3分为低分特征,8-10分为高分特征;应用预测人格因素中y1平均值为22分,y2平均值为55分,67分以上者表示应有所成就,y3在72分及以下者表示创造力低,88分及以上者表示创造力强者的个性因素形成,93分以上者为高创造力表现,y4平均值为22分,27分以上者有成功的希望。
  本研究结果见表1,流浪儿童与流动

童在四项应用预测人格因素上的得分偏低,y1、y2、y4均未达到平均水平,y3得分显示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尚未形成。两组儿童的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y1)得分表示其心理健康稳定性一般。将两组儿童在16种基本人格因素的得分按高低排序,流浪儿童的紧张性、忧虑性、敏感性、幻想性、敢为性等因素得分较高,流动儿童的忧虑性与紧张性得分较高,两组的聪慧性与独立性得分均较低。两组在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性及内外向性上的得分大于6分,但小于8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流浪儿童组另在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上的得分大于6分;两组在其他人格因素上的得分均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低水平。
  进一步对两组儿童在16pf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流浪儿童在有恒性、敏感性、专业而有成就的人格因素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流动儿童(p<0.05)。
  2.2 组别、性别在16种人格因素上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以组别、性别为自变量、16种人格因素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组别在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特质方面的独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在乐群性、恃强性、敢为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内外向性等方面的独立效应显著,组别与性别的交互效应对16种人格因素中的兴奋性、内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等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2.3 不同性别16pf得分的组间差异 分别对不同性别进行两组(流浪儿童组与流动儿童组)比较,结果显示:男生中,流浪儿童在敏感性、独立性、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而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得分显著低于流动儿童;女生中,流浪儿童敢为性及内外向性得分均显著高于流动儿童,见表3。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中,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者人格因素的平均得分表明,两组儿童心理健康素质及情绪稳定性处于一般水平。余三种应用预测人格因素得分说明,两组儿童尚未具备从事一定专业的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创造能力亦有限。这在我们前期对流浪儿童的访谈调查中也有一定体现:结果显示有83.6%的流浪儿童诉钱用完或被偷后,找不到工作,而以乞讨为生,最终迫于生活困难而求助于救助系统。
  两组儿童聪慧性及独立性得分较低,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不强。稳定性、有恒性、敏感性得分基本在4-6分间,独立性得分小于4分,表示两组儿童人格特质与心理素质欠佳,具体表现在:情绪欠稳定、道德法制感不强、对事物的洞察能力较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律性得分小于5分,表明有不能自制、不明大体之表现。两组儿童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性得分均大于6分,说明他们有忧虑、烦恼情绪,被紧张困扰,缺乏耐心,心神不定,易于激动、焦虑,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不满意。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得分也说明两组儿童受到情绪困扰,有挫折感、气馁表现。怯懦与果断性得分说明两组儿童行事优柔寡断,表现怯懦、依赖性强。综合以上分析,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人格面貌具有以下特点: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弱,自制力不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对事物的洞察能力,行事优柔寡断,依赖他人,情绪较不稳定,被忧虑、烦恼、紧张等情绪困扰,易于激动、焦虑,对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不满意,有挫折感、气馁表现。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而父母则为儿童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不良的家庭教育及亲子沟通方式显著地影响到儿童个性心理、自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健康发展[6-8]。有研究显示,流浪儿童所获得的家庭支持缺乏[9],他们或受到胁迫式的养育方式,或缺失家庭教育,流动儿童则与父母的沟通频率低、时间短、主动性不强,沟通质量较低[10]。本研究以两类特殊儿童群体为研究对象,从某种侧面也反映了家庭功能与儿童发展间的密切关系。
  结合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较为突出的人格特质与两组在16pf中得分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流浪儿童较流动儿童敏感,易感情用事,做事可能不切实际,缺乏耐心与恒心。这一特点一方面可能为流浪儿童选择离家出走、流浪异乡的促进因素,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与流浪儿童目前所处的环境有关——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流浪在外,身无分文时,或乞讨为生,或偷或抢以维持生存,受到更多的社会歧视。有

研究者调查发现,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与社会支持主观感受水平明显较低[11],而支持网络的匮乏,尤其是家庭支持的脆弱,严重影响到儿童的自我评价系统,从而表现出自卑心重、敏感多疑、情感脆弱、自我封闭等[12]。
  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性别(男、女)与组别(流浪儿童组、流动儿童组)在16pf部分因素得分上的交互效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进一步在不同性别中比较两组16pf得分的差异,再结合具体因素得分进行分析。流浪男生的敏感性得分高于流动男生,而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得分低于流动男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表明,流浪男生更为敏感,更易感情用事,表现行事冲动、不着实际,缺乏耐心与恒心,较多受到情绪困扰,这一点在其不计后果的冲动流浪行为,及流浪后又不能自食其力、生活无着、乃至寻求救助等方面也充分得到了体现。流浪女生的敢为性及内外向性得分均高于流动女生,达到显著性水平,结合两组乐群性得分分析,流浪女生表现为外向型性格,并具有冒险精神,但又缺乏刚强的毅力,所以,她们敢于选择流浪在外,而当生活困难时又选择求助于救助系统。
  综上所述,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人格并未得到健康发展,相对来说,流浪儿童较流动儿童更为敏感,受到的情绪困扰也更多,另外,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不同性别儿童的人格发展趋向会有所不同。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其一,未设定与父母同住的一般农村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二,因实际问题,本研究对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采取了不同的调查方法,这可能会影响到两组的比较结果;其三,本研究仅为一次横断面调查,而研究对象均未满十八周岁,人格尚未成熟,尚有待进一步的纵向追踪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形成合力很重要.中国人大,2012.08:31-32.
  [2] 段成荣,杨舸.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人口学刊,2008,06:23-31.
  [3] 杨云彦.农民工:一个跨越城乡的新兴群体——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整合与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人口研究,2005,29(4):37-39.
  [4] 陈盈盈,周跚跚,侯雪艳,等.山东省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其人格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1467-1469.
  [5] 刘永和.刘梅二氏修订卡氏十六种性格因素测验指导手册[m].台湾:开明书店,1970.
  [6] 罗苑,齐平.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宜春学院学报,2009,31(2):166-167.
  [7] 凌辉,黄希庭.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立水平关系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2):213-215.
  [8] 方晓义,林丹华,孙莉,等.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教育,2004(1):18-22.
  [9] 王惠敏,王玲.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9):48-52.
  [10] 陈丽,刘艳.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特殊教育,2012(01):58-63.
  [11] 胡莹.越轨流浪儿童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式2011,12(3):72-74.
  [12] 王惠敏,王玲.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9):48-52.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格特 差异 的人 的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学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研究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听障儿童听觉记忆的临床探…
    浅谈儿童钢琴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关于儿童有机磷经皮肤吸收中毒误诊的分析
    浅谈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关键期”理论研究综…
    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
    流浪的鼓音——试论《铁皮鼓》主题
    浅析儿童涂鸦
    论析儿童英语教育中的目标语文化信息导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