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张守节墓志发微
【关键词】北宋;张守节;墓志;交趾;熙宁之战
  【摘 要】宋交熙宁之战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发生在中国宋朝(北宋)和越南(交趾)李朝之间的一场战争。时任广西兵马都监的张守节出师不利,战死沙场,但传世文献众口一词,说其畏敌怯战,1984年张守节墓志在西安出土,其志文所披露的细节,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一些实际情况,对探讨熙宁之战前的北宋广西防御体系很有帮助。
  宋交熙宁之战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发生在中国宋朝(北宋)和越南(交趾)李朝之间的一场战争。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十一月,交趾八万大军入侵北宋,十一月二十日攻占钦州,二十三日攻占廉州,时任广西兵马都监的张守节驰援邕州战死。关于张守节,史书并无其专传,但无论时人后人、官方民间,言及其人,均指其在熙宁之战中畏敌怯战,指责之意甚明。1984年,陕西西安雁塔区发现张守节墓志,但是学界几无问津,墓志所载张守节其人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与传世文献根本不同。笔者拟从考察张守节墓志入手,在指出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不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其所记载的细节,以期深入认识这场宋交战争,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一、张守节墓志所记熙宁之战
  兹将张守节墓志有关文字节选如下:
  熙宁八年冬,交趾叛,陷钦廉,攻邕州,广西搔动。经略刘彝与公议所以御贼计,公自求领兵援邕。时桂兵不多,又已先遣,所余皆荆湖孱弱之卒,得二千人不习战阵与驱市人何异!公遂益张旗帜,严金鼓,倍道兼行,扼昆仑关以图进取。会本路监司不知兵者,妄处军前事,谓公观望,檄公速救邕。公叹曰:食君之禄,岂特惜死哉!第须侦贼之虚实,权宜以应之,则举无不利。wwW.11665.cOM今以势见逼,不可不行,然必不能破贼也。遂拔营度山。驻金城交人知公远来,营垒未辨,恙众迎战,其多数倍。公申严号令,激发士卒贾勇当先。会日暮,贼兵益增。公顾伤夷者半,谓左右曰:众寡下敌,今与诸君戮力,尽命以报。朝廷是侮,全军覆殁,而邕州随陷,时年四十八岁。朝廷念之,赠成州团练使,仍录诸子。监司先不喜公,又控公不疾救邕,状章累上,其言甚广,朝廷信之,恩礼一切皆罢。众知其冤而终不能辩[1]。
  张守节战死后,北宋朝廷的反应是:“庚辰,枢密院言:‘庄宅副使张守节昨以死事,朝廷厚加恩典,今逐处体量,守节军行挈娼妇与俱,临敌怯懦,不能使人,其下兵级又多降贼,教令作炮攻邕州,以至失守。已追还赠官,其子五人恩,乞止与二人。’诏子二人与奉职。”[2]监司的言论不仅左右了朝廷,的确也传播甚广,而且影响深远。时人马默任广西转运使,“会安化等蛮岁饥内寇,默上平蛮方略,以为‘胜负不在兵而在将。富良宵遁,郭逵怯懦,邕城陷没,苏缄老谬,归仁铺覆军,陈曙先走,昆仑关丧师,张守节不战,侬智高破亡,因狄青之智勇,欧希范之诛灭,乃杜耜之方略,此足验矣’”[3]。南宋人沿袭了北宋人的说法,凡是提及张守节皆众口一词。南宋人郎晔在给苏轼书状作注时言:“知邕州苏缄伺知之,以书抵彝,反移丈劾缄沮议。未几,交人果大举攻,陷钦庆二州、皮忠之永平等四寨,力战拒守。日遣使请救于彝,彝逼张守节以兵三千赴援,守节逗留不进,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一军俱覆,邕守四十二日城陷,缄死之。”[4]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更为翔实:“辛酉,广南西路都监张守节为交贼所败于昆仑关。先是,苏缄遣使诣桂州请救,刘彝遣守节往援,守节闻贼十倍,逗留不即行,复迂取贵州路,驻兵康和驿以观胜负。缄又遣使持蜡书告急于提点刑狱宋球,球得书惊且泣,以便宜督守节进兵。守节惶遽不知所为,移屯火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一军皆覆,守节死之。”