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浅析新课程理念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初探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理念 课堂效果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面对课程改革充满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并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兴趣是一种极大的推动力,兴趣越大,进展就越快,效果就越好。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只是被迫强制学习,是会扼杀学生的好学精神的。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讲授《昌盛的秦汉文化》“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wWW.11665.Com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创新首先要学会思维,思维是创新的载体,没有思维也就没有了创新。初中生是思维最敏锐最活跃的阶段,又是思维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因而引导中学生形成多维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对历史人物左宗棠的评价,从发散思维来看,可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亦可从人民的角度来看,再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从左宗棠自身来看……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回放历史时刻;再以聚合思维来看,历史上与左宗棠相似的人物有哪些?假若你是左宗棠,假若左宗棠是李鸿章……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 

   逆向教学是一种启发智力的方式,它可以使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过程也大大简化,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并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合理运用逆向教学法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难点、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更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做到历史学习中的“论从史出”,深刻理解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笔者设计思路如下:师问:“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实在太熟悉。追问“为什么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这个问题,基础好的同学也能马上回答。学生可以归纳出:因为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发生变化。此时,教师便可板书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国社会性质变化;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然后教师再问“这三大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共同分析后便可得出结论,三大变化的基础是“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教师便可再追问“那么中国的社会性质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对于第一问,学生一般都能够回答,是因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对于第二问“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时便可板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并重点分析三大条约特别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可补充一些材料)。通过分析便可归纳出政治上中国的哪些主权被破坏,经济上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当然,也可组织学生讨论“思想上会不会产生影响”,这样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个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此时,第一课时便可结束。如此处理,便能有充分的时间很好地突破《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两大重难点,深化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曾令红.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2007,09. 
  2.历史新授课中的教材处理方法[j].2007,10. 
  3.历史教学中合作式学习的尝试与探索[j].2007,11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王天凤 [标签: 学习 初探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配音在动画片中的重要性
    浅析盾构掘进质量控制要点
    浅析中苏政治体制改革
    浅析人本主义语境下的广告创意
    新课程背景下转化数学后进生
    浅析体育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新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改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讨
    浅析如何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浅析PE基金尽职调查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浅析《跳弦》的声乐创作理念与曲式特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