[5]彭百川记载过程中更是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时遣使请救于彝,彝遣都监张守节领三千兵以赴援。守节闻贼众十倍逗遛不即行,复迂途贵州驻兵康和驿,阴观胜负。缄又遣蜡丸告急于提点刑狱宋球,球得书惊泣,以便宜督,守节惶怖移军大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一军俱覆。”[6]一个“阴”字,消极之意溢于言表,足以把张守节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元人修宋史依据宋的国史,自然也不会脱离宋人窠臼:“缄初求救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逗遛不进”,“缄又以蜡书告急于提点刑狱宋球,球得书惊泣,督守节”,“守节皇恐,遽移屯大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举军皆覆”[7]。
  

张守节墓志出土以后,改变了众口一词的局面,使我们可以从细微处了解熙宁之战。是传世文献接近事实,还是墓志铭为亲者讳曲笔回护,笔者不想为此纠缠,但是墓志铭透露的信息,对我们认识宋交熙宁之战是有帮助的。
  墓志指出:熙宁之战爆发时,“桂兵不多,又已先遣,所余皆荆湖孱弱之卒,得二千人不习战阵与驱市人何异!”这是为张守节开脱之词,还是真实情况,需要认真辨析,因为无论古今,都有人认为,熙宁之战与宋神宗、王安石欲图交趾有关。“王安石秉政,首用王韶取熙河以断西夏右臂。又欲取灵武以断大辽右臂。又用章为查访使,以取湖北、夔峡之蛮。于是献言者谓交趾可取,始议取交趾。”[8]黄纯艳等认为,这次战争是宋朝主动策划的意欲统一交趾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引发,既来自王安石和宋神宗统一交趾的计划,也受到宋初以来两国关系发展的影响。它以宋朝的失败而结束,原因在于宋朝的战术失误,将帅不合及粮草不济等,也暴露了宋朝军事制度的痼疾 [9]。墓志如果反映真实,人们将熙宁之战的责任归咎于王安石有所不妥,因为战争爆发初期,北宋没有准备,在广南西路没有驻扎大量军队,显然熙宁时期并没有进攻交趾的打算。
  二、熙宁之战前广南西路的兵力情况
  张守节墓志言其所带兵力2000人,前引郎晔、彭百川所载为3000人,差别不大,都是敌我力量悬殊。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广西兵力不足。其它史料也可证实,苏缄守邕州,城破殉国,也是因为兵力不足:“缄闻其至,阅州兵得二千八百,召僚吏与郡人之材者,授以方略,勒部队,使分地自守。” [10]邕州兵力显然与其战略地位不相称。非常有趣的是,王安石变法实行将兵法,最初并没有在广西实行,而是在熙宁之战后:“元丰四年(1081),又诏团结东南路诸军亦如京畿之法,共十三将:自淮南始,东路为第一,西路为第二,两浙西路为第三,东路为第四,江南东路为第五,西路为第六,荆湖北路为第七,南路潭州为第八,全、邵、永州应援广西为第九,福建路为第十,广南东路为第十一,西路桂州为第十二,邕州为第十三。”[11]这也不难看出,王安石征交趾并没有提上日程。事实上,广西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防御体系也是在熙宁之战后,南宋人周去非指出:“自唐分天下为十道,二广不分东西。天宝中始置邕州经略使,懿宗始升邕管为西道节度使。本朝皇中侬智高平,诏狄青分广、邕、宜、融为三路,守臣兼本路兵马都监,而置经略安抚使于桂州以统之。今邕守兼本路安抚都监,州为建武军节度。有左、右两江。左江在其南,外抵安南国;右江在西南,外抵六诏、诸蛮。两江之间,管羁縻州峒六十余,用为内地藩,而内宿全将五千人以镇之。凡安南国及六诏、诸蛮有疆场之事,必由邕以达;而经略安抚之咨询边事,亦惟邕是赖。朝廷南方马政,专在邕。边方珍异,多聚邕矣。”[12]  广西当时兵力不足的体现,从张守节墓志还可看出,不只是兵数少,而且兵力来源自荆湖,从北宋历史看,张守节墓志所言可信。景德三年(1006)黎桓死, 交趾再陷内乱,凌策和邵晔等认为这是平定交趾的最好时机,“只需发本道屯兵, 益以荆湖劲卒三二千人,水陆齐进,立可平定”[13] 。嘉四年(1059),交趾寇边,宋朝将其回程使节截留在广州,令其交还所掠人畜,“苟不听命,即发兵深讨”。萧注认为“乘此时不取,他日为患不细”,力主出兵攻取 [14]。嘉五年 (1060), 余靖“悉发荆湖兵”至邕州,并“遣谍诱占城同广南两路兵甲趋交趾” [15]。从上述历史事件不难看出,北宋与交趾发生战端,广西兵力自身无法应付,需要就近从荆湖地区调兵。
  从熙宁之战的发展进程也可看出,当交趾入侵时,广南西路的防御体系一触即溃,兵力严重不足,为有效反击敌人,从其他各地调兵,“发河北第三十五将赴桂州,第十九将驻潭州”[16],“陕西、河东见选募赴安南马军”[17],“在京留住军马、南京后军、京西就食马军”[18]。以上只是宋的主力军禁军。除此之外,还有地方军队:“又诏广南西路经略司,遣使臣分诸州军,选配军少壮有胆勇堪披带者赴桂州,每约五百人团成一指挥教阅,以新澄海为名,不及,即据数收管,日支口食,候及半年教成,即依教阅澄海给请受,委经略使觉察,如作过凶恶,即于法外重断。”[19]“诏广东、福建、江西募兵,令更简黥

壮勇者别为一军,合所募共万人,以备招讨司济师。”[20]
  通过上面的讨论不难看出,熙宁之战前广西兵力不足,张守节墓志所言无误,这些信息的透露,对我们认识熙宁之战前后广西防御体系的建立过程是大有裨益的。
  三、广南西路防御体系依靠的主要力量
  北宋广西地处边境,交趾经常扰边,按道理应布置重兵,可是张守节带领迎敌的却是荆湖的孱弱之卒,看不到北宋中央军——禁军的身影。实际上,北宋在广西依靠的是少数民族组成的峒丁。何为峒丁,其与宋政府是何关系,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有所提及:“羁縻州之民,谓之峒丁,强武可用。溪峒之酋,以为兵卫,谓之田子甲。官欲用其一民,不可得也。唯钦州七峒峒丁,为官戍边。盖七峒权力弱于邕管,故听命也。旧制,钦峒置巡防使臣一名,以官军百人戍如昔峒,以备交趾。因官军虐之,峒酋乞不用官军,愿自以峒丁更戍,以故钦州独有峒丁之戍。”[21]“邕州左、右江提举峒丁,与夫经略司买马干官兼提举,皆此职也。熙宁中,系籍峒丁四万余人,今其籍不可考矣。官名提举,实不得管一丁。而生杀予夺,尽出其酋。钦州峒丁,虽不如邕管之已甚,所以奉其酋者,亦类此。尝闻道家有言,人罪重者,谪为边民,罔有艺极。峒丁日各以职,供水陆之产,为之力作,终岁而不得一饱。为之效死战争,而复加科敛。一有微过,遣所亲军斩之上流,而自于下流阅其尸也。日昏,酋醉酣,杖剑散步,峒丁避不及者,手刃焉。类以此为服人之威,何其酷也!”[22]
  实际上周去非所言是南宋广西防御体系已经建立并完善起来后的情况,北宋熙宁时期,广西的防御体系处在建立过程中,在熙宁之战前及反击过程中,峒丁是需要动员的主要力量,遭人诟病的沈起、刘彝就是因为训练峒丁。沈起“以邕州五十一溪峒峒丁排成保甲,遣管教阅”[23],刘彝“妄言密受旨,擅令疆吏入溪洞,点集土丁为保伍,授以阵图,使岁时肄习”[24]。沈起、刘彝训练的峒丁在反击交趾入侵时并没有有效发挥作用,但是北宋政策并没有改变,在反击过程中宋神宗仍念念不忘峒丁。熙宁九年,赵征交趾,入辞,帝谕以“用峒丁之法,当先诱以实利,然后可以使人。甘言虚辞,岂能责其效命?比延集教蕃兵,赖卿有以制之,使轻罪可决,重罪可诛。违西夏则其祸远,违帅臣则其祸速,合于兵法‘畏我不畏敌’之义,故能责其效命。王师之南,卿宜选募劲兵数千,择枭将领之,以胁诸峒。谕以大兵将至,从我者有赏,其不从者按族诛之。兵威既振,先胁右江,右江既附,复胁左江,两江附则诸蛮无不附者。然后以攻交人刘纪巢穴,甚非难也。郭逵性吝啬,卿宜谕以朝廷兵费无所惜。逵复事崖岸,不通下情,将佐莫敢言者,卿至彼,以朕语诏之”[25]。
  从这段诏令里不难看出,这一阶段包括沈起、刘彝在内都没能有效组织起峒丁,还是处于“先诱以实利”阶段。其原因,北宋仁宗时期平定侬智高叛乱后,“因其疆域,参唐制,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凡五十余所”[26]。南宋人赵升在《朝野类要》卷一《羁縻》说:“荆、广、川峡,溪峒诸蛮及部落藩夷,受本朝官封,而时有进贡者,本朝悉为羁縻州。”[27]北宋对溪峒尚未形成有效的统治。
  北宋以冗兵著称,为什么在广南西路却依靠峒丁呢?以熙宁之战为例,“凡兵之在行者十万,夫二十余万,冒暑涉瘴,死亡过半,存者皆病瘁”[28]。士兵水土不服,宋朝不得已结束对交趾的战争。更有甚者,熙宁之战后,北宋将原属羁縻州改为正州,取名顺州,命邕州知州陶弼任知州。但由于广源州本为“瘴疠之地”,守兵不服水土,病者众,死者多,思乡者多自离而去。面对此种情况, “广南西路经略司言交趾归所掠二百二十一人,诏纳之,废顺州,以其地畀交趾。初,李乾德遣使入贡,且以广源等州为请,知桂州赵请留弗与,岁戍以三千人,十损五六,不可守。上曰:‘乾德犯顺,故兴师讨罪,逵等不能讨灭,垂成而还。今顺州荒远瘴疠之地,朝廷得之未为利,岂可自驱戍兵,投之瘴土!一夫不获,朕尚闵之,况使十损五六邪?’转运副使苗时中亦言,顺州所筑堡寨,深在贼境,馈运阻绝,戍卒死者十常八九,不如弃之。然广源州旧隶邕管羁縻,本非交趾有也。”[29]因此,在宋神宗元丰四年( 1081),依枢密院孙国之意, 放弃广源州,把本来宋朝的土地给了交趾。实际

上早在宋初,宋朝和黎朝交战之时,就有田锡等人上书宋太宗,指出自然条件不利于征交趾:“况大国,视交州谓之瘴海,去者不习风土,愿陛下且罢斯役, 暂息南征。交州未平, 不足损陛下之功业;交州既得, 不足光陛下之威声。”[30]  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导致北宋在熙宁之战前不能有效地建立广西防御体系,也恰由于此,广西防御体系的建立,峒丁成为主要的依靠力量。
  ————————
  [1]李兴华:《西安发现北宋张守节墓志》,《文博》1986年2期。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7“熙宁九年九月庚辰”,中华书局,2004年,第6786页。
  [3]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第10948页。
  [4]苏轼著,郎晔选注,庞石帚校订:《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第697页。
  [5]同[2],卷272“熙宁九年正月辛酉”,第6656页。
  [6]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17,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7]同[3],第13157页。
  [8]徐自明撰,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中华书局,1986年,第473页。
  [9]黄纯艳,王小宁:《熙宁战争与宋越关系》,《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6期。
  [10]同[3],第13157页。
  [11]同[3],第4628页。
  [12]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 第47页。
  [13]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7,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4]同[2],卷189“嘉四年二月甲戌”“嘉四年九月戊申”,第4550、4593页。
  [15]《余襄公靖神道碑》,载杜大:《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23,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16]同[2],卷271“熙宁八年十二月庚戌”,第6648页。
  [17]同[2],卷273“熙宁九年二月己亥”,第6682页。
  [18]同[2],卷276“熙宁九年六月壬子”注文,第6764页。
  [19]同[2],卷271“熙宁九年二月己酉”,第6647页。
  [20]同[2],卷273“熙宁九年二月癸巳”,第6680页。
  [21]同[12],第133页。
  [22]同[12],第136页。
  [23]同[2],卷244“熙宁六年夏四月壬辰”第5939页。
  [24]同[3],第10728页。
  [25]同[3],第4747页。
  [26]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桂海虞衡志》,中华书局,2002年,第135页。
  [27]赵升:《朝野类要》,中华书局,2007年,第35页。
  [28]同[2],卷279“熙宁九年十二月癸卯”,第6844页。
  [29]同[2],卷300“元丰二年十月戊申”,第7310页。
  [30]田锡:《咸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张守 墓志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教育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